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生态产业建设报告

时间:2022-03-28 01:17:49

政府生态产业建设报告

主任、各位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

在20*年年初市十三届人大一次会议上,对生态涵养发展区的生态建设和产业发展等,平谷、门头沟等6个代表团联名和分别提出7件议案,另有77人次代表提出了6件议案。经大会议案审查委员会审查、主席团讨论通过,合并为一项关于“制定生态涵养发展区产业发展政策,推进环境友好型城市建设”议案,交市政府办理。

议案针对生态涵养发展区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从加大资金支持力度、加强生态建设和完善补偿机制、加快发展生态友好型产业和山区旅游业、加快西南部资源开采转型地区发展等方面提出了35条意见和建议。这些意见和建议涉及面广、针对性强,体现了各位代表对生态涵养发展区的关心、重视和支持,对于市政府更好地推动生态涵养发展区的各项工作,落实区域主导功能,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建设环境友好型城市具有重要作用。

市政府高度重视此项议案的办理工作。一是精心组织,成立了由我负责,市政府副秘书长任组长,市发展改革委牵头,市农委、市财政局、市水务局、市园林绿化局、市旅游局等24个相关部门和7个山区县政府为责任单位的议案办理工作协调小组,统筹协调议案办理工作。二是分工落实,针对代表在议案中提出的意见和建议,按照部门职责,逐条分解落实到责任单位和责任人。三是深入调研,组织人大代表到7个山区县进行了专题调研,进一步摸清生态涵养发展区发展情况。四是工作推动,各承办单位与代表多次沟通讨论,并以书面形式分别答复代表,同时将办理议案与推动政府实际工作紧密结合。

在议案办理过程中,市人大常委会高度重视,市人大财经委全程督办,人大常委会吴世雄副主任亲自带队调研,推动了议案办理工作的深入进行。该议案办理报告已经市政府常务会讨论通过。下面我代表市政府,向市人大常委会报告关于“制定生态涵养发展区产业发展政策,推进环境友好型城市建设”议案办理情况。

一、生态涵养发展区建设基本情况和初步成效

按照功能定位,生态涵养发展区包括门头沟、平谷、怀柔、延庆、密云5个区县,根据代表建议,房山、昌平的山区部分也纳入了本议案办理报告的生态涵养发展区范围。该区域土地总面积11299平方公里,占全市总面积的68.9%(其中山区面积占生态涵养发展区总面积的89%)。20*年底常住人口236万(占全市人口的14%),其中农业户籍人口127万(占全市农业人口的45%)。

自实施区县功能定位以来,特别是市十次党代会提出的生态涵养发展区总体发展要求后,市政府高度重视生态涵养发展区的发展,着重从加强规划引导、加大资金投入、实施重点工程、推动产业结构调整等方面实施了一系列重要举措支持区域发展。

(一)加强规划制定和引导。坚持规划先行,以科学的规划引导生态涵养发展区发展。2005年以来先后制定了《*市“十一五”时期功能区域发展规划》、《*市“十一五”时期山区发展规划》、新城规划,编制了山区关停废弃矿山修复、重要地表水源区综合治理、京津风沙源治理、退耕还林、新一轮山区搬迁等专项规划,20*年上半年又了《*市山区协调发展总体规划(2006年—2020年)》,进一步明确了生态涵养发展区的发展思路、发展目标、空间布局和建设重点。

(二)加大市级资金投入。采取了固定资产投资倾斜和加大财政转移支付等一系列措施支持发展。2005年至20*年市政府固定资产投资共投入133亿元,比前五年累计投入增加了近一倍;市财政转移支付累计达到386亿元,比前五年增加了100亿元,20*年财政收支比达到了1∶3.26,为生态涵养发展区提供了资金保障。

(三)实施一批重点工程。针对生态涵养发展区需要,生态建设、基础设施等方面推动实施了一批重点工程。在生态建设方面,实施了京津风沙源治理、地表水源区环境治理、流域综合治理、关停废弃矿山植被恢复等工程。在基础设施方面,全面加快交通建设,重点实施了山区公路、新城路网、新城与中心城以及新城与重点乡镇联络线等工程,2005年至20*年新建、改造生态涵养发展区公路488公里、大修961公里。在市政设施方面,新城、重点镇集中供水工程全部建成,建成和在建六个新城再生水厂;初步建成“村收集、镇运输、区处理”的垃圾治理体系。在能源建设方面,实施了10余项输变电工程,实现了每个区县拥有220千伏以上的变电站;天然气供应延伸到怀柔、房山、昌平等新城和沿线中心城镇;推广太阳能、生物质能等新型能源、清洁能源,官厅风电场一期5万千瓦工程建成发电。在新农村建设方面,全面推进新农村五项基础设施建设和“三起来”工程,其中农民安全饮水工程和户厕改造工程20*年年底将率先基本完成。实施了山区搬迁工程,从2004年到20*年完成山区采空区、强泥石流易发区的农户搬迁11340户、30585人。这些重要工程的实施,明显提高了生态涵养发展区的承载能力。

(四)着力改善基本公共服务。以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目标,着力提高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在教育领域,重点支持一批符合布局规划的山区、半山区寄宿制学校校舍建设和操场改造工程,支持名校办分校,促进了基础教育条件改善和城市优质教育资源对生态涵养发展区的辐射带动。在卫生领域,继续增加优质医疗卫生资源供给,推进了各区县区域医疗中心建设;加快覆盖城乡的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基本实现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全覆盖,通过镇村两级卫生机构改扩建工程和服务装备标准化配置,提高了农村诊疗服务水平;推动药品“零差价销售”和村级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政府购买”等工作,使广大城乡群众共享卫生事业发展成果。在文化领域,支持延庆、怀柔等区县图书馆、文化馆、广电中心建设,广播电视“村村通”基本实现,村级文化室、图书室等基层文化服务设施建有率明显提高。在社会保障方面,实施最低生活保障、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无保障老年人养老保障等制度,进一步健全生态涵养发展区社会保障体系。

(五)推动产业结构调整。近年来,从保护生态环境出发,加快了影响生态保护和水源涵养的产业转型,严格控制并逐步淘汰资源开采型产业,同时强化治污和节能降耗,加大了对传统产业的升级改造,并积极引导环境友好型产业的发展。截止20*年底已关闭各类煤矿和非煤矿山1843家,大批资源开采及相关企业退出。以农产品加工、食品饮料为主的都市型工业发展加快,不适宜生态涵养发展区的产业比重大幅度下降。一批都市型现代农业产业带基本形成,通过完善基础设施等措施促进了生态旅游业发展。

(六)注重新机制的探索。积极探索新的体制机制,下发了《关于建立山区生态林补偿机制的通知》,在全国率先建立了集体生态公益林补偿机制,在实现巩固绿化成果的同时使农民得到经济补助;出台了《关于鼓励社会力量参与生态修复的意见(试行)》,形成全社会关心、参与生态建设的氛围;在重点工程建设方面形成了资金聚焦、政策集成、上下联动的工作机制。20*年又出台了《关于推动区县合作促进生态涵养发展区协调发展的意见》,在公共服务、产业发展、生态建设、功能疏解四大领域启动了城区与山区县的结对合作,着力促进城区要素进山区、山区资源补城区。

几年来,在全市上下的共同努力下,生态涵养发展区在生态环境建设、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社会公共服务等方面均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一是生态环境明显改善,林木绿化率和水土流失治理率分别达到70.5%和63.6%,与2004年相比分别提高2.6%和11%。二是基础设施水平明显提升,实现了“区区通高速”、“村村通油路”,各新城路网主框架基本形成。生态涵养发展区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76%,新城污水处理率达到72%,分别比2004年提高20个百分点以上。三是产业调整效果初步显现,目前已有70%以上的固体矿山关闭,工业比重逐年下降,第三产业一直保持较快增长的态势。旅游已逐渐成为生态涵养发展区的主导产业,旅游收入、接待人数占十个远郊区县总量的80%以上。四是收入水平持续提高,20*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18561元和8678元,分别比2004年增长30%以上。20*年上半年生态涵养发展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分别达到10540元和5480元,同比增长9.3%和14.5%。五是整体发展水平不断提高,20*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396亿元,地方财政收入完成47亿元,分别比2004年增长43%和51%。20*年上半年生态涵养发展区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11亿元,同比增长19.5%。

生态涵养发展区过去几年的发展实践证明,市委、市政府提出区县功能定位和明确战略发展方向的决策,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符合中央对*发展的要求,符合首都发展实际。我们将继续大力推进生态涵养发展区的发展,努力促进区域生态、经济、社会和谐发展。

二、生态涵养发展区面临的主要问题

尽管生态涵养发展区取得了初步的成效,但与首都发展的总体目标相比,与功能定位的要求相比,仍然存在着较大差距,下一步发展还面临着许多矛盾和问题。主要是:

生态涵养功能仍需进一步提升。生态涵养发展区是首都最重要的生态屏障,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和人口规模不断增长,生态涵养发展区的环境资源面临巨大挑战,目前生态环境总体上依然比较脆弱,森林碳汇功能低,生态修复与保护任务艰巨,水源保护形势依然不容乐观。

符合功能定位的产业支撑不够。生态涵养发展区产业发展仍处于调整转型关键时期,产业发展具体路径还不够清晰。生态友好型产业规模较小、水平较低,仍需大力培育和扶持。服务业发展与首都整体需求还有较大差距。资源开采转型地区替代产业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发展比较缓慢。

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能力还有较大差距。区域基础设施总体水平偏低,承载能力较弱,特别是山区路网还不够完善。旅游、工业园区等支撑产业发展的配套设施建设相对滞后。城镇基础设施水平较低,不利于人口集聚和产业发展。基本医疗、基础教育、文化体育等公共服务设施条件有待进一步提高。

促进持续发展的体制机制仍需完善。现行政策机制还需要更加系统化、规范化和长效化。区县合作、社会参与等方面的配套政策体系尚需健全。

功能定位的落实和完善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当前面临的这些问题是发展中的阶段性问题,是环境生产力实现过程中的问题。因此今后一个时期,我们一方面要坚持区县功能定位不动摇,牢牢把握生态涵养发展区的主导功能,继续加强生态保护与建设,另一方面,也要充分发挥生态涵养发展区的后发优势,合理利用生态资源,积极引导和推动适宜的产业发展,同时要注重解决好当前发展中的紧迫问题,确保生态涵养发展区健康、协调、持续发展。

三、进一步推进生态涵养发展区协调发展的总体考虑和主要工作

未来一个时期,我们将继续加快推进生态涵养发展区的协调发展,按照科学发展观和建设和谐社会的要求,根据城市总体规划和区县功能定位的安排与部署,以保护生态环境作为首要任务,以促进富民就业作为中心目标,着力加强生态建设,提升生态涵养功能;着力发展生态友好型产业,强化区域经济基础;着力提高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推进山区城镇化进程;着力创新和完善体制机制,改善区域发展环境。实现生态与产业的相互促进和协调发展,增强首都可持续发展能力,逐步将生态涵养发展区建设成为生态文明、山川秀美、设施完善、人民安康的和谐之区,推进首都环境友好型城市建设。

根据代表提出的意见和建议,结合发展实际,今后我们将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一)继续加强生态建设,不断提高首都可持续发展能力。

以扩大森林面积和保护水源为重点,坚持生态保护、修复与防治并重,推进一批重点生态建设工程,全面提升生态环境质量,为首都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资源支撑。

加快构建森林体系。依托北部燕山和西部太行山,坚持增量扩大和存量优化并重,着力提高森林覆盖率和森林碳汇功能,形成首都森林生态屏障,争取用五年时间完善生态涵养发展区森林体系。实施宜林荒山绿化工程,对主要分布在门头沟、房山等区县的40万亩剩余荒山实施绿化造林,规划宜林荒山全部实现绿化。实施废弃矿山综合治理工程,运用工程、生物等综合治理手段,完成已关闭的7万亩废弃矿山治理。实施低效生态公益林改造工程,通过对残次林、低效灌木林采取更新乔木树种、补植补造、森林健康经营等措施,再造300万亩山区森林,初步在生态涵养发展区建成多林种、多树种、多层次、多功能的森林体系。

加快重要生态流域建设。以水源保护区为重点,加强流域治理与河道生态整治,提高重要湿地生态功能,推进新城环境建设。实施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争取5—8年时间完成小流域治理2560平方公里,治理后将全部达到生态清洁小流域要求。实施重要地表水源区综合治理工程,落实规划,采取综合措施,完成密云水库、怀柔水库、官厅水库一二级保护区和重点库滨带地区以及拒马河流域1300平方公里的生态环境治理。实施重点河道生态整治工程,通过与河道治理同步实施生态修复,加快改善沿线生态环境和自然景观,先期实施永定河山峡段河道生态修复工程。实施重点湿地保护工程,通过植被恢复和水质改善等措施增强规划的8处重要湿地生态功能。实施新城万亩滨河森林公园建设工程,依托新城及周边水系治理,建设5座林水相依的新城滨河森林公园。

提高生态涵养保障能力。实施森林防火基础设施工程,按照规划加快建立完备的森林防火预测预报、瞭望监测、阻隔、扑救等体系,保障森林资源安全。实施新一轮山区农民搬迁工程,提高搬迁直接补贴和新建村、接收大村基础设施补贴,从20*年开始用五年时间,完成搬迁泥石流易发区及生存条件恶劣地区农民8557户、20972名,切实消除安全隐患,促进区域生态环境改善。

(二)大力发展生态友好型产业,促进山区富民就业。

按照深山区保护限制、浅山区优化培育、平原地区发展引导的原则,优化生态涵养发展区产业空间布局。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和生态旅游业,积极培育发展现代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等高端产业。制定产业准入标准,建立退出机制。各区县制定针对性强的区域产业发展规划,明确产业发展方向和重点,市政府通过资金和政策的倾斜支持,增强各区县的“造血”功能。

引导生态农业高端化、功能多样化发展。一是以专项资金补助、贷款贴息等方式支持昌平、密云、怀柔、平谷4个区县的山前花卉、果品等特色设施产业带和延庆、怀柔、密云3个区县的山区设施蔬菜产业带,力争在2012年设施农业面积达到4万亩。二是用3年时间在7个山区县实施30万亩的农业节水工程,实现山区宜灌溉地区的农业节水设施基本覆盖。三是继续推进“十百千”山区农民致富工程。继续执行《山区农民产业致富项目扶持意见》,每年重点帮助100个低收入村发展主导产业,提高低收入农户的收入水平。四是扶持山区主干线、沟域两侧的特色林果观光农业带的基础设施建设,拓展农业的旅游、休闲等多种功能,对重点产业项目给予专项补贴和奖励。五是对市场竞争力强、辐射带动农户作用明显、与农户利益联系紧密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在设施设备更新改造、扩大生产规模、品种改良和技术革新与推广环节给予专项奖励或补贴。市政府投资对生态涵养发展区农业设施建设的投入比例较全市平均水平提高10个百分点以上。

突出区域特色,加快促进生态旅游业优化升级。制定《关于全面推进*市旅游产业发展的意见》,编制《*市生态涵养发展区旅游发展规划》,进一步明确促进旅游产业发展政策,明确各区县生态旅游业的发展方向、规模和布局。建立旅游大项目市级审批联席会议制度,结合新城建设、大型景区建设,适度引进一批旅游大项目,在土地利用、生态保护、建设规模等方面按照功能定位和相关规划加强调控。加强旅游项目推介,强化政策引导,吸引知名企业、民间资本等参与民俗旅游项目的开发建设,促进民俗旅游升级。结合特色镇建设,改造和建设一批标准化的乡村旅馆、餐饮、商店等旅游配套设施,支持咨询服务、停车场等配套设施建设,推动形成各具特色的标准化区域旅游中心和集散地。规划打造一批产业融合、特色鲜明、具有一定规模的沟域产业带,发展多层次、多领域的沟域旅游业。加强古村落建设与修复,挖掘历史文化内涵,加快统一规划和修缮,合理开发利用,发展特色古村落旅游,促进农民增收致富。

大力促进产业园区共建,培育发展高端产业。在生态涵养发展区市级产业园区规划范围内加快区县合作园区共建,引导城区要素向山区流动,并在资金投入、土地供应、税收共享、金融支持等方面,研究提出倾斜政策。规划布局一批产业功能区,积极发展会展培训、医疗康体、影视、文化创意、科技研发等生态友好型产业,按照《关于促进首都金融业发展的意见》、《*市促进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等给予重点扶持。加强对区县发展高端产业的引导培育,加快完善园区的市政基础设施条件,打造若干个文化创意示范区和后台服务基地,积极推进怀柔影视基地、密云呼叫中心等特色产业园区建设。

(三)加强公共设施建设,为经济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以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为重点,不断提高生态涵养发展区新城、小城镇、新农村公共设施水平,为生态涵养发展区整体经济水平的提升夯实发展基础。

实施交通带动发展战略,加强山区环线路网建设。实施好山区协调发展规划,加快以“一环、七放射、多联络”为主的路网建设,重点是一条环绕山区、连接所有生态涵养发展区县的交通环线,七条连接城区与七个山区县的放射通道,以及多条辐射重点景区的联络线和连接新城与重点镇的联络线等。通过改善山区骨干交通网络,形成山区资源组合优势,提高景区之间关联性。

加快推进新城和特色镇建设,提高城镇承载能力。落实新城规划,加快生态涵养发展区新城建设,重点改善新城主干路网、集中供热、燃气管线、电力设施、区域性医疗中心、义务教育、文化体育中心等重大公共设施建设,不断提高新城城市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按照山区协调发展规划,加快完善乡镇建设规划,推进乡镇路网、供排水设施、山区中小学教学条件改善以及乡镇中心幼儿园等工程建设,提高乡镇人口和产业集聚承载功能,发展具有区域特色的山区小城镇。

继续推进新农村建设,改善农村发展条件。按照《*市新农村“五项基础设施”建设规划(2009—2012年)》,优先实施生态涵养发展区村庄道路硬化、排水、垃圾收集转运等基础设施建设工程。继续实施“三起来”工程,在生态涵养发展区大力推广应用太阳能、生物质能等适合山区农村的新型能源。进一步改善基层文化体育、村级卫生机构等基本公共服务条件,优化环境,为山区农民增收致富奠定基础。

(四)促进调整转型,加快资源开采地区发展。

统筹做好西南部地区的产业发展规划,重点改善这一地区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条件,积极引导节能环保、旅游、休闲娱乐等重大新产业项目落户。重点加快煤矿关闭地区替代产业发展,促进劳动力再就业。

积极培育扶持替代产业发展。用3年时间完成房山、门头沟两区全部已关停废弃矿山的生态治理,把修复与产业相结合,为替代产业发展创造条件。继续完善房山、门头沟两区的替代产业发展规划,细化建设任务,形成替代产业项目实施方案和项目库。重点引导扶持生态旅游业、特色种植养殖和农产品加工等替代产业的发展。

继续加强矿山关闭地区再就业工作。加强山区就业实训基地建设,加大就业、创业培训力度,优先解决矿山关闭地区失业人员、农村劳动力的劳动技能和就业问题。大力开发公益性就业岗位,通过积极鼓励区县之间的广泛合作,帮助劳动力实现跨地区转移就业。积极协调解决房山区人口搬迁涉及的社会保障、农转居、安置区建设用地及基础设施建设等问题,保证搬迁工作的顺利进行。

(五)继续加大资金支持力度,完善差异化支持政策。

继续坚持对生态涵养发展区的差异化支持政策,在明确市与区县两级事权责任划分的基础上,按照事权与财力相匹配的原则,完善市与区县分税制财政体制,进一步加大市级固定资产投资力度,加大一般性转移支付规模和力度,向生态涵养发展区倾斜财力,增强生态涵养发展区保护环境、发展产业、改善民生、推进城镇化的能力。

进一步完善市区两级责权机制。结合区县功能定位,针对生态涵养发展区特点,进一步明确市与区县的事权、财力划分。扩展公共财政保障范围,提高一般性转移支付的规模和比例,健全基本需求保障机制,增强生态涵养发展区可支配财力,充分调动区县积极性。围绕生态涵养发展区发展需求和重点工程,加强各部门资金的整合与聚焦,集中解决关键问题。进一步明确市、区、乡镇政府的权责范围,逐步建立差异化、长效化、规范化的扶持政策和机制。

继续加大市级固定资产投资力度。调整优化市级固定资产投资在各功能区域的分布和结构,在继续向郊区转移的基础上,确保每年安排到生态涵养发展区的投资达到总投资20%以上。一是取消重点生态建设工程的区县配套资金,根据实际适当提高建设投资标准,全额安排建设资金,确保重点生态建设任务的顺利完成。二是减少公益性设施建设项目的区县配套资金比例,试点选择一些对生态涵养发展区有重要影响的公益性建设项目给予征地拆迁补助。

继续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通过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保障生态涵养发展区生态林养护和公共设施运行以及基本公共服务等经费,引导支持替代产业的发展。一是保障生态公益林养护资金,新增公益林建成后第2—3年的养护纳入生态林管护。二是保障公益性污水、垃圾设施运行维护资金,区(县)、镇、村级公益性污水处理设施和垃圾收集处理运行维护经费纳入区县基本需求保障范围,由转移支付资金予以保障。三是优先加大对房山、门头沟等资源开采转型地区替代产业发展的支持力度,明确替代产业专项资金额度和增长机制。四是加大对社会保障支持力度,逐步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无保障老年人养老保障等制度的保障水平。

(六)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健全促进发展的长效机制。

继续深化改革,加强体制机制创新,不断探索和建立健全适合生态涵养发展区的机制保障。在重点领域加强政策研究和机制完善,突破瓶颈、消除制约,为生态涵养发展区的发展提供有力的政策保障。

研究提出促进协调发展意见。这次议案中提出了很多好的政策性建议,我们将把这些建议长效化、制度化,研究提出《促进生态涵养发展区协调发展的若干意见》,重点围绕实现生态保护、城乡建设和产业发展的相互协调,坚持生态优先、生态服务经济、融合化发展、区域合作等发展策略,明确重点发展任务和途径,提出产业准入标准,建立退出机制;完善差异化政府投资机制,健全生态补偿和管护机制;实施山区交通环线、放射线及旅游集散地建设,建立旅游从业人员培训和认证制度;利用区县合作政策加快共建基地建设,引导现有市级产业园区高端产业发展;加快编制浅山区发展利用规划,制定浅山区废弃工矿土地利用政策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形成促进生态涵养发展区协调发展的系统性政策意见。

完善生态补偿机制。近期要扩大政策受益群体,加强资源保护力度,探索建立基于资源化补偿的生态补偿机制。一是完善生态林补偿机制。将生态林补偿制度作为一项长期机制予以坚持,通过加大对生态涵养发展区的一般性转移支付规模,增加区县生态补偿力度。二是完善水资源补偿政策。远郊区县收取的水资源费,100%作为远郊区县的固定收入;从应急水源地取水收取的水资源费,市财政将按50%返还应急水源地所在区县,主要用于水源保护和生态建设;对怀柔水库一级水源保护区农民,按照密云水库一级保护区补助标准发放生活困难补助。同时,针对其他重点水源保护区开展相关政策研究,统筹全市水源保护工作。远期逐步建立生态服务价值的量化测算指标体系,完善碳汇功能的评价、计算和交易体系,探索按照碳汇理念引入市场机制支持生态建设。

健全区县合作共赢机制。按照《关于推动区县合作促进生态涵养发展区协调发展的意见》要求,加快编制各结对区县合作规划,明确具体合作任务和目标,积极推进重大合作项目。在生态涵养发展区市级产业园区中认定一批共建基地,研究落实相关优惠政策。制定区县合作评比奖励办法,加强对合作工作的督促和鼓励。对跨行政区的潮河、白河等流域涉及的环境保护、水源涵养、产业发展、新农村建设等问题进行统筹考虑,加强区域协调协作。

调整发展考核评价机制。以区县绩效考核和功能定位评价指标体系为基础,研究统一的区域功能定位考核评价指标体系,调整生态涵养发展区发展考评机制。优化评价指标,强化方向引导,突出生态涵养、民生改善指标,细化、优化产业指标。

进一步深化重点领域体制改革。按照市委、市政府《关于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意见》要求,加快明晰集体商品林、公益林产权,实施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多种经营形式并存的集体林经营管理措施,逐步完善碳汇生产、计量、评价、交易、管理等各环节的政策,探索按碳汇理念对涵养区进行补偿的措施。扎实推进农用地流转,以促进农民向城镇集聚、土地规模经营和生态保护为主要目标,鼓励和引导农田、果园、山场经营权的流转集中。逐步推进农村集体经济产权制度改革,重点做好集体资产的清查和评估、改制方案制定、股权配置等工作,保障农民合法权益,增强集体经济发展活力。

研究提出金融支持政策。适时建立金融支农联合工作机制,整合金融支农资源,研究提出农业投资、农业担保、农业信贷等相关政策,创新适合新农村、适合生态涵养发展区的金融服务产品,支持生态涵养区发展。

建立生态建设的社会参与机制。搭建多层次的渠道,保障人民群众对生态环境的参与权、监督权;采取多种途径,动员全市广大人民群众支持生态涵养发展区的建设。注重发挥社会组织优势,鼓励开展各种形式的生态环保行动。把企业主动承担环境建设的社会责任与支持生态建设结合起来,引导企业积极参与生态建设。

主任、各位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推动生态涵养发展区的生态建设、产业发展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市政府虽然做了大量工作,但与人大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的期望还有较大差距。市政府将继续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下大力气继续推进生态涵养发展区建设。希望市人大继续监督市政府的工作进展,为生态涵养发展区的发展建设提出意见和建议。我相信,有市人大的支持和监督,生态涵养发展区的建设将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以上报告,提请市人大常委会审议。

上一篇:不动产物权转移登记论文 下一篇:未登记房屋租赁合同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