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中小学教师学科专业化的问题和对策

时间:2022-03-26 05:12:41

农村中小学教师学科专业化的问题和对策

自古以来,教师的使命是“传道、授业、解惑”,时至今日,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学科专业性和教育专业性提升)依然是教师施教之本。然而,在现实中,我们不难发现制约教师学科专业发展的问题仍然存在,任教学科与学历专业不一致的现象在农村地区依然突出。本文通过对重庆市某县的实地调查,通过数据分析,对农村中小学教师学科专业化困境和对策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一、教师学科专业化的重要性

教师学科专业化是指教师个体学科专业发展过程,也指教师群体学科专业化水平提高的过程。教师要胜任教学工作必须具备三方面的专业知识:本体性知识(学科知识)、条件性知识(教育、教学理论知识)和实践性知识(教学经验和教学智慧),其中学科专业知识是根本。只有学科专业知识扎实,教学才能做到脉络清晰、框架分明,才能跳出教材看教材、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对于教师个体而言,自身的学科专业素养是职业发展的根基;对于学校和地区而言,促进教师群体学科专业化水平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基础性工作和根本途径。

二、农村中小学教师学科专业化的基本问题

笔者对重庆市某县义务教育阶段教师学科专业化进行了调研,该县的情况在广在农村地区有一定代表性。通过数据分析,中小学学科教学显示出以下特点:

(一)教师群体学科专业化率低

教师学科专业化水平低,特别是小学数学、音乐、美术教师、中学生物、地理教师尤为突出。

非中考学科专业教师本就配备不足,流失严重,更是导致学校学科专业化率进一步降低。如初级中学21所,根据初步的调查,地理专业毕业的教师共有24人,2011年在任地理课的有7人,其中仅有2人专职从事地理教学。全县地理任课教师约110人,地理任课教师专业化率不到10%。

(二)教师学科专业化进程缓慢

一是教师群体学科专业化进程缓慢。以地理教师群体为例:截止2011年底,最近10年中21所初级中学没有新进一名地理教师,相反地理专业教师还不断流失,地理教师专业化率不升反降。这种现象在一些非升学考试学科中尤为普遍。二是教师个体学科专业化发展积极性不高。以小学数学教师为例:小学数学教师约600名,大部分教师是普师毕业,但只有不到5%的数学教师在提高学历进修中选择数学或相关的专业,绝大多数选择了语言文学专业。

(三)学科课时安排不合理

迫于升学的压力、学校评价过度重视成绩的排名,导致农村学校特别是初中在课时安排上,考试科目偏多,挤占其他学科问题严重。调研中发现,增加升学考试学科课时非常普遍,有的学校语数外学科周课时甚至可以达到10节以上,这些都是以挤占其他学科课时为代价。由于教育主管部门对学校教学行为的督导缺位,学校和教师违规教学,出现无序管理的状态。

三、促进农村中小学教师学科专业化发展的基本策略

师资建设是提高教育质量的根本途径。农村义务教育阶段教师学科专业化水平低、学科专业化进程缓慢,直接影响农村义务教育阶段教育质量进一步提高,因此,提高农村义务教育阶段教师群体的学科专业化率和教师个体的学科专业水平是农村地区师资建设的重要内容和基础性工作。

(一)合理调配学科专业教师

教育主管部门高度重视,把配齐配足各学科专业教师作为师资建设的基础工作。区县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要根据学科专业教师配备情况进行教师招录,避免过度重视“升学考试学科”师资建设,忽视 “非升学考试学科”教师建设,结果“升学考试学科”专业教师超编,“非升学考试学科”专业教师缺编,出现大量非专业的兼课教师。

(二)培养培育学科专业教师

尝试地方与高校合作,为地方培养急缺的学科专业人才,与此同时加大在职教师的专业培训和轮修,不断提升专业教师的教学能力。教师培训机构要充分考虑本地区教师学科配备情况,根据实际需要制定各学科培养和知识更新计划,并对每一位非专业的任课教师进行必要的学科专业知识岗前培训,未进行岗前培训的非专业教师不得进课堂,确保每一位任课教师学科专业素养达到基本要求。

(三)加强促进教师学科专业化发展的制度建设

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要统筹安排,建立专职教师队伍建设的相关制度保障。

1.规范教师职称评聘。严格执行有关教师学历专业、任教学科的有关规定,引导教师学科专业发展和专业成长。严肃对待忽视教师学科专业性,甚至把专业教师当成任何学科都能教的打杂匠的情况。

2.强化学校教学规范。规范学校教学行为(开齐开足学科课程,不任意增减学科课时),对教学行为不规范(未开齐开足学科课程,随意增减学科课时)的学校实行一票否决,切实执行减负提质的教育政策,引导学校和教师自觉通过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来提高考试成绩,以此促进和引导教师的专业发展(包括学科专业发展),逐渐建立一支专业过硬的教师队伍。

3.重视非升学考试学科教师培养。非升学考试学科的教学因不参与考试评价,往往不被重视,导致了教师流失严重。因此,应该倡导重视每一个学科的教学,有职责为所有学科安排专业教师执教,提供优质的教学。在教学质量考核中,尊重所有学科每位教师的工作,在评聘职称、评优评先中同等对待所有学科,鼓励和引导教师学科专业发展。

(作者单位:重庆市璧山县教育科学研究所)

上一篇:上接“天线” 下接“地线” 下一篇:走出喝茶的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