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俄石油合作方式及前景

时间:2022-03-29 08:59:03

浅析中俄石油合作方式及前景

摘要: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致使国内面临油气资源不能满足自身发展的需求,能源供应低于能源消费的趋势仍在延续,对外的依存度也呈现出增长显著的状况。开拓稳定、安全的原油进口渠道就成为我国及需解决的现实问题;保障石油资源的供给安全。更是我国经济可持续健康发展的最大问题。俄罗斯在油气方面已成为仅次于中东地区的世界重要的油气资源富集区并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能源出口国。无论从地缘上还是能源的合作空间、潜力上中俄能源上的合作可以说是具有战略性的重要伙伴关系。文章从中俄双方资源现状厦合作方式、发展前景进行了分析论述。

关键词:石油 中饿石油合作合作方式前景

中图分类号:F407.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0)11-065-02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日益凸显出国民经济对石油的依赖性。致使石油在中国能源中的地位迅速提升。而目前国内面临的问题是油气资源已经不能满足自身发展的需求。自1992年起中国的能源消费总量就已超过能源生产总量,至今能源供应低于能源消费的趋势仍在延续,对外的依存度也呈现出增长显著的状况。目前为止,中国已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能源消费国。2009年,中国生产原油1.89亿吨,净进口原油却高达1.99亿吨,原油进口依存度首次超过警戒线50%,达到51.29%。同时,中国石油进口源和石油运输线相对单一,进一步加剧了国家能源安全的风险。根据中国最新的《全国矿产资源规划(2008~2015)》预测,如不加强勘查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到2020年中国石油对外依存度将上升至60%;而依据中国的原油进口海关数据显示(见图1),其中绝大部分来自局势动荡的中东地区和政局不太稳定的非洲;可以看出中国的原油进口尚处在来源地过于集中,且多为政局不稳定地区的矛盾。开拓稳定、安全的原油进口渠道就成为中国刻不容缓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并且如何保障石油资源的供给安全,已经成为中国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的最大问题。

而作为邻国的俄罗斯,在油气方面已成为仅次于中东地区的世界重要的油气资源富集区。天然气方面俄罗斯集中了全世界天然气储量的30%,在石油方面有超过10%的世界石油储量,在煤炭储量方面1其数量也超过了12%的世界储备,居世界第二位。国内丰富储量的能源资源除了完全满足内部需求外,还使俄罗斯成为了世界上最大的能源出口国,对世界经济的稳定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2003年俄罗斯联邦政府正式批准的《2020年前俄罗斯能源战略》就将能源产业的发展、出口作为拉动俄罗斯经济的牵引力。

由此可看出,无论是从地缘上还是能源的合作空间、潜力上中俄能源上的合作可以说是具有战略性的重要伙伴关系。总体来说中国能源进口多元化和俄罗斯能源出口多元化的战略目标,既可以为中方保障稳定、安全的原油供应,同时也利于俄方保障稳定、安全的市场需求,是符合双方长远利益发展的。

一、俄罗斯的石油工业资源状况和开发前景

首先对俄罗斯石油工业资源的各个角度进行分析。

从历史角度看,俄罗斯油气资源丰富是世界公认的事实,只是意识形态的力量使其在世界石油开发的高峰期似乎远离了公众的视野。自苏联结体后,俄罗斯经过20年的风风雨雨,终于成为使用“石油武器”的“后起之秀”。仅在2008年第一季度,俄罗斯就凭借着950万桶的原油产量一举超过沙特成为全球第一产油大国。

从资源状况讲,俄罗斯是世界大国中唯一不需要进口能源并拥有丰富能源的国家,在石油、天然气、煤和铀上,俄罗斯的储量分别占世界储量的1/10、1,3、1/5和14%。国际社会的估计高于俄罗斯自己的估计,一般认为俄罗斯的石油和天然气储量分别占世界总储量的13%和35%。按国际标准,俄罗斯探明储量已超过80亿吨,占世界已探明石油总储量的13%左右,居世界第八。且俄罗斯国内的能源消耗是以天然气为主,而石油在国内消耗所占的比重不足10%。可以看出,俄罗斯石油生产的大部分是用于出口,事实上,俄罗斯已经取代沙特阿拉伯成为世界第一大石油出口国。其周边邻国乃至西欧国家都高度依赖俄罗斯的能源供应。未来趋势是俄罗斯在世界上将起能源基地的重要作用,所以俄罗斯经常以能源外交为优势,利用石油、天然气及其运输管线等为杠杆,提升俄罗斯这个能源大国的国际地位,能源已成为俄罗斯对国际社会施加影响的重要手段。

从地理上看,俄罗斯的矿藏能源几乎遍布全俄的多数经济区域,其中油气资源较为集中在五大油气区,主要有:西西伯利亚油气区、伏尔加一乌拉尔油气区、蒂曼―伯朝拉油气区、东西伯利亚油气区及周边海域大陆架油气区。从蕴藏数量、开采条件等各方面综合而论,目前最具生产优势和发展前景的当属西西伯利亚、东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俄罗斯除了在中亚地区继续握紧管道的阀门外,还在亚太地区努力保持石油供应者的地位,以求实现外交“东突”。普京明确表示,未来10~15年,俄罗斯打算把对亚洲石油出口量比重大幅提高到30%。能源优势已经成为俄罗斯从振兴国内经济到实现外交战略目标等一系列国家战略目标的重要支点之一。

尤其近几年来,在国际油价的不断攀升中,俄罗斯凭借能源出口。强劲地拉动了其经济增长,为其黄金外汇储备的增长、国家财政收入的提高、社会福利的改善和民众工资收入的增多都带来了充裕的保障。但是。2008国际金融危机导致国际市场能源价格暴跌,俄罗斯的能源出口战略面临新的挑战与问题。

从开发前景的角度来看,按俄罗斯工业和能源部的预测资料,到2015年石油开采潜力排名顺序分别是:西西伯利亚油区、俄欧洲部分北部地区、乌拉尔―伏尔加地区。目前俄罗斯也正将石油开发重心逐步由陆地向大陆架和海洋地区转移,并且确定最有前景的油气开发区是北冰洋大陆架;同时俄罗斯也正在积极准备开发远东,将远东和东西伯利亚两大能源产地建成对亚太地区能源出口的战略基地,希望改变俄罗斯能源主要出口欧洲的结构现状,用以实现打开亚太国际市场的局面。

二、中国的石油工业状况和发展前景

中国的能源资源,在产量方面,到2015年煤炭产量将达到33亿吨以上,石油2亿吨以上,天然气1600亿立方米以上,地面抽采煤层气100亿立方米。据最新的世界石油储备排名,中国居第10位,储量50亿吨,但这也很难满足国内发展的需要。从《全国矿产资源规划(2008~2015)》来看,中国2009年原油开采为1.89亿吨,规模居世界第四位,但经济的发展使得进口原油也在持续增加,2009年中国原油进口为1.99亿吨,同比增长13.6%。

从1992年开始,中国成为石油净进口国。此后几年,石油进口量每年递增1000万吨左右,石油对外依存度逐年攀升,目前已高达51.3%左右。国内自1997年后,石油的消耗占能源消耗总量的比重也均超过20%,并呈现明显上升趋势。在石油消费量和进口量大幅上涨的同时。中国的石油产量增速却在放慢。一方面1985年至2000年的15年间,石油

产量年增长率为1.79%,而同时期的石油消费平均增长率却高达5.73%。目前中国能源产业一方面是消费总量的持续快速增加,另一方面是国内能源资源的相对贫乏和供应不足,这种现象导致中国近年来局部地区都出现了“电荒”“气荒”“油荒”的现象。中国目前石油剩余可采储量仅占世界剩余可采储量1.8%。此外,再如中国的原油进口来源地处于过于集中、且多为政局不稳定地区、油价的波动所导致的资源形势,使得石油供应安全问题面临重大挑战,建立石油储备已刻不容缓。

为了应对石油供应的安全问题,中国正在积极开展全方位的能源外交。利用当前中国所面临的严重的外汇流动性过剩的形式,去购买海外石油,既可减轻外汇储备过多的压力,又可以保证石油供应;采取了“北连,南下,东扩,西进”的石油战略,建立多元化的海外油气供给源,拓宽在石油领域的合作,同时在落实石油战略储备计划时必须建立相应的储备体系和运行机制。

在北方连盟上:加强与俄罗斯的能源合作,希望俄罗斯的能源资源能够大大降低中国对中东石油的依赖度。

从西面进口:通过与中亚国家的能源积极合作,参与其里海石油资源的开发。据美国能源部估算,里海石油储量约占世界石油总储量的8%,天然气储量约占世界总量的4.3%。在中亚方面,中国和哈萨克斯坦石油管道二期工程计划于2011年完成,年输油能力2000万吨。

南下的角度:进一步加强与中东地区的能源合作,同时大力参与开发非洲的石油资源。中石化2004年与伊朗就价值700亿美元的石油天然气项目达成协议,参与开发伊朗最大的陆上油田亚达瓦兰油田。2004年春,中石油与埃及石油部签署了埃及南部三块石油勘探合作的谅解备忘录。阿尔及利亚也允许中石油在阿开采石油和天然气田。2009年中国共从非洲进口原油6000万吨左右,占同期中国原油进口总量的30%。

东面扩大开发力度:即进一步开发东海石油资源。中国从上世纪70年代起开始对东海油气资源进行勘探,取得了巨大的进展。“春晓”、“天外天”等四个海上石油气田或已进入试开采阶段或即将进入。

从这些方面看到中国的石油能源正在积极的展开多元化的发展,使石油产业“走出去”。

三、中俄石油合作现状和未来展望

中俄石油合作是两国能源合作中的重点,双方合作的空间很广阔、潜力也很大、合作时间也长,但历经磨合取得的实质性的成果并不多。不仅如此,在这些合作的背后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和隐患,对此双方应加以重视并设法妥善解决,才能将良好的合作形势长期维持。

对于双方的石油合作,目前的状况是:

首先,石油合作的运输瓶颈正在逐步打通,为扩大双方石油交易合作的规模奠定了基础。运输问题一直是双方石油合作的瓶颈问题,从2004年开始,中国从俄罗斯进口石油数量开始迅速增长。根据两国达成的协议,2005年俄应向中国出口1000万吨石油,2006年对华石油出口量应增至1500万吨。但是据俄方统计,2005年,俄对华实际石油出口量为760万吨,虽然比2004年增长30%以上,但是却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俄目前向中国出口石油主要是通过铁路,铁路运输能力有限且运输成本较高,大大制约了两国石油贸易量的大幅增长。不过,随着对铁路基础设施和对中国石油出口口岸的改造,俄罗斯铁路石油运输能力会有明显提高;另外俄罗斯不断将国内石油公司通过铁路对华出口石油的运输价格下调,这也有助于提高俄罗斯石油公司对中国出口石油的积极性;再次,俄罗斯通过中哈石油管道阿塔苏至阿拉山口段向中国出口石油,这将成为俄对中国石油出口增长的新途径。

其次,东西伯利亚一太平洋石油管道的建设将进一步打通瓶颈。从俄罗斯修建至中国的石油管道问题已经有10多年的历史,1994年,俄罗斯石油公司尤科斯率先向中国提出修建“安大线”。双方政府为此签订了相关协议,但最后该方案以会污染贝加尔湖被俄罗斯单方面废除。之后,又进入改良方案安纳线的谈判。但由于包括资源、环保、俄境内管道走向等不确定因素,管道项目再度出现反复,一直未能真正启动。自俄罗斯政府于2004年底正式对东西伯利亚一太平洋石油管道的设计和建设做出决定之后,关于中国支线的设计和建设问题才重新进入了中俄双方政府和企业层面的议事日程。

2009年4月21日在北京举行中俄能源谈判代表第四次会晤期间,双方签署了《中俄石油领域合作政府问协议》。正式启动东西伯利亚一太平洋石油管道的建设,“东西伯利亚一太平洋石油管道”西起伊尔库茨克州的泰舍特,东至太平洋沿岸的科济米诺湾,全长4000多公里。一期工程从泰舍特至斯科沃罗季诺全长约2700公里,设计年输油能力3000万吨。东西伯利亚一太平洋石油管道的“中国支线”将由俄阿穆尔州斯科沃罗季诺市铺设至中国的漠河市,长度为67公里,造价预计达100亿卢布,年输油能力为1500万吨,计划于2010年12月完工。中俄两国将独立同时开始建造各自境内管线。运输瓶颈将逐步打通并完善。

以上所述是目前中俄石油合作的进展情况,实际上这些也只解决了中俄中期的石油贸易问题。毕竟铁路的运输能力是有限的,单俄罗斯本国的运输能力缺口每年就达8000万吨,而通过中哈管道也涉及到第三国有不确定因素;去年签署的东西伯利亚一太平洋的管道,对俄方来说,向远东的太平洋管道注油到设计值的问题并没有得到解决(一期3000万吨、二期5000万吨)。俄方所面临的问题还不仅仅是这些,还有在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凸显出以能源原材料出口为主的经济增长模式严重受制于国际市场的不利局面;开采设备老化,俄罗斯石油生产和加工设备的实际使用年限远远高于世界正常标准(10年),达到了35年;投资不足的问题,按照俄罗斯工业与能源部的规划,到2015年石油和天然气年产量将分别达到5.3万亿吨和7400亿立方米,为此未来十年对油气工业的总投资将达到2700亿美元,而2000年至2004年的投资只有460亿美元,年均不足百亿美元,可以看出俄罗斯在油气领域投资缺口还很大。

因此,这对中俄双方来说,应从以下几点解决中俄能源合作中拖而未决的一些问题。

第一,大力发展和巩固中俄能源战略合作新形式――贷款换石油。中国目前手中有大量的外汇,2009年外汇储备达2,399万亿美元,可以通过贷款、基金等这些资本要素,换取俄罗斯的供油合同、联合开发等资源要素。贷款换石油可以解决中国对能源的迫切需求,也可以使俄罗斯对欧洲的油气供给的市场依赖大大减轻。从长远看,贷款换石油能够维护地区能源安全的稳定,提高地区应对国际能源错综复杂局面的能力。贷款换石油能够为中国提供一个长期稳定的石油供应源,双方能够理性预测未来石油的产量和需求量;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平抑国际油价的波动,特别是在国际油价处于低位时,有利于双方做出更为理性的选择;对于俄罗斯来说,可以有充足的资金从事油气资源的勘探工作。在油价低迷时,也能够长远规划石油的开采量,以备在油价走高时能够及时提供石油以稳定国际油价。

第二,加强中俄石油管道的建设和相关设施的完善。涉及到的石油管道项目对俄远东地区经济起到一定建设性作用。管道的建设对当地增加税收、增加就业岗位有直接意义。更重要的是,管道项目对东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已发现油田的投产和勘探新油田能够发挥很好的促进和带动作用,还能有力地带动和促进地方基础设施建设的发展和相关产业的发展。对中国来说,管道的建设可以保障能源供应东北老工业地区的能源需要。 第三,加大中俄石油合作的多元化,使两国的合作不仅限于石油贸易,而且扩展到勘探、开发、加工、销售等领域。中国的三大石油能源公司积极与俄罗斯各种油气公司尤其是大型国有油气公司在各方面进行合作,在开拓合作方式的同时加深合作层次。

上一篇:山西与中部省份经济发展比较研究 下一篇:浅析村委会在土地征用过程中对资源配置效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