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白求恩教案范文

时间:2023-03-08 21:51:12

纪念白求恩教案范文第1篇

1.学习白求恩共产主义精神。

2.学会归纳各段内容要点。

3.学习对比手法,理解其作用。

重点:学会归纳各段内容要点。

难点:学习对比手法,理解其作用。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预习

1.读准下列加点字的音。

派遣(qian)狭隘(ai)满腔热忱(chen)拈轻怕重(nian)

以身殉职(xun)鄙视(bi)冀(ji)

2解释下列生词。

(l)派遣:(政府、机关、团体等)派人到某处做某项工作。

(2)狭隘:原意为窄小,不宽阔。常用来比喻心胸、气量、见识等不开阔。

(3)满腔热忱:心里充满真诚和热情。忱:情意。

(4)漠不关心:态度冷淡,毫不关心。漠:冷淡。

(5)纯粹:不含杂质,不掺杂其他成分。本课指真正、名副其实。

(6)低级趣味:无聊而不高尚的情趣。

3.熟读课文,思考练习一、二、三、四、五题。

二、导入

这篇文章是同志为悼念白求恩同志的逝世而写的,白求思

是什么人,他有哪些优秀品质值得我们学习的?请看课文。

三、正课

1.朗读课文。(教师范读、学生齐读、听课文录音均可)

2请找出各段的重点句,再参照重点句的意思归纳各段要点。

讨论并归纳:

第一段的重点句是:“一个外国人,毫无利己的动机,把中国人民的

解放事业当作他自己的事业,这是什么精神?这是国际主义的精神,这

是共产主义的精神,每一个中国共产党员都要学习这种精神。”

要点:赞扬白求恩同志的国际主义精神。

第二段的重点是:“白求恩同志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表现在

他对工作的极端的负责任,对同志对人民的极端的热忱。”

要点:赞扬白求恩同志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

第三段重点句是:“白求恩同志是个医生,他以医疗为职业,对技术

精益求精。”

要点:赞扬白求恩同志对技术精益求精的精神。

第四段重点句是:“我们大家要学习他毫无自私自利之心的精神。”

要点:号召全党学习白求恩同志毫无自私自利之心的精神。

3.提问:各段内容要点之间的联系是怎样的?

讨论并归纳:这四个要点都是共产主义精神的具体表现。文章从四

个方面阐述了白求恩同志的共产主义精神,并号召全党向他学习这种

真正的共产主义者的精神。

4“叙”和“议”是两种不同的表达方式。议论文,以“议”为主,“叙”

是为证明论点提出事实根据,“叙”要扣住论点,“叙”得简明、概括。记叙

文也“叙”和“议”,记叙文以“叙”为主,“议”是用于揭示事物的本质和意

义,起画龙点睛,突出中心的作用。本文是议论文,运用夹叙夹议的写

法,谈谈课文是怎样夹叙夹议的?

讨论并归纳:

(1)第一段“白求恩同志是加拿大共产党员……不幸以身殉职”是

记叙,其余是议论。先叙后议。先概括简叙白求恩事迹,后赞扬他的国

际主义精神。

(2)第三段“白求恩同志是个医生……他的医术是很高明的”是记

叙,其余是议论。先叙后议。先简叙白求恩对技术的钻研和医术高明,

由此及彼联系两种“一班人”给以批评教育。

(3)第四段“我和白求恩同志只见过一面……我是很悲痛的”是记

叙,其余是议论。先救后议。先叙述自己与白求恩的交往,然后分析和

强调学习白求恩的意义。

(4)第二段可分三层,每一层都是先叙后议。

①②|③④⑤67|③⑤@

—“叙”叙”

第一层:先高度概括白求恩精神的具体表现,后号召每个共产党员

都要学习他。

第二层:先联系“不少的人”的表现,后分析“不少的人”的实质。

第三层:先转述从前线回来的人对白求恩的评价,后号召学习他的

精神。

5.提问:文章如何运用对比手法的?说说运用对比手法的好处。

讨论并归纳:

第二、三段中把白求恩与不少人和一些人对比

───┬─────┬──────────────

│......│白求恩...│不少人和一些人.............│

├───┼─────┼──────────────┤

│对工作│极端负责任│不负责任,拈轻怕重,喜欢自吹│

├───┼─────┼──────────────┤

│对人民│极端的热忱│冷冷清清,摸不关心,麻木不仁│

├───┼─────┼──────────────┤

│对技术│精益求精.│鄙薄技术工作以为不足道,以为│

│.....│.........│无出路,见异思迁...........│

───┴─────┴──────────────

对比方法的好处是,突出了白求恩崇高的共产主义精神,强调了向

白求恩学习的必要性,明确了应该克服的缺点和今后努力的方向,从而

有力的证明和阐述了论点。

6.提问:第二段哪些话是正面介绍白求恩?哪些话是侧面介绍?侧

面介绍有什么作用?

讨论并归纳:

“白求恩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极端的热忱”是正面介绍;

“从前线回来的人……无不为之感动”是侧面介绍。

侧面介绍是为了补充正面介绍的不足,通过别人的眼光来写,增强

了事实的可信度,增强了文章的表达效果。

7.提问:本文的语言有什么特色?

讨论并归纳:

(l)用设问句,引起读者的注意。如:“这是什么精神?这是国际主

义的精神,这是共产主义的精神。”

(2)用双重否定句,加强肯定的语气。如:“从前线回来的人说到白

求恩,没有一个不佩服他,没有一个不为他的精神所感动。”

(3)用排比句,从人格、品质、修养、志趣、人生意义五个方面强调向

白求恩学习的意义。采取排比增强了语言的气势,使赞颂的感情显得热

情洋溢,同时也避免句子过于冗长,以此结尾,更加有力。如:“一个人能

力有大小,但只要有这点精神,就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

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四、小结

这篇议论文运用夹叙夹议的写法,既能使读者由表及里的认识日

求思同志,又能使读者懂得向白求恩同志学习什么,为什么要向他学

习。此外文章还运用对比手法,正面介绍和侧面介绍,语言生动简洁,说

服力强。

五、作业

1.课后练习一、二、三、四题。

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请用成语表达下列几句话的含义。

1.心里充满真诚和热情。()

2态度冷淡,毫不关心。()

3.看到别的事物就改变原来的主意。()

4.接受工作时挑拣轻易的,害怕繁重的。()

5.缺乏政治敏感和政治热情,对集体、对人民的利益不关心。

()

(二)《纪念白求恩》这篇文章题目中“纪念”二字揭示了文章的

()

a写作目的与文章主旨b.文章内容与论述重点

c写作动机与论述缘由d.表达方式与论述方式

(三)《纪念白求恩》一文中心论点是()

a.学习白求恩同志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

b.学习白求恩同志伟大的国际主义精神。

c.学习白求恩同志毫无自私自利之心的共产主义精神。

纪念白求恩教案范文第2篇

我是一九六一年高中毕业的,大学没考上,就回家参加了农业生产,决心把自己的文化知识献给农村,改家乡一穷二白的面貌。可是,当我结了婚,生了孩子后,事情可多啦,每天除参参队里劳动外,回家得照管孩子,还要做饭、磨面、做针线家务活。

一开始,家务忙得我团团转,自己不禁想道:完啦,我的理想将要化为肥皂泡了。这时,有些人又说:“农村女青年结婚后,有了孩子,思想再好,文化程度再高,也是牤牛犊掉井里,有力没处使。就是给她工作,也搞不出啥名堂。”听了这些,话我更象个泄了气的皮球。

可是,我仍然不甘心呆在家里围着孩子、锅台打转。我暗暗责备自己念了十二年书,就这样无所作为吗?于是,我翻开了著作,重读《为人民服务》、《纪念白求恩》、《愚公移山》等文章,的话字字句句打中了我的心,对!要有一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红心,不怕吃苦,就没有什么克服不了的困难,就能在农村中有所作为。我从著作中吸取了力量,又开始振作起来。

去年春天,大队团支部让我担任夜校教师。我毫不犹豫地接受了任务,担任了高小班的教学工作。开始讲课时,没有教案,我就自己买;没有时间就挤,利用劳动的空隙时间熟悉课文,做饭烧锅、磨面、孩子吃奶时也不离开书。晚上放学后,把孩子哄睡了,才把教课内容记到教案上,直到备好明天的课才休息。我逐渐渐熟悉了教学工作,还积累了一些经验,根据农村的实际需要,贯彻少而精的原则,活学活用。经过一年的学习,学生都能写信、看报、打条子了。

今年正月,队里的贫下中农说我工作积极,热爱集体,提议让当生产队的会计,大队党支部也赞成。这么一来,集体劳动、会计、夜校和家务四件事确实是够忙的。贫农社员仁喜荣爱惜地段说“凤兰,一个人干这么多的工作,可别把身体累垮了。”我笑了笑说:“要紧,劳动、工作越紧张,我心里越愉快。肩的担子加重了,才能逼得人走得更快,使自己得到更好的磨炼。”

当了会计后,一连串的困难接踵而来,怎样才能既积极参加集体劳动,又能搞好工作呢?我想关键问题是抓紧时间。如利用当晌的劳动休息时间记当晌的工分,晚上上完夜校再抽时间记当天的账,保证了账日清月结。由于自己抓紧了时间,而且安排得较好,在劳动工作中获得了一些成绩自从我担任会计工作以来,劳动从没有误工缺勤的现象;工作也没有出过什么大差错;夜校也有了巩固和发展,我教的高小班由原来的二十五人增加到三十七人,有八人当了记工员,六人入了团。

纪念白求恩教案范文第3篇

一、顺水推舟

教师的思维不可以完全代替学生的思维,学生在课堂上有他自己的思维习惯,对课堂上的内容有不一样的思考角度,他们会提出一些与课堂预设不一样的问题,此时教师就不应直接否定或回避,而是顺水推舟,挖掘出更深层次的见解,让学生的思维有长足的发展。记得一次习作课,我评讲一个学生写他参加班干部评选过程的作文,这个学生把参加评选前后的心理写得跌宕起伏,这时有些学生在底下咕哝:“假的,假的,他根本没有参加班干部的评选。”其他学生也附和着。我看到那个写作该文的学生低下了头,我想,今天不可以回避这个问题,否则学生写作的信心会毁于一旦。我说:“有些同学可能会说老师一直提倡要写真情实感,这个同学没有按事实来写,那是不是这样的习作就不好呢?”学生一片沉默,我接着说:“请本学期初参加班干部评选的同学站起来一下,请问你们当初参加评选的心理过程和这个同学描写的类似吗?”那些站起来的学生一致点头。我说:“那就对了,这就是真情实感。这个同学虽然没有参加,但他是旁观者,有一定的体会,即使不是这样,只要想象和情感合情合理,也未尝不可。”学生逐渐明白了写作需要合理的想象,抵触情绪一下子消失了。

二、借题发挥

课堂上有时会有一些突发事件,如果借题发挥得当,同样可以峰回路转。那是一次在讲解“专题《水浒传》”时,有一个学生也许是着了凉,吐了一地的污秽物,学生纷纷防御性地捂住口鼻,他的同桌甚至起身来到了另一组学生旁坐下,此时,学生的注意力完全不集中在课堂教学内容上。如何巧妙处理好这一突发事件,成了这一课成功与否的关键。我引导说:“假如鲁达看到这种情况会怎么做呢?”一个细心的女生似乎察觉了什么,她掏出一包面纸递给那个呕吐的男生。这举动触发了一连串的反应,学生搀扶的搀扶,递水的递水,打扫的打扫,一改之前的厌恶姿态。也许学生对鲁达的故事了解不多,但是鲁达的仗义,使学生深受影响。巧妙处理课堂突发事件,就会有意外收获。

三、抛砖引玉

新课程强调,教师在课堂上只是引导者的角色,做好引导角色,不是让教师不参与,放任自流,采取传统的放羊式,教师要做激发创新之火的打火石,起激发的作用。在词语练习时让学生做比较:谁想出的词语更加准确生动?使学生对词语的感悟能力得到提升。

四、添油加醋

十多年的教学实践,让我有一种切身感受:语文教学,好比做菜,要想烧出美味的菜,往往离不开一些改善口味的作料;课堂上语文教师就是语言的调料大师。语文课上有感情地朗读,对把握课文主题有着积极的作用,但是课堂上一些学生的朗读过于平淡,根本没有融入文本,理解自然不够。教师此时就要给学生加点“油”,对文本背景作一个补充,可以补充图片、相关故事、影视作品等。例如,在讲《纪念白求恩》这一课时,学生对白求恩知之甚少。于是我除了介绍白求恩的杰出贡献之外,还增加了一些有关白求恩同志工作时的图片,以及他最后一次手术的英勇事迹。学生再读这篇课文时,领悟极深,感染极广,号召力极强。添了“油”往往还要加点“醋”,让学生比一比谁读得更好,把学生的“醋劲”调发出来,学生自然会更加用心去读文本。

五、隔岸观火

教师要鼓励学生自主探讨,敢于提出问题。在学生自主讨论时,允许学生提出与教材不同的看法,允许学生挑战权威,这样在争鸣、批驳、质疑、探索中,课堂会不断地生成新的教学资源。为了使课堂更“火”,我时常开展能充分展示学生才智的争辩活动,学生在玩中学,在学中玩。逐渐地,我看到了学生兴趣的火、思维的火、见解的火。

纪念白求恩教案范文第4篇

【关键词】初中语文 课堂提问 实施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4-0133-02

教学顾名思义“教”和“学”, “教”是老师的天职,同样“学”也是学生的天职。老师和学生是否尽职,在初中阶段,语文课堂提问是最有效的检验方法,由此可见,初中语文课堂提问是初中语文教学必不可少的环节。

一、初中语文课堂提问的存在的意义

首先、课堂提问可以使学生的注意力更加集中。课堂提问可以让学生的思路紧跟老师的步伐,进行集中精力的思考,因为老师课堂提问是随机的,每个学生都时刻准备回答老师所提出的问题,这样学生就会全身心的投入课堂。同时,老师提出的问题,对于答案学生都具有强烈的好奇心,侧面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潜意识的激发了学生积极主动的思考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其次、初中课堂提问可以有效的增加师生间交流,提高学生语言组织的能力。老师“提问”、学生“回答”,这个过程本身就是一种的交流、在思考问题的同时,答案要在大脑中进行无形的组织,这是语言表达和组织的训练过程。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在语文课堂提问过程中就会不断的被强化和改善。

再次、课堂提问可以增加学习乐趣、提高信心。课堂提问时学生的答案符合要求,老师和同学会给以充分的鼓励,得到肯定后学生会全身心的投入学习。如果学生理解有误,在回答问题的同时就会体现出来,老师可以通过对答案的纠正,学生自己查找理解误区的根源。

最后、语文课堂提问,全体学生都能参与到问题的思考中来。在语文课堂提出的问题比较接近生活,没有一字不差的标准答案,这样就消除学生的紧张心理,各抒己见形成一个开放式学堂。 给学生创建一个无压力环境。再者可以因材施教,根据不同的学生,提出 难易程度不同的问题, 增强每一位学生的信心。

二、初中语文教师课堂有效提问的实施策略

首先、语文课堂提问要“劳役”结合。课堂提问具有穿针引线的作用,不但将整个课堂的内容及整篇文章的中心进行串联,提出的问题要有活力,改变课堂气氛,如《社戏》这篇文章中的吃豆,作者对同样的豆,会出现“为什么豆还是原来的豆,但是却不像昨夜那样好吃?”,对学生提出他们的童年有没有这样的经历,可以激起他们对童年的回忆,达到与作者的共鸣,增加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因此,课堂提问要有严谨科学的方法。只有这样才能是合格的语文课堂提问教学。

其次、老师要学会聆听和赞美。无论答案对错,都要给以鼓励,以增加学生的信心。以借鉴的形式来提问,如我们学习朱自清的《背影》中,关于父亲为儿子买橘子来回用的几个动作,老师可以提问如果是我们班的同学,给父亲买橘子走这一段路程应该怎么走过,学生回答这样的问题应该是各不相同,老师要给出提示,引导学生的思路,以便更好的理解这些动词的应用。

再次、语文课堂提问不要只局限于当堂学习内容,要进行发散思维。如我们学习朱自清的《背影》中,关于父亲为儿子买橘子来回用的几个动作穿、跳、攀、缩、爬、抱、探身等,老师要提问关于这些动词的具体解释,从不同角度了解问题,才能领会作者当时的心情。再如我们学习古诗词时,老师要提问些关于作者生活年代、生活状况、创造背景等内容。这样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增强学生的理解力和记忆力。还有同样一个“笑”字在鲁迅笔下的《闰土》、《三味书屋》、《社戏》中所体现主人公的情感进行分析。以达到初中生思想的连贯发展。

最后、通过语文课堂提问使学生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通过对问题答案的收集,让学生明白,一个问题的答案可能不止一种,通过多种方法来解决问题,如我们学习《纪念白求恩》这篇文章,老师会重点讲解白求恩舍己为人的精神、国际精神、救死扶伤的精神等,我们可以拿这些精神进行讨论,在当今社会那些人具有这样的精神,然后让学生讨论这些人的伟大事迹,从而训练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

除此之外,提问时机要控制得当,老师提问时的语气、表情、语速等都对学生的理解产生影响,语文教学课堂提问思想要明确,以便学生快速抓住问题的核心。所以老师在提问题时言简意赅,不同的问题要用不同的表情、语速、语气来提问,要灵活百变,不要让学生对问题本身产生歧义。

三、加强初中语文教学的创新

首先、学以致用,要注重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应用,课堂提问是检验学生对课堂学习是否掌握,理解所学知识。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提问要有针对性,因为语文教学比较广泛,老师的提问要分重点、难点,不能一味的追求教学进度,只是简单的提问,忽略教学目的。有些老师讲的太细致,学生没有思考的空间,只是被动的接受,毫无兴趣可言,这样的教学方式对教学的发展是极为不利的。

其次、角色的转变。在问答式的课堂中,老师提出的“问题”是引导学生思考的方向,学生的“回答”才是核心内容,因此学生成了课堂的主角,转变了以往的教学方式。在整个课堂,老师提出问题,同学进行讨论,老师作为引导者给学生指引讨论方向,让讨论不偏离主题。对于不同的问题,老师要鼓励学生们进行自主式讨论或分组式讨论,集思广益更好的解决问题,从本质上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再次、要设置符合当前形式的教案,提出的问题要独特新颖,能够吸引学生的眼球,也要难易结合分层掌控,以便掌控课堂气氛。

四、总结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提问不仅调动学习的积极性,还能培养学生良好学习方式。问题的提出使学生有了明确的目标,不会随波逐流。语文课堂的提问是打开学生学习思路的钥匙,结合新的教学方式、新的教学理念,有效的提高学习质量,培养出更多合格人才。

参考文献:

[1]谭向前.初中语文课堂提问的误区及策略[J].当代教育论坛(下半月刊),2009(06) .

[2]汪德伟.浅谈新理念下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提问的艺术性[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09(06) .

纪念白求恩教案范文第5篇

一、加强朗读训练,增强学生阅读兴趣

新课标指出:“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朗读的总要求。”教科书的每一篇课文都是生机交盈的有机体,这样文质兼美的文章不让学生朗读真是教材的一大浪费,只有加强朗读训练,才会使学生感受语言文学的魅力,形成良好的语感。

1、朗读的目的性要明确

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要循序渐进,明确训练目标,不同阶段提出不同的要求,由浅入深、由易到难。一篇课文,初读课文要求学生把音读准,扫清文字障碍,把课文读通顺;再讲课文。则要求学生读流利并能初步整体感知课文大意,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有感情朗读课文,这样有层次、有计划的指导学生朗读,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学生的朗读水平提高很快。

2、朗读指导具体得当

加强朗读训练,并不是机械地、盲目的多读,而是要根据朗读的课文对学生进行朗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读有所思、读有所悟,进而更好的理解文本,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如在教学《紫藤萝瀑布》一文时,我先指导学生正确的朗读方法,注意轻重缓急,注意长短句的停顿,注意读出感情。接着,让学生放声朗读课文,然后学生谈朗读感受。最后明确:描写紫藤罗的语句读的轻快此,读出作者的喜悦、喜爱之情;而回忆十多年前的藤萝及对人生思考的语句应该舒服缓些、深沉些……。在对课文反复的朗读中,学生眼前仿佛出现了一树明丽的、盛开的、育满生机的藤罗,那一朵朵紫色的、帆状的小花像在向我们不停地招手,是这样的让人喜爱,至于作者立于树前顿悟到了生命的永恒与可贵,学生理解起来,也应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以读带讲,以读带悟,在本节课文中得到了很好的尝试。

3、朗读形式多样化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课堂进行朗读训练时,如果只采用单一的形式,学生很容易疲倦,达不到预期的目的。为提高学生兴趣,可采用多种多样的朗读形式:自由读、个别朗读、分角色朗读、配乐朗读,也可由老师范读,听录音、开展读书擂台赛等手段辅助,让学生常读常新,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来。在教学《海燕》一文时,我先播放了课文录音,学生完全被播音员深情而粗犷的朗读震慑了。同时,朗读的渴望也被调动起来,学生开始模仿录音朗读。“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铿锵有力的话语在教室中回响,课堂仿佛变成了大海,而学生则成一只只振翅呐喊的海燕。

二、找准阅读切入口,提高课堂效率

新课标指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进程”。这就告诉我们“读”自身的重要意义,不学会阅读,我们如何在信息量急剧膨胀的时代去获取有价值的内容?要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就要利用课堂这个大空间,对课文及有关资料进行研究、归纳、提练,找到恰到的切入口,达到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目的。在教学《松树金龟子》一文时,我就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作为突破口“法布尔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你从哪儿看出来的?”学生在对这个问题的思考中明白作者对金龟子细致的观察,对小动物的爱心,对自然界的好奇心及对待科学的认真态度,同时也弄明白了金龟子的生活习性、发音大批量及死亡和繁衍等知识,一节课改变了过去对说明文的枯燥讲解,学生学起来,兴趣盎然。

不过,要设计恰当的切入口,需要老师深入理解课文,自己先读懂文本,然后结合教参作个性化理解、设计,而不是生搬硬套教案上的内容,自己设计的内容有时更易于操作,更符合教学实际,更适应学生的接受能力。例如刘心武的《错过》一文,是一篇哲理情很强的文章,写出了作者对人生的某些感悟,要让学生畅谈自己成长中遇到的类似事件以及当时的心情,现在再回头看待这些事,心情、态度又如何?在各自的叙述中,让学生明白本文作者想到告诉我们的道理:一个人一生中会有许多错过,错过并不可怕,只要不偏离了人生航标。

《窗》是澳大利亚作家泰格特的短篇小说,教学时可引导学生对小说中两个人物进行对比,让学生感受心灵的高尚与卑微,这篇小说的主题就挖掘出来了。

三、丰富情感,提升阅读魅力

新课标指出“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己、人生社会的有益提示。”这也就是我们倡导的语文与生活。生活即语文,让学生在新闻记者中能够结合自己的人生阅历发表自己的看法,丰富自己的情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苏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是亲情教育单元,这里有细腻的母爱、有深沉的父爱,有真挚的兄弟情谊……通过学习,能让学生体会到父母之爱、兄弟之情、同学之谊,从而知道感恩,知道珍惜,进而学会关爱他人,懂得付出,是本单元的一个教学目标。在教学《背影》一课时,父亲爬过铁道为儿子买橘子的背影定格在了同学们心里,学生被这深挚的爱子之情感动了,我就抓住这个契机,引导学生想想我们的父亲整天早出晚归,支撑一个家庭,你体谅到父亲的艰辛了吗?你感受到了无言的父爱了吗?学生情感的闸门一下子被打开了,平时不易表达的感情,在这特定的氛围中也变得轻松自然了,有位学生说到他父亲常年在广州打工,一年难得回来一次,以前很有些生父亲的气,以为他不爱自己,现在明白了父亲的无奈,明白了父亲每次在电话里的叮嘱,实际上就是最好的爱的表达……

有位同学们动情地叙述他的经历:“由于我家离汽车站点还要五六里的土路,每次周末,父亲都有会骑自行车去接我,那一次学校临时有事没放假,我又没及时和家里联系上,致使父亲一直在那里等天黑,而那天下着小雪。一想起父亲在雪地里站了几个钟头,我的泪就止不住……”他讲得让全班同学眼睛都湿湿的,同学身边的这些沉甸甸的父爱不仅让学生丰富了情感,而且更好地理解了课文中的父爱。

在学习《纪念白求恩》一文时,白求恩同志离学生已经很远了,但白求恩的精神永存。当时,2005年感动中国的十大人物已评选揭晓,其中一位几十年如一日行走在"马班"邮路在王顺友,他身上所体现的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正是白求恩精神的精髓。由于引导学生把学习内容与社会热点话题联系起来,结果课堂气氛空前高涨,学生参与课堂的兴趣明显提高。

四、提高老师个人素养,适应课堂需要

优秀的文学作品,形式美仑美奂,内容纵贯古今。阅读这样的文章,首先要求教师有足够的知识积累,要有博古通今、兼收并蓄的储备,才能保证教学目标的实现。其次,要求老师有对语言文字独特的感悟。语感是一个语文教育工作者驾驭语言文字的能力的集中体现,一堂好的语文课,还要靠教师优美的语言呈现给学生。试想,一篇声情并茂的文学作品,如果你只是照本宣科,人云亦云,你怎么又能将这堂课上得绘声绘色呢?您又怎么能带动学生情感共鸣呢?“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同的人阅读同一篇文章,会有不同的情感体验,这是因为人们的经历不同,学历修养不同,思想感情不同,而且人们在阅读文本时,又倾注了自己的主观感受,所以才有不同的情感体验。一个有经验的教师,应该善于驾驭文本,能用恰如其分的教学方法,刚柔相济的教学语言,把自己对文本的理解与学生进行交流,让学生在交流中实现对文本多层面、多角度的理解,而获取知识产生情感共鸣。

纪念白求恩教案范文第6篇

[关键词]语文教学 素质 创新

第一,以人为本,树立正确的学生观让一言堂变成群言堂,激发学生创新,让语文课堂成为学生的乐园。语文是一门应用最广泛,最接近生活,内容最丰富多彩,最有情趣的学科,语文也应该是学生最感兴趣的课程。面对我们的教学现状:机械模仿、生吞活剥、死记硬背、不求甚解;重复作业、测试训练。已经让人很是茫然。学生已经习惯教师代劳一切,尤其是理解性的题目,总怕与老师答案不完全一致,不说,总怕错,不说,久而久之成了教师一人说。学生的思维能力、理解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直线下降。他们总期盼别的同学来发言,然后都举双手赞成,所以答案总是唯一的。在新课程实施中,随着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一言堂”、“满堂灌”现象少了,但是,有相当多的教师,他们的潜意识里没有学生的存在空间;他们仍把自己当作主体,把学生当作客体;即使承认学生是主体,却不知道怎样去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所谓潜意识里没有学生的存在空间,指在教学中,教师从备课开始就未曾或很少考虑学生的实际;在课堂上一切按既定教案办,不根据课堂情境及学生的需要随时进行调控,课堂教学过程是“一厢情愿”、“单向流动”。所谓视学生为客体,是指教师把学生当成一只可以随意往里面填充东西的容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始终处于被动的消极的地位。不知道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表现在,教师只在方法的层面考虑问题,只能围绕多提几个问题、多让学生发言、多组织几次讨论等方面组织教学活动,本质上是只追求形式,不讲究实效。由此可见,在新课程实施的同时,教师应该更新教学观与之相适应,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紧迫的任务。其实语文教学中有些题目就有不同的答案。拿分段来说吧,面对一篇文章总得先分清层次脉络,然后才理解赏析。一篇文章也是一个多面体,不同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理解,会划出不同层次,只要有道理、合乎逻辑就要给予及时肯定,不要在他们发言的第一次就扼杀他们的创新能力。并且阅读一篇课文,你不拘泥于一种成型的看法,而多思考多琢磨,经常从多角度来划分层次,能使学生的思维严密、全面、深刻、灵活。

第二,创造性的进行阅读指导与作文训练。李岚清在《面向21世纪,开创基础教育的新局面》中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就是要培养学生品德高尚、身心健康、知识丰富、学有专长、思路宽广、实践能力强,使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劳动、学会生活、学会健体、学会审美,成长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素质教育这么重要的任务,仅靠思想品德课、班会课是不够的,非常需要语文发展它的优势,使学生感受更多的愉悦情感,便于学生接受老师的指导。在阅读教学中教师注意激励引导,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不但“乐学”,而且“会学”,这既是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也是时展的需要。激励教育的目的,就是要激发学生的潜能,调动学生主动的内动力。实践证明,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实施激励教育,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从而培养学生富有独创性的思维能力。

第三,改进教学手段优化创新教育合着教改的节拍,除了投影器、录音机这些教学仪器外,电脑真实地走进我们的生活,它几乎可以无所不包,无所不容,于是单调的课堂一下子变的有趣了,学生们走进了多媒体教室,尝到了课件教学的甜头,它容量大,效率高,很容易激起学生的兴趣。五彩的画面、神秘的背景、亮丽的色彩、奇妙的曲线、图形、清晰的知识结构图、出奇不意的拓展延伸,都激起学生极大极浓的兴趣,进而激发他们对知识的接受与创新以达到提高课堂质量,加入创新分子的目的,让学生爱创、乐创、变成勇于创新的一代新人。

第四,在语文教学中有创造性地进行审美教育与德育教育审美教育是培养学生感知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而初中语文课本集中古今中外名篇佳作颇丰,这就要求教师加强自身的美学修养,在实践中勇于探索、积累经验、寻找规律,教学中给学生讲一些美学理论,让学生知道《春》是一种自然美,《纪念白求恩》是一种品德美,《七根火柴》是一种社会美等。另外,要让学生在对作品的分析理解中认识每一种具体的美,如音乐美、结构美,内容美、音乐美、艺术美等。可结合教师讲评提高鉴赏美的能力,进而来创造美,用语言行动来秒度时描绘生活,发现美,提高美的创造力。用故事中的人物的高尚品德来感染学生,用文章所体现的积极内容来陶冶学生。并且语文教师要以自己的一言一行来言传身教,用周围一切可以利用的媒介来点化学生。让学生丛点滴做起,做一个有崇高道德的人。

纪念白求恩教案范文第7篇

关键词:素质教育 学生观 作文

一、以人为本,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让一言堂变成群言堂,激发学生创新,让语文课堂成为学生的乐园。语文是一门应用最广泛,最接近生活,内容最丰富多彩,最有情趣的学科,语文也 应该是学生最感兴趣的课程。面对我们的教学现状:机械模仿、生吞活剥、死记硬背、不求甚解;重复作业、测试 训练。已经让人很是茫然。学生已经习惯教师代劳一切,尤其是理解性的题目,总怕与老师答案不完全一致,不说,总怕错,不说,久而久之成了教师一人说。学生的思维能力、理解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直线下降。他们总期盼别的同学来发言,然后都举双手赞成,所以答案总是唯一的。在新课程实施中,随着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一言堂"、"满堂灌"现象少了,但是,有相当多的教师,他们的潜意识里没有学生的存在空间;他们仍把自己当作主体,把学生当作客体;即使承认学生是主体,却不知道怎样去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所谓潜意识里没有学生的存在空间,指在教学中,教师从备课开始就未曾或很少考虑学生的实际;在课堂上一切按既定教案办,不根据课堂情境及学生的需要随时进行调控,课堂教学过程是"一厢情愿"、"单向流动"。其实语文教学中有些题目就有不同的答案。拿分段来说吧,面对一篇文章总得先分清层次脉络,然后才理解赏析。

二、创造性的进行阅读指导与作文训练

素质教育这么重要的任务,仅靠思想品德课、班会课是不够的,非常需要语文发展它的优势,使学生感受更多的愉悦情感,便于学生接受老师的指导。在阅读教学中教师注意激励引导,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不但"乐学",而且"会学",这既是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也是时展的需要。激励教育的目的,就是要激发学生的潜能,调动学生主动的内动力。实践证明,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实施激励教育,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从而培养学生富有独创性的思维能力。

学生写的现状与分析:

1、缺乏写作的生活源泉。学生虽然有写好作文的愿望,但是农村初中学生生活圈子太小,活动空间有限,生活内容相对单调。农村中学的学生大多是留守孩子,父母长期在外打工,他们就让自己的孩子吃住在学校,学校封闭式的管理把学生限制在四墙之内。狭小的生活面、一些家长和老师"不准读闲书"的禁令,这一切往往导致学生大脑的贫乏,而贫乏的大脑怎能产生深刻的思考与丰富的表达?学生没有了作文的源泉,即便是掌握了所谓的写作技巧,那也只是"无米之炊"。

2、缺乏写作的自由空间。作文命题已经由全命题向半命题、自拟题、话题发展,但是部分语文老师仍然设置了许多要求,设置了许多的框子给学生。我们在探究学生作文编假话原因的时候,发现根本的一条是生活的贫乏,但是还有一个原因也不容忽视。用学生们的话来说便是:作文缺"氧",这"氧"便是写作的自由空间。

3、缺乏写作的饱满激情。学生对作文的激情,来源于对的作文的兴趣。激发学生作文兴趣,激发他们的创作激情,对写好作文特别重要。但是,当前作文教学训练形式比较单一,不少学生写作兴趣不浓,甚至照抄照搬现象非常严重。学生写作兴趣有随着年级的升高而逐渐减弱的趋势。学生写作兴趣不是自身固有的,也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而是靠老师一点一滴地加以培养才逐渐产生的。

三、在语文教学中有创造性地进行审美教育与德育教育

审美教育是培养学生感知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而初中语文课本集中古今中外名篇佳作颇丰,这就要求教师加强自身的美学修养,在实践中勇于探索、积累经验、寻找规律,教学中给学生讲一些美学理论,让学生知道《春》是一种自然美,《纪念白求恩》是一种品德美,《七根火柴》是一种社会美等。另外,要让学生在对作品的分析理解中认识每一种具体的美,如音乐美、结构美,内容美、音乐美、艺术美等。可结合教师讲评提高鉴赏美的能力,进而来创造美,用语言行动来秒度时描绘生活,发现美,提高美的创造力。用故事中的人物的高尚品德来感染学生,用文章所体现的积极内容来陶冶学生。并且语文教师要以自己的一言一行来言传身教,用周围一切可以利用的媒介来点化学生。让学生丛点滴做起,做一个有崇高道德的人。

四、改进教学手段 优化创新教育

合着教改的节拍,除了投影器、录音机这些教学仪器外,电脑真实地走进我们的生活,它几乎可以无所不包,无所不容,于是单调的课堂一下子变的有趣了,学生们走进了多媒体教室,尝到了课件教学的甜头,它容量大,效率高,很容易激起学生的兴趣。五彩的画面、神秘的背景、亮丽的色彩、奇妙的曲线、图形、清晰的知识结构图、出奇不意的拓展延伸,都激起学生极大极浓的兴趣,进而激发他们对知识的接受与创新以达到提高课堂质量,加入创新分子的目的,让学生爱创、乐创、变成勇于创新的一代新人。

纪念白求恩教案范文第8篇

【关键词】教学方法 ;学生主体性;学习兴趣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3-0182-01

众所周知,学习是一种积极思维的活动,而兴趣则是学习知识的动力,是发展思维的前提。对学生来说,兴趣的浓淡,心情的好坏,产生的学习效果截然不同。欢乐愉快的气氛,浓厚的学习兴趣,能使人精神振奋,学习效果倍增。夸美纽斯说:“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学途径之一。”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也说:“学习的最好动力,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符合兴趣的学习能使学生学习达到最优化的效果。

一、学习兴趣的定义

学习兴趣是指一个人对学习的一种积极的认知倾向与情绪状态。学生对某一学科有兴趣,就会持续地专心致志的专研它,从而提高学习效果。

二、怎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活动的根本动力,它极大地影响和制约着学生学习效果和学习积极性。

1、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及在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中的运用。 1943年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A.H.Maslow)在《人的动机理论》一书中从个体心理结构的角度提出了需要层次理论,他通过对杰出人物的研究得出人类有五种基本的需要: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与自我实现的需要。其主要观点是:人们最迫切的需要是激励其行为的原因和动力,这五种需要的次序是由低到高逐级上升的。这五种需要不可能完全满足,愈上层,满足的百分比愈小。作为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励学生学习积极性,首先要了解学生的需要。运用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激励学生,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2、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措施

2.1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明确学习的目的和意义。 “态度决定一切”,态度是个人对特定对象以一定方式作出反应时所持的评价性的、较稳定的内部心理倾向。所以,应从学生对学习态度着手,培养他们积极进取的精神,并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2.2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部动机。 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内动机,教师在教学过程,一定要注意几个方面的培养:一是要有敏锐的观察力和洞悉力。二是教师要有民主平等的思想。三是教师要有良好的自制力。

2.3换位思考,保持学习形式的多样性

三、学生的学习方法

3.1全面分析,正确认识自己。

3.2结合实际,确定目标。

3.3长计划,短安排。

3.4突出重点,不要平均使用力量。

3.5计划要全面,还要与班级计划相配合。

3.6安排好常规学习时间和自由学习时间。

3.7脑体结合,学习和其他活动应合理安排。

3.8提高学习时间的利用率

四、教师的教学方法

1.课前精心设计教案,趣味导入新课

1)、故事导入法:在学习新课之前,先讲述与课文内容有关的有趣或新奇的小故事,在学生产生兴奋之时导入课文。例如:教《出师表》前,简述“六出祁山”、“五丈原陨星”的故事。

2)、名句导入法:引用名人名言、俗语等导入新课的方法。例如:教《谈骨气》时,引用徐悲鸿的“人不可无傲气,但不可无傲骨”导入。从的“毫不利己,专门利人”,导入《纪念白求恩》。

3)、影视导入法:利用影视、录像、影碟等放映精彩片断,吸引学生,激发兴趣。例如:教《谁是最可爱的人》时,

4)、诗词导入法:讲授新课前,朗诵或播放或吟唱与课文有关的诗词歌曲等,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5)、图示导入法:利用挂图、幻灯片、网上下载的图片等,给学生以直观形象,导入所学内容。如:故宫博物院图、人民大会堂图、苏州园林图、人物图等。

6)、游戏导入法:利用一些有趣的小游戏,把学生的注意力从课间休息中吸引到课堂中来,

2.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

创设问题情境,首先要求教师充分了解学生。

创设问题情境,还要求教师熟悉教材,掌握教材的结构及知识的内在联系。

创设问题情境可以采用多种多样的方式。教师可以向学生提出富有启发性的问题。

五、课外活动的重要性

在课外活动中,有意识,有目的地开展一些饶有趣味的活动,也是增强学生兴趣,巩固知识的好方法.

1. 游戏法。 游戏本身就具有特殊的感召力,是学生特别喜爱的活动.在课堂教学中精心设计游戏,不仅能使课堂气氛活跃,有新鲜感,而且能使学生在游戏中找到学习的乐趣,真正使语文成为“寓教于乐”的学习乐园.

2. 表演竞赛法。 少年儿童的心理特点是活泼好动,善模仿,好胜心强,针对这些特点,在教学中采用表演竞赛法,可以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掌握知识.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扮演文中出现的不同角色。

3. 直观情景教学法。 在语文教学中,采用多种直观教具、录音机、投影仪和多媒体等多种教学手段,把教学内容变得有声有色形声并茂.

4. 充分利用学生的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说“兴趣的源泉在于运用”.凡是符合学生兴趣的活动就容易提高他们的积极性,使他们积极愉快地去从事这些活动.学习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强大内驱力。浓厚的学习兴趣对学生的学习有着极大的吸引力,能使学生努力求知,勤奋钻研,乐而不倦,专心致志地学习。它不仅对学生当前的学习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而且也是学生成才和在事业上取得成功的必不可少的条件,学习兴趣的形成和发展需要培养和教育。因此,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不可忽视的问题。孔子说得好:“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一旦学生的兴趣激发出来,语文教学就能达到事半功倍之效。

参考文献

[1]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第2版.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6版。

[2] 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教育科学出版社 1980年。

[3] 王松泉《语文教育研究》海南出版社 1994年。

[4]朱绍禹 《美日苏语文教学》教育科学出版社 1980年 。

纪念白求恩教案范文第9篇

教学的整体设计包括课标依据、教材解读、学情分析、目标设定、教材处理(含资源开发)教学策略、教学评价等诸多内容。教学策略是在一定的教学理念指导下,为实现教学目标而采取的工作方式,它是教学设计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包括体现在教学过程中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组织形式等内容。在新课程改革中盛行的教学模式、导学案等,基本上属于教学策略的范畴。

教学模式是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指导下,建立起来的比较稳定且简明的教学结构,它是为达成教学目标而建构的有效载体;导学案是用于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从而实现教学目标的学习方案。显然,它们要想充分发挥其良好的作用,必须以教学目标的科学设定,教材和学情的正确分析为前提条件。但是,目前在基础教育界,却存在着一种重视模式运用或导学案撰写,轻视对这些前提条件认真研讨的现象。有的教育专家在论及改革传统备课的问题时,提出教师可以不写教案,只需写出导学案即可。笔者认为,这不可误读为不需要教学的整体设计。相反,无论是教案还是学案,对教学设计的一些要素的研究,都是不可或缺的。尤其在当前教学模式、导学案“风起云涌”之时,更应当加以强调。

一、必须重视教材的解读。

大家知道,对教材的深刻解读,是教师备课的重中之重,是教学有效性的必备条件。新课程倡导“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但要想用好教材,首先必须深刻地理解教材。然而,课程改革以来,有的地方,强调形式比较多,强调方法比较多,对教学内容的研究不够,也就是对教材缺乏深入的钻研。内容理解不透,形式再好,也不会有好的效果。目前,有些中小学,积极推行教学模式,推行导学案,却在教材解读上下功夫不够,就是这一问题在新形势下的表现。

解读教材,首先要明确当前的教学内容,在整个教材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编排特点,教学的重点。为此,就必须通览学段教材,对教材体系有宏观的把握。以初中八年级语文(下)《人的高贵在于灵魂》一课为例,这是一篇议论文。纵览初中阶段的苏教版语文课本,虽然在七年级(上)语文课本中有过一篇议论文:《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但它主要服务于其所在单元的“关注科学”主题。而作为初中阶段首次出现的议论文单元,就是《人的高贵在于灵魂》所在的《道德修养》单元。该单元一方面要对学生进行心灵上的熏陶,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另一方面,还承担着开始培养学生了解该类文体的知识,和初步的读写能力的重任。再从该单元内部的编排情况看,围绕“道德修养”专题,设置了五篇课文,从各个角度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就文体的知识与能力来说,也是从不同的方面着眼于学生议论文理解和应用水平的提高。有的侧重于叙议结合、以议为主,以及正反对比写法的运用(《纪念白求恩》);有的以并列式结构方式论证中心论点(《敬业与乐业》);有的灵活运用“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议论体例(《多一些宽容》);有的凸显了托物言志的写法(《陋室铭》)。《人的高贵在于灵魂》一文,议论文的要素、结构、论证方法都具有典型性,是培养议论文读写能力的良好范例。。其次,要认真分析当前文本的内容和形式。分析文章的过程,是一个从形式到内容,再从内容到形式的研究过程。正如语文教育专家张志公先生所说的:“带学生在文章里走个来回”,即“首先把语言文字弄清楚,从而进入文章的思想内容,再从思想内容走出来,进一步理解语言文字是怎样组织运用的”。文章的形式就是文章的组织结构和表现手段。比如文章的体裁,层次结构的安排,主次、详略的考虑,开头、过渡、结尾、展开、高潮等的设计,语言的运用等。文章的内容就是构成文章的各种内在要素的总和。这些内在的要素包括题材、主题、人物、环境、情节、事件等。以《人的高贵在于灵魂》一文为例,从形式入手,先研究其结构。文章分三大部分。第一段即第一部分,提出中心论点——人的高贵在于灵魂。第二段到第六段是全文的中心部分。其中,第二、三段列举名人事例,从两个角度(高尚的灵活胜于生命与显赫的权势;内在的精神财富甚于外在的物质财富)证明“一切贤哲”都十分珍惜内在的精神生活”。第四段是承上启下的过渡段。第五、六段以乘车的普通少女和参观画展的青年人为例,说明“平庸的”人也常常有着纯正的追求 。第七段联系现实,批评了“灵魂日益萎缩和空虚”的现象, 期望人们保持着纯正的追求。这样,从分析结构入手,理清段落层次之间的关系,就自然掌握了文章的中心内容。这就是“从形式到内容”的学习过程。在此基础上,我们再分析本文的写作特点:按照引论、本论、结论三部分组织材料,采用了纵贯式结构方式;运用举例论证法从不同的角度,列举典型的的事例证明中心论点。

二、做好学情分析。

本课的主旨在学生能对“人的高贵”形成自己的认识,理解一个人的高贵在于灵魂,在生活中应该保持纯正的精神追求。对于初二学生来说真正理解它有一定难度。文中虽以浅显的事例提高人们的认识,但在教学中还应以贴近学生的实例,加深他们的理解。关于议论文的知识与能力,从课程标准中考查,此前(包括小学阶段)没有专门进行过教育。但是并不等于学生一无所知。有的小学老师,已经结合语文课本中的说理文讲授过一些知识。例如:《人民教育》(2013.6)刊载了蒋岳庆老师的一篇文章——《小学说理文如何教》,文中强调让学生掌握文体特点,明确提出“就说理类课文来说,最重要的结构特点是开头摆出观点,中间举例论证,结尾总结提升”。这说明,小学已介绍过一些议论文结构的教学,并涉及到举例论证的方法。又如,如前所说,学生在初中一年级,已经学过《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对议论文也有一定的印象。再如,《人的高贵在于灵魂》一文,安排在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第四课,此前已进行过三课的议论文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议论文读写知识与能力。因此,此时的教学,就应当考虑到以上的学情,以旧引新,更多地给学生自主学习与探究 的机会。但是,由于学习基础和智力发展水平的不同,学生已有的议论文读写知识和能力有高低之分;对 “灵魂”一词的含义,也有不同的理解水平。这些都应在设置学习目标和选择教学方法时予以考虑,比如,可以通过课堂讨论,充分展示阅读理解能力较强学生的特长,使能力较弱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受到带动和启发。

三、科学制定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首先应当基于课程标准。有关议论文课程目标,课程标准在7~9年级“学段目标与内容”中指出:“阅读简单的议论文,区分观点与材料(道理、事实、数据、图表等),发现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并通过自己的思考,作出判断”。这一表述,仅限于“知识与技能”。还需要在中找到与“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有关的内容。“总体目标与内容”中指出:“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发展个性,培养创新精神和合作精神,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还要求“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学习科学的思想方法,逐步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这些表述,都是教师制定三维学习目标的重要依据。但课程标准确中的课程总目标、学段目标,但都还属于课程目标的范围,还不能称之为学习目标。教师确定学习目标时,还需要结合教材解读和学情分析,按照叙写三维学习目标的五要素(行为主体、行为动词、核心概念、行为条件、行为程度)要求,制定出具体、可测的学习目标。下面,试以《人的高贵在于灵魂》一文为例,写出该课的学习目标。

1、能正确说出本文结构安排的基本框架。并能准确指出本文的中心论点和阐明论点的理由与根据的所在段落。

2、阅读知识短文《写简单的议论文》,能简要说明本文在阐明论点的理由与根据时,运用的论证方法。

3、能详细划分本文论据部分的层次,并说明它们各自证明论点的角度。

4、独立阅读一篇简单的议论文,能准确地指明其论点和论据,并说明其论据是怎样证明论点的。

(1、2、3属于一般要求;4为较高要求)

5、感受作者严谨的论证思路。

6、在对文本的揣摩、品悟中,感受人物高贵的精神世界,确立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纪念白求恩教案范文第10篇

【关键词】语文教学;素质;创新

【Abstract】Era of knowledge economy summon elementary education innovation. “the innovation is a democracy progressive soul, is the national prosperous development the drainless power.” The innovation education is also a brand-new topic, the language teaching needs to innovate the education to infuse the vigor for it, lets it to be more correct, the health, the civilized direction to develop. The language teacher wants to greet this new situation on own initiative the challenge, the bold reform, dares to break through, is good at innovating, responsible energetic, practical attitude, soaring posture, joins in the education for all-around development in the furnace. Remoulds teacher own image, urges practices the innovation teaching faculty.

【Keywords】Language teaching; Quality; Innovation

柳斌在《基础教育的紧迫任务是实施素质教育》一文中指出:“面向二十一世纪基础教育的紧迫任务应该是走向素质教育。要从现在起步,走向素质教育”。而语文学科无疑是对学生进行的素质教育中最重要的一环。这是由语文学科自身的性质和特点决定的。语文是一门基础的工具性学科,语文学得好,对学习其它各门学科必将产生积极的影响,而且在语文课堂内外培养的阅读、写作、听话、说话能力,是一个人走向社会从事学习、工作和生活的基本能力。可以说,语文教学是素质教育的基础,对提高学生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一位资深学者对课堂教学这样描述:对学生来说,课堂是其学校生活的最基本构成,学习水平高低,直接影响到他当前和今后的发展;对教师来说,课堂是其职业生涯的最基本构成,教学水平的优劣,直接影响到教师对这个职业的感受、专业水平的发展和事业的成功,课堂教学是师生的生命所在。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并为这种价值的实现创造各种条件,使其得到自由、充分地舒展。在这个发展进程中,教师的思想境界和素质同步不断提升和自我完善。从这个意义上说,课堂教学的寓意不再只是知识的传授过程,而是师生探索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交流过程,换句话说:课堂教学是师生不可重复的生命活动。

1以人为本,树立正确的学生观让一言堂变成群言堂,激发学生创新,让语文课堂成为学生的乐园。语文是一门应用最广泛,最接近生活,内容最丰富多彩,最有情趣的学科,语文也 应该是学生最感兴趣的课程。面对我们的教学现状:机械模仿、生吞活剥、死记硬背、不求甚解;重复作业、测试 训练。已经让人很是茫然。学生已经习惯教师代劳一切,尤其是理解性的题目,总怕与老师答案不完全一致,不说,总怕错,不说,久而久之成了教师一人说。学生的思维能力、理解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直线下降。他们总期盼别的同学来发言,然后都举双手赞成,所以答案总是唯一的。在新课程实施中,随着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一言堂”、“满堂灌”现象少了,但是,有相当多的教师,他们的潜意识里没有学生的存在空间;他们仍把自己当作主体,把学生当作客体;即使承认学生是主体,却不知道怎样去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所谓潜意识里没有学生的存在空间,指在教学中,教师从备课开始就未曾或很少考虑学生的实际;在课堂上一切按既定教案办,不根据课堂情境及学生的需要随时进行调控,课堂教学过程是“一厢情愿”、“单向流动”。所谓视学生为客体,是指教师把学生当成一只可以随意往里面填充东西的容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始终处于被动的消极的地位。不知道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表现在,教师只在方法的层面考虑问题,只能围绕多提几个问题、多让学生发言、多组织几次讨论等方面组织教学活动,本质上是只追求形式,不讲究实效。由此可见,在新课程实施的同时,教师应该更新教学观与之相适应,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紧迫的任务。其实语文教学中有些题目就有不同的答案。拿分段来说吧,面对一篇文章总得先分清层次脉络,然后才理解赏析。一篇文章也是一个多面体,不同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理解,会划出不同层次,只要有道理、合乎逻辑就要给予及时肯定,不要在他们发言的第一次就扼杀他们的创新能力。并且阅读一篇课文,你不拘泥于一种成型的看法,而多思考多琢磨,经常从多角度来划分层次,能使学生的思维严密、全面、深刻、灵活。推而广之,看一切事物、事件、分析人物也就都能从不同的角度去提炼、研究,以激起自己的创新意识。在《送行》教学中,我设置了这样一个问题:用一句话来说明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大家七嘴八舌、各抒己见。有说一个关于主人公的故事;一个关于作者的故事;一个社会现象……。他们争先恐后地说出了几种答案,这本身就是一种创新,这样的发散思维中已或多或少的渗入了创造性阅读的内容,这样学生不但学到了知识,又培养了能力。

2创造性的进行阅读指导与作文训练李岚清在《面向21世纪,开创基础教育的新局面》中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就是要培养学生品德高尚、身心健康、知识丰富、学有专长、思路宽广、实践能力强,使学生学会做人、学 会求知、学会劳动、学会生活、学会健体、学会审美,成长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素质教育这么重要的任务,仅靠思想品德课、班会课是不够的,非常需要语文发展它的优势,使学生感受更多的愉悦情感,便于学生接受老师的指导。在阅读教学中教师注意激励引导,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不但“乐学”,而且“会学”,这既是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也是时展的需要。激励教育的目的,就是要激发学生的潜能,调动学生主动的内动力。实践证明,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实施激励教育,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从而培养学生富有独创性的思维能力。

学生写的现状与分析:

2.1缺乏写作的生活源泉。学生虽然有写好作文的愿望,但是农村初中学生生活圈子太小,活动空间有限,生活内容相对单调。农村中学的学生大多是留守孩子,父母长期在外打工,他们就让自己的孩子吃住在学校,学校封闭式的管理把学生限制在四墙之内。我们再来看我们农村学生的生活的这个空间,有的农村学校就连基本的图书室、阅览室也只是摆设,只是为了应付上级领导的检查而已,合格过后便是大门紧锁,即使落得满屋灰尘,也不对我们的学生开放;更有甚者,就没有图书室,没有阅览室。学生课外阅读之源近乎枯竭,沉浸于数理化公式试题之中的大脑,怎能产生写作的冲动与灵感?为了追求升学率,有些学校甚至停开了所谓的“非中考科目”,更别谈什么文体活动了。狭小的生活面、一些家长和老师“不准读闲书”的禁令,这一切往往导致学生大脑的贫乏,而贫乏的大脑怎能产生深刻的思考与丰富的表达?学生没有了作文的源泉,即便是掌握了所谓的写作技巧,那也只是“无米之炊”。

2.2缺乏写作的自由空间。作文命题已经由全命题向半命题、自拟题、话题发展,但是部分语文老师仍然设置了许多要求,设置了许多的框子给学生。我们在探究学生作文编假话原因的时候,发现根本的一条是生活的贫乏,但是还有一个原因也不容忽视。用学生们的话来说便是:作文缺“氧”,这“氧”便是写作的自由空间。事实无情地证明,同学们平常的“练笔”远比作文尤其是考场作文写得好,写得生动活泼,充满真情,写作也游刃有余可以说练笔本是中学生“青春勃发、五花八门、拥挤喧闹的一块话语天地”。这是为什么呢?因为练笔本是同学们“心声的录音带”,没有人要求他们必须写什么,不准写什么。一个事物,如果它是生活中的必需,做起来就会很自然;反之,就会成为负担或沉重的负担。比如吃饭对于每个人,看球赛对于球迷,谁会觉得痛苦呢?同样,写作一旦成了学生们生活的一部分,成了一种习惯,就会成为一种快乐,一种享受,叶圣陶先生就曾说过,“作文是生活的必需,而不是生活的点缀”。

2.3缺乏写作的饱满激情。学生对作文的激情,来源于对的作文的兴趣。激发学生作文兴趣,激发他们的创作激情,对写好作文特别重要。但是,当前作文教学训练形式比较单一,不少学生写作兴趣不浓,甚至照抄照搬现象非常严重。学生写作兴趣有随着年级的升高而逐渐减弱的趋势。学生写作兴趣不是自身固有的,也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而是靠老师一点一滴地加以培养才逐渐产生的。

其实,在课文中适时地对重点段进行阅读指导,可有针对性地出一些题目来让学生做,以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但课内阅读是十分有限的,更多的是课外阅读,学生自主阅读,只有大量地课外阅读才能真正起到增长见识的作用,因此要对课外阅读进行艺术的指导、有创造性地指导。①指导学生制定课外阅读计划。这是学生课外阅读时间的标志,可一期一订,中途做必要修改,使其常新,保证切实可行。②指导学生获得基本阅读方法。教给他们默读深思、朗诵吟咏、背诵记忆、精读提炼、速读猎取等方法,以达到开卷有益。③指导学生形成基本阅读能力。在阅读中必须从内容到形式,由形式到内容反复深化,并适时使用工具书。④阅读后要及时写出体会、心得。⑤要指导学生适时检查阅读情况。⑥语文教学应重视朗读。

作文只有“读书万卷”,才能“行万里路”,有了材料,才能“下笔如有神”,作文重在积累材料。在作文训练前,可以通过记写日记来丰富积累;在作文训练时,可以用以下方法:①提前明确协作任务,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准备材料。②写作时间不必局限于两节课,可适当推后。③可改一周一篇为两周一篇,以培养学生写作兴趣。④为保证大面积提高写作水平,就要加强检查力度,增加交流次数,提高评析质量。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还可借办黑板报、手办小报,向社报投稿等方法激发学生创作欲望,提高写作水平。

3在语文教学中有创造性地进行审美教育与德育教育审美教育是培养学生感知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而初中语文课本集中古今中外名篇佳作颇丰,这就要求教师加强自身的美学修养,在实践中勇于探索、积累经验、寻找规律,教学中给学生讲一些美学理论,让学生知道《春》是一种自然美,《纪念白求恩》是一种品德美,《七根火柴》是一种社会美等。另外,要让学生在对作品的分析理解中认识每一种具体的美,如音乐美、结构美,内容美、音乐美、艺术美等。可结合教师讲评提高鉴赏美的能力,进而来创造美,用语言行动来秒度时描绘生活,发现美,提高美的创造力。用故事中的人物的高尚品德来感染学生,用文章所体现的积极内容来陶冶学生。并且语文教师要以自己的一言一行来言传身教,用周围一切可以利用的媒介来点化学生。让学生丛点滴做起,做一个有崇高道德的人。

4改进教学手段 优化创新教育合着教改的节拍,除了投影器、录音机这些教学仪器外,电脑真实地走进我们的生活,它几乎可以无所不包,无所不容,于是单调的课堂一下子变的有趣了,学生们走进了多媒体教室,尝到了课件教学的甜头,它容量大,效率高,很容易激起学生的兴趣。五彩的画面、神秘的背景、亮丽的色彩、奇妙的曲线、图形、清晰的知识结构图、出奇不意的拓展延伸,都激起学生极大极浓的兴趣,进而激发他们对知识的接受与创新以达到提高课堂质量,加入创新分子的目的,让学生爱创、乐创、变成勇于创新的一代新人。

上一篇:幼儿园托班教案范文 下一篇:盘古开天地教案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