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针法对肛温和血清毒素的影响

时间:2022-03-28 11:36:54

针灸针法对肛温和血清毒素的影响

本文作者:周海燕 杨洁 冯跃 杨慎峭 单位:成都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

针刺手法是取得针灸疗效的重要因素之一,补泻手法贯穿于从进针到出针的整个针刺过程,“实则泻之,虚则补之,不虚不实以经取之”。补虚泻实,扶正祛邪是治疗的核心,手法的精微在于补泻[1]。近年来,国内外不少研究人员对针刺手法进行了研究,主要包括理论研究、临床试验、实验研究、仪器开发等方面。在理论研究上,主要是对古代名家的一些手法进行研究,如徐凤、杨继洲、高武等提出的针刺操作和补泻手法;实验研究内容相对较为全面,包括针刺手法的影响因素、作用规律、作用机制等,在补泻手法的实验研究中主要对提插、捻转等单式补泻手法有所研究,而对针刺复合手法的研究还在初步探讨阶段[2]。本课题针对目前研究的不足,采用传统且有代表意义的复式补法“烧山火”、泻法“透天凉”作为研究手段,在针灸理论指导下,通过制造热证模型,检测动物肛温和血清内毒素(endotoxin,ET)水平,比较两种针法对热证的影响,从而为其临床应用提供科学的依据。

1材料与方法

1.1实验动物选用健康6月龄清洁级日本大耳白兔24只,体质量(2.0±0.3)kg,雌雄各半。动物及饲料均由成都中医药大学实验动物中心提供,普通实验室饲养,在实验前适应性驯养1周。1.2实验药品及试剂大肠杆菌内毒素0111B4,美国Sigma公司生产,批号037K4105;显色基质鲎试剂盒(Quantita-tiveChromogenicEnd-pointTAL),厦门市鲎试剂实验厂有限公司生产,批号:070819-C。

1.3主要仪器美休康数字式电子体温计,深圳市福达康实业有限公司生产,型号BT-A11CN,批号0612;电热恒温水箱,上海医疗器械七厂生产,型号S648;自动平衡离心机,流动5-2型,北京医用离心机厂生产;721分光光度计,上海第三分析仪器厂生产;针灸针,苏州医疗用品厂生产,26号,长26mm。

1.4模型制作热证造模采用目前比较公认的内毒素造模法[3-5]:用无热原生理盐水将精制大肠杆菌内毒素稀释成40μg/mL,按2mL/kg剂量予家兔腹部皮下注射。全部操作均按照无菌无热源要求控制。

1.5动物分组及处理将动物按体重、性别分层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热证模型组、烧山火针刺组、透天凉针刺组,每组6只。空白对照组不造模,其余3组造热证模型;空白对照组、模型组不治疗,与两个治疗组进行相同的抓放、固定;两个治疗组于造模后分别施行“烧山火”和“透天凉”针刺1次。于注射ET造模后等待0.5h测肛温,观察到温度上升且稳定后,针刺操作5min。

1.6针刺治疗方法选取双侧“曲池”穴进行治疗,穴位定位参照《实验针灸学》[6]的动物穴位图谱。“烧山火”“透天凉”的操作方法参照《刺法灸法学》[7]所述,均将“曲池”穴按浅深垂直分作天、人、地三部,各部约3分(约8mm)。“烧山火”进针时,医者重用押手,指切进针,将针刺入浅层天部得气,行重插轻提连续9次,再刺入人部,行重插轻提连续9次,后将针刺入地部,重插轻提连续9次,如此反复操作3次,出针按压针孔。“透天凉”进针时,医者轻用押手,先刺入地部得气,重提轻插6次,再将针提至人部,重提轻插6次,后将针提至天部,重提轻插6次,如此反复操作3次,最后将针缓慢拔出,不按针孔或缓按针孔。

1.7检测指标肛温检测:将电子体温计探头插入家兔内4~6cm,插入后用胶布标识固定位置,保证以后每次插入深度一致。每次测温持续约1min,以电子温度计的数值恒定不变时取读数。每组于造模前、治疗前、治疗后分别测量肛温,对各组温差变化进行统计。血清ET含量检测:在治疗结束时从股动脉取血6mL,分离血清,放入-20℃冰箱冷藏备用,操作过程中保证无菌无热源。用显色基质鲎试剂盒定量检测,采用终点显色法,由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检验科按照说明书完成。

1.8统计处理方法数据以均数±标准差(x珚±s)表示,采用SPSS11.5统计软件进行处理。各组数据经过正态检验和方差齐性检验后,组间比较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方差齐时选用LSD法,方差不齐时选用Tamhane’sT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各组家兔肛温的变化从表1可见,各组家兔基础肛温均在正常范围内,且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各组实验家兔符合要求,具有可比性。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其余3组造模后肛温显著升高(P<0.01),表明实热证造模成功。治疗后热证模型组较空白对照组肛温明显上升,说明热证持续加剧。“烧山火”“透天凉”均能降低热证模型家兔肛温(P<0.05,P<0.01),两治疗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2各组家兔血清ET的变化从图1可见,造模后家兔血清ET含量增高(P<0.01)。“烧山火”“透天凉”手法均能不同程度地降低实热造模后血清ET水平(P<0.01),透天凉组比烧山火组下降更明显(P<0.01),说明“透天凉”退热效果优于“烧山火”。

3讨论

针刺手法是针灸取得疗效的重要环节,但操作的复杂性让很多从业者对其不够重视,甚至对手法的疗效产生怀疑,但同时手法的量化规范也是目前研究者比较关注的问题。李祖光、席强等分别对针刺手法量化、参数研究的现状进行了综述[8-9],但对于不同补泻手法是否真正如古籍所载有补、泻的疗效差异还研究不够。“烧山火”“透天凉”针法是在《内经》针灸理论指导下,结合捻转补泻、提插补泻、开阖补泻等多种补泻手法发展起来的一种复式手法。古人认为“烧山火”有除寒补益作用,是补法的代表之一,“透天凉”有退热除邪的作用,是泻法的代表之一。但在针灸的现实运用中,传统补泻手法的应用并未得到应有的重视,虚实不分,这既对针灸的继承和发展极为不利,同时也对传统补泻手法提出了质疑。体温是反映机体寒热变化的最简便、最直观的一个指标。有研究认为体温主要由血液循环状态、交感神经兴奋程度及组织新陈代谢状态等多方面因素决定,不同的针刺手法能改变上述的功能状态,从而调节体温的变化[10]。孙六合[11]观察到热补手法对穴位呈现升温效应的影响;方剑乔[12]也通过实验发现不同泻法对热证模型家兔具有降温作用。细菌ET是自然界最常见、最重要的一种致热物质,是革兰氏阴性细菌细胞壁外膜的构成成分,其对机体的毒性作用主要有:发热、低白细胞血症和高白细胞血症、骨髓坏死、休克和致死性等。其致热机制是:ET进入人体或动物体内循环系统后,并不直接引起发热和其它毒性反应,而是激活血液中的免疫细胞,引起免疫细胞活化,形成并释放具有致热活性的细胞因子,即内源性热原,这些内源性致热因子直接或间接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的体温调节中枢,引起体温调定点上升,中枢产生信息,作用于外周效应器,引起产热增加,散热减少,体温升高。ET在体内主要是通过单核巨噬细胞、多形核白细胞的吞饮和解毒以及血浆的解毒机制等而消除[3,13-14]。本研究选用ET腹腔注射制备实热模型,由于大量ET进入血液循环,导致宿主出现免疫反应的激活和大量细胞因子的产生等一系列机体的过度反应。该造模方法操作简便,发热时间短,发热反应稳定,成功率高,是目前研究实热证较为常用的模型[4-5,15]。本研究造模注射的ET含量未达到ET的热限,ET所致热证开始自然消退的时间一般是6h后。本研究既在热限剂量内又在发热自然消退时间前进行针刺治疗,血清中ET含量可以相对稳定地反映发热的程度,这也是众多热证研究中选取ET含量作检测热证程度指标的原因[5,16]。本实验结果显示,实热模型造模成功,“烧山火”“透天凉”治疗热证后均能明显降低动物体温和血清ET含量,“透天凉”效果优于“烧山火”,这与董善京的结果[14]基本一致。马永强[17]认为“烧山火”是“引阳入阴”的过程,“透天凉”是“引阳出阴”的过程。黄晔[18]认为针刺补泻可产生相应的补泻效应,可导致肤温改变,但针刺补泻效应的产生,除取决于针刺手法外,与患者本身的虚实状态也密切相关,在某些条件下,后者尚起主导作用。本研究模型是典型的实热证模型,故“烧山火”虽然具有热补作用,但可能是机体实证状态占了主导地位,因而使其也出现了退热效果。本实验结果提示,补泻手法“烧山火”“透天凉”在降低实热模型家兔ET水平的作用上存在效应的不同,建议在针灸临床治疗热证时首选凉泻手法,但对针刺如何退热的机制还需更深入的研究。

上一篇:电针治疗对老年人阳虚免疫调节的影响 下一篇:简化税收业务手续办法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