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之树》讲什么?

时间:2022-03-27 02:17:32

《生命之树》没有故事。

电影一开场,就是不明所以的一段文字,“我立在大地根基的时候,你在哪里呢?那时晨星一同歌唱,神的众子也都欢呼。”这段文字后,是一片莫名其妙的光线。这光线持续闪烁了近3分钟,然后一个女孩子浮现在画面里,但随即又被向日葵、天空和大树的画面替代。

在严重影响剧情的大自然风景照的干扰下,一个男人在现代都市里沉着脸走来走去。他一句话也不说,一会儿穿越到街道上一会儿又来到了不知是哪里的沙漠中。沙漠中突兀地立着一扇门,男人站在门前迷迷糊糊。

这时电影中最令人费解的一幕出现了,刚才还有人出现的镜头里,一下子被宇宙中的星云替代。同时圣歌响起,画面中依次出现了岩浆爆发、海洋中的水母、岩石洞穴、微生物、沙漠、海滩上的恐龙、子宫内的婴儿等等毫无逻辑性的事物,这个片段持续时间长达近一个小时,整个片段除了圣歌只有两句独自:“我的孩子”、“在信任你之前,在你知道找爱你之前…”。

打着上帝的旗帜 王建南

这纪录片一样的片段后,不断出现的仰拍镜头再次出现。一棵大树多次被仰拍着,一个孩子出生了,他成长着。这个过程中总是有诸如孩子们突然惊恐地看向某个不知名的地方或树林中的水晶棺材这样的镜头出现,当孩子长大后,他一会儿快乐的和母亲玩耍,一会儿又拿枪打自己的弟弟。

那边还上演着孩童故事,马上这边又出现了电影开始的那个男人。他看着客厅中的蜡烛,然后又穿越到荒漠走过~扇门。此刻宇宙和岩浆的镜头又打乱了叙事,镜头从宇宙跳到一个洞穴,从洞穴中穿过去,男人像是鬼一样又出现在一个布满人的海滩上。男人在海滩上遇到了之前电影中的一家人,他们不明所以地拥抱着。圣歌的音量这时变得极大,电影最初那一丛向日葵一闪而过,男人从海滩穿越回了某栋写字楼里。一片漆黑的镜头前最后一次出现了神秘的光线,整部电影结束。

《生命之树》百科

《生命之树》不需要故事。

因为它讲的不是故事,它讲的是人类为何会有痛苦和疑问为何会信仰上帝和追寻幸福——电影最终会告诉你,因为我们需求太多。

如果你看过泰伦斯·马力克讲述越战的另外一部电影《细细的红线》,你便会发现在这部电影中,自然和人类分处于两个部分自然万物安静无为,人类在其中为了所谓的自由、和平打打杀杀,这样的处理让身处于自然万物中厮杀的人类显得极为可笑,所谓的占有和反抗,都是人类自己为自己制造的痛苦。

《生命之树》延续了这一思想。不管是唬人的宇宙星辰景象,还是“凭白无故”冒出来的恐龙,都只是导演在用自然和人类之间进行比对。自然的法则是毁灭后再生的无限循环,它物竞天择,其中的事物只是维持着活着或死去的状态。而人类则完全相反,他们需要太多的东西,他们需要上帝来救赎苦难,需要父母永远爱自己,需要死后到达天堂……

这便是泰伦斯·马力克高明或邪恶之处,他从电影引用《约伯记》开始,便打着这是一部歌颂造物主的宗教电影的幌子,在这个幌子下,是他展现人类愚蠢的企图。这些企图或被诗意盎然的摄影掩盖,或被宿命感极强的角色遮挡,或被毫无衔接关系的段落冲散。当从这些元素中抽取关键词解构后,你会豁然开朗般发现,这部电影正在打着上帝的旗帜反上帝。它不仅在形式上离经叛道,在内容和思想上更是如此。

1:《约伯记》

电影一开始,便引用了《约伯记》38章中的一段话(见前文),这段话让人很容易先入为主的以为电影是在讲述如何虔诚的信仰上帝,因为《约伯记》本身便是讲述虔诚信徒的诗篇。但事实上这段话最重要的一点在于“我立在大地根基的时候,你在哪里呢?”这上半句话,它在电影一开始就对上帝是否存在提出了怀疑。它统领了电影中所有的疑问,上帝存在吗?如果它存在,为何我感受不到?人的困苦便从此开始。

2:宇宙之光

在电影每一个段落之间,负责过渡的画面是无法分辨为何物的一团漆黑中的光团,姑且叫这个光团为“宇宙之光”。它在闪耀的同时却身处黑暗。尼采曾说过“(我们人类不过是)永恒太空中微小的光亮”,这是导演对想获得真理的观众最频繁的调戏。他在用此种方式不断的戏弄观众,如果你以为它代表了神明的启示,那你就会发现它只启示了一点——宇宙之光闪耀之时,只是代表上一个人类愚蠢的思索结束了,下一个又要开始。

3:生命之树

在布拉德·皮特饰演的一家人的院落里,有一棵粗壮的大树。这大树就在美国得克萨斯州的史密斯威尔,是个将近30吨的活橡树。这棵树是整部电影中出现次数比主演还多的角色之一,它一出现导演就会把摄影机放在鞋上逆光仰拍它,让它显得神圣无比。

这棵树有两个含义,一是它所代表的自然本身。它生长在人类的院子里,但它只属于自然。当人们因为经济问题搬离时,它依旧生长在那里。它是个审视者,看着人类在树下因为事业、家庭和欲望挣扎,它只是繁茂或叶落,亘古不变,无忧无虑。

另外一层含义可以作为饭后谈资了解,在犹太教里,有一个图腾名为“卡巴拉生命之树”。它最早出现在古巴比伦时代,它被认为是神创造万物的蓝图,它同时也可看作人类内心的构成图。它分为多个部分,每个部分代表了自然界的四种元素:风、火、水、地。同时它们还是智慧、理解、仁爱、美丽、光辉等人类品德的指代物。这个复杂的图腾是中世纪神秘主义者创造的,它似乎蕴含着所有世间真理,但泰伦斯·马力克显然是想用这层玄虚的含义来蒙住第一层意思,这样才显得具有层次。

4:向日葵

如果你觉得向日葵出现是因为它象征了信徒对神明的信仰追逐,那恭喜你,你可以当主教了。向日葵在电影中只是作为自然界的一个代表表明了一个态度,它因为需要阳光生长所以才追着阳光,人类给它赋予的信息只是人类在给自己的信仰找一个寄托和化身。向日葵这个意象是对所谓得到答案的最好讽刺,它两次出现都是在貌似人类顿悟的时刻。一是在画外音“那是我生命中最重要的两天,归于自然、永恒”响起时,随后一个孩子便夭折了。另外一处是在人类以为获知了世间获得幸福的真理后,向日葵一闪而过,然后人类发现这一切不过是一场梦。

5:夭折

电影中有关人类的部分,为了让人费解,导演故意用倒叙和插叙穿行叙述。片中主要有四个人类角色,布拉德·皮特扮演的父亲、杰西卡·查斯坦扮演的母亲、西恩·潘扮演的大儿子(幼年由芬尼根·威廉斯和迈克尔·科特扮演)。

这个人类家庭段落的一开始,便是弟弟(小儿子)的夭折。当父亲在镜头前诉说着自己曾经欺骗儿子的悔恨之语时,他悲伤地哭泣,导演此刻适时的展露了有些阴沉的天空。而母亲的画外音也在表露着她对上帝的愤怒,“为何美好的东西都会消亡?为何他要死去?”这诘问让人类看上去是如此的可恨和可悲,这并不是

所谓的上帝给人类的试练,它反而揭开了人的虚伪面纱,在他们在自身遭受打击时总是会怪罪莫须有的上帝,而从不会真的自省。

6:门

门的意象很容易让人想到宗教中的“穿过这扇门,你便xxxx”,于是很多人便认为穿越过门代表着新生和进入另外一个境界或时空。他们从未想过门就是门,它可能简单到就是人想逃离现实而已。而他们打开逃离现实的门后,获得的便是宗教。但如果你够仔细,你会发现那扇门只是个门,它后面和前面的风景都是一样的沙漠。

7:蜡烛

西恩·潘点燃蜡烛后,便回到了幼年时的回忆和宇宙的幻觉中。蜡烛除了宗教学意义上的守护外,还有催眠学上的潜意识含义。整部电影都可以看作是西恩·潘的潜意识,他在大脑里演化着宇宙的诞生和生命的起源,然后联想到了家庭和自我。他最后还得出了“幸福和快乐的唯一途径是去爱,只要你去爱,你的生命就不同了”的结论。在得出这个结论后,他从潜意识里走出来,自己仍然置身于钢筋水泥的丛林里无法脱身。

这让《生命之树》整体都成为了一个对信徒开的玩笑,你以为它证明了爱和正义,但它反而是消解了爱和正义。俗话说“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不管电影中所要探讨的主题是多么的庞杂和宏大,它最后什么都改变不了,你还是要生活在残酷现实中,该吃饭吃饭,该上班上班。这思考本身让人变得更为痛苦,因为它看似有意义,其实对适者生存的世界毫无作用。

8:仰拍

《生命之树》中运用了大量的仰拍镜头,每一次的仰拍都会正对阳光,同时伴随着圣洁的歌声或虔诚的画外音。“这是对上帝的凝视也是对造物主的尊敬”,肯定有人会如此解释。这或许是和上帝对话的一种仪式,但这种仪式却每次都带着疑问句,如“你在哪里?为什么会这样?”这些困惑形成了人类每每仰望天空求解答的图景,如果你对这一次又一次的仰拍感到厌烦,那泰伦斯·马力克的目的就达到了。他就是在用这样的方式加深你的印象,我们人生中大多数的时间都在疑问。人总是希望有一个全知的神明,这是一种懒惰和贪婪。导演正是用电影设置了一个巨大的疑问,那就是为何人类遇到问题就要抬头求助于上帝?

9:进化

整部电影中最令人费解的地方之一,便是长度接近20分钟的进化图景。从宇宙大爆炸到恐龙灭亡,这个图景展现了自然的法则。自然永远是在毁灭和创造之间轮回,它亘古不变,其间的生命存在又消失,它们只是一个冗长信息上的小小节点。

这个片段让电影中的自然和人类分为了两部分,自然这一片段越是恢宏,人类的部分越是显得渺小和卑微。自然的一切事物,都会被人类定下注解,他们崇拜浩瀚的星云,热爱广阔的海洋,惧怕炽热的岩浆,他们在自己的得与失之间亦步亦趋,同时希望自然变化成一个上帝助他们一臂之力。但自然往往与之相反,它用陨石消灭了恐龙,用海洋淹没了大地,用岩浆让土地都燃烧起来,这不是神的愤怒和惩罚,它是自然的规律。这个规律不会因为人类将其当作宗教而改变,人类最可笑的一点便是发现了这个规律却不相信它,他们宁可相信臆想中的救世主。

10:海滩

电影结尾,穿过一扇门的西恩·潘,面前出现了布满逝去灵魂的海滩。在海滩上他遇到了自己儿时的父母、弟弟和自己,圣歌的音量也提高到了顶点。但这片海滩并非象征着天堂,它是西恩·潘内心最痛苦的一幕——一生中所有重要的人都汇集在这里,而这里是虚幻的。尽管父亲和母亲都是那么的慈祥,弟弟和自己依旧天真无暇,但这一切都因为不真实而更让人心酸。对于美好人类从来不不懂得珍惜,只在它们都逝去后才硬造出个天堂自我安慰。

这个结尾最精妙的地方,在于泰伦斯·马力克最终告诉了观众为什么耍有宗教,它是灵魂的和安慰剂。

上一篇:这一次, 好莱坞向自己致敬 下一篇:够硬,更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