立足学生生活实际 提高思想品德课教学实效

时间:2022-03-31 02:08:03

立足学生生活实际 提高思想品德课教学实效

品德与社会课是从小教育学生怎样“做人”的重要课程,是实施中小学德育的重要途径。重视这门课程,并教好这门课,对于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长期的教育实践表明,要提高品德与社会课的教育实效,必须让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立足学生生活实际。在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中,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处理品德与社会课教学与学生生活实际的关系:

在正确把握“课时教学目标”的基础上,灵活处理、使用教材,使课堂教学融入更多的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内容。

思想品德课课本的教学内容都是经过教材编写者精心挑选的,它包含和负载着这一课品德与社会教育的内容和观点,但由于时间、空间地域等方面的差异,在教材编写者所精选的教学材料中有许多内容离我们学生的生活实际较远,学生对教材内容不够熟悉或难以理解。教师如果过多地拘泥于这些教材内容,即使花了九牛二虎之力也难以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学习,课堂教学的情感内化过程就难以实现,教学也只能流于形式,难以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因此,要提高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实效性,就必须在准确把握课时教学目标的基础上,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知行统一的原则,灵活处理、使用教材。对某些课文,我们可以适当选一些学生身边的现实生活内容作为学习铺垫,甚至利用学生周围的典型事例替代教材的同类型材料,以增强材料的真实感和感染力。

如:教学《孝敬父母》一课,课时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懂得自己的成长离不开父母的辛勤养育和教导;能孝敬父母、关心体贴家长,主动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教材以“探母”、《游子吟》为材料来负载其教学目标。由于这两项材料离学生生活较远,如果教师只拘泥于教材,其教学效果就不可能很好。如果我们在严格把握住本课教学目标的基础上,课前让每位学生留意、了解与自己朝夕相处的父母亲的工作、生活情况,体会他们在自己身上所花费的心血,在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中通过相互交流,选出较典型的事例让学生分析、讨论、体会,由于教学内容来源于学生的生活实际,学生熟悉它,并且体会深刻,有话可说,学生就能积极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真正从内心体会到父母的辛劳,从而真正地激发起关心、体贴父母、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的思想感情。在有了这个铺垫的基础上,教师再结合教材提供的材料,让学生看一看等老前辈是如何做的,使学生情感内化又向一个较深的层次发展,从而收到较好的教学实效。在教学中巧妙利用情境把学生带入特定的情境感受之中,可使学生主动投入到学习当中去,在探究中体会到学习的乐趣,感受到用自己的力量解决问题带来的快乐,从而提高了学习效果。情境的创设有很多方法,教学中常用的有以下几种:

1.利用漫画、图片等形象直观、生动的材料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漫画、图片等形象直观、生动的材料可以给学生创设一个身临其境的氛围,不仅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深化主题教育。例如,在教学《自己的事情自己干》这一框题时,我设计了一则漫画《今天我上学》,漫画中的学生,值日让家人代劳,上学让家人陪同。漫画通过夸张的手法把学生现实生活中的依赖现象形象地描绘了出来,在带给学生笑声的同时也使学生领悟到了人生需自立的道理。

2.引用古诗、名言,让文化经典启迪学生

历久弥新的古诗、名言以及经典故事中往往蕴藏着深刻的道理,我们在教学中应引用这些文化经典,启迪学生,让学生明白做人的道理。例如,在讲《诚信是金》时,我运用古代经典故事《曾子杀彘》的故事导入,使学生认识到诚信的重要。

3.体会生活,回归生活,做到知识的活学活用

思想品德课是一门实用的课程,它不仅教给学生知识,还注重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我们学习课程的目的不是仅仅为了应付考试,更重要的是能把学到的知识与社会实际联系在一起,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果教学仅局限于课本而回避现实,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无法在学生的心灵深处产生触动和影响。因此,思想品德课堂要打通课堂与学生生活世界之间的界限,让课堂回归学生的生活,贴近学生的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中感悟、体验、成长。

上一篇:浅析构建和谐的中学地理课堂对策研究 下一篇:语文教学应注重四大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