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语文教师课堂教学能力策略研究

时间:2022-03-30 09:52:45

提高语文教师课堂教学能力策略研究

摘要 在新课程背景下,语文教师要提升解读文本的能力,丰富理论知识,转变角度,提升全面把握课堂教学的能力,及时有效的反思,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不断提升自我。

关键词 语文教师 素养 教材 反思 探究

中图分类号:G71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08-0040-02

教学能力是指教师为成功地进行教育教学活动所必须具备的能力。教学质量的高低与教师教学能力的高低有着必然的直接的联系。特别是作为百科之母的语文教师,拥有良好的教学素养是评价一个教师教学成败的关键之点,提高语文教师的教学能力是教师自身发展的要求。现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如何提高语文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

一、自我更新,在更新中重树知识新素养

不断地学习新的知识,增加自己的知识储备,使自己更加丰富和完善。首先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该具备基本的语文专业知识,如现代汉语、古代汉语、语言学概论、中国文学史、外国文学史、文艺理论、写作学等,是评价一个语文教师功底如何的基本标准。另外语文课程涉及的面极广,作为语文老师要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博学多才的“杂家”,丰富自己的阅历,关注我们生活里的热点、焦点,寻找能引起学生心灵共勉的切入点。未来的语文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递者,更是知识的构建者和创造者。这样的角色要求促使语文教师自身应具备丰厚的知识素养。在对新知识追求的过程中,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不断增加自己的知识储备,这样才能夯实你的文化知识基础,才能使你在语文课堂上信手拈来,最终促进师生共同发展。语文老师只有“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才能造就“学识宽厚智如源泉”的大智者,才能修成“行可以为表仪”的大德者,才能带领学生在语文的大海里自由遨游,从平庸走向杰出。

二、提高理解教材与处理教材的能力

独立理解教材与处理教材的能力是语文教师最重要的一项教学能力。理解教材的能力要求,首先是“正确”,就是要讲求科学性,字词句章,听说读写,均不发生差错。其次是“深入”,就是要多问几个为什么,不只浅层次地弄清文章写了什么,还要深层次地进而清楚文章是怎样写,为什么这样写,应该引导学生学什么等问题。在正确深入地理解单篇课文的基础上,还要正确深入地理解单元课文的量、序、度。即单元教材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思想教育结构,全册教材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思想教育结构。处理教材的能力要求首先是“合理”,教学目标的科学合理,课时切割的合理,一节课的密度容量的合理。再次是“巧妙”,教学突破要选择得巧妙,小高潮设计得巧妙,启发引导得巧妙。再次是有新意,课堂教学结构的新意,听说读写能力组合训练方式的新意等。理解教材与处理教材,是备课的两项基本任务,应该在培养和提高理解教材与处理教材的能力上下功夫,真正把语文课上得有序、有理、有趣、有味,逐步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教学风格。

三、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气氛

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气氛来自教师对学生的充分了解和理解。作为教师,在教学中首先应考虑学生这个“人”的因素,了解和理解自己的教学对象。理解是教育的基础,真正的教育存在于人与人心灵距离最短的时刻。教师的心只有与学生的心贴近了,我们的教学才能打动学生,才能撞击出学生心灵的火花,才能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民主和谐的教学气氛来自教师对学生人格的尊重。作为教师要一视同仁地对待学生,保护学生的自尊心;要为学生提供充分展示自己才华的机会和空间,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体会到成功的快乐;尊重学生的个性,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独特体验;要欣赏学生,让每个学生都能在成功中获得自信。

四、确立开放的师生关系,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活动

德国教育学家第斯多惠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确立开放的师生关系,积极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活动,以适应素质教育的发展要求。开展探究性学习,是改革和发展的一个新内容、新形式、新探索。无论如何,形式的多样性都应以激发学习兴趣、拓展研究空间、开启创新思维、营造民主气氛、培养富有个性的学生为出发点,这一切都取决于教师要更新观念,敢于让学生畅所欲言。因此,要建立民主平等的、情景交融的、全面开放的师生关系,就要抓住学生的心,放开学生的手,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使学生敢于开口,乐于实践,使学生获得成功感。这样就更能发散学生的思维,这样就能让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得到更好的发展。新的课程理念、新的教学方法、新的评价体系,都让我对语文教学有了新的认识和思考。

五、注重在反思中提高教学能力

著名教育心理学家波斯纳为人们归纳了一个教师成长的公式:经验+反思=成长。反思就是把自己作为研究的对象,研究自己的教育理念和实践.以便对自己教育观念进行及时的凋整.从而提高自己的教学效果。“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两者相辅相成。语文教师在实践教学中不断提高自己教学能力的同时,也应常常反思自己的教学过程。反思的目的在于发现教学中的存在的不足与问题,并加以改正,不断完善自己的教学活动。

首先课前反思,积极备课,并预想学生上课的表现,以及会出现的问题,预想着是课程按着自己的计划有条不紊地进行,使学生会有一个很好的课堂表现。然后课堂反思,在课堂中观察学生反应情况,并迅速拟定教学策略,调整自己的讲课方式。这需要良好的临场经验,但目前这正是新手中文教师最缺乏的。其次是课后反思,针对本节课反思自己的讲课效果,学生的表现如何,对刚刚结束的课程做一个全盘的深刻回想,发现课程中存在问题,分析存在问题的原因,并思索解决问题的办法,避免下次课中会出现类似的情况。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教师的反思能力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由于教学过程的动态生成,语文教学诸多因素的不确立性,许多专家及教师发现,“教师反思能力”对教学质量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将是教师能力结构的核心,对教师的专业成长起着重要作用。

总之,培养和加强语文教师的教学能力,有利于语文课堂教学,有利于学生的语文素养的切实提高,更有利于新课程的深入实施。我相信,有了语文教师持续探究实施新课程的动力,语文教学这方园地,必将结出累累硕果。

上一篇:论高三英语复习的针对性及其复习策略 下一篇:浅析多媒体运用对音乐教学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