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咬人怎么办?

时间:2022-03-25 02:08:29

宝宝咬人怎么办?

妈妈的抱怨

“上幼儿园一个月,宝宝已经咬过周围小朋友3次,我们在家又是恐吓又是教育,就是一点效果也没有。”

“最近宝宝不知怎么了,什么东西都要放到嘴里,连我的头发、肩膀也不放过。”

“我家的宝宝,只要我把他抱在怀里就咬我的手臂,有时疼得我真想打他,道理说尽,他还是改不了这个坏毛病,现在更是一高兴就咬人。”

宝宝究竟为什么咬?

我长大了!

一些妈妈发现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宝宝不仅仅把家里那些小物件放进嘴里,而且开始尝试咬妈妈的肩膀、手臂甚至头发。其实,大部分宝宝在6个月左右都会经历这个阶段,有的宝宝偶尔为之,妈妈甚至可能没留下什么记忆;有的宝宝持续得久一点,妈妈的关注可能就多一些。如果宝宝开始咬你,哈!放轻松,宝宝不过是有了新的发现、新的尝试:这个软软的、圆圆的、暖暖的、滑滑的、香香的“东西”也可以“吃”的;原来妈妈的“肉肉”“吃”起来是这样的,妈妈还会转过头来看我呢……每天,宝宝身上都发生着微妙的变化,宝宝都会有新的发现,掌握新的本领。宝宝之所以在这个阶段开始咬人,都是宝宝的生理和心理发展的结果。

我不知道该怎样说

随着年龄的增长,1岁左右的宝宝也会时不时出现咬人的现象。这个阶段,宝宝咬人可不是为了尝尝“肉肉”的味道,咬人的主要原因是要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

妈妈们最常见到这种情况发生在宝宝兴奋的时候。心爱的玩具、爱吃的食物、变幻的光影、飘落的树叶……都可能让抱在妈妈怀里的宝宝兴奋不已,嘴里咿呀地叫着,手舞足蹈,冷不丁就咬住妈妈不松口,妈妈疼得忍不住要打他,他却满脸欢喜。

宝宝不高兴的时候也常常会咬人,没有人抱着的时候,发怒的宝宝也可能会伤害自己:撞头、咬胳膊、抓头发、故意摔倒在地。此时的宝宝往往脸色发红,伴随哭闹或尖叫,在此之前多半可以找到引起宝宝情绪变化的原因。

此外,当爸爸妈妈吵架、周围发出巨大声响、不想睡觉或被很多大人逗弄等的时候,宝宝有时会感到紧张、害怕而不知所措,有可能出现哭叫甚至咬人等表现。更多时候宝宝会通过吸吮手指、舔舐衣角或咬被角来缓解自己的情绪。

这一阶段的宝宝刚刚开始学说话,有限的语言不可能让宝宝在出现各种复杂情绪时很好地表达自己,咬人这种行为是肢体语言的一种,是宝宝在这一语言贫乏阶段的特殊过渡,是没有恶意的。

我就是要让你知道我的厉害

但是,有些宝宝在3岁左右的一个时期常常会咬周围的人,特别是年龄相近的小朋友,而且屡教不改,大人越批评、惩罚,这种情况发生得就越频繁。这里的原因相对复杂一些。最初这种行为往往是宝宝对自己负面情绪的一种表达和宣泄,尤其是当宝宝生气时就更容易发生,比如:喜欢的玩具被别的小朋友抢走;想挤在别的小朋友前面打滑梯却被老师制止;妈妈批评自己却总是表扬别的小朋友等等。这个年龄阶段的宝宝开始意识到自己和他人的不同,喜欢在人前表现自己,希望成为周围人关注的焦点。宝宝强烈的表现欲如果不能被成人理解,甚至被误解,就很容易产生挫折感,常见表现就是生闷气或发怒。处于不良情绪中的宝宝会通过模仿周围人的样子或方法来处理类似情绪:周围小朋友通过咬人让自己高兴起来;大人生气的时候通过大喊或打宝宝来消气;甚至是小狗之间通过撕咬争夺肉骨头……如果宝宝的周围有这样的榜样,那么宝宝采取咬人这样的极端方式来解决问题,宣泄自己的不良情绪也就不足为怪了。因为这种反应是快捷的、不用经过思考的、本能的、自我保护的一种方式。出现这种情况往往会让妈妈感到难堪,如果妈妈当时不能冷静处理,事后又没有正确引导,那么宝宝咬人的行为可能就会成为一种习惯,咬人――被惩罚――再咬人――再被惩罚,宝宝只学到用武力解决问题、宣泄情绪,而不明白自己为什么被惩罚,从而形成恶性循环。

妈妈可以做些什么

虽然同是咬人的行为,不同年龄阶段原因有所不同,聪明的妈妈要注意区别对待。

顺其自然,合理引导

正常发展的宝宝对周围世界充满好奇,能够触碰到的事物都是宝宝探索的对象。摸一摸、捏一捏、拍一拍、舔一舔、咬一咬,宝宝通过不同感官感知事物的不同属性。可是宝宝不知道,如果咬的是妈妈的肉,妈妈会疼的。所以如果宝宝无意中咬了你一口,聪明的妈妈可不要随便地将这种行为定性为罪错,因为学习是无所谓好坏的。妈妈只要先让宝宝松口,轻声地讲给他听:“妈妈的肉滑滑的、软软的、暖暖的、香香的对吗?不过刚才宝宝咬得有些使劲,妈妈很疼、不舒服。如果你还想试试,要轻轻地啊!”当宝宝的好奇心得到满足,妈妈再适当地告诉宝宝“咬人会让被咬的人不舒服,因此是不好的,以后不要再咬人了”。如果宝宝是因为长牙而要通过咬东西来缓解牙龈的不适,妈妈只要选择合适的牙胶给宝宝就可以了。

教会宝宝说出自己的感受

如果宝宝的语言不足以使宝宝很好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在宝宝有较大情绪波动的时候,宝宝往往用咬人作为语言的“替代品”。这时妈妈不可以简单地加以制止,更不可以不分青红皂白地加以斥责。对这个阶段的宝宝来说,学会表达比什么都重要。如果妈妈一味忽略宝宝的感受,只想快点改掉宝宝的“坏毛病”,那么,不但宝宝失去了学习表达感受的机会,而且宝宝根本无从了解自己的感受,更谈不上学着合理接纳自己的情绪了。宝宝从妈妈的批评斥责中学到的并不是妈妈希望他学到的――咬人不对,不要咬人;宝宝学到的可能是:高兴是不对的、生气是不对的、害怕是不对的、难过是不对的……这些都会对宝宝的性格发展产生潜移默化的不利影响。聪明的妈妈不要吝啬耐心,教会宝宝表达,有困难的时候就帮助他表达出来,如果你说到宝宝的心坎里,让他放弃咬人的表达方法就不是难事了。

紧急事件冷处理,告诉宝宝你以他为傲

当老师向你告状说宝宝在幼儿园咬了小朋友的时候――虽然这可能很让你感到难堪,你也一定不要为了自己的面子而对宝宝疾言厉色。问问老师可能是什么原因,先替孩子向被咬的小朋友道歉,等到宝宝情绪好的时候听听他自己的解释。宝宝的解释可能只看到了事情的一个方面:是小朋友抢我的积木、老师不让我先打滑梯、我就想看电视……不要紧,聪明的妈妈可以通过表扬宝宝来让他注意到事情还有其他方面:你没有和小朋友继续抢积木,妈妈很高兴;老师不允许,宝宝就站到小朋友后面排队,真是好宝宝;虽然宝宝很想马上看电视,可宝宝还是等到老师允许的时候再看,妈妈真为你骄傲……如果你能通过引导宝宝注意到事情积极的一面而意识到自己错了,如果你能告诉宝宝你为怎样的他而骄傲,他一定会朝着你引导的方向努力。如果你能打破恶性循环的魔咒,那你一定会成为一位对宝宝充满魔力的妈妈!

特殊情况特殊处理

遇到下面几种情况,妈妈自己处理起来会有困难,就需要到专业人员那里寻求帮助。

1.感觉帮助已经形成恶性循环的宝宝而力不从心;

2.特殊群体的咬人行为:孤独症、智力发育落后、品行障碍的宝宝;

3.不断咬自己嘴、手或其他地方的宝宝。

上一篇:教你的孩子餐桌礼仪 下一篇:宝宝如厕训练的N 个步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