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教学中的情感营造

时间:2022-03-27 03:39:15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情感营造

语文在教学过程教学中注重情感教学,用自己浓烈的情感感染学生,引起师生之间情感的共鸣,激发起学生高昂的学习情绪,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学习。来获取课堂教学的最佳效果是十分重要的,语文教学本质上来说就是语言的教学和语言句子的理解,中国的语言汉语博大精深,每一种表达都赋予了丰富的感彩。每一笔画的不同就改变了句子本质的意义。教学中教师应把握文本语言,抓住句子结构,尽可能地挖掘作品中蕴藏的人类最丰富、最细腻的情感色彩,使语文课堂成为激感、丰富情感、释放情感和完善情感的场所。让学生真心实意的喜欢语文,热爱祖国的文章,发现汉语的有优美,那么,怎样才能点燃学生心灵情感的火花呢?

一、情景创设,激发学生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正如孔子所说的,“知之者不如好者,好知者不如乐之者”。可见学生学习的注意和兴趣的持久是影响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所以教师在让学生接触课文之前,可以以情感为切入口进行教学。教师可用模型、标本、图片、幻灯、录音、录像等形式创设一种生动感人的教学情境,如讲所学课文的背景,讲一些与课文相关情节的故事,延伸课堂教学,使学生为之所动,为之所感产生共鸣,激励他们快速进入课文的情感世界之中。这样一来便会引起学生对教学浓厚的兴趣,课堂效率自然就提高很多,不只是在教学前可以进行故事情节的讲解,课中也一样,在一堂教学课中,学生的注意力会随时间的增长而减弱,中途插一些故事情节或借助多媒体放一些视屏,可以集中课堂的注意力。如教学朱自清的《春》,教师在讲解课文之前可先放一段有关春天风光的录像带,鸟语花香,花坞春晓、桃红李白等春景激起学生对春天的喜爱之情。还能引发学生对现实生活中所见春景的想象,更能感受春天的美景,使生硬的课堂变得有活力。或放一曲《春天在哪里》的录音,创造意境,使学生在美妙的乐曲声中自然进入对课文的学习,同样回味春天大自然的景象。

二、走进文本,体察情感

著名语文教育家刘国正说:“语文教学要让学生掌握语文工具,正确理解和熟练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在阅读、写作、听说方面达到合格的程度;同时,通过语文教学,丰富学生精神世界,提升其文化素养。这是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语文教学不可或缺的目标是情感教学。诸葛亮《出师表》中作者的耿耿忠情让人敬畏,朱自清《背影》中父亲的爱子深情让人感动,萧乾《枣核》中海外游子的爱国情怀让人伤感等等,文中无不奔涌着浓浓深情厚意。古代文学家刘勰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教师职责是带领学生走进文本,解读文本,体察文本中的情感因素,抒发出自身的领会和新得感想。教学者在文本和学生之间架设情感交流的桥梁,引起感情的共鸣是再引读中形成的。引导学生与文本作者进行心灵对话是作为一个语文教师应该做到的,让学生一遍一遍地诵读、品味、理解、咀嚼回味树种的情感和所要表达的思想,当然作为教师,首先自己要体会和理解文章所表达的中心思想,哲理人生,才能引导学生的深入理解,就像一张犁耙耕耘在荒芜的心田,一场春雨滋润着干渴的禾苗,从而愉悦身心,洗刷心灵,陶冶情操,塑造健康的心灵和完美的个性,点燃起学生情感的火花,激发起学生强大的学习动力。

三、寄情于景,于事,寓理

在情景创设中获得情感。“一切景语皆情语”,语文教材中的课文大多为文学作品,少量的说明文和描写景物的文章,文学作品更多是与故事情节的形式出现,揭示人生的道理,情感无处不在。而学生的或欢乐、或悲伤、或崇敬、或憎恶的情感都在文章的内容中产生。学生天生性的喜怒哀乐随着课文的高低起伏表现出不同的感情,教学时教师根据文本内容创设教学情景,规划教学方案,认真备好教学流程,引导学生进入文中的意境,学生就会赏心悦目,身临其境,受到感染。如教《十里长街送总理》一文开讲前,教师在教室正中挂上的遗像,墙上贴着当时追悼会的图片,同时录音机播放着哀乐,辅之教师充满感情的导语,学生跟着录音看着书本的内容。这些悲痛哀伤的氛围,强烈地感染了学生心灵,使他们置身好像就在那样一个场景里目送着大家敬爱的,沿着文情的轨迹阅读课文,体验了沉痛哀悼、无限怀念的深切感情,感情升华到了极致,同时也领悟了文章寄情于景,寓理于事的写作特色。再如都德《最后一课》韩麦尔先生向学生告别的场景,教师可出示韩麦尔先生写完“法兰西万岁”几个大字后的照片,讲解当时的文化背景,要求学生对照图片,仔细阅读课文,要求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用饱含感情的语言描述课堂上庄严肃穆的场景,积极发言描述一下韩麦尔的神情、语言、动作,以及他内心的痛楚和期望,描述小弗朗士的心情和感受以及在学习过程中你领会到了什么,从而激起学生心里那种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同时很好的将这种情移到学生身上,使学生心中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思想感情更加强烈 。

上一篇:巧妙提问,有效促进学生思维发展 下一篇:培养学困生学习兴趣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