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稀土出口定价问题研究

时间:2022-03-23 09:18:20

中国稀土出口定价问题研究

摘要:稀土作为一种稀缺资源,受到各国的重视。我国是稀土资源储量出口大国,但不能掌握世界稀土出口的定价权,如此珍贵的资源以低价卖出,根本原因是由国际市场上供给大于需求所决定。本文用赫克歇尔俄林(H-0)贸易模型分析中国和日本在稀土和以稀土为原材料的电子器件两种产品上的国家贸易,放宽假设条件,得出提高我国稀土定价的三种策略,即建立企业战略联盟,加强国内的稀土需求,适度地进行出口配额制度。

关键词:稀土;出口价格;H-0模型

一、引言

2010年9月初,国务院的《关于促进企业兼并重组的意见》一文中,首次把稀土列为重点行业兼并重组的名单,并且减少稀土的出口。这项政策在国外引发了很大的争议,随后10月17日,前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克鲁格曼在《纽约时报》上发表一篇名为《从稀土出口看中国流氓经济》的文章,文中言辞激烈,指责中国稀土出口配额政策。

究竟中国在世界稀土贸易中扮演着何种角色?中国出口配额对于中外双方以及社会福利的影响?中国在稀土贸易的十字路口将何去何从?

就目前的经济学文献来看,部分学者从博弈论和纳什均衡的角度解释了中国稀土行业现状,部分学者构建以技术因素为因变量的利润函数,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而本文将从微观经济学视角对中国稀土贸易的现状进行解释,同时从H-0贸易模型入手,剖析现状和问题,并从对模型假设放宽条件的角度,重新解释比较优势理论对我国的适用性,并找出我国在稀土出口方面国际贸易发展的新对策。

二、我国稀土贸易的现状及问题

稀土是稀土元素的简称,是锎、铈、镨等17种元素组成的一个金属族。它在混合动力车、激光设备和各种雷达系统中有着广泛利用,被各国视为关系到国家科技发展的最重要资源之一,有人把它称之为“绿色科技的钥匙,面向21世纪的金属”。

随着稀土战略地位的逐渐上升,它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也越发突出,世界各国对于稀土的争夺也越发激烈。目前,中国、日本、美国、欧盟等国家和地区成为全球主要的稀土新材料开发和生产基地。水木清华研究中心显示,截止2009年,中国稀土储量达到3600万吨,占到全球稀土储量的36.4%。同时中国也是全球最大的稀土生产国,2009年,中国稀土矿产量达到12.9万吨,占到全球产量的97%。

与我国稀土出口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美国一份名为《稀土元素一全球供应链条》的报告显示,美国2009年的稀土储量占世界13%,而产量为零;俄罗斯储量占世界19%,产量为零;澳大利亚储量为540万吨,产量为零。在国际市场上稀土含量丰富的其他国家注重对自身稀土资源的保护,而中国对于稀土过度出口,成为国际上最大的稀土供给国家。

而与我国稀土供给不对应的是我国的对于稀土的需求却很少。以我国与日本的稀土贸易为例,日本是稀土资源稀缺国家,其国内几乎不产稀土,然而日本却是世界稀土资源消费大国,所以日本只能通过进口的方式来满足其经济发展所需要的稀土资源。然而日本是利用稀土实现附加值最高的国家,而我国对于稀土主要是稀土的分离、提取,在高新技术材料和其他国际上消费结构不相适应,对于稀土加工的附加值低,因而我国对于稀土的需求很少。

考察近几年的数据,我们可以发现我国在稀土贸易中处于进退两难的境地。稀土资源的出口给我国带来了利润,但是它的过度开发给中国稀土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严峻挑战。同时从1990年到2005年,中国稀土的出口量增长了近10倍,而平均价格却被压低到当初价格的64%,越发珍贵的稀土资源中国却以如此低廉的价格大批量的卖出,不得不令人痛心。

三、我国稀土贸易状况的经济学分析

供求关系的影响是稀土价格低廉的根本原因。由于中国供给量的增加,在需求不变的前提下,商品的价格下降,这也解释了我国在国际贸易上的不利地位,即“我国一出口,价格就下降,而我国一进口,价格就上升”的现象。由于市场的作用,我们掌握不了定价权。

以中日贸易为例,日本从中国进口稀土矿产品原料或粗加工的稀土产品(以下简称为稀土)。与之对应的是,中国却从日本高价进口以稀土材料为原料加工而成的器件和产品(以下简称为器件)。接下来我们用H-0贸易模型分析我国在中日稀土贸易中扮演的角色,以及不能掌握定价权的原因。

假设中日两国贸易符合下述基本假定:

(1)两种生产要素:劳动和资本

(2)两种可贸易产品:稀土(资源密集型)和科技器件(科技密集型)

(3)两个国家:中国和日本

(4)两种生产要素即资源和科学技术只在国内各个部门流动,不能在国际间流动。

(5)稀土和科技器件在两国内的属性相同,即稀土在两国都属于资源密集型,科技器件都属于技术密集型。

(6)生产规模报酬不变

(7)两国的消费偏好相同

(8)商品和要素市场是完全竞争的

(9)没有运输成本,没有关税也没有出口配额等阻碍贸易自由的障碍。

即中日两国贸易符合H-0贸易模型的基本假设,可以用该理论进行分析。下图(图1)中红色的曲线代表厂商的生产可能性边界,由于两国要素禀赋不同,两国的生产可能性边界曲线形状不同,对于日本来说更倾向于生产器件,对中国来说更倾向于生产稀土。图中CICO和CICl代表社会消费无差异曲线。

图中黑色的直线代表国际贸易前两国的相对价格曲线,蓝色的直线代表国际贸易后两国的相对价格曲线。通过国际贸易,相对价格有所改变。由图中可知,在初期封闭生产没有国际贸易时候,两国的消费点在A点,即两国生产曲线与消费曲线切点,也决定了国家两种产品的相对价格,即两条曲线的切线的斜率。而两国的消费与生产点的距离也就是该国出口与进口的数量。图中阴影部分也就是该国的贸易三角。

两国进行贸易的原因是国际市场上价格与国内价格的不一致。当两国进行出口后国际均衡价格由两国市场供给和需求的加和决定的,相对均衡价格由蓝色切线的斜率表示。于是,中国生产并出口稀土,进口高科技器件;日本生产并出口高科技器件,进口高科技器件。

从单个商品分析入手,我国进口高科技器件对于消费者福利增加,而对于生产者利润减少。而出口稀土会对国内消费者福利降低,对生产者却有好处。但是对于我国来说,稀土的消费者也是高科技器件的生产厂家,无论是从出口稀土与进口科技器件,他们福利的减少都等于是恶化了他们的生存条件,也阻止了我国科技的进步。由于科技低下,国内对于稀土的消费量非常小,从供给与需求的角度来看,如果稀土只在国内进行交易,价格会十分低下,所以尽管出口价格定价太低,但往往也会给我国厂商带来好处。

经典的古典贸易理论貌似完美无缺。对于我国来讲,出口劳动和资源密集型的产品获得分工和交换的收益,得到国际贸易的好处。但这也会陷入比较优势的尴尬境地中。由于分工利益的驱使,我国更多地倾向于生产资源和劳动

密集的产品,这只是短期的静态的均衡,事物总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从远期来看,这种国际贸易结构并不稳定,这种分工一旦加剧,资源不可能持续不断地为我国带来好处,当稀土资源被开采一空而技术进步并没有跟上脚步时,我国便处于及其被动的状态。这种贸易模式而且不利于产业升级,不利于高科技的发展,对于高科技器件我国只能完全依赖对外国的进口,更加不利于经济发展与科技进步。

四、我国扭转不利地位的策略

如上文第三部分所说,这种分工不利于我国长期的发展,如何加强稀土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如何提高我国在国际稀土市场上的定价权,有如下三种策略。

1.加强对稀土企业战略联盟,建立和完善稀土出口谈判制度

由于国内企业竞相竞争,供给增多,中国对外出口定价权丧失,而当各个分散的企业走向联合,竞争减少,稀土出口价格提高,国内整体福利增加。如果我国形成寡头垄断的局面,定价权很大程度掌握在我国手里。在现实生活中,破坏当前均衡只能依靠政府的力量,实现整个行业联合定价,一致对外,实现行业利益最大化,才是对整个国家稀土资源的负责。当然,在企业重组和兼并的过程中,政府也要加强管理和行业补贴。例如对于被迫关闭企业的失业人员进行很好的安置,规范整个行业的管理。

同时我们可以借鉴巴西、澳大利亚铁矿石出口的模式,在世界铁矿石市场上,巴西、澳大利亚等铁矿石出口大国通过每年初举办的国际铁矿石研讨会进行磋商,根据供求情况提出自己认为合理的价格,其他矿山随后以此价格签订跟随协议。这种铁矿石谈判的机制保证了铁矿石价格的相对合理和稳定。在稀土出口市场上,我们可以模仿铁矿石定价的模式,建立并完善谈判机制,企业战略联盟与外国进口商进行磋商,可以提高稀土出口价格。

2.加强科技进步,进行稀土战略储备,开拓稀土市场

目前我国稀土产业产品消耗高,资源利用率低,唯有提高科学技术,加强高新产业如电子信息、航空航天以及核工业等行业,提高我国国内对于稀土尤其是粗加工后的原材料的利用率,开拓国内的稀土市场,这才是提高稀土出口定价最根本的方法。

从H-0模型分析如下,该模型中第七条假设两国的消费偏好相同,这意味着表现两国需求偏好的无差异曲线的形状和位置是完全相同的。当两国的商品相对价格相同时,两国以相同的比率消费器件和稀土。但现实中,我国与日本消费两种产品的需求偏好是不一样的,中国对于稀土的偏好极小。对中国一个国家来分析,长期过程中来讲,由于技术进步或者稀土储备,我国对于稀土的需求增加,社会无差异曲线更偏好于稀土,而且由于国内消费量增加,稀土的国际价格也会提高,蓝色直线表示的相对价格斜率增大。但相对价格曲线与社会无差异曲线的切点C1向下移动,稀土出口量减少,从而达到对稀土资源的保护。

除了加快科技进步外,依靠政府的力量进行稀土的战略储备也必不可少。近年来,日本通过政府拨款超额购进稀土,除了生产所需,还存储在仓库中进行战略储备。科技进步,可以增加国内对于稀土的需求。加大稀土战略储备,不仅促进稀土消费市场的扩大,更提高了我国军事材料储备,赢得加速技术进步的时间。

3.适度地实行出口配额的政策

H-0模型分析的第九条假设中提到,没有运输成本,没有关税也没有出口配额等阻碍贸易自由的障碍。这一假设是为了简化分析,以便于集中讨论贸易的原因及结果。其实关税以及出口配额等贸易保护的措施对于产品定价和各国的利益有着重大的影响,如果中国征收出口配额,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世界稀土的价格。

如下图(图2)所示,当中国实施出口配额,出口数量由Q0变为Q1。在国际市场上稀土供给减少,价格提升至P2,我国通过出口配额,即控制世界市场上的供给量,很大程度上掌握了稀土出口的定价权。

由下图可知,在中国市场上,由于出口量减少,国内的供给增多,价格下降,由原本国际市场上的均衡价格变为P1,损害了厂商的利益,即蓝色方块的部分。这就要求我国政府不仅要下令出口配额的宏观调控政策,还要解决我国稀土企业的福利问题,对实行出口配额政策后的内部分配进行有力的监管。

出口配额这一举措并不违反世贸组织的规定,世贸组织的基础性条约《关贸总协定》规定,成员可为保障健康采取限制出口等必要措施,也可为有效保护可能枯竭的天然资源,在限制国内生产或消费的同时实施限制出口的措施。但完全禁止稀土产品的出口无异于掐断了稀土进口国的脖子,会遭到世界范围内的声讨,对我国对外贸易带来不利影响。所以要适当地进行出口配额策略,注重我国在世界市场上的声誉,为我国对外贸易赢得有利环境。

五、结论

从微观经济学角度来看,供给多于需求是我国稀土价格低廉的最根本原因。本文用H-0模型清晰地解释了中日两国稀土贸易的原因和其对于两个国家的福利。但是以出口资源为代价得到的社会福利并不持久,我国会陷入比较优势陷阱,资源枯竭的威胁时刻存在。因而本文从放宽H-0模型假定的条件出发,得出了可以扭转我国稀土出口不利地位的四种对策,实行企业的兼并重组加强治理,通过科技进步和进行稀土储备来开拓国内稀土市场,建立和完善稀土出口的谈判机制以及实行出口配额都是很有效的措施,应当结合国情有步骤有策略的展开。

上一篇:中国6月份主要经贸统计数据 下一篇:我国低碳经济发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