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历史教学中史料的运用

时间:2022-03-24 06:21:03

浅谈初中历史教学中史料的运用

摘要: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指导学生对相关史料进行处理,使学生自主地从材料中获取信息,并利用这些信息完成对历史的探究,从而加深学生对教材重点知识的认识、理解和应用。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学;史料;运用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12-0067-02

史料是历史的载体,是历史教学和科研的出发点,离开了史料也就无所谓历史的存在。英国历史教学法专家汤普森在《理解历史》一文中指出:“学校的历史学习,不是把焦点集中在历史本身发生了什么上,而是要集中在我们如何具有对历史的认识。最重要的是接触和反映探究的过程,获得知识的方法。其次才是涉及历史探究的结果:历史的实际情景及其发展。要达到这样,最好是由学生运用史料作为证据,而这种运用是广泛的、有指导的、思考性的和逐步要求的。”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指导学生对相关史料进行处理,使学生自主地从材料中获取信息,并利用这些信息完成对历史的探究,从而加深了学生对教材重点知识的认识、理解和应用。通过史料总结出的历史知识和历史道理,对学生接受历史教育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

一、运用史料进行历史教学的意义

1.增加生动的史料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需要。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真正有价值的东西并非仅仅从责任感出发,而是对客观事物以热忱。”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兴趣对人们所从事的活动有着巨大的推动力,可以说,兴趣产生动力,动力产生效果。在历史教学中,丰富生动的史料对学生具有巨大的诱惑力。史料情节曲折、人物鲜明、富有故事情节。生动感人的史料感染和启迪着学生,使他们思维活跃甚至诱发灵感,使他们更能体会历史知识形成的背景,领悟出深刻的历史真谛和历史规律,甚至会使他们的思想境界得到升华。这样,学生学习历史会成为自觉行为,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2.增加生动的史料是帮助学生认识历史知识和历史规律的需要。辩证法认为,感性知识是认识的起点,理性知识只有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才能产生;离开了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形象生动的史料是感性材料,只有恰当的运用生动的史料进行教学,才能理性地认识历史本质和历史规律。在“侵略与反抗”这一单元的教学中,通过“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期间列强的侵略及以清政府签订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等丰富的史料运用,学生基本能体会到近代中国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从而得出落后就会挨打的结论。通过史料的分析,激发了学生为振兴中华而读书的情怀。

3.增加生动的史料是培养学生学习历史能力的需要。《初中历史课程标准》指出:在掌握基本历史知识的过程中,逐步形成正确的历史时空概念,掌握正确计算历史年代、识别和使用历史图表等基本技能,初步具备阅读、理解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并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形成用口头和书面语言,以及图表等形式陈述历史问题的表达能力。形成丰富的历史想象力和知识迁移能力,逐步了解一定的归纳、分析和判断的逻辑方法,初步形成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得出结论的能力;初步了解人类社会是从低级向高级不断发展的、历史发展是有规律的等科学的历史观,学习客观地认识和评价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

因此,在历史教学中,根据教学的需要,要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在读通读懂史料的基础上对史料进行分析,最大限度地从史料中获取有效信息,并进行一定的归纳、分析和判断,从而掌握学习历史的一般方法。例如,在讲完世界历史中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美国独立战争》、《法国大革命》后,要求学生列表分析英、美、法资产阶级革命的进程,发现了一种新的社会制度代替一种旧的社会制度必须经历激烈、曲折、反复的斗争这一历史规律。

二、运用史料进行历史教学的建议

1.史料运用要重视教材的主体地位。初中历史教材除正文部分外,还有丰富的辅助材料,包括:导入框、阴影文字、图片、动脑筋、练一练、活动与探究、自由阅读卡等。教材提供的史料资源是教材的有机组成部分,应予充分重视,认真解读,在此基础上,作一些必要的补充。一些教师一味地补充课外史料,淡化教材提供的材料,甚至有的材料视而不见,那是不可取的。教师选择课外史料,是为了更好地证明教材的基本观点,帮助学生更好地解读历史场景,以达到教学的有效性。

2.史料运用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心理学认为,初中生的思维已经开始逐步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导方式,但有时思维中的具体形象的成分还是会起重要的作用。这使得初中生可以比较好的运用假设进行逻辑推理,能辨别推理过程本身的逻辑方法和形式上的差别。另一方面,初中生的思维也经常受到具体形象成分的影响,对许多问题的理解和剖析还是会习惯性地关注表面的直接的关系,或者难以突破感观经验的限制而达到对现象的本质的了解。初中生更愿意接受直观易懂的内容,比如图片资料、故事传说、名人轶事。因此,课外史料的选择,既要符合教学内容,也要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兴趣。

3.史料运用要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建构主义认为教师是学生建构知识的引导者、帮助者、支持者和合作者,教师的作用在于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和动机,提供解决问题的线索和对学习策略的支持,创设建构学习情境,设计真实的学习任务,培养学习者的自主学习能力。教师在平时要做有心人,注意收集相关史料,并归纳整理。在运用史料时,要紧扣主题设置问题,组织学生开展活动,使学生在问题情景和活动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规律的认识。

教学过程是将教材内容与教学资料有机结合,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思维的活动过程。教材的主体知识与教学资料在课堂上犹如“红花与绿叶”一样不可分割,处理好主体知识与史料的关系,对学生探究精神的培养,学习历史知识和解析历史能力的提高具有较大的促进作用。这也是值得广大历史老师不断研究的课题。

参考文献:

[1]初中课程历史标准[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初中历史教学用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3]吴康宁.教育社会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

[4]叶奕乾,等.普通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5]周孟玲.英国近二十年中学历史教育状况及研究成果[J].历史教学,1988,(10).

上一篇:从祖国的传统文化中感悟生命的价值 下一篇:办出专业特色 提升教育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