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自由与浪漫的传奇――三毛

时间:2022-03-31 11:14:27

1月4日是台湾作家三毛去世20周年纪念日,两本纪念三毛的书几乎同时在大陆出版,一本是三毛辞世20周年授权纪念传记《三毛:1943-1991》,由三毛家人亲朋首度开口,对有关三毛的种种说法与猜测做了一次全面的澄清;另一本是由三毛“爱而不能嫁的人”眭平撰写的《三毛的最后一封信》,首次向世人披露三毛死前的最后一封信和最后一个电话,这两本书的出版,在华人世界掀起了新一轮怀念三毛的热潮。

专题

大陆著名摄影师肖全1990年在成都为三毛拍摄的照片。

怀念三毛即怀念自由

三毛离世已20年,这些年间,她传奇的流浪故事不断被人提及,她所拥有的沛然生命力至今被人所赞叹,她书中的撒哈拉沙漠更是人们心中憧憬的异乡。三毛自由浪漫的精神气质影响了整整一代人,至今不衰。

三毛与荷西签署文件办理结婚手续。

浓密而乌黑的长发凌乱地披在身后,画着浓浓眼线的眼睛大而传神,长至脚踝的波西米亚长裙极具异域风情,身上的衣服不是色彩浓艳地冲撞在一起便是一身素白,手里时常拿着香烟――这是读者心中经典的三毛形象。

20世纪80年代的大陆刚刚改革开放,以如此烂漫而美丽的形象出现的台湾作家三毛无疑是一个“异类”。在当时视野狭窄、信息闭塞,所有人的生活和穿着如同一个模子刻出来的大环境下,三毛在撒哈拉流浪的故事不由得让读者惊叹――原来生活还可以如此精彩,爱情竟能如此浪漫,衣服和家饰可以如此具有风情……大陆读者惊叹于三毛的“另类”生活,她的精神气质深深烙刻在当时那年代的读者心中。

而在80年代的台湾,人均收入已超过3000美元,整个社会风气日渐自由,人们结束了苦闷无力的阶段,处于逐渐安定、松弛的生活状态,三毛则代表了这种社会形态下部分女性所怀有的期待:独立地掌控自己的感情世界,自由地走出生活牢笼,舒展地呼吸开阔的空气。

三毛和荷西在撒哈拉沙漠的生活,为两岸的读者揭开了另一个世界:幸福的概念可以用冒险与漂泊来诠释。阅读三毛笔下令人遐想的撒哈拉沙漠,让人感觉与自由紧密相连。她的生活方式给人们带来的是另外一种生活观,即自由自在,跳脱出固有的生活方式。

为了爱情远走异乡的三毛同样让读者惊奇,她与一位小她6岁的西班牙男孩在沙漠中相爱,摆脱了传统的家庭价值观念。荷西曾问三毛想嫁一个赚多少钱的丈夫?”三毛说:“看得不顺眼的话,千万富翁也不嫁;看得中意,亿万富翁也嫁。”荷西问如果是嫁给我呢?三毛说:“那只要吃得饱的钱也算了。”如此单纯的爱情曾让人惊叹不已。

炽热的爱情、遥远的异乡构成了三毛笔下最为迷人的一景,但其中最让人难忘的是三毛身上沛然的生命力,以及对生活强烈的热爱。在撒哈拉的漫天黄沙中,三毛过滤了沙漠里的枯燥、物质贫乏,在垃圾场中捡别人丢弃的垃圾来装饰自己的房子,拾来旧汽车外胎,拖回家洗干净,平放在席子上,里面填上一个红布坐垫,像一个鸟巢,她写道:“走到轮胎做的圆椅垫里,慢慢的坐下去,好似一个君王。”

三毛作为作家,以一种浪漫、洒脱、自在的形象享誉华人世界,受到读者的崇拜与追随;作为个人,她只是以自身微弱的力量为我们演示自由,告诉了红尘中人也可以这么猛烈地活,不受束缚。这就是至今三毛仍然被人纪念的原因,人们纪念她是源自对自由的渴望,自由自在地流浪是人们亘古以来的梦想。

师永刚:

三毛的人生远比作品更精彩

三毛成名后谤誉交相而至。她死后,有关她的传言更多得数不胜数。有人质疑她书中的浪漫故事多为虚构;有传闻她与西部歌王王洛宾有过一段忘年之恋;更有人怀疑她的丈夫荷西是虚构的人物;就连她自杀,也有人传闻是因她所编剧的电影《滚滚红尘》没有得到金马奖最佳编剧。在三毛抛下红尘20载后,她的大姐陈田心与大陆图书策划人、香港凤凰周刊杂志社执行主编师永刚一起编写了《三毛:1943-1991》。近日,《淑媛》深度专访了师永刚,将坊间关于三毛的种种说法与猜测做了一次全面的澄清。

淑媛:在三毛去世20年之际,您出版《三毛:1943-1991》有什么特别含义吗?

师永刚:三毛对于80年代至90年代初的读者是有一种很致命的塑造能力的。我是在80年代读到三毛的作品,只要在那个年代接触过三毛的人都会被她击中、被她深刻地影响。80年代时,三毛客观上充当了一部分人想象力的延伸,甚至为一大批的男女读者描绘了一个新的未来,新的世界。尤其是对于女性读者,三毛为她们勾勒出了一个传奇世界,一个流浪的轨迹。独自到遥远的西班牙流浪,和一个很帅的外国男人,在撒哈拉大沙漠里谈一场轰轰烈烈的爱情,并且把它写出来,这本身就是一件很浪漫的事。现在出版这本书,我觉得是一群三毛粉丝的集体行为和回忆。

淑媛:您如何看待有人质疑三毛书中与荷西在撒哈拉沙漠的浪漫故事多为虚构?

师永刚:在编辑《三毛:1943-1991》时,我通过对她的家人和朋友的采访了解到的三毛和文字描述中的三毛是有距离的。真实的三毛是孤独、封闭,极度渴望爱的人,同时很矛盾。其实三毛喜欢情感丰富的、文艺气质浓厚的、甚至才华横溢的人,能够从精神上覆盖她的人,但荷西并不懂她。我觉得她是很孤独的,在撒哈拉能排遣孤独的方式,就是写她的故事。写出来的东西和现实的东西比,肯定是被修饰过的,但是这种修饰对于三毛来说就是真实世界。她认为自己真的在经历这样一种人生,她的精神人生和现实人生是被打通了的,她在其中来回穿梭。

淑媛:有传荷西这个人物是虚构的,您怎么看?

师永刚:荷西这个人是真实存在过的。三毛不断讲述自己在海外的人生,流浪的状态,可能有的时候,讲着讲着就把自己的一些想象顺理成章地当成了真的,这样的情况是有的。因为你每天都在演讲,都在告诉别人你的人生。人生不可能都是跌宕起伏的,但是读者就是想知道你的人生和别人不一样的地方。这个过程中有可能有些部分有夸大,但荷西是真的有个人。

淑媛:三毛与王洛宾真的相爱过吗?

师永刚:王洛宾是个70多岁的老人,三毛在报纸上看到关于他的文章就想去找他。这种情感是真是假,是一个晚辈对长辈的倾慕之情还是别的,不好说。我个人觉得三毛是个情感很丰富的人,她给很多人写东西的时候开头都是“亲爱的”,就像我们现在在淘宝上一开头就是亲,没有什么实质的意义。但是对于80年代的中国人来讲,觉得这个可了不得,就是一种明确的暗示。其实,很多东西是被误读误解了。

淑媛:有传闻说三毛所编剧的电影《滚滚红尘》在金马奖上大获全胜,她却没有拿到最佳编剧奖,这与她自杀有关系?

师永刚:我个人觉得没什么大关系。三毛是个见过大世面的人,拿过很多奖,不会把金马奖看得那么重。

淑媛:那您认为三毛为什么自杀?

师永刚:我觉得都是可以理解的,三毛是敏感、抑郁,甚至对自己多疑的人,再加上连续不断的事,如荷西去世、王洛宾的诽闻,来回不断的打击几乎把她逼到了自杀的边缘,又发现妇科病,可能是癌,但没确诊。在身体压力、精神压力、情感压力的合力下,她必然走向自杀的境地。这一系列的打击,对她来讲是致命的。尽管表面豁达,但我觉得她的内心千疮百孔,于是在一个巧合的时间里她下了自杀的决心。这种情感上不断的失败,没有喘息的过程,对一个女人来说是很难承受的。

淑媛:三毛对大陆文学有什么影响?

师永刚:我是这么看的,三毛是编剧高手,一生跌宕起伏,小时候自闭不上学,遇到人生中的第一位导师白先勇,在沙漠里和西班牙人谈恋爱,这都是传奇性的故事。然后以自己为主角完整地写下来。虽然自杀是不完美的事情,但是三毛却用自杀成就了一个传奇,给自己写了一个结尾。所以我个人觉得三毛是一个了不起的编剧,至于她的文学作品对大陆的影响,我觉得是两回事,她的作品跟人生是两回事。她本人是传奇,但她的小说、散文,我是持保留意见的。

师永刚

香港凤凰周刊杂志社执行主编、作家、图书策划人、媒体研究人、内地画传热潮的策划与发起者、曾策划编著《宋美龄画传》、《图传》、《邓丽君画传》、《切格瓦拉画传》等二十多本。现为南京大学等数所大学客座教授。

眭平――

陪伴三毛最后的人生

三毛自杀之前写的最后一封信是给眭平的,他是三毛身前最好的朋友、知己,被三毛称为“爱而不能嫁的人”。在最后一封信中,三毛说她走了,这一回是真的。而眭平却在三毛死后才发现夹在书中的信。在三毛离世20年之际,他公开了三毛留给他的信件及物品,在台湾出版了《三毛的最后一封信》,此书在1月份由长江文艺出版社引进出版。近日,《淑媛》采访了本书的编辑王莉莉,剖析眭平心中关于三毛的世界。

眭平

曾先后担任过台湾电视台新闻主播、中央电台音乐总监、欧洲华文作家协会副会长,先后获得台湾四座广播与新闻采访金钟奖、五座音乐演唱与制作人金曲奖、上海国际音乐节银奖、台湾文学奖,并被票选为台湾三大电视新闻主播、台湾十大报导文学作家及台湾人最羡慕的人生。

淑媛:《三毛的最后一封信》的作者眭平是个什么样的人?

王莉莉:眭平本身是台湾的著名电视人,他认识三毛也是因为一次电视采访。他以前在大陆也做过主持人,主持过湖南卫视《百科全书》,还有旅游卫视的节目。我觉得他是一个真诚和热情的人,骨子里面特别浪漫。

淑媛:眭平重走的三毛路与三毛书中描绘的有不一样的地方吗?

王莉莉:三毛死后,从西班牙到非洲撒哈拉沙漠,眭平重走了三毛的流浪之路。他去了三毛生前去过的地方,看到了三毛接触过的人。他所看到的风景和接触到的人当然会与三毛所写的不同,因为时间在变,经过这几十年,小孩长大了,大人也变老了。

淑媛:三毛说眭平是她“爱而不能嫁的人”, 眭平是什么样的反应?

王莉莉:他说过这个事情。他觉得很高兴,因为他们是知己,但他们肯定不是爱情,更多的应该是亲情吧。他说直到现在也没有另一个人能在他心里替代三毛。他们两人说话时有很多暗语,彼此心有灵犀,发现了很多共同的东西。

淑媛:眭平除了重走三毛路,还为三毛做了什么?

王莉莉:其实眭平和三毛只认识了一年,但他们的交情非常深厚,在书中可以看到他们信件往来频繁。三毛死后,眭平为她做了很多事情,都是寻常人不能做到的。比如在台湾开设了三毛纪念馆,一个月要还两万多台币贷款,虽然当时他经济紧张,但还是坚持下来。他很高兴能为三毛做一些事。出版这本书时,他曾来过大陆,拿来好多三毛的遗物,包括三毛的亲笔信、用过的娃娃。我们建议他拿复件来,他说不行,一定要拿原件,后来真的拿原件过来了。他在台湾主持界与蔡康永齐名,来大陆做这些事都是为了纪念三毛,不是在炒作。

淑媛:如果三毛不选择结束生命,他们有没有可能成为真正的伴侣?

王莉莉:不可能。眭平说过他和三毛是很相知的朋友,不可能变成伴侣。他非常不希望在这件事情上反复讨论。

淑媛:眭平提过三毛与荷西的感情吗?

王莉莉:他说过一句,不太多。他说三毛和荷西真的心灵相通,能为彼此生死相许。

淑媛:您觉得三毛对眭平本人的影响有多大?

王莉莉:他认识三毛之前是著名的主持人,在台湾播报新闻。接触三毛之后辞职去世界各地旅游,他现在又是心理催眠师,去了解抑郁症病人,去研究心理学。三毛去世之前,他也会去旅行,但三毛去世后他更加有意识地去做这些事情。可以说,是三毛启发他放弃一些东西,坚持一些东西。比如放弃主持人的位置,花时间旅行,放弃名利,重视更自然的东西。

淑媛:相较于大陆读者眼中热爱生命的三毛,眭平心中的三毛有什么区别?

王莉莉:大陆读者认为如果三毛真的是个热情、热爱生命的人,那她为何要自杀?眭平说三毛在最后阶段得了抑郁症,而这个病,病人是没办法自己控制的,虽然外面看着很好,但是别人没法去帮助她。虽然三毛最后选择了自杀,但不能否定三毛的本性。 ■

三毛生前的随身物品

1.三毛最喜欢的棕色小熊。

2.三毛的行李牌,它陪着三毛流浪到世界各地。

3.三毛的名片,上面写着“Echo Chen”

4.三毛家里的大日历本,永远停留在她和眭平认识的那一天。

5.三毛收藏的各种欧洲骨瓷娃娃。

他们说三毛

白先勇(台湾作家,发现与挖掘三毛的人,被三毛称为“业师”)

三毛自杀的消息传来,大家都着实吃了一惊,我眼前似乎显出了许多个不同面貌身份的三毛蒙太奇似的重叠在一起,最后通通淡出,只剩下那个穿着苹果绿裙子十六岁惊惶羞怯的女孩――可能那才是真正的三毛,一个拒绝成长的生命流浪者,为了抵抗时间的凌迟,自行了断,向时间老人提出了最后的抗议。

梁羽生(香港武侠小说家)

有些本来是含义美好的名词,用得滥了,也就变成庸俗不堪了。才子才女满街走是一个例子,银幕、荧幕上的奇女子频频出现也是一个例子。我本来不想把这种已经变得俗气的衔头放在三毛身上的,但想想又没有什么更加适合的形容,那就还是称她为奇女子吧。“奇”的正面意思应是“特立独行”,按辞海的解释,即志行高洁,不肯随波逐流之谓也。

林青霞(台湾演员,三毛身前好友)

三毛曾说过很羡慕我和秦汉恩爱,也想找一个关心自己、可以谈心的及工作上的伴侣,可惜未能找到理想对象。对于死去的丈夫,她仍然十分怀念。她太不注意保护自己我曾经劝她不要太过任性,就算自己不在乎自己的身体,也要为父母保养身体。

李敖(台湾作家、评论家)

三毛很友善,但我对她印象欠佳。三毛说她“不是个喜欢把自己落在框子里去说话的人”,我看却正好相反,我看她整天在兜她的框框,这个框框就是她那个一再重复的爱情故事,其中有白虎星式的克夫,白云乡式的逃世,白血病式的国际路线,和白开水式的泛滥感情。如果三毛是个美人,也许她可以有不断的风流余韵传世,因为这算是美人的特权。可三毛显然不是,所以,她的“美丽的”爱情故事,是她真人不胜负荷的……

贾平凹(大陆作家)

三毛不是美女,一个高挑着身子,披着长发,携了书和笔漫游世界的形象,年轻的坚强而又孤独的三毛对于大陆的年轻人的魅力,任何局外人作任何想象来估价都是不过分的。许多年里,到处逢人说三毛,我就是那其中的读者,艺术靠征服而存在,我企羡着三毛这位真正的作家。

倪匡(香港科幻作家)

三毛对生命的看法与常人不同,她相信生命有肉体和死后有灵魂两种形式。她自己理智地选择追求第二阶段的生命形式,我们应尊重她的选择,不用太悲哀。三毛选择自杀,一定有她的道理。

胡茵梦(台湾电影明星,李敖前妻)

有很多人批评三毛,认为她只是在自己的小天地做梦,我不以为然。基本上,文学创作是一个人性灵升华的最高表现,她既能升华出这样的感情,就表示她有这样的层次,这比起很多作家,我觉得她在灵性上要高出很多。

安妮宝贝(大陆作家)

一个浪漫聪慧的女人写她自恋的文字,给喜欢看的人看,一切都很合理。再看三毛的照片。穿着大朵碎花的长裙站在沙漠的风沙里,黑发飞扬。她是我喜欢的那种有灵性的女人。自由,漂泊,落拓不羁。这样的女人注定是自恋的。因为无人分享和读懂她的生命。只有她自己最知道,灵魂深处的激情和华丽。所以这样的女人注定也是孤独的。自杀是唯一的归宿。这个喧嚣的世间有时没有任何安慰,只有世俗的窒息。海明威,或者梵高,或者托尔斯泰。人与人之间是有很大区别的。

《三毛的最后一封信》

作者: 眭平

出版社: 长江文艺出版社

出版年份: 2011年1月1日

在这本书中,眭平除了写下三毛离世前珍贵的回忆,重走了三毛路外,更独家披露的三毛喜爱的玩具和诸多私家物品。曾在三毛小说和散文中出现多次的玩具熊、娃娃第一次以图片的形式出现在读者面前。

《三毛:1943-1991》

作者: 师永刚 / 陈文芬 / 沙林

出版社: 作家出版社

出版年份: 2011年1月1日

书中除了澄清了坊间诸多对三毛的传闻外,更第一次收录了国内诸多作家、演员对三毛的看法,他们是三毛的老师、挚友,或者是从未见过面的读者。

上一篇:网络译者改变传统出版模式的幕后推手 下一篇:塔莎.杜朵 扎根于乡村的艺术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