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加强小学生的养成教育

时间:2022-03-23 03:24:20

浅谈如何加强小学生的养成教育

【摘 要】 小学阶段是孩子生理、心理急剧发育、变化的重要时期,正是增长知识,接受良好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最佳时期。作为一名小学教师,有责任、有义务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在培养他们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的同时,更应注重培养他们的养成教育。

【关键词】小学生;养成教育;与时俱进

养成教育顾名思义就是要着力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及待人接物等方面的行为习惯,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品质。印度谚语:“播种行为,收获习惯;播种习惯,收获命运”。可见养成教育的重要。所以做为小学教师有责任、有义务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在培养他们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的同时,更应注重培养他们的行为习惯。那么怎样才能抓好小学生的养成教育呢?下面结合自己的教育实践粗浅地谈一谈自己的看法。

一、身教胜于言教

养成教育是一个长期的循序渐进的过程,是润物无声的、潜移默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以身作则,注重自身修养,用人格魅力感染学生。教师的每一个行为都是对学生无言的教育。学校全体教师都应注意对学生的养成教育,教师应为人师表,言谈举止、衣着住行,都应起到表率,因为在小学生的眼里,自己的老师是神圣的,教师的举止经常渗透于孩子的言行。如叶澜教授所说:“孩子的眼睛,就像摄像机,耳朵,就像录音机。他们会把老师的言行记录下来。老师在学生眼里是一个榜样,是他们学习的楷模。”卢梭在他的教育专著《爱弥尔》中勉励教师:“你要记住,在敢于担当培养一个人的任务以前,自己就必须是一个值得推崇的模范”。

另外教师要关心体贴生活习惯特别是学习习惯不良的学生,找原因,从源头上下功夫。现在, 许多学生卫生习惯差, 果皮纸屑随手乱扔、教室里随处可见垃圾,可同学们却视而不见。作为教师严厉地批评、惩罚也只能改变一天两天,时间长了又会重犯,因为他们意识上还得不到改变。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应从自身出发,从平时的小事做起,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熏陶。比如,我们教师走进校园、教室,一发现地面有纸屑就随手把它拣起来。久而久之,学生就会感到爱护环境的重要。

二、爱的力量

“亲其师,信其道”,学生只有从内心深处感到教师是为自己好,教师的教育才能起到持久的作用。只有爱之深,才能教之严,育之切。如果说走进学生的心灵是师爱的根,尊重是师爱的胸怀,责任是师爱的生命,那么奉献则让爱有了丰富的内涵和灵魂。陶行知曾带孩子们向老师请愿:“不要你的金,不要你的银,只要你的心。”这个心指的就是老师对孩子的爱心。他曾用四颗甜甜的糖果教育了一个在校园里打架的学生,这种做法给予了我深深的启示。教师应理解、关爱学生。对品学兼优的小天鹅固然要爱,对有这样那样缺点的丑小鸭也要真心实意的去爱。现在的小学生从小就生活在“被爱”与“顺境”中,养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个性,在困难与挫折面前容易气馁和责怪别人。这样很容易和同伴之间产生矛盾作为教师,就要经常关心他们,理解他们,让他们每个人都感受到爱,教育他们要爱自己、爱别人,形成和谐、宽容、诚恳相待的人际关系。爱是教育永恒的话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这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耳熟能详的教育理念。但是如何把爱化为教育者的教育行为,让爱走近校园,充盈课堂,触摸到一个个灵动的生命。这需要一个教师把自己内心自然形态的爱赋予真诚与智慧,并在教育实践中不断地反思、积累、陶冶。

三、集中教育力量

学生良好的养成教育绝不是班主任一个人就能抓好的。我们常常会遇到“科任老师在课堂上遇到突发事件急急忙忙去找班主任的”现象。所以,在教学活动中,科任老师要经常和班主任取得联系,及时了解每个学生的情况,确定教育重点,从而达到共同教育的目的。也使我们的各学科教学成为不可分离的整体。

四、与时俱进

教师要想融入学生中,有发言权就要有童心,经常观看儿童喜闻乐见的少儿节目。进行因势利导,达到教育德目的。如热播的《喜羊羊与灰太狼》深受我国小朋友喜爱。《喜羊羊与灰太狼》以羊和狼两大族群间妙趣横生的争斗为主线,剧情的轻松诙谐风格,情节爆笑,对白幽默,还巧妙地融入社会中的新鲜名词。这部超强人气的长篇动画以“童趣但不幼稚,启智却不教条”的鲜明特色,赢得众多粉丝,在国内各项动画比赛中更是屡获殊荣。教师只有认真观看,才能融入到学生的讨论中学生才能信服。才能起到因势利导的作用,达到教育效果。

总之,教育的核心不只是传授知识,而是学会做人。习惯是一个人存放在神经系统的资本,一个人养成的良好习惯,一辈子都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养成的坏习惯,一辈子都尝还不清它的债务。从多年来的执教经验中我深深地体会到:作为一名小学教师,是“塑造美好心灵”的奠基人,是“养成教育”的总编导,有责任、有义务为孩子存储更多的文明素养,使之成为孩子们享用一生的高尚人品和精神财富。

上一篇:依托网络平台,拓展培养学生规则意识阵地 下一篇:初中语文作文教学怎样培养学生的观察感受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