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旅游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时间:2022-03-28 04:52:21

高职旅游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摘 要 在旅游业蓬勃发展的今日,对旅游人才的需求是非常旺盛的。现如今高职院校纷纷开设旅游类专业,希望通过高校模式化、系统化的专业教育,为社会旅游业输送大量的旅游类人才。但是当前高职院校旅游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诸多漏洞,比如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明确、缺乏系统完善的人才培养方案、教学方法陈旧、课程体系不健全等等,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阻碍了高职旅游类专业人才培养事业的发展,加剧了旅游专业人才与用人单位的矛盾。为此本文从问题出发,提出了若干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建议。

关键词 高职教育 旅游专业 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s.2015.07.020

Study on Vocational College Tourism Professional Talents Training Mode

SHI Haiyun, SHENG Xia

(Hubei Ecology Vocational College, Wuhan, Hubei 430200)

Abstract In the booming tourism industry today, the demand for tourism professionals is very strong. Vocational Schools now have set up tourism professionals, hopes Institutions of Higher Learning and systematic professional education, transport a large number of tourist class talents for social tourism. But the current tour to professional training mode, there are many loopholes, such as the training aim is not clear, the lack of a sound system of personnel training programs, outdated teaching methods, curriculum system is not perfect, etc. These problems have seriously hindered the development of Higher professional Training Talented tourism business, exacerbated the conflict tourism professionals and employers. Starting from the issue for this article, we made a number of pieces of talent training mode reform proposals.

Key words vocational education; tourism professional talents; talent training mode

0 引言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旅游业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日渐崭露头角,并渐渐以“永远的朝阳产业”的美称与石油业和汽车业并称为世界第三大产业。①在旅游业蓬勃发展的今日,对旅游人才的需求是非常旺盛的,虽然在改革开放的30年间,我国的旅游人才队伍建设取得了相当大的成就,但是凸显出来的问题却比比皆是。21世纪旅游业的发展要靠旅游人才来推动,人才是当今旅游业的第一竞争力。现阶段高职院校旅游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明确、缺乏系统完善的人才培养方案、教学方法陈旧、课程体系不健全等问题,严重影响我国旅游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因此,培养和创建一支高质量、高水平、符合市场要求、具有旅游市场竞争力的旅游人才队伍是高职院校旅游专业的重中之重。

1 高职旅游类人才培养常见问题

1.1 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明确

人才培养目标是高职旅游类人才培养事业的战略总则和前进方向,是指导人才培养工作和开展课程教学的前提依据。目标是具有前瞻性、高级性、科学性、可行性的特点,而高职旅游类人才培养目标除了具有以上特点之外,还必须具备以知识和能力为主的职业性、技术型以及今后毕业生求职的基层性特征。旅游业属于第三产业中的服务行业,具有覆盖面广、行业分支广、参与人数庞大的特点,因此旅游类专业又划分为旅游住宿业管理、会展经营与管理、旅游规划与景区管理、休闲与俱乐部管理、国际旅游等多个分支。从当前高职院校的旅游专业人才培养来看,普遍存在培养目标定位不明确的问题,导致专业优势凸显不出来。很多高职院校将旅游专业学生培养目标笼统地划分为酒店管理、导游、景区管理三个主要内容,在教育课程设置上内容宽泛、面面俱到,课程内容的深入性和具体性不强。

1.2 缺乏完善系统的人才培养方案

人才培养方案是组织人才教育教学的纲领性文件,同时也是安排教学任务、组织教学工作的重要依据,是确保人才培养教学质量的关键内容。②首先,“缩本科套中职”问题依然存在。这种现象使得整个高职旅游专业人才培养的教学计划只是本科人才培养的“缩水版”,并没有按照当前高职院校学生的具体情况、院校专业设置以及学生未来的职业规划等因素来设计科学合适的人才培养模式。虽然学校煞费苦心地编制教学计划,但是企业和学生并不买账。旅游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大多是立足于工商管理基础之上开设的辅学科,将人才培养目标设定为宏观管理人才,并没有根据动态发展的旅游行业中的酒店管理、旅游社管理、景区管理等多样性人才需求来制定,导致很多学生抱怨在学校学的知识在实际工作中用不上。由于学校的理论教学多于实践教学,针对性课程少,学生缺乏实践工作经验,最后导致从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的人才在实际工作中缺乏适应力,许多高等院校的旅游管理专业的人才大多存在低就业率的现象。再加上各大旅游管理专业的学校的旅游教育资源分布不均衡,师资力量严重不足,无法为建设特色性、创新性的旅游管理人才队伍提供必要的基础。从导游的语言能力来看,掌握小语种的旅游人才偏少,尤其是韩语、德语、西班牙语以及意大利语等具有强大潜力的旅客市场的旅游人才欠缺。

1.3 教学方法陈旧,课程体系不健全

在高职院校旅游专业人才课程教育内部,教师教学方法落后,学生的旅游专业综合素质与当前旅游业的发展不相符,学生高分低能现象频频出现,使得学生毕业后难以适应用人单位的工作。③当前旅游专业教育方法陈旧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一是“一言堂”课堂教学模式仍占主导地位,教师是课堂主体,学生处于被动学习地位,使得学生与外界社会联系松散,呈现典型的封闭式教育缺陷。二是书本教材内容过时,知识更新速度缓慢,远远落后于当前旅游业的发展速度,课本知识的实践指导作用性弱。三是考评方式单一,以应试教育为主,没有突出考查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四是以照本宣科为主,案例教学、任务驱动教学等运用较少,学生的课堂参与积极性不高。五是课程体系设置上存在诸多问题,比如课程内容与人力资源市场需求相脱节、教材内容没有突出职业性和实践性。

2 新形势下高职旅游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途径

2.1 找准定位,确立正确的人才培养目标

高职院校旅游专业人才培养具有与本科院校不同的层次特殊性,在人才培养目标上,首先要结合自身层次优势和特点,注重专业系统知识的教育积累,确保学生掌握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同时,高职院校是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基地,在旅游专业人才培养中更要注重学生的专业知识应用能力以及专业技能的培养。④其次,准确定位高职院校旅游专业人才岗位设置,以旅游人力资源市场为导向,设置符合旅游岗位就业需求的人才培养目标,比如根据岗位特点,将人才培养设定为酒店高级服务人员、导游人员等。最后,人才培养目标的设置具有岗位能力提升的延续性。对于初入社会的毕业生而言,初次就业岗位绝大部分在基层前线,但是如果学生掌握优秀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并在岗位上将自身的优势和潜力完美发挥,那么就有可能实现岗位提升。

2.2 完善并创新人才培养方案

我国高等院校以及各类培训机构的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应该以旅游市场的人才需求为核心导向,改变自身落后的旅游人才培养模式。一是革新应用型、复合型旅游教育教学模式。在旅游管理学科的教学实践中,多开设旅游实践类课程,加强旅游书本类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的互利沟通,适当增加旅游实习实践,在日常学习中引入旅游人才资格评估和认定的课程。二是理论学习、项目学习、工作任务学习有机结合。高职院校应该突破传统的学期界限,将理论知识、项目、工作任务进行有机结合,每个学期制定一份科学有效的旅游专业能力培养任务,并实施项目任务驱动教学,对学生的岗位能力和职业综合素养进行培训。比如根据旅游专业中的酒店管理专业的核心岗位能力需求以及综合素质要求,将原本的3学年6学期改为动态变化的8学期,在最后两个学期的能力和考核中高职院校与企业形成合作,校企共同完成人才培养。

2.3 运用工学结合教学方法,完善课程体系

传统的教学方法陈旧,与当前快速发展的旅游业不相适应。改革高职院校旅游专业的教学方法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采用工学结合教学模式,将旅游专业课程进行划分,比如旅行社管理专业,可将课程内容分成旅行社基础知识、旅游线路设计、旅行产品销售、旅游采购等模块,其中旅行社基础知识,可以学校教师课堂讲解的方式进行传授,而旅游线路设计,可与实际旅行企业结合,聘请专业的业务经理进行讲演。而旅行社采购与销售业务,可与社会上诸多品牌旅行社形成合作,让学生亲临现场,感受实际工作氛围。二是丰富并完善课程体系。针对课程内容与人力资源市场需求相脱节、教材内容没有突出职业性和实践性等问题,高职院校应该以市场为导向,按照学生岗位能力提升的多样化需求,设计出岗位能力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职业素养、能力拓展、专业能力提升等教学内容,并根据当前旅游业的发展现状,灵活更新能力培养战略,通过校企合作,充分利用社会资源。

3 结束语

针对当前我国高职旅游类人才培养模式中存在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明确、缺乏系统完善的人才培养方案、教学方法陈旧、课程体系不健全等问题,突破问题的瓶颈,就必须遵循高职旅游人才的发展和培养规律,以政府为引导,以高职高校为平台,完善我国旅游人才队伍的建设。本文从问题出发,紧扣高职旅游类人才培养目标,从定位目标、人才培养方案、教学方法以及课程体系等方面进一步改革传统的高职旅游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以创新实践能力、岗位技能以及职业综合素质为目标的新的人才培养模式。

注释

① 齐欣.高职旅游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辽宁高职学报,2010.12(5):29-30.

② 刘俊宏,仲蓬,熊敏.基于就业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实践探索[J].经营管理者,2013(7):378.

③ 林海萍.特色经济与高职教育发展研究――基于泉州的实证研究[J].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6):18-21.

④ 郝俊.基于能力本位的项目化教学模式下的项目课程的思考――以青岛职业技术学院旅游管理专业为例[J].文教资料,2012(12):175-176.

上一篇:研究生导师招生资格审核工作概况及评价 下一篇:物流专业“集成式生产型教学工厂”建设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