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设课堂教学情境,让语文课堂更精彩

时间:2022-03-24 04:43:44

创设课堂教学情境,让语文课堂更精彩

语文教学不同于其它学科,仅仅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是远远不够的,文学不是一个推理过程,而是一个形象感悟过程。美的文学作品是心灵的净化剂,它能使人忘却世俗的烦恼,追求至高至善的精神境界。情感是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是人的灵魂,也是文章的灵魂,没有感情的作品是苍白无力的作品。同样是《天净沙・秋思》,马致远的一句“断肠人在天涯”把秋景写得有血有肉,而白朴《天净沙・秋思》却很难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他只是在那里切磋景物,玩文字游戏,与马致远的作品相比,实在是不可同日而语。

创设画面情境,发挥学生的想象能力。课本中选取的大量文学珍品,其作者的生活背景、文化阅历、文学修养对于我们的学生来说,都不可能在同一个层面之上,甚至是有着难以逾越的距离。那么,如何让学生走近作者,走进文字当中去撷取精神上的养料,培养想象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

在教学过程中引入画面,目的就是用这种艺术手段来刺激学生的感官,使他们以最佳的情绪有意识地、设身处地地展开想象,从而理解和把握文学作品字里行间的信息和意蕴。所以,课堂情境创设最根本的目的就是激发学生的思维热情,引发学生的创造活力。如果学生能够在画面营造的氛围当中,将感情倾注于审美对象,那么作品本身具有的情感美和艺术美,都能完美地展现在他们的面前。

一、“老师和大家商量一下,今天学习什么?”――在教学内容上突破,引导学生创新。

传统的语文教学中,教材常被视为课程教学的唯一资源,教师往往过分依赖教科书和教参。“新课标”把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国内外的重要事件、学生的家庭生活,以及日常生活话题等都明确为语文课程资源,拓宽了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特别是综合性学习内容的设置,指明了实现的途径。

如我在教学“探险“单元(七年级下册)时,发现学生早已把本单元的课文读过好几遍了,我一讲到“探险”的话题时,学生并没有被那些“探险家”的精神所感动,反而对探险的刺激津津乐道(如蹦极。公园水渠冲浪等等),我于是就势利导,本单元课文中的形象不都可以用“英雄”来统领吗?还找来前不久刚刚上映的巨片《英雄》,在教室播放。看完片子,我便以“谁是真正的英雄”展开了本单元的学习,设计了一系列的问题,如:斯科特等人是英雄吗?鲁滨逊呢?夸父和孔子呢?结合《真正的英雄》,提示学生写出你认为真正的英雄应该是怎样的?问题一提出,学生或侃侃而谈,或奋笔疾书;或大声辩论,或慷慨陈辞。两三节课下来,学生仍然意犹未尽。我又趁机设计了本单元的综合性学习:讲心中(作品中)的英雄故事,评心中的英雄人物,写身边的英雄事迹……这样虽然改变了编写者的意图,却也创造性地完成了本单元的学习。

当然还可以把改编教材的权利交给学生,让他们自主探究。七年级下册但二单元综合性学习的内容是《黄河,母亲河》,有的同学说“黄河”离我们太远,能不能把内容换一下?我一听这不正好可以让学生自己去探究吗?便爽快地答应了。就过学生的创造性被激发,科代表和班干部把一套精心编排的节目《高邮风韵》搬上了讲台,台上主持人妙语连珠,台下学生热情高亢。他们自编自演,形式多样,有散文、诗歌朗诵,有方言小品,有相声《还是家乡美》等,“爱家乡”的旋律久久地回响在班级的上空。同样的内容范围,不同的学生,不同的思考,不同的文体,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二、“同学们,我们一起带着‘写什么―怎么写――为什么’的疑问去阅读课文!”――在目标定位上突破,引导学生创新。

在新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力求贯穿两条线索:学生的“学”――感受、质疑、钻研、讨论、联想、感动等等;教师的“教”――引导、求疑、交流、争鸣、释疑、归纳等等。整个课堂围绕学生所提出的一个个问题展开研讨,从而把学生的阅读欣赏引向学生心灵深处。一篇文章学完之后,问学生有什么收获?不同层次的学生答案各异,其目标也各异,但对他们自己而言,其目标是清楚的,也是实在的。正是在目标定位上有了大胆突破,才真正使学生成了语文学习的主人,真正在学习过程中能够不断创新。

教学中我喜欢和学生商量:“我们带着‘写什么―怎么写―为什么’三个层次的问题去阅读课文。”同学们按照这个规律去学,效果都很好。因为这三个问题是钱梦龙先生导读艺术的精髓,如能领悟其实质,并交给学生如何灵活运用,“三问”可以打开自读之门啊!

三、“我没带教参,所以,我没有标准答案。”――在教材处理上突破,引导学生创新。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做到敢于从传统的教学模式中解放出来,创造性地去处理教材,因此,对于学生提出的涉及到欣赏、理解、写作等方面的每一个问题,我都告诉他们,“我没带教参和参考,所以,我是没有标准答案的。”众人周知,阅读鉴赏的过程,其实是一种借助个人体验而逐步展开的创作的过程,这个过程,包含发散思维、创新能力诸要素,要求阅读主题分析研究客观存在,在已知领域有突破,在未知领域通过推断产生新的发现。如果一定要把学生的理解“统一”到标准答案上来以求得“一致”,那只能扼杀了学生的创造精神。

比如在学习《斑羚飞渡》的过程中,有学生提出:“在生与死的抉择面前,老斑羚总愿把生的希望让给年幼的斑羚,把死亡留给自己,甘愿粉身碎骨,体现了一种可贵的牺牲精神,这是长辈对年轻一代深沉的爱。”这一见解应该说是相当鲜活而深刻的,而教参里只提出了斑羚的整体精神和群体意识十分可贵。可见,学生在这一问题上实际已对教参有所超越。我则对这一新颖、富于创造性的发言给予了热情洋溢的表扬与肯定,并顺势引导学生挖掘出作品的主题意蕴,整个流程自然贯通,水到渠成,丝毫不着痕迹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这就是说,学生只有在强烈的学习动机驱使下,才会对学习表现出浓厚的兴趣。而通过巧妙提问,创设悬念情境,可以造成学生渴望、追求的心里状态,激发学生的兴趣,使教材紧紧扣住学生心弦,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如果说创设教学情境是教师的一项常规教学工作,那么创设有价值的教学情境则是教学改革的主要追求。创设课堂教学情境的方法还有很多,但目的只有一个,就是从教学实际出发,创造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情境,达到陶冶学生审美感受,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帮助学生正确、迅速、深刻地理解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

上一篇:会计信息透明度与内部资本市场效率的实证研究 下一篇:新形势下高中班主任工作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