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网” 有效提高冠心病患者危险因素治疗达标率

时间:2022-03-26 08:05:36

摘 要目的:探讨“生命网”对冠心病患者遵医行为的影响。方法:对住院期间确诊的冠心病患者以及冠心病高危患者614例,于入网后1、3、6个月进行随访和遵医行为的评估。结果:614例入网患者中3次随访率分别为90.55%,91.69%, 94.62%。危险因素治疗达标率除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外均在70%以上。结论:“生命网”有效提高冠心病患者危险因素治疗达标率。

关键词生命网;冠心病;危险因素;达标率

心血管病已成为我国城市居民的第一位死因,其死亡率高于日本、法国、瑞士、比利时等发达地区[1]。全面、有效地控制冠心病,不仅需要医生正确诊断与合理治疗,更需要病人具有良好的遵医行为。生命网[2] (Heartcarenetwork,HCN)是一套通过制定规范的治疗方案,定期随访,健康教育和医疗咨询,帮助入网患者全面控制冠心病危险因素,预防冠心病事件的发生和复发的健康服务系统。本文就2006年8月至2008年7月在我院心内科住院期间确诊为冠心病患者304例以及冠心病高危患者310例中,在广州市或市郊居住的患者的随访资料进行分析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为我院心内科2006年8月~2008年7月住院期间确诊的冠心病患者以及冠心病高危患者中,在广州市或市郊居住的患者614例,其中合并糖尿病256例,体重指数超标181例,吸烟者87例。病程1个月至18年。年龄介于30~108岁,平均年龄(68.14±10.74)岁。中学以上文化程度498例(81.1%)。

1.2方法

1.2.1入选标准

冠心病患者:急性(陈旧性)心肌梗死、心绞痛和PCI术后;冠心病高危人群: 冠心病10年危险度>5%、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肥胖、吸烟。

1.2.2建立入网患者数据资料库

目的便于随时追踪观察。主要内容:电话号码、家庭地址、通讯地址等。

1.2.3定期进行门诊随访

随访时间为出院后1、3、6月,特殊情况病房接待或电话随访。工作方法:①由专人电话通知患者复诊就医;②由2名经验丰富的心血管医师负责评估高血压、高脂血症、高血糖的治疗达标和心绞痛发作、监测药物不良反应(肝酶、肌酶等)情况。血压控制目标[3]

2结果

2.1随访率

614例入网患者中3次随访率分别为90.55%,91.69%, 94.62%。

2.2随访患者不同随访时间的主要危险因素治疗达标率一览表(见表)

主要危险因素治疗达标率n(%)

3讨论

3.1“生命网”随访率理想

我院“生命网”随访率超过90%比田新利[5]等人的研究结果理想。原因可能有下列因素:①医院加强了该项工作的执行力度,多途径同步进行,患者其它医生诊治时,通过电话联系,或者患者到住院部随访登记,减少随访的现象。②人们对健康知识了解的日益普及,人们对个体的健康关注程度增强,从而回医院复诊的依从性增加。

3.2 “生命网”有效提高冠心病患者危险因素的治疗达标率

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肥胖和吸烟是心血管疾病最重要的危险因素,积极有效地控制危险因素是预防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HD)事件发生和减少因CHD事件死亡的关键[6] 。从表中看出,本组随访患者中,2006年8月~2008年7月的两年生命网工作看,血压、甘油三脂、血糖治疗达标率除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一项外均在70%以上。原因可能是:①患者对我院医疗技术的信任。②能坚持随访的患者对自身健康的关注比较重视。③能坚持随访的患者中,说明其得到的家庭和社会比较支持度较高。

提示加强患者的健康教育和随访跟踪,能有效地控制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HD)事件发生。

参考文献

[1] 孔灵芝.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流行现状、发展趋势及防治策略[J].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2002,10(1):1-2.

[2] 胡大一.“生命网”-他汀降胆固醇的新模式和服务系统[J].中国医药导刊,2004,6(6)∶468-469.

[3]王文.《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05年修订版要点解读.中国实用乡村医生杂志 ,2007,14(10) :47-52.

[4] 赵水平.血脂异常防治指南ATPⅢ介绍.中国社区医师,2006,22(3):16-17.

[5] 田新利、胡大一、王显 等.做好“生命网”,提高高血压、高脂血症的治疗率和达标率.中国医刊,2007,42(9):38-40.

[6]董震海、吴素芳、于晓静.他汀类药物临床应用研究进展[J].中国医刊,2006,41(5):50-51.

作者简介:

胡运秋女(1966- ),籍贯:广东鹤山,本科,主管护师,从事心内科临床护理工作。

通信作者:

谭坚铃广州市中山大学护理学院内科护理学教研室。

上一篇:注射用阿昔洛韦与盐酸溴己新葡萄糖注射液存在... 下一篇:护士心理压力分析与应对措施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