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考试作弊的主观因素分析及对策研究

时间:2022-03-27 12:53:22

大学生考试作弊的主观因素分析及对策研究

摘要:考试作弊成为大学校园司空见惯的普遍现象,并且屡禁不止,频频引发大学生诚信危机。考试作弊不仅严重影响了学校对教学质量的评估、学术氛围的营造,而且对大学生自身的道德修养、人生价值观和心理素质也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因此,对大学生考试作弊心理成因作出合理、全面的分析,结合大学生的心理特点采取有力对策,才能有效控制和根治舞弊现象。

关键词:大学生;考试作弊;心理因素

作者简介:向红(1986-),女,重庆人,重庆三峡学院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助教。(重庆 404100)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31-0214-02

长期以来,考试都是学生最关注和重视的问题之一,考试成绩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体现学生的学习效果和个人能力,也是学校评估学生知识掌握水平和检测教学质量的最主要方法。近年来,大学生考试作弊现象日趋严峻,屡禁不止,作弊的形式不断更新,手段层出不穷,甚至出现了有的学生不以作弊为耻,多人共同作弊现象,使考试作弊的现象尤为严重,侵蚀了高校的学风和校风建设。诚信是道德的基础,是大学生必备的品德。高校必须加强大学生的诚信教育,详细分析引发考试作弊的原因,减少考试作弊现象,培养大学生健全人格。

一、大学生考试作弊的理性思辨

考试成绩是教学活动中评估学生知识水平、检测教学质量和选拔人才的风向标,对社会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然而随着社会的迅速发展,科技的不断创新,大学生的作弊手段日趋现代化,利用各种高科技作弊的现象屡禁不止。针对当前高校大学生考试作弊的现状和动向,深入研究作弊成因迫在眉睫。本文将从心理因素着手,对作弊成因进行分析,并提出防治考试作弊行为的有效策略。

1.虚荣好胜心理

成绩只是评价学生的一个方面,并不是衡量一个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唯一标准。但考试成绩是为学生带来经济效益最直接的一种方式,大部分学生十分注重考试成绩的优劣。一方面,大学生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企图借助优异的成绩获得老师、家长和同学的认可和赞誉,铤而走险,通过作弊手段获得较好分数;另一方面,有的学生想在奖学金评比中占优势,为毕业后寻找工作多一份“保险”而作弊。同时,部分大学生把协助或帮助同学作弊当成社会交换的筹码,以此获得别人的尊重、情感、承诺甚至获得物质利益,无视考试作弊的恶劣影响和严重后果。

2.从众心理

目前,高校管理缺乏一个健全的、完善的诚信体制,校园诚信氛围和环境尚未真正形成,导致大学生考试作弊现象在很多高校成为一种客观存在,而且随着科技的高速发展越来越“猖獗”。立足心理学视角,人人都有一种“从众心理”,只是每个人的控制能力不同,态度不同。考场上看着同学考试作弊未被监考老师察觉,使得部分大学生趋之若骛,渴望通过考试作弊来获得好成绩的强烈愿望也让他们蠢蠢欲动。究其原因是很多大学生平时多数的时间用于个人的娱乐,忽视了学业。这是一种普遍的现象,大学生因为身边人的“不良示范”想尽办法作弊,导致大众化作弊现象越演越烈。

3.情谊之难心理

大学生作为独立个体,对于同学和朋友之间的情谊倍加重视。高校中部分学习成绩相对较好的学生,骨子里有一股很强的同情心和侠义之气,为了友谊时常会是非不分,仅凭义气,面对同学的“求助”,不加思考,对作弊的危害性认识不清,只顾情谊,慷慨地伸出援助之手,最终害人害己。同学之间的情谊固然重要,但是不能蒙蔽了大学生双眼,仅仅是碍于面子就毫不犹豫协助作弊,会对校园文化的健康发展造成一定的阻碍。

4.轻视学习心理

多数学生进入大学后,处于相对宽松的环境,对自己放松了要求,学习动机缺乏,没有明确的奋斗目标。平时只顾及娱乐和游戏,从来不会花费时间在自己的学业上,经常缺课或逃课,期末考试临近就会产生焦虑心理,想尽办法弥补,利用各种“高超”手段千方百计在考场实施作弊行为,投机取巧以获得预期成绩。大学校园也存在部分大学生疏忽平时学习的细节,“临时抱佛脚”现象屡见不鲜,增加自己不自信心理,最终选择考试作弊。

5.习得性无助心理

大学生都是历经高考的残酷“洗礼”走进象牙塔的,然而部分学生早已对考试和考试成绩灰心丧气,不报任何的希望,形成了“习得性无助”的心理。大学生处于一个相对宽松的环境,没有老师和父母的随时管教和监督,很容易致使大学生找不到方向感,对学习生活产生厌烦心理,默认自己的能力不够,自信心丧失,对未来没有明确的规划,缺乏学习的激情和动力,认为能够顺利通过考试的唯一有效路径就是考试作弊。

6.懒惰心理

现在大学生多数为独生子女,从小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父母包办过多过细。客观地说,家庭教养方式直接导致他们对人生观、价值观缺乏思考,从小就已经养成了懒惰心理,习惯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在学校平时学习不积极主动,考试的时候处于高度焦虑的状态,企图通过作弊手段获得自己满意的成绩。这充分体现了大学生自我意识的薄弱,一部分大学生对是与非、对与错不能准确定位,意识混乱不清,从不以考试作弊为耻,对考试作弊养成了一种习惯性的强烈依赖心理。

7.不平衡心理

由于高校中存在着“学生成功作弊并且还取得了较好的成绩,获得了荣誉和老师的赞誉”的不良风气,蔓延速度极快,严重影响了校风和学风。同时,部分学习刻苦努力的学生考试效果不如考试作弊同学成绩理想,容易使得这些学生错误地意识到考试作弊是获得高分的捷径,进而也加入到考试作弊的队伍之中。不平衡心理严重影响大学生的判断能力,使其一时做出错误的决定。

二、大学生考试作弊的防范策略

为抵制投机取巧、弄虚作假的歪风邪气,调动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营造一种公平竞争的氛围,树立良好的教风和学风,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来加强考风建设。

1.完善学校机构

高校各种机构的建立对学生的影响是极为重要的。一方面,高校应该建立心理指导中心,经常开展团体辅导活动,指导学生心理活动,对常见的心理问题给予及时、准确的指导,如考试作弊现象严重性的教育和指导,同时给予心理关怀,培养大学生积极向上的心态。另一方面,改善学生的奖励机制,高校不应该只凭借平时的考试成绩来划定奖学金、先进个人及各种评优评先等,应全面考量学生的综合素质、在校期间的表现和能力、个人修养和素质等,评选的依据不能仅仅是考试的成绩。

2.重温价值观

高校是培养现代化建设需要的高素质人才的摇篮,有责任和义务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德育教育的过程中应特别重视非智力性因素的开发和培养。高校定期进行考试纪律宣传教育,考试前一、两周各二级学院组织诚信考试动员大会,按年级举行大型诚信考试签名活动。大学生是作弊的主体,考试作弊与学生道德认识水平紧密相连,大学生道德品质的教育是高校德育工作的重头戏。其教育策略有:第一,提高大学生对考试作弊危害的认知,让他们意识到诚信是做人的基本原则,形成良好的人格品质,养成自我教育的良好习惯;第二,校领导、学院领导、任课教师、辅导员、班主任等教育工作者应自觉加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齐抓共管大学生作弊行为,促进良好校风和学风的建设;第三,在高校中形成一种以诚信为荣、以作弊为耻的文化氛围,重温高尚的价值观,树立道德观和人生观。

3.强化自我意识

自我意识就是一个人对自己的认识和评价。大学生应当不断强化自我意识,充分认识到考试作弊的严重后果和不良影响。首先,通过长期自我观察和自我了解,加强自身修养,了解自己的缺点和不足,同时也看到自己的优点和长处,不断查漏补缺,塑造良好的心理素质;其次,大学生要学会悦纳自己,相信自己的能力,珍惜优良品德,积极获得荣誉,赢得老师、家长和同学的尊重和关爱,能不断适应现实复杂多变的环境,力求学业的进步和心理健康发展;再次,大学生懂得自尊,在生活和学习中与同学居于平等的状态,不退缩畏惧、不妄自菲薄,不断加强自信心的修炼;最后,作为一名合格的新时代大学生的典范,应当学会自制,能适时地控制和管理自己的情绪,根据自己的能力有所为或有所不为,善于掌握和支配自己的行动。在一定程度上,大学生只有在平时的生活和学习中不断完善自我意识,树立乐观、成熟、诚实的品性,才能塑造健全人格,培养积极向上的良好心理品质。

4.明确学习目标

考试无疑是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的一个手段。学习目标明确是防范大学生作弊行为的重要法宝之一。明确的学习目标有利于学习动机的提升和学习兴趣的激发和培养。因为学习不仅仅是简单的知识灌输、积累和知识点的重复循环,当代大学生要学会学习,树立明确的学习目标,掌握自学的技巧,积极培养主观能动性,乐于学习,遵循学习的规律,循序渐进,赠与自己一份信心,克服习得性无助心理,才能使自己树立自信,笑对考场,作弊行为就被自动扼杀在摇篮。

5.理智对待考试结果

心理学认为挫折本身并不是导致情绪障碍和行为偏差的主要原因,人们对诱发事件所持的看法、解释、思维才是引起人的情绪和行为的直接原因。环顾大学校园,五成以上的大学生对考试本身以及考试不及格等引起的后果存在错误认知和理解,片面地认为考试只能及格或获得高分,考试不及格意味着学习失败、前途渺茫、愧对父母和老师,在同学面前抬不起头等等,种种认知偏差都有待他们不断去转变和矫正。客观来讲,大学生应该从根源上合理地转变自己绝对化的、以偏概全的事物认知模式,保持良好的心态面对考试和考试的结果,胜不骄败不馁。

6.做好心理准备

调查发现,很多大学生在考前一周或半个月里出现高度焦虑、恐惧等心理问题,所以大学生应做好考试期间的良好心理准备,确保以最佳精神状态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参加考试,避免作弊念头的产生,遏制作弊行为的发生,以积极乐观的心态应对所有考试,做到顺其自然,考出真实的、理想的成绩。

刹住大学生考试作弊的歪风是全国各高校不可推卸的任务,也是全社会的重大责任。高校和大学生都要抵制社会不良风气,努力营造一个有利于学校教育的良好社会大环境,切实培养大学生的健全人格,真正实现素质教育。

上一篇: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与对策研究 下一篇:基于市场机制的大学生就业创业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