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课程资源开发与信息技术整合的创新实践

时间:2022-03-29 01:21:28

乡土课程资源开发与信息技术整合的创新实践

【摘要】文章通过对师生参与实践案例的研究,分析了利用网络信息技术――博客这种形式来进行乡土课程资源开发的过程与模式,并探讨了师生在进行乡土课程资源开发过程中的自主发展情况。

【关键词】乡土课程资源 信息技术创新实践

【中图分类号】 G40-057 【文献标识码】 A 【论文编号】1009―8097 (2009) 02―0045―03

信息加工理论给现代教育有益的启示是:刺激选择不能仅仅考虑到刺激本身的特征,而且要关注受刺激对象,亦即学习者已有的信息或认知图式。要求教学能够充分考虑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积极开发配置新的教学资源,引导学生逐步完善知识结构。信息加工理论强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对外部刺激进行信息加工,发挥学生主体的参与能动性,这与我们开发乡土课程资源的精神是一致的。

合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特别是网络信息技术,发挥其应有的价值和效益,达到教育过程最优化,是乡土课程建设的重要手段。其积极意义表现在:

第一,信息技术拓宽了乡土课程资源的开发的来源。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为学习提供了更加快捷的信息收集渠道和丰富的信息来源。虽然乡土课程资源作为一项新的教育教学内容,刚刚进入师生的视野;然而,乡土资源则一早就作为一种独立的意识形态而存在,并被政治、经济、文化和科技等部门所重视。因此,利用网络信息技术开发乡土资源,将乡土资源引入课程,结合教育教学需求,建设适合师生使用的乡土课程资源是信息技术与资源整合的一个创举。而且信息技术声形并茂地从各个角度展示乡土资源,也更易于为师生所接受和掌握。

第二,信息技术改变了乡土课程资源开发的过程。信息技术的介入使静态的认识变成动态的交换认知,从而使乡土课程中的认知本体和认知方式都有较显著的改变。网络信息技术介入乡土课程资源的开发,使学生被控于乡土课程传统授受式教学的的状况得到根本扭转。在网络信息技术条件下,学生作为活生生的独立个体,既是知识的接受者,又是知识的建构者,他们对乡土课程资源学习的感悟和体认是一个双向互动交流并随时改善的过程,每个参与者都可以有不同的体验和情感。因此,信息技术环境下乡土课程资源开发就更深刻地表现着它的内涵:一种有生命气息的过程,一种有趣理和情愫的过程;[1]同时,这也是一种师生自我学习生活体认改善的过程,一种地域文化与师生生命互动的过程。

第三,网络信息技术突破了各种乡土课程资源开发中遇到的时空限制,使学科课程资源开发过程中的广泛交流和共享成为可能。网络信息技术正是以其先进的优势,把信息的采集、处理、传递、应用以及贮存、检索、显示和评价等一系列原来相对独立的问题实现了一揽子处理,并借助网络平台的快捷、高效、开放、双向互动等特点,使得乡土资源从采集到传播到修正到定型得以顺利进行,从而使的乡土课程资源的开发得以实现效益的最大化。

一 信息技术利用与乡土资源平台的搭建

网络信息技术在教学教研中的革命性因素主要是由于它所独具的超强交互性、高信息含量以及活动空间的相对独立性等特征。这些特征正是乡土课程资源开发过程中所要求利用到的几个重要因素。当然,网络信息技术的应用是一门高深的技术,需要专门的人才去操作管理;而乡土课程资源开发中的师生均是对网络信息技术有初步的掌握和了解。因此,选择合适的而且容易操作的技术是乡土课程资源开发能否顺利进行的关键因素。而当前在社会科技发展和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也催生一批适合中小学师生研究发展的学术平台。如:借助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指导开设的“成长博客”这个平台就是其中之一。

基于此,我们《基于网络环境下的乡土教育资源开发研究》课题组由师生自主开发创建了西樵教育研究课题博客,地址:blog.省略/53729.aspx,利用网络迅捷方便、反馈及时的特点来进行课题研究。师生把采集到的乡土课程资源上传到博客后,就成为公众的资源,可以随时接受大家的检索和评价。这就改变了以往单一的、被动的学习方式,把学习和资源开发有机地结合了起来,并强调了过程的发现、探究、交流等认识活动,使学生在网络的辅助下让乡土课程资源开发真正成为师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而这正是新课程标准所倡导的。我们的具体操作方式是针对乡土教育资源的特殊性,以西樵镇中心教研组成员为核心,分别从地理、历史、生物、科学四个与课题相关的学科中精选老师,组成四个研究组,分别对应“地灵”、“人杰”、“物丰”、“情浓”和“发展”五个大的专题来开展研究,而每一个大的专题下面又分解为四个小专题方向,如“地灵”专题组下面分解为:“西樵山下我的家”、“沧海桑田话西樵”、“美轮美奂数樵山”、“桑基鱼塘耀水乡”。我们每个专题小组由一名学科组长和3―4位老师负责,每一位老师负责一个小专题方向,并根据自己的小专题挑选5―8位学生组建成研究小组。这样,我们把大的课题一步一步分解,并由专人负责,实行“研究承包责任制”,做到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从而使乡土课程资源的开发在“成长博客”这个平台上得以顺利而系统地展开。

二 共同撰写博客(blog)与乡土资源开发方式的变革

博客(blog)是继Email、BBS、ICQ之后出现的第四种网络交流方式,作为一种快捷易用的知识管理系统,也越来越受到教育工作者的关注并逐步被引入到教育教学领域中。华南师范大学刘良华教授等率先在国内倡导教师将学习、研究、教学的经验和心得记录在自己博客里面,并邀请网友和同行参与到自己的博客中来,相互交流,共同探讨研究的问题,形成了一种崭新的教师网络学习成长方式;而利用网络博客开展课题研究也方兴未艾。

刘良华教授在关于《教师成长》的远程培训讲座中的第五个专题中这样论述的:教师“发表”是重要的,网络社会为教师发表提供了比较开阔的平台。教师可以建立个人博客并在“教师博客”上叙述自己的“阅读日志”、“观察日志”和“行动研究日志”(可简称“行动日志”)。[2]刘良华教授关于网络博客意义的论述与我们开发乡土课程资源的行动研究精神是不谋而合的。

而河北省唐山市古冶区教育局小学教研室的李宝文老师对博客的使用有更精彩的阐述,他指出:因为“博客”,我们有了自己的学习伙伴。 因为“博客”,我们有了自己的文化之旅。 因为“博客”,我们有了自己的心灵驿站。因为“博客”,我们有了自己的生活故事。 因为“博客”,我们有了自己的精神家园。因为“博客”,我们有了自己的教育思想![3]这深刻地指出了“博客”对于开展学习研究的意义。而具体到如何利用博客来进行乡土课程资源开发,其深刻意义在于:因为博客,我们有了自己的研究平台!博客把一群志同道合的研究者组成一个开发共同体,在开发的过程中一起体味着研究的快乐和成长的欢悦。

利用网络信息技术开发乡土课程资源就是在以学生为主体探究的情况下,发挥网络信息技术大容量、高速度等特点,广泛接纳社会各界的研究成果和批评意见,即时公布研究成果,即时反馈,随时发表评论,及时修正研究成果和随时接受各方研究留言指引等,改变了当前教师作为独一无二的知识信息源和“传道、受业”作为教师专利的不足,开创新课程改革的崭新方向。

三 博客利用与乡土课程资源开发的创新

利用网络博客进行乡土课程资源开发是开展网络教研的一种崭新尝试。网络博客新元素与乡土课程资源的开发结合,构建起信息储存和交流的平台,改变了以往关起门来搞科研的课题研究方式。在笔者所主持开展的《基于网络环境下的乡土教育资源开发研究》的课题实践中,西樵镇太平中学209班梁永钜同学采写了《南狮》这样一篇小调查,以及这篇调查所引出的一系列评论与补充就是一个很好的案例:

舞狮在中国历代相传,鼎盛不衰,尤以南狮最为有名,广东佛山南海西樵山是黄飞鸿的故里,南狮的发源地。随着有关黄飞鸿题材影视剧的热播,南狮已经红遍大江南北五大洲,成为具有世界群众基础的民间体育项目。近几年来,南海西樵致力于南狮文化的推广与弘扬。每年国庆,国家体育总局和中国龙狮协会都在西樵举办“黄飞鸿”杯国际龙狮邀请赛。每次赛事均有几十支国际南狮顶尖高手前来参赛。西樵的黄飞鸿狮艺武术馆醒狮团曾多次代表国家、省、市比赛,获得金奖或冠军。南海西樵因此也被国家体育总局社会体育指导中心中国龙狮运动协会授予“中国龙狮南海训练基地”称号,被业界誉为“中国龙狮之乡”。2005年南海西樵山森林公园制作的高4.68米,宽4.5米,狮头加狮尾长23.3米的超级巨狮,成功申报了吉尼斯世界纪录,为南狮添上精彩的一笔。

传统地狮历史悠久,内涵丰富,动作细腻内敛,套路章法缜密,文化艺术性强,在民间流传甚广,是中华民族之文化瑰宝。高桩醒狮则惊险刺激,飘逸矫健,豪放张扬,动作难度大、幅度大、危险性高、视觉冲击力强,具有很好观赏性,它偏重于竞技性但对场地器材要求高。而群狮主要用于大型表演烘托节日气氛,场面壮观。[4]

梁永钜同学的这篇小调查其实就是一个很有特色的乡土资源素材。他把素材发表在博客上之后,网络信息技术的迅速传递与反馈功能马上发挥其巨大的效应,这篇调查甫一上传,马上引起大家的关注;还有的同学希望能更深入地了解有关狮艺的情况,于是大家纷纷发表了自己的评论留言。

1.评:南狮 , 2006-04-22 20:10, 602班 刘鹏航 39号

南狮威名远扬,我也有所见识,但详谈起来就范围太大了!

希望介绍得详细一点吧!

2.评:南狮 , 2006-04-30 12:42, 梁伟铿

这篇文章文采好,内容具体,实在值得我们学习!

3.评:南狮 , 2006-04-30 13:55, 梁允宜

弘扬南狮精神,振兴中华民族!

这篇乡土资源在不断被浏览传播的同时,也在不断地被丰富充实。作为课题组研究老师之一,另外一所学校――樵岗中学――的陈凤仪老师通过网络平台看到了这篇调查后,刚好她手上有关于“世界第一大狮”的材料,于是,她也接着上传了她收集到的资源素材。

4.世界第一巨狮, 2006-05-07 11:02, 樵岗中学 陈凤仪

西樵山上有一只成功申报了吉尼斯世界纪录的超级巨型狮,这只超级巨狮高4.68米,宽4.5米。狮头加狮尾长23.3米。狮子的耳朵近20公斤。狮子的下颌重20公斤,狮角高180厘米,整只狮头做出来不带狮尾,重量超过150公斤,而长18.8米的狮尾重量也不轻。巨狮头要由18个舞狮高手舞动,其中10人舞狮头,8人打狮尾。成为了西樵南狮的经典之作。

陈老师上传的资源对“世界第一大狮”做了详细的介绍,是对梁永钜同学采集到的乡土资源的有益补充,但她只回答了一个个体的情况,关于南狮表演的详细套路是怎样的呢?这些学生非常感兴趣,也是良好的学习资源。同样,另外一所学校――西樵第四小学――的区韵婷同学根据自己对附近村庄醒狮队的调查采访,上传了自己的调查资源。

5.醒狮造型套路,2006-06-13 11:27,第四小学606 区韵婷

醒狮造型套路很多:起势、常态、奋起、疑进、抓痒、迎宾、施礼、惊跃、审视、酣睡、出洞、发威、过山、上楼台等等,无不神似。一句话,喜则欢而碎步,怒则仪态万千,哀则闭眼稳步,乐则跃而跨步。这就是南狮重“意”的舞法。它讲究桥马,善于抽象传神。就步法来说,有碎步、马步、弓步、虚步、行步、探步、插步、麒麟步和内外转身摆脚等等。而所有的步法,常常溶汇在一个“舞”中,这种“舞”,一般体现在采青的狮舞上,因此,采青成为舞狮活动中最精彩的高潮。另外,民间的舞狮活动,创造了许多新的舞姿,比如高台莲花舞、花篮青舞、步步高舞、桥底咬青舞、狮子出洞舞、高台群狮舞、狮子跃龙门舞、双狮扑青舞等等,花样繁多。

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网络博客技术的优势得到充分的展示,这种资源的开发模式:首先是资源的采集,也就是通过调查等实践活动收集到相关的乡土资源;其次是问题的产生,也就是资源的及时;再其次是问题的提出,就是有人对资源提出要求;接着是问题的修正补充,有师生继续就相关主题发表评论和提供评论;最后是综合相关意见形成系统而相对完善的乡土课程资源。这样的操作模式就使得乡土资源开发的效率性与准确性得到保障。这种乡土课程资源的开发创设出了一种以区域特定资源作为综合性学习载体的课程学习方式,编制出一种体现现代气息的专题式乡土课程资源程序。而且这种网络博客技术应用到乡土课程资源开发当中,使“任何人,以任何目的的,在任何时间、地点都可以获取自己想要的知识。他积极倡导的以空间参与和时间预期为特征的创新学习,要让每个人跨越时空,充分利用信息资源。”[5]而且参与的互动性正是其另外一个显著特征,也就是说师生在平台上进行思想交锋、情感互动,并摆脱了平日课堂上那种教师高高在上,学生只是在座位上聆听,或者有疑问也要得到允许后才能提出的僵局,师生自由围绕主题辩驳,不断生成新鲜的、详实的知识。这样就有利于变革以“学科中心”、“知识本位”和“体系完整”为特征的传统课程模式,而且可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发展的实践能力和探究意识。同时,教师在参与乡土课程资源过程的开发利用中,转变了自己原有的课程观念,拓宽了教师对于课程范畴的理解,提升了教师的课程改革意识;并使教师获得了课程资源开发的相关知识和能力,养成行动研究的态度和习惯,逐步将自己塑造成为研究型教师,从而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由此可见,利用博客这一网络形式把师生组建成为一个研究学习共同体,大家互相合作,互相欣赏;共同探索,共同分享;一起研究,一起成长!这样达到了既有效地开发乡土课程资源,又在开发的过程中实现师生自主发展的目标,更为重要的是这是信息技术时代教育资源开发的一种创新。

参考文献

[1]黄凯洲.信息技术与历史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EB/OL].

[2]刘良华.教师成长――促进教师成长的行动研究[EB/OL].

[3]李宝文.博客的产生、意义、注册与管理[EB/OL]

[4]梁永钜.南狮 [EB/OL].

[5]教育部基础教育司、教育部师范教育司组织编写.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79.

[6]吴刚平.校本课程开发[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2:1.

[7]辛继湘.体验教学研究[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5:191.

[8]博客.西樵教育研究课题.blog.省略/53729.aspx

上一篇:项目培训促进中西部地区教师专业化成长研究 下一篇:虚拟学习社区的社会网络分析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