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政治课堂中的导语设计

时间:2022-03-30 08:46:29

浅谈政治课堂中的导语设计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教育的艺术首先包括谈话的艺术,这给教师的语言修养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作为一名高中政治教师,我在教学中发现如果在一堂课的开始几分钟不能把学生吸引过来,这堂课就很难再讲下去。要提高政治课教学实效离不开教师对导课的精心创设。好的导课方式、精妙的导语设计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对提高课堂效率有着积极的作用。那么,该如何导课才能使学生由“畏学”、“苦学”转为“好学”、“乐学”呢?我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介绍几种常见的导入方法。

一、情境切入式导入法

教师从某种具体情境入手,可以是学生的言谈举止、教室的布置或变化、班级刚开展过的某种活动等,或者教师有意识地对某种情境稍作加工处理,随机应变,灵活自然地加以简要的概括、总结、点拨,然后迅速切入该节课的教学主题。例如,在准备讲“人生的真正价值”内容时,正赶上学校宣传郭明义事迹,我就问学生:“同学们知道郭明义的具体事迹吗?”学生们纷纷抢着说。我又问:“为什么郭明义值得我们学习?”学生们又表达了自己的看法。我开始顺理成章地导入新课了:“今天我们来学习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只要找准契合点,马上利用新的情境继续进行教学,比提前准备的导课效果可能更好,更有适时性、针对性,这种导语形式反映了它具有很强的应变魅力。

二、提问吸引式导入法

“学起于思,思起于疑”,思维一般都是从问题开始的,遵循这一认识规律,为激起学生主动探索的学习动机,教师可根据授课内容抓住事物的关键,巧妙设置疑问,提出学生感兴趣而又一下子难以解决的问题,以造成一种急切期待的心理状态,引起学生思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例如,在讲“哲学”概念时,我就设计了如下问题:“哲学思想人人都有吗?”“世界观是哲学吗?”“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吗?”“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具体方法指导吗?”……以这样层层设疑、环环相扣的导语开头,引发了学生追问问题结果的兴趣,使学生的思维一开始就处于求知状态,也就是处于兴奋状态,从而使政治课产生认知魅力,培养了学生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引用典故式导入法

中外文化都有很多典故,这些典故含义深刻、意味深长,是有很高艺术性和文学性的作品。在政治课中,适当地引用典故,使抽象理论形象生动,使深奥的道理浅显易懂,既可以开发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有利于学生轻松地接受和形象地理解所讲的内容,又能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例如在讲“主观符合客观”这一框题时,我讲述了一个“画家画牛”的典故以引起学生的兴趣:“古时候有一位画家画了一幅两牛相斗图,甚为得意。他给朝廷的一些官员看,他们也都称赞不已。可是当他把此画给一位农民看时,这位农民却哈哈大笑,他说两牛相斗,为了用力击倒对方,它的尾巴永远是夹着的,绝不会高高翘起来。画家听了之后面红耳赤,再也得意不起来了。那么画家为什么会闹这样一个笑话呢?这又说明了一个什么问题呢?这就是我们今天将要学习的内容――主观必须符合客观。” 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了起来,热烈地议论着,积极性很明显表现出来,我很快就可以进入到课文主要内容的教学中。这样运用典故来进行导课,可以使枯燥的政治课富有文学魅力,强化了思想政治课的教育功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四、音乐导入法

冼星海先生说过:“音乐,是人生最大的快乐;音乐,是生活中的一股清泉;音乐,是陶冶性情的熔炉。”音乐是美育的主要内容之一,若把音乐用来导入新课,对于创造令人心情舒畅的环境、完成教学任务有较大的帮助。精心地设计精彩的开头,通过高质量、高水平的导语,承上启下、由旧入新,能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真正把启发式教学落到实处。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运用音乐,可以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活跃学生思维,增强教学内容的吸引力、感染力,提高教学效果。如在讲“世界文化多样性”内容时我播放了不同国家的民歌,让学生去猜,课堂气氛异常活跃。优美动听的音乐让学生感到耳目一新,精神为之一振,从而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当然导入的方法还有很多,但不管是哪一种方法都应该为教学内容服务,这样才能大大增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让每堂课的导入设计语言幽默一点、话题轻松一点、课堂气氛活跃一点、学生表情愉悦一点,这样才能让思想政治课紧紧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学会学习、喜欢学习。

上一篇:运用图像转换解答地理试题 下一篇:正确看待学生的错误,巧妙实施思想品德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