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导学在高三化学复习教学中的思考与实践

时间:2022-03-25 07:44:40

问题导学在高三化学复习教学中的思考与实践

文章编号:1005-6629(2010)01-0035-04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1议题的研究背景

如何组织高三复习课教学一直是一线教师努力探索的问题,高三化学教学通常安排三轮复习:第一轮按章节,拓展复习面;第二轮归专题,构建知识网络;第三轮重强化,考前冲刺。对于第二轮复习课教学主要存在着两方面的难点:一是复习课的内容学生都已学过,属于旧知识,因而学生的学习兴趣远不如第一轮复习,这就要求教师避免“炒冷饭”式的重复,提高教和学的效率;二是学生已学过的知识未必都已掌握,尤其是将旧知识用于新情景,学生对于旧知识的重组或者知识间的联系及应用缺少认知,这就要求教师帮助学生对旧知识进行深化、拓展、构建知识网络,进而实现知识的迁移、综合运用。

2“问题导学”式教学的理论学习和思考

现代教学理论中影响较大的主要有认知主义、人本主义和构建主义教学理论。①认知主义教学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以认知能力的形成为目的,培养学生成为独立、自主的学习者。②人本主义教学理论:主张对学习者的尊重与信任,是一种把学生的思想、情感、体验和行为看成是教学主体的教学理论。③建构主义教学理论:提倡情景教学,主张教师将教学重点置于一宏观情境中,引导学生借助于情境中的各种资料去发现问题、形成问题、解决问题。综合现代教学理论之精髓,主要突出了:以学生为主体,强调学生主动学习,以及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等。在以突出学生主体作用为指导思想的课程改革大环境下,“问题导学”式教学应运而生了。

问题导学教学法是指在现代教学理论的指导下,将教学内容转化为有价值的、值得探究的、有多种解决方法的科学问题。在教师的引导、疏导、辅导下创造条件,使学生利用现有知识对问题进行分析,并通过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做出结论。最后引导学生不断归纳总结,矫正错误知识点,构建起系统的、开放的、不断发展的知识网络。与此同时,在“问题导学教学法”的实施过程中,教师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为学生创设心理自由、心理安全的学习环境,维持有利于学习过程的心理气氛,主要体现为:①尊重学生个体差异:教师根据学生的基础和实际情况的不同,“思学生之所思,料学生之所错”,为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有针对性的问题,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积极参与思考及表现的机会,使每一个学习者都能获得成功的体验。②创设民主、和谐的学习环境: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采用语言的激励、手势的肯定、眼神的默许等手段,对于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的各种表现给予或支持、或鼓励、或肯定的积极评价与引导,使学生始终保持一种愉快的情感,自觉、主动地投入到教与学的过程中,从而形成民主、融洽的教学气氛。

笔者在认真研究、积极尝试、不断反思课程改革的基础上,在多种场合听过多位不同教师的高三复习公开课,总结认为:当下的高三化学复习课,教师仍需重点加强对“如何帮助学生进行自主构建、自主生成”问题的研究,避免让新课程标准下的高三化学课堂教学成为另一种“填鸭式”的教学。基于这样一种认识,我在教学中尝试了“问题导学教学法”,并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3 问题导学法的实施策略

3.1“问题”是基础

陶行知先生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问题是思维的起点,也是学习的动力源泉,设计有思考价值的问题是实施“问题导学教学法”教学成功的基础。在备课过程中,教师要在某些方面充分考虑到教学目标和实际学情的前提下设计出有利于引导学生回忆相关知识点,理解知识点之间的区别和联系的问题,通过这些问题,把琐碎、孤立的知识点编制成系统性、条理性、纵横交替的网络结构。因此问题的设计要把握好四个“度”:

(1)选择好角度

问题要着眼于知识的不同侧面、不同层次进行设计,从合适的角度巧妙切入,使问题具有启发性、灵活性,并能激发学生兴趣,启发学生思考。

(2)把握好难度

提问要考虑到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符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只有那些在新旧知识的结合点上产生的问题才能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进而驱使学生有目的的积极探索,即“跳一跳,摘到桃”。

(3)设计好梯度

学生的智力水平和非智力因素的差别,导致不同的学生思考同一个问题有快有慢、效果有好有差,因此教师要注意各个问题之间的衔接和过渡,既要给学生指出思维的方向,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又要避免将学生的思维框得过死。

(4)调节好密度

问题虽然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但也并非是越多越好,“满堂问”和“满堂灌”是同样不可取的。问题的提出要适度、适时,以确保学生有思考和总结归纳的时间。

3.2“导”是关键

新课程理念提供以学生为中心的主体性教学,但这并非意味着教师就显得无足轻重了,主体性教学既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又不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问题导学教学法”下学生的“学”也要依靠教师的“导”来进行,教师能否最大限度的发挥主导作用,直接影响着学生主体地位的发挥。为此,教师应注意做好以下“三导”:

(1)创设情景,加以引导

基于问题,创造出相应的情景,给学生提供必要的线索以启发学生思维,但要注意不能取代学生进行思考。在此过程中,教师应及时捕捉学生所提问题及见解中的闪光点,并予以肯定,同时鼓励学生大胆联想、发言,促使学生对知识进行广泛的联系。

(2)循循善诱,进行疏导

对于思考过程中出现障碍的地方,引导学生围绕“最近发展区”的内容进行探究,帮助学生分析问题的起点和终点,明确两者间的差距,再把问题细化、逐个击破。最终使学生学会如何思考,学会如何解决问题。

(3)不厌其烦,予以辅导

不同的学生存在着基础上的差异,作为教师还应特别关注基础相对薄弱的学生,给予他们及时的辅导。通过“多示范、多交流、多纠正”帮助学生进行有意义的学习,有效构建知识网络。

3.3“学”是核心

“问题导学教学法”强调将学生从回答问题的“被告者”转变成为解决问题的“主体参与者”,从而保证“学生的学”的课堂核心地位。当前主体参与的学习方式主要有以下三种:

(1)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意义学习)是相对于“被动学习”(机械学习、他主学习)而言的,概括的说,就是“自我导向、自我激励、自我监控”的学习。它具有以下特征:学习者参与确定对自己有意义的学习目标,参与设计评价指标;学习者积极发展各种学习策略,在解决问题中学习,从学习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学习者对认知活动能够进行自我监控,并做出相应的调整。

(2)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是相对于“个体学习”和“竞争学习”而言的,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责任分工的互学习。合作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团队意识和集体观念,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提高竞争能力,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民主价值观,能真正实现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的目标。

(3)探究学习

探究学习是相对于“接受学习”而言的,通过学生自主的发现问题、信息搜集与处理、表达、交流等活动进行探究,通过探究过程以获得理智和情感体验、建构知识、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

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是新一轮课程教学改革积极倡导的三种现代学习方式。“自主”指学习品质,自主是合作、探究的基础、前提;“探究”是学习途径,探究是自主、合作的目的;“合作”是学习的主要形式,合作是促进自主、探究的形式、途径,三者互为一体。“问题导学”式教学过程中学生知识体系的自我建构、自我生成是具体的,生动的,其体现出的三种学习方式均是学生主动探索知识、发现规律、解决问题的过程;是学生主动参与的学习,是学生主动掌握学习方法的学习。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4教学模式基本流程及课堂教学实例片段展示

4.1新课程标准下的化学课堂教学应当是丰富多彩、富于变化的,基于此,“问题导学”式教学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进行灵活的开发和挖掘。如下图1解是“问题导学教学法”课堂实施的基本流程:

4.2 课堂教学实例片断

在定量实验――“测定纯碱样品(含NaCl杂质)的纯度”的复习过程中,为了培养学生对常见定量实验设计的规范化意识、精度化意识;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笔者进行了以下实验专题复习的探索。

(创设情景)①教师展示纯度为95 %的纯碱样品。②提问:欲测定此纯碱样品中Na2CO3的质量分数,请同学们根据提供的实验仪器,设计出实验方案:包括实验原理、实验装置以及实验步骤的设计。

(实验仪器及试剂如图2所示):

(学生活动)自主探究

(教师引导)帮助学生梳理实验设计的基本思路

(学生完善结论)设计出实验装置

(创设情景)经过测定,发现实验结果存在着较大误差,试分析产生误差可能的原因及改进措施。

(学生活动,出现障碍)合作探究

(教师疏导)①从装置角度;②从试剂角度;③从数据角度;④从实验原理角度

(学生活动)优化实验装置

(学生归纳、总结)两种定量实验方案及装置的比较与评价,常见实验误差的分析方法(见表1)。

附表 实验分析整理

在本教学法的实施过程中,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下,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通过多角度、多层次的比较,有利于学生找出两种方案的共性和个性,从而获得牢固的系统知识,建构起“定量实验精度设计”的知识框架,提高了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5“问题导学教学法”实施后的思考

(1)“问题导学教学法”通过合理巧妙的设计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有效的思维,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回忆、整合知识,既解决了复习课的深度问题,也解决了复习课的广度问题。这种方式产生的知识建构记忆最牢固、理解最深刻,符合人的认知心理过程。

(2)“问题导学教学法”的实施贵在“坚持”教师的引导作用。毋庸讳言,每个教师都关注着高考,进入高三时间紧、任务重,如以“赶进度、抢时间”为由越俎代疱,终将扼杀学生的创造力。新课程的实施,对一些教师而言也许是一个新生事物,在了解、认识并实践的过程中难免会不适应,但作为一名新课程标准理念下的教师,应该明确并坚持“教”与“学”的辩证关系;以教引学,以学促教,教学相长;力争不要“穿新鞋走老路”。

(3)以思想者的眼光审视教育,以研究者的心态触摸课堂。“问题导学”式教学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并有待于我们教育工作者进一步探索、开发和再创造。笔者在这里只做“抛砖引玉、穿针引线”之劳。让我们共同努力,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因景而生、因机而变、因时而动、因人而异”,让课程改革下的化学课堂成为师生思维飞翔的天空!

参考文献:

[1]靳玉乐.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与创新[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陈旭远.新课程・新理念[M].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3]吴庆麟.教育心理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4]张健伟.陈琦.从认知主义到建构主义[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6,(4).

[5]俞立永,边文.新课程背景下的建构教学模式初探[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08,(6):15.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上一篇:“硝酸的性质”教学设计 下一篇:浅谈如何在化学课堂上激活学生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