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物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方法初探

时间:2022-03-23 12:43:25

初中生物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方法初探

在新课改的教学实践中,教师不应是教会学生知识,而应是教会学生自主学习获取知识以及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应该把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作为教学的基本目标之一。那么,在初中生物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下面结合本人的教学实践,谈谈几点做法。

一、在阅读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阅读是学生自主学习的主要形式。在生物课堂教学中,学生阅读的内容包括读图和读课文等,而初中生物教材中的图形是学生获取知识信息的主要来源。所以,学生学会读图是学好生物的重要保障,教师必须教会学生读图的方法,才能逐步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比较、归纳、想象、创新等自主学习能力。

在阅读生物结构图时,我让学生按从宏观到微观、由外到内的顺序观察,观察时注意各结构的形态特点,阅读后进行“大括号式”的归纳整理。例如在教肾脏的结构知识时,我先让学生观察肾脏的剖面图,认识其宏观结构,再让学生观察肾皮质和髓质中的肾单位示意图,认识其微观结构。在观察肾单位的结构时,要求学生注意肾小球、肾小囊、肾小管的形态特点和位置关系,读后进行“大括号式”的归纳整理,并尝试用手势表示肾单位的结构。这样就避免了学生读图时走马观花印象不深,提高了读图的学习效果。

在阅读生理知识图时,我让学生按照生理活动的过程进行观察,注意各阶段变化、发生部位、产物、条件等,读后进行“箭头式”的归纳整理。这样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相应的知识。例如在教人体内淀粉、蛋白质、脂肪三大物质的消化知识时,我先安排学生读三大物质的消化过程图,引导学生按照消化的过程、消化部位、条件(需要的消化液)、产物三方面观察,进行“箭头式”的归纳整理,再比较三大物质的消化过程,找出异同点。这样在读图中学生的观察、分析、比较等学习能力得到了很好的培养。

在章节或单元复习教学中,我有时先让学生阅读相关的课文内容,然后学生根据老师提出的问题,按知识间的联系进行归纳整理成知识网络。例如学完了八年级上册“维持生物体内的平衡”内容后,对涉及人体内外物质和能量的交换及转变的知识,如呼吸、消化吸收、物质运输、废物排出、能量的释放等,进行总结归纳。我先让学生阅读相关的单元内容,然后结合下列问题:①外界的氧气是怎样到达身体的各处的?②营养物质怎样到达身体各处的?③人体产生的二氧化碳和尿素等废物如何排出体外的?④人体生命活动的所需能量来自哪里?从什么过程中获得?归纳整理成一个知识网。通过学生自主学习构建知识网,培养了学生分析、归纳、综合知识的自主学习能力。

二、在合作探究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合作探究是学生探究学习的形式之一。在课堂教学中合作探究的主要方式有小组讨论、分组实验。生物教材中每节内容都有讨论栏目,一般情况下我会先让学生结合讨论栏中的问题或老师设置的问题进行自主学习,然后小组成员广泛交流意见,对难以解决的问题共同探讨解决。例如在学生学习“血液循环的途径”的知识时,我设计了下列几个问题:①人体内的血液从心脏流出有几条路线?每条路线各自流经哪些血管?最后流回心脏的什么腔?②从血液循环的路线看,心室壁的厚薄为什么左右有明显的差异?③在血液循环过程中,血液流经哪些血管时会发生物质或气体交换?血液由此发生怎样的变化?④通过血液循环对人体有什么意义?学生先自主学习再合作探究,不仅充分发掘了来自学生方面的课堂教学资源,而且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的交流表达能力。分组实验也是合作探究的一种方式,小组成员在实验中既有分工又有合作。每个学生在亲身体验活动中动手、动脑,学习的主动性得到了充分发挥,个性得到充分发展,团结协作的能力得到了培养。

三、在生物教学中多设问,引导学生主动参与

教师在设计实验教学程序时,应认真构思好学生观察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和符合学生实际的教学方法,对实验中出现的问题、现象、失败的原因要尽可能考虑细致,尽可能多设置几个为什么,以激发学生思维。例如,观察草履虫内部结构的实验时,设计了如下问题:①纤毛是否等长?如何摆动?有什么功能?②口沟位置在哪?③重点观察食物泡的数量和运动情况,食物泡是如何形成的?食物泡大小是否一样,为什么?④伸缩泡和收集管的位置及交互涨缩情况。学生在生物实验深层次的参与过程中,以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主动建构自己的知识结构,实现再现、理解、创造和应用,在学习中学会学习,提高生物课堂教学效率。

四、在“DIY”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DIY”属于扩展探索专栏,意思是“亲自做”,包括小实验、小制作、查找资料、调查、数据处理等活动。“DIY”活动多安排在课外,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完成,这些活动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更能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独立性。通过学生的亲自做,他们的实验设计、调查、获取信息、创新等能力得到了很好的培养,而且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更高了。

(作者单位:江苏省兴化市新垛中心校)

上一篇:重视听力与语法 让学生自信面对高考 下一篇:浅谈高中数学教学与学生的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