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在体育教学中尝试教学的魅力

时间:2022-03-27 05:43:23

浅谈在体育教学中尝试教学的魅力

摘要:新的教学观念应遵守“幼儿尝试在前,教师指导在后”的原则,做到让幼儿先学,教师后教;幼儿先练,教师后讲,通过不断尝试活动去发现新知识、学习新知识。我园在这一指导精神的引领下做了一些尝试:树立幼儿是主体的正确观念;创设良好的外部环境,吸引幼儿的参与;注重观察,指导幼儿的尝试过程;反馈尝试结果,提高幼儿的自信心,并积极主动地把它融入到体育教学中。

关键词:主体 观察 尝试 反馈

体育活动是以走、跑、跳、投掷、钻爬、平衡等基本动作为主要内容的,并且有一定的角色、情节和规则。动作练习是实现幼儿体育活动任务的基本手段,也是幼儿体育活动的重要目标和重要内容。长期以来,由于受传统观念的束缚,教师在教授动作时,往往只注重幼儿学动作,而很少考虑到幼儿对这一动作是否领会;只注重教育活动的结果,而不重视幼儿活动的过程。这种教育方法束缚了幼儿,影响了幼儿基本活动能力的发展。

根据《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精神,新的教学观念应遵守“幼儿尝试在前,教师指导在后”的原则,做到让幼儿先学,教师后教;幼儿先练,教师后讲,通过不断尝试活动,去发现新知识、学习新知识,打破以往体育活动的传统,让幼儿在尝试活动中练习基本动作,发展基本动作的能力,激发幼儿的好奇心、求知欲,鼓励幼儿积极尝试和探索多种解决问题的办法,促进幼儿各方面能力的发展。

一、树立正确的尝试教育观——幼儿是学习的主体

尝试教学法简单地说,不是教师先讲,而是让幼儿在旧知识的基础上先来尝试练习,在尝试的过程中指导幼儿自学,引导幼儿讨论,在幼儿尝试练习的基础上教师再进行讲解。幼儿的学习过程是在教师不断指导下以及幼儿不断尝试过程中逐步完成的。幼儿是一个发展的能动的主体。要引导幼儿主动学习,首先教师要在脑中确立幼儿的主体地位,不能只重视教材,而不考虑幼儿的发展水平及幼儿发展的需要,从而忽视了幼儿的主体地位。而“尝试教育”充分展示了教师从重教材转变到重视教育对象上来。如幼儿在学习钻爬这一基本动作时,教师对幼儿说:“叔叔要去炸碉堡,但前面有个‘电网区’(橡皮筋),是如何在手拿炸药包(沙包)的情况下钻过‘电网区’的呢?请小朋友来试一试。”幼儿听了引导性的语言后,马上拿起沙包异常活跃地投入到这一尝试活动中,有的孩子拿起沙包匍匐前进;有的孩子将沙包放在自己背上屈膝着地爬;有的孩子将沙包抱在胸前躺在地上连续翻滚……每个孩子的动作都不一样,但都确实反映了幼儿对“钻爬”这一动作的理解,教师通过仔细观察幼儿的尝试活动,了解到幼儿各年龄段不同的发展水平。这时,教师再加以正确的引导,从而引出了基本钻爬动作的要领。在此活动中充分体现了幼儿是活动的主体。幼儿所做的尝试活动,不是在教师的指令下进行的,而是受了教师言语、行为的启发,自己主动地去做的,同时也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

二、创设良好的环境,促进幼儿积极主动参与

新《纲要》中视环境为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同时还进一步提出要为幼儿的探索活动创造宽松的环境,让每个幼儿都有机会参与尝试。

1.提供充足的活动材料,引发幼儿主动探索。幼儿的尝试操作活动是引发幼儿尝试学习的有效途径。如幼儿在练习“助跑跨跳”这一基本动作时,教师为幼儿提供颜色鲜明、自制有趣、无毒无害的活动材料:圈、塑料板、纸棍、皱纹纸编的绳子、响罐等,幼儿通过利用这些材料,充分尝试基本动作,正由于材料的丰富,吸引幼儿尝试的兴趣,引发了幼儿积极主动地去探索、发现。

2.创设良好的师生关系。《纲要》指出:“要创设一个能使幼儿感受到接纳、关爱和支持的良好环境。”新的儿童观和教育观引发出新的师生关系。师生关系是否和谐对幼儿能否主动学习基本动作,积极参与尝试练习,有着重要的影响。以往,幼儿在学习基本动作时都是教师先示范,幼儿再模仿学习,在被动的情况下,会有幼儿不能很好地掌握基本动作,有些教师则会说:“你怎么这么笨?为什么人家都能学会,你不能……”这种语言会令孩子对教师产生畏惧心理,势必会影响幼儿主动尝试练习的兴趣和意愿,束缚了幼儿的手脚。那么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从何而来呢?如果我们教师创造出良好、宽松的师生关系:一点点微笑、赞许的点头,鼓励般摸摸孩子的头,都会让幼儿觉得“老师喜欢我”“我做得对”从而敢于去尝试新的动作。教师在与幼儿的交往过程中,还应采用“蹲下来”的原则,与幼儿建立平等、友好、互敬互爱的朋友关系。比如:教师说:“××小朋友,你真能干,可以把你的本领教给我吗?”然后,孩子们会很乐意地在集体面前大胆地展示自己的尝试结果。当孩子们遇到不顺心的事时,我们可以这样说:“你有什么心事可以告诉我吗?或许我可以帮助你。”在与孩子们的亲密接触中,慢慢走进他们的世界,了解他们的喜怒哀乐,了解他们什么时候需要帮助,什么时候需要支持,什么时候需要与他们分享快乐,教师在其中要善于变换自己的角色,切实成为孩子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

三、注重观察,指导幼儿的尝试过程

著名的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说:“教育为本,观察先行。”没有仔细的观察,就谈不上正确的、有效的教育方法。体育活动中要有以幼儿为主体,满足不同层次水平的自主性活动,这种模式更需要教师观察在前。教师要有积极的观察心态。在体育活动中,教师要为幼儿提供各种机会与条件,让他们用自己的方式去运用自己获得的技能与经验参加活动,参加锻炼。幼儿对自己的估计与自己的实际经验、能力相比会有偏差,在任何时候都需要教师去关注他们。体育活动中,我们要把孩子看成是完整的人,注重全面和谐的发展。除了发展“身”,还要起到发展智力、促进幼儿个性和社会性健康发展的功能。在观察中,要了解这项活动是否适合本班幼儿的身体发展水平,这项活动的器械与场景的设置、规则的制定是否便于幼儿锻炼,是否具有锻炼价值。因而,我在体育活动的观察中,注意发现幼儿的兴趣点,及时捕捉到幼儿的闪光点,捕捉到幼儿的信息。因为幼儿感兴趣的活动一定会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活动中来,孩子的潜能就能得到发展、得到发挥,他们的表现也的确让我大吃一惊,他们会在活动中积极的挑战自我,挑战难度,从而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科学地指定尝试目标,必须遵循“观察在前,目标在后”的原则。教师要注重幼儿尝试新基本动作的过程。幼儿在尝试练习过程中会出现多种情况,如在练习“立定跳远”这一基本动作时,尝试目标为“掌握立定跳远的动作要领”,教师就要注意认真观察。教师通过观察,了解多数幼儿这一动作不同的发展水平。在指导幼儿再次尝试练习时,教师要有目的地指导幼儿练习,指导的重点也就不一样。

四、及时反馈幼儿的尝试结果,提高幼儿的自信心

幼儿在练习新的基本动作时,因为每个人动作发展水平的不同,有成功者,有失败者,这反映了个体差异。教师在指导幼儿尝试活动时,应及时反馈尝试结果。如《出壳的小鸭》,让幼儿练习屈膝走的基本动作,其中有一个环节“回家”需要孩子们具有足够的耐力。屈膝穿过树林,走过独木桥,钻过山洞……中途有些幼儿支持不住了,不想屈膝走过障碍物,表现出他们对这一活动缺乏信心。此时教师应该用一种肯定的语言或身体动作去鼓励他们,告诉他们一定能行。只有这样,增强了幼儿尝试的自信心,才能真正使幼儿得到身心发展。

体育教学活动中尝试教育是一个师幼互动的双向建构的过程,不仅幼儿在其中受到积极的影响和健康的发展,教师也同样从中吸取了积极的经验,在反思中不断提高和发展,从而实现了师生双方在尝试教育中的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 幼儿园指导纲要(试行).

[2] 学前儿童体育.

[3] 学前教育.

(责编 潘冰)

上一篇:从“野蜂飞舞”到“一课三研” 下一篇:语文读写教学中海洋文化精神的渗透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