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也小资

时间:2022-03-30 01:54:48

电影也小资

[大河恋]

这是一部关于故乡、关于光阴、关于亲情的影片。它根据诺曼自传体同名小说改编,以一条河流的起起落落反映了人生的整个过程,充满哲理。

在美国西部蒙大拿州的一个小镇上,住着长老会牧师麦克林一家。家乡的大河就是底特律的大黑脚河。这条家族之河,诉说着麦克林家族悲欢的故事。

这是一部清新美丽的诗意电影,充满着田园诗般的浪漫情调。影片带给我们的不仅是亲情的感动、哲理的体味,更具有感染力的是那壮美的西部风光。电影的场景.取自在美国蒙大拿州黄石公园北部的小城利文斯顿,这条大黑脚河贯穿了所有的记忆.仿佛一股清流,洗涤观众的心灵。

影片的摄影极具美感和诗意,菲立浦•卢瑟拉德因此获第65届奥斯卡最佳摄影奖。

[罗拉快跑]

柏林,夏季某日。罗拉和曼尼是一对二十出头的年轻恋人。曼尼是个不务正业的小混混,有一天他惹出一个天大的麻烦,竟然把走私得来的10万马克赃款弄丢了!而他的老大20分钟之后就要来拿回这笔饯。

懦弱的曼尼只好向罗拉求救,就只有20分钟.钱到底在哪里、如何救命?

罗拉左思右想,觉得只有向身为银行董事的父亲求助才能渡过难关,于是罗拉冲出房门开始快跑,一路红发飞扬!

跑步似乎是小资们喜爱的一种状态,从阿甘到罗拉,从慢跑到疾跑,总之男人女人都在跑着。“罗拉快跑”现时已成为小资们的一句口号.被广泛应用于各类不同的文章中。

影片的片头引用了艾略特的话:“我们不可能放弃进行探索/探索的终极将是开始时的出发点/就让我们重新认识它吧。”这部影片就是一种探索。

罗拉快跑……为自己而跑,为曼尼而跑,为爱情而跑……《罗拉快跑》中的三段开场,都是从红色电话的特写开始,她接到曼尼自暴自弃的电话:“你老说爱是万能的,爱能在20分钟内变出10万马克吗?”听完,她下定决心要帮助自己的男友。

不同于传统电影的单一情节,本片设置了开放式的三种结局,象征着世事纷繁,机缘巧合,命运交锗,无数种可能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里相互碰撞――典型的德国式思辨风格。

[台北晚九朝五]

2002年的台北,这个永远没有休息的城市里,电影院、书局、咖啡店、KTV、迪斯科舞厅全都24小时营业。当然,不休息的还有这一时代的一群年轻人,他们24小时永不停止求爱活动。不管时代如何改变,不管环境如何变化,他们对感情的抚慰与感官刺激的追求是永远不会变的。

这是一部描写一群晚上9点出门,早上5点回家的年轻人如何挥霍青春的影片。影片讲述了几个二十出头的年轻人迷失于错综复杂的关系以及药物世界的故事,这是一个个没有爱情的爱情故事。

影片最大的看点是真实地反映了当代一些青年的生存状态和思想行为。

当年香港的影片《晚9朝5》大胆起用新人,陈小春借此―举成名。这次《台北晚9朝5》沿用同样策略,在台湾选角公开征求18岁以上、25岁以下的年轻男女参与演出。由于题材牵涉到性、及同性恋。难得这些新人毫不扭捏上阵,拍得激烈真实,男女演员身材又有看头,使得这部电影充满了话题性和娱乐性。

1994年香港的《晚9朝5》在排14届香港电影金像奖上获得了最佳编剧、最佳男配角及最佳新演员的提名.在第3l届金马奖上陈小春也以此获得景佳男配角提名。然而,这部尺度放得更宽的篇却没有那么好运,陈德森很为片中演员卖灯却不能人围金马奖新人奖抱不平。

[巴黎野玫瑰]

35岁的查格是一个普通的修理工,热爱写作,他很年轻,充满活力而且体格健硕,独自住在海滨。一日。查格邂逅了宋此度假的19岁的姑娘贝蒂,两人一见钟情。他们用过激手段对付粗俗无礼的老板,又来到贝蒂的一位姐妹的公寓共筑爱巢。不久以后,在朋友的建议和帮助下,他们定居郊外,继续沉湎于近乎完美的两人世界。

日子一久,贝蒂终于无法忍受查格的懦弱与沉沦,她那不稳定的心理状态开始初露端倪,当她怀孕的希望落空以后,这种病态的情绪最终导致她趋向精神崩溃,查格为唤回贝蒂作出种种近乎疯狂的尝试均未奏效,最终,他不能容忍贝蒂无法恢复理智的现实,亲手扼死了她。

失去贝蒂,查格彻底投入了创作状态,只与白猫为伴,颓废在家里,继续写他的书……

这部获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提名的法国片,以大胆的表现而引起争议。

《巴黎野玫瑰》有着欧洲艺术片的唯美倾向,其镜头运用、场面调度、声画节奏,直到影调色彩、画面剪接,无不美妙。整部影片的叙事基调激情而不下流,平凡但不低俗,情感偏执却能令人同情,表现情爱段落毫不避讳,自观激烈但却仍是唯美的。这注定会是一部吸引年轻人的电影,它刻画出了年轻人大胆,充满生机的生活方式。

[猜火车]

继六七十年代的迷悯一代“愤怒青年”之后,世纪末的英国、欧洲乃至全世界再次出现下年轻一代的精神崩溃,《猜火车》即为表现这种题材的另类电影经典。本片改编自艾文•威尔士1993年同名畅销小说,从一出炉,它就成为了舆论的焦点――伦敦的影评人说这部影片使人想要“以身试毒”。

如果这只是一部一味渲染青年堕落的影片,早就该扔进垃圾箱算了,但是并没那么简单。在这些年轻人放浪形骸的背后,是他们痛苦的挣扎和绝望的叫喊。对青春的肆意挥霍从某种意义上讲是他们愤怒却无可奈何的发泄,不愿重复父母那样刻板的生活轨迹.又找不到自己切实向往的道路,他们感到自己就像苏格兰大地一样,被全世界遗弃。这可能是成长必经的心理过程,我们明明知道自己早晚会和千万人一样过活,却怎么也不愿相信这是真的,差别仅在于我们没有勇气像马克那样用青春作最后的反抗。最后马克背叛了朋友,也背叛了放荡的青年生活,选择了代表平庸而正常的大多数人的价值取向,他破烂不堪的青春时代已告一段落:这是他的幸运,也是悲哀。

上一篇:美满情侣的简单法则 下一篇:快乐女人的“四味”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