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续状态重症支气管哮喘17例抢救体会

时间:2022-03-23 12:06:01

持续状态重症支气管哮喘17例抢救体会

摘要:目的 探讨重症哮喘17例患者治疗中的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3月至2010年10月住院重症哮喘患者17例,将17例病人分为两组。A组:单纯重症哮喘组10例;B组:有合并症组7例,进行观察和比较。结果 A组10例病人分别在不同时间内缓解,最快者仅3min,最慢着32h,其缓解率100%。B组7例病人中完全缓解4例,症状明显改善者3例。结论 通过本组17例治疗应特别强调:①必须树立综合治疗的指导思想。②恰当处理伴随症及并发症。③调节病人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缓解心理紧张和恐惧,使其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得以纠正。④尽力解除诱发和加重因素。⑤及时而适当地应用肾上腺素、硫酸镁。例如治疗的17例中有3例是由于突然停用皮质激素而诱发,2例合并支气管化脓感染,病原菌分别是金葡萄和大肠杆菌,根据药敏给予消炎治疗,配合综合处理,适时应用肾上腺素及硫酸镁后,症状控制。另有3例严重脱水并混合型酸碱失衡者,经相应处理也得到缓解,再有1例合并高血压病(32/22kPa)者,先给予硫酸镁静脉滴注配合相应处理,哮喘亦很快缓解。

关键词:重症哮喘 临床治疗

中图分类号:R459.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7484(2011)18-0049-02

我医院2008年3月~2010年10月收治的234例哮喘病人中有重症哮喘17例,占同期住院哮喘病人的7.27%,采用强调在综合治疗的基础上,适时合理应用l‰肾上腺素及10%~25%硫酸镁,静脉滴注治疗,取得满意结果。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全部17例均为住院病人,其中男10例,女7例,年龄14~77岁,平均43.5岁,单纯哮喘10例,合并肺心病2例,合并Ⅱ期矽肺咯血1例,合并Ⅱ期高血压病1例,合并原发性肺癌2例,其他合并症1例。

1.2 诊断标准

17例病人均有典型的哮喘史及临床表现,既往曾应用支气管解痉剂且有效,部分病人有意识模糊、极度烦躁、濒死感或其他严重并发症。查体:紫绀明显、大汗淋漓、端坐呼吸,喘息不止,有脉快或奇脉。血压下降者,袖珍式呼气流计测PEFR

2 方法

将17例病人分为A组:单纯重症哮喘组10例;B组:有合并症组7例,进行观察和比较。

2.1 单纯组(A组)

10例病人入院后,在NEA三荣多功能多参数监护下给予氧疗,一般持续低流量(

2.2 合并症组(B组)

7例病人除按上述治疗方法处理外,也要重视其合并症的治疗。

以上A、B两组病人分别在条件允许或缓解后,进行了血气分析,周围静脉压测定、肺功能测定.其中5例在缓解期,进行了“球囊式右心导管检查术”,观测了肺动脉压和肺毛嵌压2例,取得了肺心病诊断之依据。全部病人缓解后,令其应用“色甘酸钠气雾剂及二丙酸倍他米松气雾剂。现仍在长期随访观察。

3 结果

疗效判定标准依据2009年12月广东中山市全国第二届哮喘病会议讨论通过的《修正方案》为准:A组10例病人分别在不同时间内缓解,最快者仅3min,最慢着32h,其缓解率100%。B组7例病人中完全缓解4例,症状明显改善者3例。

4 讨论

支气管哮喘是一种以嗜酸粒细胞及肥大细胞浸润为主的慢性炎症,以气道广泛的可逆性阻塞和气道高反应性为特征。急性发作或加重是指气短、咳嗽、胸闷、喘息等症状安然出现或进行性加重,常有端坐呼吸,呼吸窘迫、呼气流速明显下降等特点;多因接触致敏等刺激物或治疗不恰当所致。病情加重者,可在数小时或数天内出现,亦可在数分钟内危及生命,临床上若得不到及时合理的治疗,后果严重。通过本组17例治疗应特别强调:①必须树立综合治疗的指导思想。②恰当处理伴随症及并发症。③调节病人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缓解心理紧张和恐惧,使其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得以纠正。④尽力解除诱发和加重因素。⑤及时而适当地应用肾上腺素、硫酸镁。例如治疗的17例中有3例是由于突然停用皮质激素而诱发,2例合并支气管化脓感染,病原菌分别是金葡萄和大肠杆菌,根据药敏给予消炎治疗,配合综合处理,适时应用肾上腺素及硫酸镁后,症状控制。另有3例严重脱水并混合型酸碱失衡者,经相应处理也得到缓解,再有1例合并高血压病(32/22kPa)者,先给予硫酸镁静脉滴注配合相应处理,哮喘亦很快缓解。关于肾上腺素治疗哮喘早已被人们认识.既往多被人们所采用,但由于其副作用大,尤其是注射剂用法及用量不易掌握,加之新近治疗哮喘的药物及方法层出不穷等原因,近年来渐不被人们所重视。我们通过临床应用认为:只要掌握好适应症,用法及剂量合理,其在重症哮喘抢救中的价值,应该得到充分肯定,其疗效确切,价格低廉,值得提倡。我们亦曾随机设对照组进行对比观察,发现合用硫酸镁者疗效较佳(P

参考文献

[1] 赵顺英.哮喘发病机制研究进展[J].实用儿科.2003,41(10):768~771.

[2] 周颂和.支气管哮喘发病机理[J].江西医药.1994,29(5):306~308.

[3] 李捷.支气管哮喘发病机制研究进展[J].中华临床医学研究.2006,13(6):833~834.

上一篇:高效液相色谱法同时测定饮料中的8种食品添加剂 下一篇:易坦静辅助治疗小儿支气管肺炎300例疗效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