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工业遗产再利用比较研究

时间:2022-03-28 02:44:29

国内外工业遗产再利用比较研究

摘 要:国内对于工业遗产的再利用研究目前仍然主要集中在介绍国际经验上,是单方向的吸收,但实际情况是,国内经过多年的发展,在工业遗产再利用方面已经进行了一定时间和程度的实践,研究也不应仅局限于单方面的介绍和“引进”,双方面的对比和总结更有利于准确而全面地找出中外差距。本文通过归纳并分析国内外各类文献、媒体资料,将国际工业遗产再利用的模式分为整体再利用和单体再利用两大模式,并基于功能角度又将单体再利用模式分为六类。接着,归纳总结了国内工业遗产再利用的四种主要模式;最后,通过对比分析,找出我国在工业遗产再利用过程中存在的褐色土地问题治理欠缺等四个主要问题。

关键词:工业遗产再利用;功能分类;褐色土地;对比

中图分类号:T-013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4-9479.2013.02.013

自20世纪50年代工业考古学在英国产生以来,人们对工业遗产的研究已有60年,在此期间,工业遗产的研究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仍然停留在较浅显且表面的研究中。在世界范围内,目前尚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特别是对于工业遗产的再利用,尚处于一个探索的阶段。但毋庸置疑,工业得到较早发展的资本主义国家如英国、德国等发达国家对工业遗产再利用的研究和获得的成就总体发展中国家,值得我们中国学习。国内对于工业遗产的再利用的研究目前仍然主要集中在介绍国际经验上,是单方向的吸收,但实际情况是,国内经过多年的发展,在工业遗产再利用方面已经进行了一定时间和程度的实践,所以研究也不应仅再局限于单方面的介绍和“引进”,双方面的对比和总结更有利于准确而全面地找出中外差距。本文通过全面归纳分析国际上特别是欧美发达国家对工业遗产改造再利用的模式,并基于功能角度对其进行归类;对国内目前主要的改造模式也进行归纳,并加入了对工业遗产再利用中褐色土地问题的探讨,以试图进一步完善国内的工业遗产改造再利用的研究。

1 概念阐析

在国际上,对工业遗产的关注和研究始于对工业历史进行深入研究的工业考古,并且最初从工业革命的诞生地—英国开始[1]。随着更多学者深入的研究和时间的推移,工业考古学的研究带动和繁荣了工业遗产旅游的研究与发展,推动了工业遗产旅游在世界范围内特别是在发达工业化国家如德国、美国、日本、加拿大等的迅速发展[2]。《关于工业遗产的下塔吉尔》定义,工业遗产是指工业文明的遗存,它们具有历史的、科技的、社会的、建筑的或科学的价值。这些遗存包括建筑、机械、车间、工厂、选矿和冶炼的矿场与矿区、货栈仓库,能源生产、输送和利用的场所,运输及基础设施,以及与工业相关的社会活动场所,如住宅、宗教和教育设施等。同时,该还指出,工业遗存证据包括物质的和非物质的,如为工业生产服务的或由工业生产创造的文件档案、人工制品、地层和工程结构、人居环境以及自然景观和城镇景观等,工业遗产保护研究包括对归属于技术史的产品和生产技术进行研究。

而国内对工业遗产的研究还处于萌芽阶段,对工业遗产的界定尚未形成统一的认识。在《无锡建议—注重经济高速发展时期的工业遗产保护》中,将工业遗产定义为具有历史学、社会学、建筑学和科技、审美价值的工业文化遗存。包括工厂、车间、磨房、仓库、店铺等工业建筑物,矿山、相关加工冶炼场地、能源生产和传输及使用场所、交通设施、工业生产相关的社会活动场所、相关工业设备,以及工艺流程、数据记录、企业档案等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存。综合以上两个文件的论证定义,本文将工业遗产界定为物质遗产和非物质遗产两个部分,具体的概念结构如下图所示:

2 国内外工业遗产再利用研究

2.1 国外工业遗产再利用研究

以德国、英国为代表的欧洲工业遗产,重点保护工业革命早期的工业遗存,注重从手工业向机械化大工业的转化过程,既注重工业遗产中物质的整体保护,如厂房、厂区周围景观环境等,同时还注重工业遗产中的非物质内容,特别是精神和价值观的保护,包括工艺流程、管理制度等[3]。关于工业遗产再利用,各国都在进行积极的探讨。关于工业遗产保护性再利用的管理和操作方法,Alfrey.Judith和Putnam.Ti在《工业遗产:管理资源和利用》一文从工业文明的角度对其进行了探讨,并阐述了工业遗产的价值。ScottA.J则研究了工业遗产与创意产业的关系,批判性描述了城市化与创意之间的反身性互动(reflexive interactions),并对由于创意城市的出现而带来的正面和负面趋势进行了深入的分析[4]。菲利浦·谢对俄亥俄州托莱多工业遗产再利用为博物馆的发展与规划做出了理论与实践探讨[5]。Catherine Barnes发现当工业遗产建筑得到合理的保护时,它就拥有了不可替代的内在价值。值得关注的是,她在谈到工业遗产再利用时特意提到了关于褐色土地的问题,并表示这个问题必须得到重视[6]。而除此之外,Andreea-Loreta,Cercleux,Florentina-Cristina 对罗马尼亚地区技术和工业遗产的再利用也进行了探讨[7]。而Bas van de Westerlo侧重对工业遗产的复原性开发与保护的探讨[8]。关于工业遗产的旅游利用方面,Edwards等人都通过研究指出,在工业遗址上发展工业遗产旅游是个对当地地区结构再构造和经济再发展的不错的方法和工具[9]。国内对国际工业遗产再利用的探讨仍然主要集中在介绍经验上,其中,比较早进行该研究的包括李同升、张洁、李蕾蕾、吴相利等人,他们都讨论总结国际上工业遗产再利用的模式,为中国的工业遗产再利用提供借鉴与参考[10-12]。

通过总结概括国际上对工业遗产再利用的各类文献资料、媒体资料,可以分析得出研究一般都是在对工业遗产进行功能划分的基础上进行的,所以有必要对国际上对工业遗产再利用的类型进行系统的功能性的划分和分析。在区域范围内,可以将再利用模式划分为整体再利用模式及单体再利用模式。整体再利用模式指的是区域范围内的综合开发模式,它将工业旅游资源与周边其他非工业旅游资源有效组合,形成特色旅游线路。单体再利用模式针对单独的工业遗产点或遗产建筑。其中单体工业遗产根据改造后建筑功能的不同又可以有6种不同的分类,六种功能分别是展览学习、旅游休憩、购物消费、产业中心、居住及商业出租。

整体再利用模式又称区域一体化利用模式,即整体性的区域化综合开发模式,它将工业旅游资源与周边其他非工业旅游资源有效组合,形成特色旅游线路。著名的欧洲工业遗产之路有德国、英国、荷兰三个国家的地区线路。其中德国有鲁尔区、工业谷、莱茵河地区、萨尔-洛林-卢森堡地区和卢撒蒂亚五个地区线路。英国有英格兰西北地区线路、英格兰中部地区线路、南威尔士地区线路及英格兰东部四条地区线路。单体再利用模式则指的是以单独一个或几个工业遗产地为单独的主体进行再利用的模式。基于改造后功能的不同,单体再利用模式又可分为博物馆、公共休憩公园、购物中心、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居住建筑、创意产业园等6种模式。其中,通过综合治理改造成居住建筑这种模式对工业遗址环境整治的要求非常高,因为其经常涉及到褐色土地的处理,而褐色土地处理的成本之高让很多开发商望而却步。但位于英国布列福的索尔泰尔村是个成功的工业示范村。整个村庄都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风格,如今还兴建了电气公司、画廊和其它艺术场所。对褐色土地的成功处理是工业遗产改造成居住用地的必要条件。

2.2 国内工业遗产再利用研究

在学术界,我国学者已经开始试着结合我国工业遗产资源现状,探讨某一领域的具体保护与开发。但目前我国对工业遗产再利用的研究更多还是对国外典型成功案例的介绍[13],而研究较多的是德国和英国的遗产旅游开发,学者们通过研究,试图找出一些有利于我国实践开展的经验与教训。在实践方面,我国工业废弃地改造再利用在上世纪90年代就已经有了新的发展态势:如1992年北京手表厂厂房改建为双安商场;1995年,中央美院雕塑系隋建国租用了3000平米的仓库作为雕塑工作室,开启了“718联合厂”从工业园区走向创意园区的道路。而如今北京798已经引起了国内外媒体和大众的广泛关注,并已成为了北京都市文化的新地标。鉴于此,我国学者对工业遗产再利用的探讨和研究目前主要集中于介绍和研究如何利用工业遗产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厉无畏首先提出要利用工业遗产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次年,在其主编的《创意产业—城市发展的新引擎》又集中讨论工业遗产与创意产业[14]。另外,任飞雪、诸大建撰写的《创意阶级与城市发展》和花建的《让创意产业之花在上海纵情开放》也颇具代表性。

“北京798”的成功吸引了国内众多省份、地区的竞相模仿,出现了创意产业园遍地开花的景象。当然,除了创意产业园,我国也在尝试其它一些改造模式。综合而言,我国工业遗产再利用主要有以下几种模式。

(1)创意产业园。这是我国工业遗产再利用的主要集中之模式。繁荣的原因除了近代老工业建筑早期租金较便宜,且地处市中心之外,更重要的是这些老厂房、旧仓库背后所积淀的工业文明和场地记忆,能够激发创作的灵感。加之随着北京的798的成功,创意产业园似乎就成了工业遗产再改造的一条捷径和首选。

(2)城市休闲公园。如原址为粤中造船厂的中山岐江公园是国内将工业用地改造成城市休闲公园的经典案例之一[15]。

(3)旅游目的地。国内学者对于工业遗产再打造为旅游目的地的研究根据讨论区域范围的不同,分为区域、城市、单体三种范围。在具体的单体点上,研究的包括对工业废弃地的游憩开发利用[16]等;在城市范围上,包括对资源型城市、矿业城市工业遗产旅游开发的研究[17]。在区域范围内,韩福文专注于东北地区的工业遗产保护与旅游利用,在对东北地区的工业遗产保护与旅游利用的现状、工业遗产旅游价值评价、旅游开发的动力机制及实施方略等方面的研究均有涉猎[18]。谢红彬等人也对此作了较为细致的研究[19]。

(4)博览馆。典型的如上海世博会园区。上海世界博览会博物馆由江南造船厂西区加工工厂改造而成,主要功能为收藏、研究、展示历届世界博览会的文物、文献、盛典纪实和成就成果;综艺大厅由江南造船厂部分装焊车间改造而成,在世界博览会期间承担浦西园区的特色演艺功能。同时,世界博览会园区内保留的码头、船坞、轨道、起重机械、烟囱等部分构筑物,一些钢炉、冷却槽、巨型螺栓等构件,作为开放性展览平台和大型户外公共活动场所或公共开放空间的景观雕塑。

3 国内工业遗产再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纵览目前国内对工业遗产再利用模式的研究和实践,大多存在“在模式选择上盲目跟风,在价值倚重上严重偏倚经济利益”等问题,总体而言,目前国内对工业遗产再利用过程中存在4大主要问题(图4)。

(1)在开发规模上,缺乏区域性、一体化的开发。我国对工业遗产的改造再利用主要集中在单体建筑或单片区域内,尚未形成成熟的系统性、区域性的一体化开发。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国内对工业遗产资源的利用缺乏统一的规划,特别是跨省跨区域的政府合作机制尚未形成,使工业遗产资源的利用依然呈现“点状分布”的特点,尚未形成“线性”或者“网状”的分布格局。在这点,欧洲的工业遗产之路给了我们很好的学习案例。在统一规划、综合开发的基础上进行各分点的创意再利用,我国的工业遗产之路将不远已。

(2)在模式选择上,总体呈现模式单一、缺乏创意的特点。我国特殊的国情特点决定任何国家的经验都不能拿来生搬硬套。国内把再利用集中在改造成“艺术家工作室”“画廊”“文化创意产业园”等方面,功能过分单一,缺乏创意,不仅难以承载规模巨大的工业建筑,而且这种再利用模式,对于经济实力相对较弱,人口文化素质较低的中小城市来说,单纯的模仿只会让园区陷入经营困难、门可罗雀的困境。为了解决这种困境,政府和开发商就容易将工业遗产的再利用置于过于商品化的黑圈中。以“文化创意产业园”为例,国内很多由工业遗产改造的文化创意产业园都走入了“酒吧+咖啡厅”的建造怪圈。文化创意产业园的定义本应是具备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并在政府规划引导下形成的,以文化创意产业为主导产业定位、配以相应管理系统、公共服务设施完备、创意氛围浓厚,并集中体现研发、培训、孵化、制作、展示、交易等功能,进行创意产品策划生产和销售的专业化园区。但国内的很多创意产业园都出现了“有了酒,没了创意;有了咖啡,没了历史”的经营怪圈中,显现出浓厚的商品化气息,少了份人文的积淀与沉静,与创意的初衷更是相差甚远。

(3)在价值取向上,过分重视经济利益。在工业遗产的再利用过程中,视“经济利益最大化”为首位考虑因素会导致政府和开发商越来越走向追求经济利益的极端,造成不可持续、相对短视的开发结果。另外,对经济利益的过于重视容易忽视公众利益和社会利益,造成一定的社会矛盾。这是在本质上对工业遗产的文化价值、历史价值、教育价值等重视不够的体现。为了“再利用”而再利用,和为了“保护”而再利用出现的结果是截然不同的,而我国目前的再利用理念过于倾向前者,造成了一系列的问题。为适应商业需求,工业的老厂房或拆或大力改造,已经面目全非,文化价值、历史价值荡然无存。

(4)在环境关注上,缺乏对褐色土地环境问题的关注、治理。褐色土地是指废弃的、闲置的或没有得到充分利用的工业或商业用地及设施,在这类土地的再开发和利用过程中,往往因存在着客观上的或潜在的环境污染而比其他开发过程更为复杂 。这是我国工业遗产再利用过程中除了模式和创意方面的单一和贫瘠外另外一个很值得注意和重视的问题。相对于我国,西方国家的城市化已经稳定在较高的水平,它们对城市工业遗产的再利用是为了减少对“绿地”(包括农地)的侵占,在废弃、闲置的土地上注入新型产业,通过工业建筑的再利用,以实现城市整体复兴。然而在中国,城市化的进程正在飞速的进行,造成城市建设用地越来越紧张,而这种紧张逼迫政府进行“腾笼换鸟”,实行“退二进三”的政策。所以,当城市中心的一块工业用地腾空出来,基本没有闲置的时间和机会,对工业地可能存在的污染和其它环境问题表现出选择性的忽视或者视而不见。政府、开发商对褐色土地再利用过程中的环境治理和生态修复重视度不够,而百姓对工业遗产再利用过程的褐色土地问题也缺乏认识和参与度。所以,在工业遗产再利用之前妥善处理环境污染,避免日后造成危害,是我国工业遗产尤其是带褐色土地性质的工业遗产再利用的前提,是最需要向西方先进国家学习再利用技术的方面,急需政府各部门、社会各种力量的关注和重视。

参考文献:

[1] 刘伯英. 工业建筑遗产保护发展综述[J]. 建筑学报,2012(1):12-17.

[2] 李蕾蕾,Dietrich Soyez. 中国工业旅游发展评析:从西方的视角看中国[J]. 人文地理,2003(6):22—24.

[3] 刘伯英,冯钟平. 城市工业用地更新与工业遗产保护[M].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

[4] ScottA.J,汤茂林泽. 创意城市:概念问题私,政策审视[J]. 现代城市研究,2007,2:66-77.

[5] Phihp Feifan Xie. Developing Industrial Heritage tourism: A Case Study of the proposed Jeep Museum in Toledo,Ohio[J] . Tourism Management, 2006, 27(6): 1321-1330.

[6] Catherine Barnes. Preserving Industrial Heritage: A Methodology for the Reuse of Industrial Buildings and Campuses[D]. 2010.

[7] Andreea-Loreta, Cercleux, Florentina-Cristina, Merciu,George-Lauren. Models of Technical and Industrial Heritage Re-Use in Romania.Procedia Environmental Sciences [J]. Procedia Environmental Sciences, 2012 (14): 216-225.

[8] Bas van de Westerlo, Joris Ketelaars, Ana Pereira Roders. Cradle to Cradle-Rehabilitation of Industrial Heritage[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ustainable Building Technology and Urban Development, 20112(3).

[9] Edwards, Llurdes. Mines and quarries: Industrial heritage tourism[J].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23: 341–363.

[10] 李同升,张洁 .国外工业旅游及其研究进展[J]. 世界地理研究,2006(6):80-85.

[11] 李蕾蕾. 逆工业化与工业遗产旅游开发:德国鲁尔区的实践过程与开发模式[J]. 世界地理研究,2002,2(3):57-65.

[12] 吴相利.英国工业旅游发展的基本特征及经验启示[J].世界地理研究,2002(4):73-79.

[13] 张睿,董少华. 我国工业旅游研究综述[J]. 产业经济,2010(2):36-38.

[14] 厉无畏,王如忠. 创意产业—城市发展的新引[M].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5.

[15] 俞孔坚,庞伟. 理解设计:中山岐江公园工业旧址再利用[J]. 建筑学报,2002(8):47-52.

[16] 曾磊,曾晖. 采矿废弃地工业遗产旅游开发实证研究—以河北武安西石门矿区为例[J]. 产业论坛,2009(12):178-180.

[17] 王莹,刘雪美. 资源型城市工业遗产旅游开发初探—以海州露天矿国家矿山公园为例[J]. 城市发展研究,2010,17(11):90-94.

[18] 韩福文,郑宝山,张丽. 东北地区工业遗产保护与旅游利用的现状及对策探讨[J]. 沈阳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7(2):183-187.

[19] 谢红彬,高玲. 国外工业遗产再利用对福州马尾区工业旅游开发的启示[J]. 人文地理,2005(6):52-55

上一篇:以功能目的论(Skopos Theory)为指导试译纪录片... 下一篇:小学品德课程资源的多元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