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程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

时间:2022-03-27 04:05:08

高职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程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

[摘 要]

高职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程与教学改革要面向社会需求,遵循客观发展规律。教学大纲必须要与时俱进,课程类型要切合实际和分细,教学计划要归类一体化,课堂教学上课形式要创建专业的工作室定点化教学,考查办法常规展览化。采用这些办法来提醒学生学好美术类课程,鼓励学生最大限度参与课堂实践。

[关键词]

学前教育 美术课程 大纲 课程改革

发展离不开创新,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高校的人才培养大纲需要与时俱进。高职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程的教学改革,总的说来要面向社会需求,遵循客观发展规律,必须与市场、就业挂钩,做到科学化、合理化。现就学前教育专业的美术课程与教学改革的问题谈谈个人的一些想法,归纳起来有“六化”。

一、教学大纲按学制和方向优化

幼儿美术活动主要是通过美术课来完成的。美术课教学直观、形象,这对学前儿童智力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美术是幼儿教育活动中最重要的内容之一。也是学前教育专业的核心专业课。因此,不但要重视,还要合理化、科学化安排美术课程,充分发挥美术教学的专业优势,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美术教学能力。

目前幼师专业的三个方向,侧重点有所不同,因此在艺术课程方面,我的总体建议是艺术方向的美术课程在大纲中必须增加分量,要体现在课程设置、考核要求及教学管理方面。管理方向的美术课程在大纲中则只需在课程教学内容上突出少儿美术教育理念、幼儿园环境创设及美术教学教务管理等内容即可。综合方向的美术课程在大纲中只需要开设最基础的儿童美术课程,突出儿童美术内容和技能的广泛性即可。这样做有利于教学大纲的的优化,培养出来的学生才具有针对性。

二、课程设置分类型细化

音乐和美术其实都是个大课程。目前高职院校的课程设置对实践教学环节的重视程度还不够,课程数量偏少,综合实训课程的开发还不够,选修课程的数量少且面窄,时有照搬本科课程的现象。一直以来,美术类课程只把手工单独提出,就是美术与手工两种。在安排时美术课程名称一般是以美术及教法(一)至(四)或美术(1)至(8)来区分的,手工基本相同且只安排一学期,最多一年。其中美术没有明确哪个学期具体要学什么,完全是任由教师自己安排。

要使教学有针对性和实用价值,就必须面向幼儿园或少儿美术教学实际,安排跟少儿美术学习相关的内容。因此根据调查和实践,建议将美术分为简笔画、基础线描、基础手工、高级线描、幼儿色彩、写字等课程。这样定位明确,目标清晰,有利于学生学习和老师教学及科研。同时可以把这些课程分成必修和选修两类,以求更科学合理。

根据社会的需求、少儿美术类型、学生学习的特点与发展规律,建议各学制的美术课程类型从难易程度、必修与选修等方面进行拓展和安排。每期可以安排三类美术课程,去除一些无关紧要的课程或减少一些课程的课时,以达到合理和科学化。如:建议三年制艺术方向在校期间美术类课程安排为:

三、教学学期计划分类归类一体化

目前全国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教学大纲的美术课程安排的不规范,导致美术教学都是以各个学校的老师为中心,各自为政,就算课程相同,由于教师本身研究程度的不同及教工龄的长短不一,致使同学制、同年级、同课程的学期计划区别较大,其教学效果或学生水平存在差距。导致这种情况的原因很多,教材五花八门且有针对性的极少就是重要的因素。加上教师队伍的不稳定,研究没有延续性,此情况一直没有得到有效的解决。要解决此问题,则建议有关部门尽快组建专门的研究力量教研团队,从大纲到课程一步步、反反复复修订和完善,达到同学制同年级同课程的学期计划内容统一。

就个体学校而言,学期计划是完成教学目标的中心线,应由教研室把关。相同的学制、方向、年级的班级,每个课程的教学计划大体都应该相同,具体细节和内容可有适度区别。在制定计划时,建议上相同的学制、方向、年级、课程的老师集体研究和制定教学计划,甚至集体备课,资源共享,达到每种课程学期计划归类一体化,促进教学资源的最优化。

四、教学时间集中分段化

美术是学前教育专业的主要课程类,一个学期一般为16周左右,30多节课分散到每周2节,其效果一直不佳。美术课重在实训,学好它既要长期练习也要大量练习即强化训练。对于零基础且在校时间有限的学生而言,最好的方式是把专业课学习时间集中,每次练习的时间适度增加,而且要连堂上课。美术类课程理论知识其实不多,占用的时间也不需要多,关键是理论的运用和掌握需要时间去实践和消化。但在每周2课时的有限时间内,要安排这么多内容是不合理的。因此建议美术课一周安排6节。如果时间集中了,课程学习跨度必定缩短。一类美术课程6周可以上完,一个学期安排三类美术课程是完全可以的,这就是集中与分段课程学习安排。这样有很多好处,一是解决了课少训练不集中而至学习效果不佳的问题;二是老师有了科研的时间,不是整个学期每周都被上课分散精力;三是学生美术学习的内容增加了,弥补了原来教材上与教学时知识混乱无序、训练无量无质的缺陷;四是美术考查展览时间上合理了,丰富了校园文化活动,解决了美术展览集中在期末导致场地紧张、影响学生期末考试、没观众等等。

五、教室上课形式工作室定点化

美术课课堂是重点,学生的参与力度和学习效果与上课教室有密切联系,尤其是少儿美术。要上好美术课,最好是在专业的教室。校外培训机构和幼儿园的美术教室几乎都是专业的具有典型美术特色的教室。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未来的就业单位正是这些地方,因此在大学学习期间能直接在这样的教室学习和实践教学,对就业的作用是可想而知的。综合以上分析,在高职院校创建专门的美术工作室显得特别重要。如简笔画工作室、线描画工作室、色彩画工作室等等。这就是把不同类型的美术课教室专门化,即教室专项专用,打造各具特色的工作室,同时布局上又具备展览功能。各工作室由相应的教师负责管理,材料统一放置在工作室中,教与学都便利。这样既规范又合理,还能成为学前教育美术教学的特色。

上课时工作室固定不变,学生变动,教师也可以变动。这样不仅有利于创造各类美术学科具有特色的学习环境,还可以解决教室桌椅位置狭小、拥挤,不利于大胆表现的现状,甚至还可以减少教室少的压力。另外,为学生统一订购的美术耗材不需要来回携带,就分类放在工作室,使用方便且可以节省资源。

六、考查办法常规展览化

学习过程比结果更重要,尤其是高职院校的专业学习。所以建议每周安排的课堂与课后作业,同学制同年级同课程的班级尽量一致,而且要及时检查,留下记号,教师不能只是提出要求,要以实际的行动来维护要求和制度,这样学生才能按照要求学习和实践。这里主要是提出期末考查成绩中平时成绩要做到检查常规化。这就充分体现了重视学习过程的理念。

现有的美术考核方式主要是考查,一般就要求学生在课程结束后交一幅作品即可,看完评分后就没有下文了。美术类每门课程的安排是有先后联系的,一类课程可能是下一类课程的基础,因此在课程结束后主要的目的不是为了评分,而是为了下门课程更好的学习。所以我认为要把每类美术课程的结束作为下一类课程学习的起点。那怎样做最好呢?我的看法是采用展览的方式比较好,通过展览的方式,同学互评、教师综合考评,让学生相互学习,发现问题,弥补不足。每一类美术课程结束都以展览的形式考查,阶段性的展示教学现状与成果,既能为教学研究提供参考,还能充实教育教学常规活动,增加高校学术氛围,活跃校园文化生活,给学生提供锻炼综合能力的机会。增加向外界展示学校教学成果的数量,还能提高更多社会关注的几率。

参考文献:

郭建新,谈高职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教学的改革,[A],时代教育,2011

唐 志,我国高职美术课程的教学现状及改革发展研究――以学前教育专业为例,硕士学位论文2006

上一篇:Wi―Fi联盟落户中国 下一篇:硒:防治糖尿病“好助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