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工程材料加工课程改革研究

时间:2022-03-29 09:58:10

高职工程材料加工课程改革研究

摘 要 随着国家经济的不断发展,石油化工、航空航天、工程机械、电子工业等传统能源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都得到了迅速的发展,随之而来的材料加工技术人才缺口也越来越大。本文以工程材料加工课程为研讨对象,分析其教学过程中的改革思路和发展方向,并提出合理建议,力图促进我国工程材料加工学科的健康可持续发展,为相关行业培养技术人才。

关键词 工程材料 教学改革 材料加工 技术人才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1 工程材料加工课程教学改革应该遵循的原则

1.1 理论知识与技能实践共同发展

工程材料加工是一门涵盖多种材料工艺的学科,该学科实践性很强,实验课程和课堂教学都必须与生产实际相联系。课程不仅涵盖化学、力学、冶金等方面的知识,还对相关的工艺流程和相关原理做出阐释,丰富学生理论知识层面的认知。在国外高职院校相关专业的教学课程设置中,通常将实验课程以系列的形式搭配主干理论知识,根据教学需要进行选择。因此本课程的实践环节应该在保障焊接、铸造、金属塑性加工等工艺实验的基础上,添加激光加工、超声加工等新型加工工艺,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动手能力。

1.2 适应材料专业人才培养的需要

工程材料加工是我国高职院校机械设计及自动化、材料加工工程等专业的必修课程,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高职院校培养人才的相关需求。在传授学科领域范围内主要加工制造方法的同时,又引进新型材料加工工艺,这种教学安排既体现了相关行业对人才的专业需求,也是由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发展方向决定的。

2 工程材料加工教学理论知识的发展方向

2.1 优化专业课程内容

材料加工工艺既包括锻造、铸造和焊接等传统工艺,又涵盖微电子封装、真空镀膜等现代加工工艺,在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必须对这些教学内容进行有效的优化整合,适时引入专业领域的前沿科研成果和发展成就,打造一个适宜人才培养计划的专业知识架构。举例来说,工艺教材内容设置应该在单一的传统工艺中加入粉末冶金等先进工艺,金属液态成型教学重点应该向热门的砂型铸造倾斜等等。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该突出教学的核心和重点内容,辅助学生拓展知识领域,为培养创造性思维和动手能力奠定基础。

2.2 扩大专业知识面

随着时代的发展,材料相关专业涉及的领域也逐渐得到拓宽,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产生了许多分支型的工艺和原理,这就要求高职院校的专业建设要做出改变,进一步拓宽基础知识面、扩充知识体系。教师应该在课堂教学中以一至两个典型工艺为讲解范例,对其它工艺进行概述或将其作为课外阅读,既引导学生“举一反三”,又达到广泛涉猎的教学目的。

2.3 专业教材建设

教材是开展教学活动的专业指导性资料,在材料相关专业的教材设置方面,各级院校应该组织教师对教材进行认真研读,并且形成书面性的参考意见,辅助教育部门对专业教材进行修订,将以锻造、焊接、表面工程等为代表的传统工艺,以及以快速原型制造、粉末冶金为代表的新型工艺相结合,弥补专业教材内容设置上的缺口,避免教材内容与时代脱节。

3 工程材料加工教学实践内容的改革思路

教学实践直接作用于学生,教学活动的开展是对学生思维能力、理解能力、创造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多方面培养。为了顺应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需要,高职院校材料加工相关专业应该对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进行改革,理论和实验并重的同时,将教学重点向实践运用方面倾斜。

3.1 运用多种教学手段 (下转第162页)(上接第160页)

工程材料加工具有工科专业的普遍特点,即概念和原理抽象化、理解难度较大。针对这一特点,教师应该充分运用多种模型道具或者直观的教学手段,将抽象的工艺流程或者技术原理具体化,便于学生理解。比如,在讲解锻造压、铸造等成型工艺的教学中,可以运用计算机辅助教学,将工艺操作流程以多媒体动画形式呈现出来,便于教师讲解,也易于学生理解。

3.2 加强互动式的课堂教学

传统“填鸭式”教学已经被时代抛弃,现代教学更加注重师生之间的有效互动。在材料加工课堂教学中,教师可通过适度的话题切入,引导学生展开自由讨论,通过互相交流沟通对所学知识进行巩固。以材料“加工硬化”和“二次硬化”的教学为例,在课堂讨论的过程中,学生可通过互相之间提问对不同工艺特点加以辨别,着重关注易于混淆的部分。

3.3 改革实验教学

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重要环节,为了改变传统的验证性实验模式,教师应该根据教材设定有针对性的实验项目,转化实验教学思路,由点到面、层层推进实验教学,大幅度提高综合性实验的比例。以材料加工生产工艺的演示过程为例,教师选题范围应该以贴近毕业设计为重要指导方向,将其作为教学科研的重要部分来开展,在这一综合实验过程中,通过对工艺全过程的演示,启发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发现问题并对其进行分析,积极地参与到实验中,将创造性思维能力作用于实践。

3.4 加强校企合作

校企合作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新型办学模式,学校充分根据企业对专业人才的供需状况和技术需求进行定向人才培养,企业为这些后备人才创造足够的实践空间。校企合作办学通过设立教学指导机构、定期邀请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对教学开展指导等方式,实现了材料加工理论知识和生产实践的有机结合,顺应市场对相关人才的具体需要进行安排教学内容和实际训练课程,为高等职业院校相关专业学生顺利走上工作岗位奠定了基础。

4 结束语

经济的发展对高职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面向市场需求进行人才培养已经成为教学实践发展的主要趋势。我国高职院校材料加工相关专业的教学实践要将培养实用型技术人才作为教学目标,实现教学管理水平的新突破。提高材料加工教学质量,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急需的技术应用型人才,是一项需要各部门协同合作的长期性工作,不仅需要学校对教学方法进行改革,还需要相关企业和政府部门的实践合作和政策扶持。

参考文献

[1] 张钧,姚婷珍.材料加工工程课程的教学改革探讨[J].科技信息,2010(15):132.

[2] 黄天佑.研究型大学中“材料加工”课程建设中的几点体会[C].2006年全国机械类课程报告论坛论文汇编,2006:21-25.

[3] 张诤,涂文斌.材料加工专业教学改革的一些思路[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11):199.

[4] 刘建萍,郭福.北京工业大学材料加工工程专业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效果[J].中国大学教学,2010(8):39-40,15.

[5] 刘建萍,郭福,邱晓飞等.材料加工工程专业教学改革思考[J].北京教育(高教版),2009(10):45-46.

上一篇:关于护士执业资格考试的思考和建议 下一篇:护理专业实习生全方位岗位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