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级教师教育语言的“迂回”艺术

时间:2022-03-23 07:53:18

特级教师教育语言的“迂回”艺术

孙子日:“军争之难者,以迂为直,以患为利。故迂其途,而诱之以利,后人发,先人至,此知迂直之计者也。”(《孙子兵法・军争篇》,武汉出版社1994年版)在战场上,远和近、迂和直是依一定条件而存在、随一定条件而变化的。采取“迂回”之术,实为明智之举。

“迂回”之术亦可运用于教育语言中。在教育教学中,教师对于教育对象的某些不良习惯和行为如若一味单刀直入、一针见血地加以批评指责,非但达不到预期的教育目的,有时还会激起教育对象的逆反心理;教师如能根据教育教学的具体情境和教育对象的个性灵活运用“迂回”之术,则可使矛盾迎刃而解。“欲求其速,先图其缓。”从表面上看,这种做法似乎是绕了弯儿;但从实际效果看,则是走了“直路”。

特级教师常用的教育语言中的“迂回”术有“间接式迂回”和“暗示式迂回”两种。

一、“间接式迂回”

所谓“间接式迂回”,就是借助中间媒介,或借助对第三者的表扬,或借助褒贬错位的语言,间接地把信息传递给教育对象,以达到预期的教育目的。

1.借助中间媒介间接表达

这里的中间媒介可以是人,也可以是物。江苏省特级教师瞿兵做一个学生的转化工作,就是借助班务日志这一中间媒介,化“山穷水尽”为“柳暗花明”。下面是他在班务日志的班主任一栏中对该生的评语:

“XXX同学并不像一些人说的那样。他关心集体,爱护同学,嫉恶如仇。他犯错误可能是出于一时义气用事。事后,我看得出他内心充满悔恨,这说明他已有改变自己和重塑自己的愿望。我相信他完全可以成为一名优秀的学生,我期待着这一天!”

第二天,他把班务日志带到教室,谈了班务日志中反映的几个问题,却避而不谈与该生有关的事。放学时,他留下该生锁门、关窗,故意将班务日志遗忘在讲台上。这样,该生便看到了上面的那段评语。

有趣的是,班务日志上的这段话,班主任曾对该生说过好几次,可就是不管用。而同样的话,通过班务日志这一中间媒介间接地“说”出,打动了该生的心灵,他认识到班主任说这些话完全出自真心,于是幡然悔悟,从此判若两人。

2.借助对第三者的表扬间接批评

在语文课上,特级教师斯霞发现有些学生在集体朗读课文时,读着读着,身体渐渐地就伏在桌面上了。于是她一边巡视一边表扬坐姿端正的同学:“××同学从开始上课到现在,一直都坐得端端正正。”话音刚落,全班学生刷地一下挺直了腰杆,朗读也变得声情并茂了。

斯老师对坐姿端正的学生的表扬,实际上正是对坐姿不正的学生的间接批评,这样即及时、有效地纠正了学生的不良学习习惯和学习态度。

3.借助褒贬错位的语言间接劝导

在作文讲评课上,一位小学特级教师借助褒贬错位的语言,对抄袭作文选上文章的同学进行了委婉含蓄的劝导:

“XX同学这篇文章写得多好哇!你看,先总写小白兔的可爱,再分写动态和静态的小白兔,最后写喜爱它的原因。真想不到XX同学的作文进步这么快,思路清晰、中心突出、用词恰当。XX同学,你一定下了不少工夫吧?看来只要肯下工夫,就一定能写出好文章来。我小时候可不是这样,光想抄别人的,结果考试的时候,作文总是写不好。后来我看作文选时,特别注意看作者怎么选材、怎么立意、怎么布置层次、怎么遣词造句,然后自己再仿写,慢慢地就把作文写好了。你也是这样做的吧?现在你趁热打铁,再写一种你喜爱的小动物。老师相信,你一定能写好的!”

这样的褒贬错位、旁敲侧击,既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又使学生深刻认识到抄袭的危害,端正了学习态度,树立起写作文的自信心。

二、暗示式迂回

所谓“暗示式迂回”,就是借助特定的行为或者借助双关、讽喻等方式暗示某种信息或道理,使教育对象有所领悟,从而产生良性效应。

1.借助行为暗示

著名特级教师袁 发现班上有不少学生热衷于互相“打小报告”,决定纠正这种不良风气。一次,又有几个学生到办公室“打小报告”来了:“报告老师,您放在讲台上的本子全被弄翻到地上去了!”“报告,是××干的!”

袁老师回到教室,和颜悦色地看了看神色不安的××同学,说:“来,老师帮你把本子拾起来。”那几个打小报告的学生只好跟老师一起动手。拾完本子,老师开口了:“同学们,你们这样做很好。××同学打翻了本子,心里着急呀!当同学着急的时候,大家要关心他,帮助他,就像你们刚才做的那样。”

袁老师正是抓住契机,借助“拾本子”这一行为暗示自己对“打小报告”的态度,再以“你们这样做很好”这一褒贬错位的语言施以委婉含蓄的劝导,最后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从此,班上“打小报告”的风气渐消,团结之风日盛。

2.借助双关暗示

某高职心理学特级教师在讲解“注意的分类”时,发现一个学生正跟着校外广播的乐曲哼唱,于是灵机一动,脱口而出:

“听到美妙动人的乐曲,有人就情不自禁地跟着哼起来。这种没有预定目的、不需要意志控制的注意,叫‘无意注意’;而如果能约束自己,坚持认真听课,不受广播干扰,那么这种有目的、需要意志控制的注意,就叫‘有意注意’。”

即兴式的举例,似乎不假思索、信手拈来,却充满教育机智,这既与教学内容融为一体,又使学生集中了注意力。语带双关,巧妙暗示,收到了一石双鸟的效果。

3.借助讽喻暗示

某班一位女团支部书记由于工作关系与男班长交往较多,所以有关二人早恋乃至“如何如何”的流言蜚语风传全班。特级教师、班主任宁云平弄清事实真相后,在班会上讲道:

“有些同学喜欢捕风捉影。对此,我给大家讲个故事――

“一天,皇帝外出狞猎,在车马劳顿中呛了一口冷风,吐出一口痰来。这口痰正巧吐在麻袋片上。侍卫一看着了慌,说皇上吐出了一根毛。而随从官员们回到家里,则煞有介事地告诉家人,皇上在路上吐出一团毛。随后家人又向四邻传播,说皇上吐出了一个毛茸茸的东西。不久消息在京城传开,说皇上吐出了一只活蹦乱跳的小白兔……我们有些同学,就爱把道听途说的东西变成‘小白兔’……”

这里,宁老师没有直接表明自己的态度,也没有直接告诉学生传播谣言的危害,而是巧妙地借助讽喻进行暗示,最终使流言蜚语销声匿迹。

诚然,教育语言中的“迂回”之术绝不只是上面阐述的几类。法无定法,顿悟为法。只要广大教师对学生充满爱心并潜心领悟、精心谋划,就一定会掌握精湛的教育语言“迂回”术!

上一篇:近代上海移民子弟学校的办学特点及对我们的启... 下一篇:教师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