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创建特色学校的几个结合点

时间:2022-03-23 08:33:06

浅谈创建特色学校的几个结合点

【摘 要】特色学校建设是学校发展与提高的发展之路,如何将学校发展与特色有机结合是一个实践的过程,我们提出了明确目标,创建活动与学校内涵发展相结合;美化校园,创建活动与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搭建平台,创建活动与社区牵手共建相结合;课程驱动,创建活动与校本文化建设相结合;活动助推,创建活动与书香校园活动相结合;实践创新,创建活动与师生发展相结合。

【关键词】创建;特色学校;结合

根据上级要求,学校于2011年在原有校园文化建设的基础上,结合学校与瓦子街相邻的特点,提出了建“传承客家文化,打造书香校园”特色学校的目标,我们是这样探索和实践的。

一、明确目标,创建活动与学校内涵发展相结合

如何从特色项目建设到形成学校特色,再从学校特色提升到特色学校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首要任务。根据我校是城区唯一与瓦子街毗邻相连的学校优势,我们确定了创建特色学校的办学目标――传承客家文化,打造书香校园,我们注重抓好“三项建设”。

(1)做好规划建设。我们把创建特色学校活动作为一项重要工作,精心安排,系统规划。学校制定了《上杭县城东小学创建特色学校实施方案》,就创建主题、创建背景、创建目标、创建原则、创建策略与措施作出了明确的规定。

(2)做好组织建设。学校特色建设小组由校长任组长,副校长为副组长,各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建设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创建活动的具体工作,并明确了各处室的责任,形成了组长亲自抓,副组长具体抓、各部门配合抓,形成了积极协作、齐抓共管的良好格局。

(3)做好制度建设。做好制度建设,认真对照创建要求,健全和完善了各项规章制度,把创建工作与各部门工作、各项活动、教师的评优评先挂钩,激发师生参与创建工作的积极性,各项创建工作有序、持续开展。

二、美化校园,创建活动与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

瓦子街的民居建筑、牌坊碑记无不透露出浓浓的客家风情,为了让学校的教学楼能融入客家文化元素,彰显客家文化风采,和瓦子街的人文景观融为一体。学校先后对楼道、走廊、墙壁进行装饰与布置,形成了宣传客家谚语、客家童谣、客家风情民俗画、客家名人画像、客家名人诗画的宣传阵地,将上杭素有的“诗画之乡、山歌之乡、将军之乡、建筑之乡、体育之乡”美称的元素与校园物质文化巧妙结合,形成了踏进校园随处可见、随时感受客家风情的校园墙壁文化。

(1)走廊文化凸显客家风情。在走廊文化建设中,我们精心设计,使走廊、砖壁、楼道等处处显现客家文化特色,成为陶冶学生情操“主体的画,无声的诗”。一号楼楼道墙壁张贴客家谚语;二号楼楼道墙壁书写客家童谣;三号楼楼道墙壁装饰客家风情民俗画;四号楼楼道墙壁悬挂客家名人画像;五号楼楼道墙壁展示客家名人诗画。

(2)教室文化彰显客家风采。我们在教室文化的建设中注重教室环境布置的艺术性、针对性和科学性。如:班训、班级口号、师生合影、班主任寄语、名人名言、图书角、荣誉栏、作品展评栏等布置,适当增加文化的含量,借古今中外文人之口告诉学生读书的意义和方法。同时又结合实际,恰当融入客家文化元素,彰显客家文化风采。这样,学生走进教室如同走进了知识的海洋,感受浓郁的文化气息。

(3)宣传文化展现客家风韵。为提升学校、班级品味,充分展示学生特长,我们充分发挥宣传阵地的育人功能,以学校宣传橱窗为平台,介绍客家名人名家爱国爱家、报效桑梓的高尚情怀,开展各种宣传活动,展现了多彩上杭的客家风韵。

三、搭建平台,创建活动与社区牵手共建相结合

瓦子街就像是一幅具有浓郁客家风情的画卷,如何让小学生了解和汲取这些广袤和深邃的客家文化呢?学校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共建结对活动。

(1)了解客家源远流长的历史。学校与座居瓦子街的客家族谱博物馆签订了共建协议,每学期分批组织师生前往参观学习,听取馆长、馆员对瓦子街文化、文庙及客家族谱、姓氏源流、客家名人等方面的介绍。在活动中,师生们对记载姓氏起源、生存、延续、迁徙、定居、发展的客家族谱及客家文化有了进一步了解,深切感受到了从客家文化、客家民俗、客家精神中透射出的深厚的文化韵味,接受客家文化熏陶。

(2)参观客家特色文化场所。上杭县孔庙、邱氏宗祠等坐落于城区东门学坪,与城东小学仅一街之隔,百米之遥。我们带领高年级学生走进孔庙,听取导游对孔子和古建筑的介绍,不仅让学生领略了古建筑之美,还初步了解了孔子的一些思想学说,并且让孩子们在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孔子像前寄寓美好的希望,表达努力学习的决心,接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

四、课程驱动,创建活动与校本文化建设相结合

客家文化思想博大精深,如何才能更有效地让小学生予以传承?我们努力寻找现代教育与传统文化的最佳结合点,组织有关人员精心编辑《客家文化读本》,作为校本课程予以开发和利用。

(1)校本教材编撰有特色。学校分年级编撰了一至六年级共6册校本教材。每册教材均由“客家常识、客家风情、客家名人、客家传说”等几个专题组成。教材做到了图文并茂、浅显易懂,贴近学生实际,符合学生年龄特点,注重知识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2)校本教材教学有保证。各年级每周均开设了一节客家文化校本课程阅读课,要求相关科任教师以《客家文化读本》为蓝本,结合本县实际和学生情况进行备课和教学,经过多年的实践,学生不仅对客家常识、风情、名人、习俗耳熟能详,还从内心激发了热爱与探究客家文化的精神。

五、活动助推,创建活动与书香校园活动相结合

为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优秀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熏陶,学校开展创建书香校园活动,全校师生与知识为友,与大师为侣,与好书为伴。将中华古诗文经典诵读和客家文化经典诵读有机结合。

(1)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每学期初,各年级语文备课组为学生推荐每月必读书目和选读书目,为每个学生下发了推荐书目清单,利用好每班的小书架,定期更换图书供给学生午间阅读;同时,学校图书馆建立各年段“书吧”,学生自主借阅,同伴交互阅读,班级内好书漂流阅读,每班每月进行一次阅读积累竞赛,评选出阅读之星在年段集会上予以表彰,并将获奖名单和照片张贴在学校的宣传橱窗里,让同学们感受到身边榜样的力量,努力争做读书小明星,在全校形成了较浓厚的课外阅读氛围。

(2)开展“传承客家文化,了解客家习俗”汉字听写大赛。学校定期开展“传承客家文化精神,感悟汉字深厚底蕴”汉字书写、听写竞赛系列活动,我们要求学生除了掌握课本中要求积累的词语外,还增加了与上杭客家文化、历史、人文、地理、名人、农活、农具、风景名胜等相关的字、词。

六、实践创新,创建活动与师生发展相结合

(1)快乐实践,创建活动与学生社团活动相结合。创建活动以社团和兴趣小组活动为抓手,学校整合各类资源,开展内容充实、形式多样、格调高雅的兴趣小组和社团活动。如客家山歌、客家舞蹈、客家小导游、客家风景风俗绘画等各类兴趣小组活动,活动做到“三定”(即定内容、定地点、定人员),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活动。通过五年来的建设,初步显示出具有地方特色和个性化的校园特色文化。

(2)科研创新,创建活动与学科课题研究相结合。开展特设学校建设课题研究。为了探究客家文化与学校教育的有效结合点,我们启动了“传承客家文化,打造书香校园”课题研究,申报了省级《客家山歌进课堂》课题。树立“科研走进课堂,科研融入课改”的理念,积极开展课题研究活动。抓好课题研究与理论学习相结合;课题研究与课堂教学相结合;课题研究与教研活动相结合;课题研究与开放周活动相结合。

在实践与探索中,我们只走出了幼稚的一小步,谈不上经验,更不能讲成果,但因为有了目标与方向,我们将走得更加坚实,且行且改,且行且悟,早日实现从特色项目建设到形成学校特色,再从学校特色提升到特色学校的跨越。

上一篇:论英语教学中学生的主体作用 下一篇:浅析大学生校园贷成因及应对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