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与对策研究

时间:2022-09-12 05:34:44

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与对策研究

摘要: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有三个方面:毕业生就业心理不当,就业人数供大于求,创业意识淡薄,缺乏必要的就业准备;高校专业设置不合理,缺乏专业自,人才培养观念陈旧,就业指导不足;就业渠道存在制度。对此,大学生要树立主动意识,努力提高自身素质,转变就业观念,走多元化的就业道路;高校要及时调整专业结构,加强教学质量监督,加强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政府加强政策引导和教育改革,创造公平的就业环境。

关键词:高校;毕业生;就业

作者简介:李阳阳(1985-),男,河南汝南人,湖北经济学院会计学院,辅导员。(湖北 武汉 430205)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31-0218-02

最近几年,我国大学生就业率持续下降,大学生的起薪越来越低,多省市出现大批的高中生弃学现象,“大学生就业难”这个问题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认清产生这一问题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指导学生顺利找到理想的工作就显得尤为必要和重要。

一、就业难的原因分析

1.毕业生自身原因

(1)就业心理不当。一方面,有些学生依旧沉湎于社会精英的想法,认为自己经过大学四年的学习,一定要有份收入高、地位高、清闲的工作,非外企、国企和事业单位不去。宁愿待业也不愿“屈尊”去一些发展还不错的民营企业,更不愿意去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地区。另一方面,一些学生由于从小缺乏关爱,产生自卑心理,喜欢依赖家人和朋友解决问题,甚至没有勇气去应聘。

(2)供远大于求。当前毕业生数量远大于社会提供的岗位,优质的工作岗位更是百里挑一。而大学生经过十几年的寒窗苦读和巨额的经济投入,很难接受一两千元的工作。对于企业来说,他们更愿意招聘一些能迅速上手工作的员工,而不是整天就知道抱怨,随时准备跳槽,眼高手低的大学生。

(3)创业意识淡薄。大学生本应是社会中最充满活力、最富有创造力的群体,本可以通过自己的聪明才智在解决自己就业问题的同时,帮助其他低学历青年创造就业机会。但是由于社会传统求稳的观念和高校创业教育开展得不够充分,我国每年进行创业的毕业生仅占就业人数的1%,而在美国和德国能达到20%,甚至30%。

(4)毕业生缺乏必要的就业准备。毕业生的就业能力是进入职场的最重要因素。具体表现为大学期间的学习成绩、社会实践、技能证书等方面。高等教育扩招以来,高校的准入门槛一再降低,许多基础不好、自我约束能力差的高中生也进入了大学。他们中的一部分在大学期间依然没有改变,经常逃课、上网,从而挂科一堆,不参加社会实践锻炼自己的能力、积累经验,缺乏必要的就业准备。

2.高校方面的因素

(1)专业设置不合理。我国高校专业结构经过多年改革和调整,当前已建立起了学科门类较齐全、门类之间数量对比关系相对合理的宏观结构,但其中依然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是当前高等教育专业结构状况与社会需求间不融洽。[1]高校扩招主要通过行政手段推动,没有深入对专业设置和社会需求进行探讨,也没有广泛征求高校和教育教学一线学者、老师们的意见。“从整个高等教育专业的设置上看,无论公办还是民办高校,多数在专业设置上仍末能摆脱‘短、平、快’的方向选择。这不可避免地使高等教育的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不相适应、不相互动,使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逐年增加。”[2]

(2)缺乏专业自。高等教育专业的发展和完善需要通过实践的反复检验,具有一定的长期性和相对稳定性。即使高校意识到某些专业需要调整,但是受师资、设备等因素的影响,也不可能马上做出相应反应,开办新专业。另外,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仍然沿用计划经济时期的模式,专业调整的权力在国家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手中,调整专业需要高校层层上报,由国家通过行政手段解决。这种僵化的调整机制与大学生就业市场化的要求存在矛盾,使高校不能根据社会对大学生能力、素质的需求及时调整专业设置。

(3)人才培养观念陈旧。我国高校长期重视理论研究,忽视实际动手能力,教学内容侧重于理论知识的传授,忽视了大学生社会实践、知识创新、团队合作等其他方面素质的培养。此外,一些高校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大多沿袭计划经济时代的模式,没有及时根据社会发展添加最新的信息和知识,使得毕业生在知识结构和能力上不能满足企业的要求,造成了巨大的人才和资源的浪费。

(4)就业指导不够成熟。我国高校的毕业生指导工作已经开展十几年,初步形成了一些就业指导模式和理论体系。但是,依然处于起步和摸索时期,与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才市场的建立及学生自身成长的要求尚存很大的差距,主要表现在:

1)认为就业指导工作就是给学生提供就业信息、落实具体单位,忽视了对学生的教育功能。

2)就业指导工作缺乏规范性和系统性,仅仅在毕业前期对毕业班学生讲解就业政策、分析就业形势、收集需求信息等,没有在入学初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更没有建立起系统完整的就业指导体系。

3)缺乏一支专业的专职教师队伍进行就业指导工作。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目前许多高校从事就业指导工作的教师大多是“兼职”的行政人员,如辅导员等。他们平时忙于日常事务工作,没有时间和精力研究就业指导方面的理论和教学。二是从事就业指导的教师很少经过系统的专门培训,部分教师的教学水平较差,影响教学效果。

3.就业渠道存在制度

虽然我国的政治体制改革推行了多年,但还没有进入“深水区”,人事制度改革不够彻底。如国家行政机关和事业单位,实质上还是只进不出。一些大城市利用户籍、社保等政策采取地方保护主义,遏制外地学生就业。从而使得一些传统观念深厚的毕业生放弃一些民营企业,选择能落户落档的单位。一些偏远地区和教育水平落后的学校难以吸引大企业到校园进行招聘,更难举办高水平的人才双选会,使得学生参加招聘的渠道受限。而学生由于资金、经验有限,不可能去太远的地方应聘。

二、促进毕业生就业的对策

1.毕业生努力提高自身素质

(1)大学生要树立主动意识,努力提高自身素质。为了提高自己的综合竞争力,在毕业时找到理想工作,大学生要努力做到以下四点:第一,努力学习理论知识,掌握基本的学科理论体系。第二,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结合起来,积累社会经验。第三,在校期间积极考取与本专业相关的证书,提高自己的竞争力。第四,积极参加各种社团组织,培养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和组织能力。

(2)转变就业观念,走多元化的就业道路。在当前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的情况下,毕业生必须解放思想,积极转变就业观念,走多元化的就业道路。具体来说,包括以下四点:第一,树立敢于竞争、善于转化的意识。大学生应当摆脱中学期间被动依赖、消极等待的心态,努力提高自身素质。第二,树立“先就业、后择业”的意识。大学生要认清自己,调整好就业心理,打破一步到位、从一而终的旧的择业观,通过在工作中不断积累经验,逐步找到满意的工作。第三,要树立自主创业观念。目前我国从中央到地方都出台了许多政策鼓励大学生创业,如提供小额贷款、免税等,有条件的毕业生可以将自己的一些发明创造付诸于实践。第四,树立到基层、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艰苦创业的观念。对国家来说,这些地方更需要优秀的毕业生带来最新的思想和智慧,对个人来说,农村和基层有着更为广阔的天地,更有利于个人聪明才智的发挥。

2.高校进行必要的改革

(1)及时调整专业设置。首先,高校定期组织学者进行市场调查和科学预测,根据行业最新的发展趋势、岗位设置、技术要求和人才需求等,及时、主动调整专业设置。其次,高校应把就业率、招聘单位的评价反馈和社会声誉作为专业调整的重要标准,对持续数年就业率低或者是招聘单位评价不好的专业减少招生规模。再次,高校在专业设置上应树立有所为有所不为,避免求取求大的思想。应该根据自身的科研实力、教学水平、实验设备和师资队伍对专业设置优化调整,加快传统专业的改造,保持自身优势专业和特色专业。

(2)加强教学质量监督。高校要加强教学质量监督,进行教学内容改革。第一,及时更新理论教学内容,将本学科最前沿的知识和思想传授给学生。第二,强化实践教学。为大学生建立实习基地,使学生通过实习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起来,提高大学生在与人交往、实践操作、组织管理等方面的能力。

(3)加强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

1)建立科学的就业指导体系。开展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对于不同阶段的学生讲授不同的内容。如指导大一新生认清自我,发觉真正的兴趣,学习职业规划的基本知识;指导大二和大三的学生如何学习专业课,如何考取证书,如何参加社会实践,帮助学生提高综合素质和能力;指导大四学生了解当前的就业形势、国家的就业政策和制度,讲授面试技巧及大学生就业的相关法律法规等。

2)建立一支专职的高素质队伍。长期以来,多数高校对就业指导工作并不是真正重视,这支队伍的组成也十分复杂,专业化程度很低。为了提高服务学生的能力,高校一定要加大对就业工作的重视力度:一是抽调精兵强将充实就业队伍,建立一支专职队伍,而不是由辅导员、团委书记、班主任凑成的杂牌兵。二是加强对这支队伍的专业培训。因为这支队伍的教师多数是半路出家,可能有工作经验,但是缺乏系统的理论学习。建议通过学历提升、职业资格证书培训、外聘专家讲授等方式提高队伍的专业性。

3.政府加强政策引导和教育改革

目前,政府正在推行“西部计划”、“特岗教师”、“免费师范生”等政策,引导大学生去基层建功立业,促进学生就业。但是在实际执行过程中,有些优惠措施并未贯彻到位,需要在后期跟进中切实解决。政府要逐步打破户籍壁垒,为毕业生创造公平的就业环境。高等教育有其自身规律,政府部门在制定政策时一定要广泛征求一线教育工作者意见,避免闭门造车,给高等管理者一定的自。

三、结语

大学生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他们的就业结果不仅影响到个人的生存和前途,而且涉及到千万个家庭的幸福和谐。如果处理不好,不仅影响到社会稳定,而且会再次助长“读书无用论”的说法。因此,社会各界要关心大学生就业,千方百计帮助大学生就业,建立一个公平的就业环境。

参考文献:

[1]余彬.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初级阶段大学生就业观问题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06.

[2]陈成文,胡桂英.择业观念对大学毕业生就业的影响[J].高等教育研究,2008,(1).

上一篇:论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基本内容 下一篇:大学生考试作弊的主观因素分析及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