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级教师论文范文

时间:2023-10-28 05:34:40

特级教师论文

特级教师论文篇1

特级教师 教师专业发展 社会资本理论

1978年12月,教育部、国家计委经国务院批准,联合了《关于评选特级教师的暂行规定》,自此我国特级教师评选工作拉开了序幕。为进一步落实特级教师工作,国家教委、人事部、财政部于1993年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将1978年的《暂行规定》修订为《特级教师评选规定》,颁行至今已有20个年头。特级教师是我国教师队伍中的佼佼者,他们是如何实现专业发展的?有什么规律可以总结和借鉴?这是值得研究者深入系统研究的主题。但是以往对特级教师的研究多是榜样式的课堂教学经验介绍,还缺乏对特级教师群体专业发展规律的研究。本文拟从社会资本理论这一视角入手,通过深入挖掘其统筹调配的资本,较为系统地总结特级教师专业发展的规律,以期望对其他教师专业发展起到借鉴作用。

一、布迪厄、林南社会资本理论简述

尽管早期学者已涉及社会关系的资本研究,且使用了“社会资本”一词,但直到20世纪80年代,法国当代著名社会学家布迪厄从社会学角度入手对社会资本进行系统研究时,此概念才引起学术界的关注。布迪厄提出了“场域”、“资本”以及“惯习”概念。所谓“资本”就是“积累的(以物化的形式、具体化的、内深化形式的)劳动。当这种劳动在私人性即排他的基础上被行动者小团体占有时,这种劳动就使得他们能够以物化的或者劳动的形式占有社会资源”。[1:190]他将资本分为经济资本、文化资本、社会资本和象征资本,其中文化资本以身体化、客观化以及制度化状态存在。此后,美国当代著名社会学家、新制度经济学派代表科尔曼在《社会理论的基础》一书中指出自然人从一出生就拥有遗传天赋形成的人力资本、土地和货币等构成的物质资本、所处社会环境构成的社会资本这三类资本;著名社会学家林南则认为社会资本可以定义为“在目的性行动中被获取的和/或被动员的、嵌入在社会结构中的资源”。[2]在这一概念中,“资源”是中心词,占据重要位置,所有行动者都会采取行动来获得有价值资源,以促进自我利益。个人的目的性行动则分为同质性互动与异质性互动,“前者以拥有相似资源――可以包括财富、声望、权力和生活方式――的两个行动者之间的关系为特征。后者描述的是拥有不同资源的两个行动者之间的关系”[2]。

通过社会资本理论,不难发现特级教师从一个平凡的、默默无闻的毕业生,自步入教师岗位后,能在短短数十年间成为“师德的表率、育人的模范、教学的专家”[3],就说明特级教师一定善于积累社会资本为自己的成长服务。本文以社会资本理论入手,拟结合人民教育编辑部汇编的《名师人生》一书中43位特级教师为分析对象,总结其何以有效调配各项资本,并凭借资源谋求同质性和异质性互动时实现资本的多重转换,实现自我专业发展。

二、特级教师专业发展的社会资本分析

通过对特级教师的成长历程进行梳理,可以得出特级教师之所以专业发展优于其他教师就在于他们有意识并善于应用各种资本,妥善为自己的发展服务。

1.学习和教育科研:文化资本的积聚

布迪厄指出文化资本表现状态有三种,一是身体化状态,表现为心智和肉体相对稳定的性情倾向,这种文化资本多是在耳濡目染中获得;二是客观化状态,表现为文化商品,它们是理论的印记;三是制度化的状态,意指社会对资格的认可,特别是颁行的资格证书和文凭。该书中的名师大都是初中、中师毕业,但这不意味着他们就此止步,而是积极谋划后期的文化资本再积累。这些特级教师或因深感理论水平过低或放弃多年爱好,如李吉林放弃了年轻时打球的爱好,婉言拒绝了邀请和疗养等,利用空闲时间阅读了文学、心理学、教育学、美学等方面的书籍;或萌发继续求学之路,如邱学华就为了研究小学教育,决定报考大学深造,并一举考进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系。在此,他遇到了刘佛年、沈百英、张耀翔等知名教授,广览了小学算术教学方面的藏书,尝试编出了大学用书。正是在求学过程中有幸遇到大师,结交今后课程论等方面的同学,为他今后更好的发展奠定了基础。[4]张思明因家庭原因放弃进入大学,但在继续深造的坚强意志的引导下,他在首都师范大学数学系完成了在职硕士学位。[4]

这43位特级教师大都来自普通之家,有些还在幼年遭遇变故,他们的家庭并未给他们的成长和发展带来更多资源,但是他们凭借坚强的学习信念,不断求学的决心,或进入大学深造,或放弃其他爱好,在多年的学习和研修基础上最终奠定了坚实的文化资本。

2.提升和内化:同质性互动

《名师人生》中列举的特级教师进入的学校并不是该地区首屈一指的小学,初次踏入教师岗位也并非完全如鱼得水,他们能将文化资本的基础迅速扩展,就在于他们通过不断学习后,善于应用同质性互动。他们有些接触了教学经验更为丰富的老前辈而深受启发,如支玉恒受到了斯霞、袁、杨再隋等名师的提携和帮助,教学、为人等更进一筹;吴正宪在教学改革之路上蹒跚摸索时,有感于特级教师马芯兰教改,便一头扎进了马老师的课题;有些则与先进思想进行同质互动,如张天孝听区内一位校长谈到上海崇明区的“三算结合”后,突发灵感,建议领导依托进修校在本地区开展“口算、笔算、珠算结合”的教学实验。[4]以此为基础,张天孝发表了一系列颇具影响的文章;李元昌颇为崇拜陶行知,故在与知名教育家陶行知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活动进行互动的基础上实现了自己的提升。李元昌论学问、声望等远不及陶行知,但是他们选择了共同生活方式,也就是回归到乡村中,力图在乡村这篇土地中实现自己的教学梦,并力图通过语文学科入手探索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的途径。陶行知所走之路就是很好的探索,通过相似路径实现的同质性互动推动了李元昌自身的提升和内化。[4:78]

特级教师通过与自己力求达到的榜样,或感悟的教改思想等进行同质互动,通过内化思想和行动可以进一步促进自己的不断提升,一步步向特级教师迈进。

3.拓展和延伸:符号资本的运筹

布迪厄认为符号资本指的是一种受到社会认可的,能够生产、再生产和长期积累的声誉、名声、精神、特殊性或神圣性等以符号方式存在的稀缺资源。《名师人生》一书中的教师在还没有成为特级教师之前,大都秉持着以学生为本,爱每个学生的心,与学生融为一体。在教学中,他们不盲从于固有教学模式,均讲求教学艺术,践行教学改革。也正是他们敢于作为、敢于试验的精神,支撑了他们最终教学改革小有声势,使得他们获得了一定荣誉和声望。这些符号资本使得他们对自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使得更多学者、领导等对他们赋予更多支持和帮助,也进一步参加省级、部级课题,参加省级、部级以及世界级研讨会等。如张桂蕊成为县级教学能手后,成为其前进的“鞭子”,他更加竭尽全力、踏踏实实地向上攀升;成为特级教师后,她又参加了省级重点课题,参加国际学术研讨会等。

由于符号资本的获得,使得特级教师获得资源、同伴、前辈等的更有力的帮助或推动,促进了他们的进一步发展。

三、注重教师发展中社会资本积累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指出:“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有好的教师,才有好的教育。提高教师地位,维护教师权益,使教师成为受人尊重的职业。严格教师资质,提升教师素质,努力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教师队伍何以实现专业发展?特级教师的专业发展之路可以为广大教师所借鉴。特级教师通过文化资本的积累、同质性互动以及符号资本所带来社会资本、经济资本的相互转换,实现了自身专业发展。今后,广大教师在专业发展时要善于利用社会资本理论,具体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努力:

1.注重文化资本的积累

长期以来,在教师专业发展中虽一直提倡“教师要成为学习者”,要通过科研、培训、学术交流、项目资助等优化教师的业务水平。但是很多教师一旦踏入工作岗位后,大多忽视了后期文化资本的再积累。《名师人生》中的特级教师他们虽然前期学历不高,但其最大的特点就是通过不断学习、教育科研等积极进行后期文化资本的积累。这就说明“学历低的教师也有可能成为优秀教师,高学历教师未必能成为优秀教师”,[5]关键在于踏入教师岗位后是否注重后期文化资本的积累。因此,无论教师本人还是学校管理者等都要注重教师踏入工作岗位后文化资本的再积累,打消“高学历就是好教师”的狭隘观念,创造有利条件,鼓励教师在实践中多学习、多探索、多研究,通过“教学做合一”实现教师专业发展。

2.重视符号资本的延伸

特级教师是国家为了表彰特别优秀的中小学教师而特设的一种既具先进性、又有专业性的称号。因此,特级教师是模范,是一种学术和师德的代表。特级教师所拥有的符号资本就是他们所拥有的声望、荣誉,因此要广泛重视和利用特级教师的符号资本。重视和利用特级教师的符号资本并不是侧重于“宣传和介绍特级教师的生平、事迹和工作成就,展示特级教师在学科教学案例,建议和反思当下特级教师制度”,[6]而是要利用特级教师的榜样力量对其他教师进行熏染,或是成立特级教师讲学团巡回讲学,或是实行当地教师与特级教师结对子互相帮助,或是建立特级教师互动网站,实现特级教师在线互动来帮助急需提升的教师。

3.强调教师的同、异质互动

当下,特级教师虽是教师中的优秀代表,但是特级教师作为经验丰富的教学、学术能手,其富含的优秀资源、教学经验等大都仅是局限于书本、经验的介绍,忽视了其与其他正处于发展期的教师的同质互动,也更忽视了特级教师与其他领域的异质互动。特级教师作为一个优秀教师群体,要继续保障其与相似经历的同质群体进行互动,也要注重与处于发展期的教师进行互动。此外,还要注意的特级教师除要与教育界的专家、学者以及相关领导,学校的正处于发展的教师等进行同质互动,还需要进一步扩大社会资本互动的范围,实现异质互动,也即实现特级教师与社会其他行业的互动。只要这样才能将特级教师的社会资本扩展到不同领域,也只要那样才能将社会不同领域的资源吸纳到学校中,有利于教师的发展,有利于学校拥有教学名师。更多的只有这样才能将特级教师所蕴藏的社会资本扩展到不同领域。

特级教师通过各种社会资本的积累,促使其最终成为教师中的佼佼者。其他教师要想不断发展,就必须不断借鉴社会资本理论,娴熟地应用社会资本来促成自己的专业发展。

――――――――

参考文献

[1] 布迪厄.布迪厄访谈录:文化资本与社会炼金术.包亚明,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

[2] 林南.社会资本――关于社会结构与行动的理论.张磊,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3] 特级教师评选规定.人民教育,1993(Z1).

[4] 人民教育编辑部.名师人生.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5] 胡定荣.影响优秀教师成长的因素――对特级教师人生经历的样本分析.教师教育研究,2006(4).

[6] 王芳,蔡永红.我国特级教师制度与特级教师研究的回顾与反思.教师教育研究,2005(6).

特级教师论文篇2

明确方向热爱学科立足课堂耐心积累今年,我刚刚评上苏州市学科带头人,面对着那张来自不易的证书,我开始困惑了。是继续追求,还是开始停步呢?如果停下,依自己的性格,定会整天感觉无趣;如果继续追求,自己又不知从何处入手。正当我处在前进与停滞的徘徊中时,苏州工业园区教育局与教师发展中心举办了“苏州工业园区首期名教师后备高研班”培训活动。

一、拨开迷雾,明确方向

从教16年来,凭着对教育事来的热爱,坚守在高中物理教学工作。近年来,在认真学习新课程理念的基础上,结合所教学科,积极探索有效教学方法,形成了自己的教学风格。课堂教学中,把课本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同时注重在学生中开展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使学生的知识来源不只是老师,更多的是来自对物理规律的理解与探究以及与同伴的交流,促使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学会学习。努力做到真正在提高学生考试成绩的同时,提升学生全面能力的发展。可最近几年,我却遇到了发展的瓶颈期,不知道自己要做什么,更不知道怎么做。以前,无论什么级别的课,自己都能应付自如,可近两年,自己却不知道怎么上课了,而且还特别害怕上公开课,没有了往日的自信,思路也开始变得模糊,感觉无论怎么上课,都很难让自己找到上完课后之后的成就感。我现在在哪里?我要到哪里去?我的终极愿望和需要是什么?我到底要做怎么样的教师?有时看到别人轻松地生活,挺羡慕。各种检查、评比,使得我们一直处在繁杂的工作之中,心变得浮躁起来,生活与学习的圈子变得越来越窄,思想渐趋“贫瘠”,甚至患上了“近视眼”,近视得只看到眼前、看到今天,甚至蒙生出放弃专业发展的念头。

“苏州工业园区首期名教师后备高研班培训”犹如一场即时的春雨,浇灌干涸的土地,滋润干渴的幼苗。在这次培训的开班典礼上,苏州市教育局陈泠老师,园区教育局沈坚局长、周枫副局长、刘海燕处长、园区教师发展中心顾建元主任等领导百忙之中前来参加,这让我们每位学员都有幸福感。陈泠老师以“瞄准高地目标,实现高位发展”为题,充分肯定了园区对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视,她希望学员通过自身学习提升专业水平,扩大影响力,加快园区智慧教育发展的进程。沈坚局长发表重要讲话。沈局长指出教师是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第一资源,也是推进教育转型升级的中坚力量。做好一名优秀的学员应做到以下几点:1.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2有所思、有所获;3.实现新突破、新飞跃。他同时要求学员在集中学习和交流中讲求纪律、增强主动性、突出理论联系实际,从而达到让课堂发生改变,让教学发生变化,做一个让党和人民满意的好教师。各位领导的重要讲话,让我深刻地感受到领导、专家对我们的殷切希望,同时也给我们拨开迷雾、明确方向。

二、立足课堂,关爱学生

全国语文教育名家黄厚江老师在他的讲座中说,一个成功的教师要以课堂教学为研究重点,要想成为名教师,必须要靠课堂立身。黄老师还说,得课堂者得天下。为此,我们首先得要具有立足课堂的底气。要懂得关爱学生,始终以学生为本,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真正促进学生发展的学习,自身才会真正提高。作为教师,要在职业中寻找到尊严,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学会做一个功利性发展和内涵式发展相结合的教师。教师对学科的热爱、对学生的热爱,最终还是要体现在课堂上。为此,我们要立足课堂实践,研究教学过程,提升教育智慧,逐渐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昆山中学特级教师沈为慧老师、从“村小教师”到“特级教师”的管建刚老师分别给我们展示了一堂精彩的初中历史课和小语文课。沈为慧老师并以本节课为例,作了题为《教材的二次开发――提高课堂教学水平的必由之路》的报告。通过实例,让我们明白,“教学目标决定教学内容,教学内容决定教学材料,教学材料决定教学方式。教学内容等于教学目标与学生现状的差距,这种差距包括知识差距、技能差距、动机差距等。”并指出:“教师使用教材有四个层次:第一个层次完全依附于教材,第二个层次是解读教材,第三个层次是用教材教,第四个层次是超越教材。”沈为慧老师也告诉我们,要想作研究,一定要立足课堂,从研究教学出发,课堂教学与教育研究是不相矛盾的。

来自各个领域的各位教育专家视野开阔、认识独特。聆听的过程中,我逐渐清醒:教育渴望真情实意,真知灼见。它的行走之道竟是如此的广阔而多元,只要我们每个做教育的人在前进的征途中,能让爱在中间引领,让真情真意在左、学养与智慧在右,快乐前行,最大可能地去塑造心灵、传承知识,让自己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那才可以成为真正的名教师、特级教师。

三、热爱学科,耐心积累

“教师即研究者,研究结果的最佳呈现即论文”。朱开群教授在解读各种文件时,也给我们明确指出:在通往名师、特级的道路上,我们必须要写一定数量的高质量的论文,并要进行一定级别的与学科教学相联系的课题研究。但特级教师不是说评出来的,特级是一种状态,是教师发展的一种追求,它要的是一种过程,而不是那一纸证书。江苏省首批教授级中学高级教师黄厚江老师在报告说,如果一个教师是为了评特级教师、名教师而写论文,那他肯定写不出好的文章,也不会成为真的特级教师、名教师。黄老师说,要想写出好的论文,则一定要热爱自己所教的学科,并作了形象的比喻,“你是论文的爸爸,你教的学科就是论文的妈妈,你爱你的学科,就会生出许多健康、美丽的好孩子。”黄老师还告诉我们,一个教师不会忙考试,是不称职的,但一个教师若只会考试,不会做教学研究,不会把自己研究的东西写下来,则是很可怜的。因此,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我们要勤于思考,多向专家学习,向同伴学习,积累写作素材。“担当”,担当培育学生的永恒责任;担当学术成长的职责尊严;这是一个优秀教师的职责内涵。江苏省特级教师邵俊峰老师根据自己的成长经历,言传身教,亲自授课。并告诉我们,公开课其实是很好的论文素材,我们要学会把教材转化为研究资源,要通过观察、反思、对比等进行教学研究,学会从不同的角度看自己的课,充分发挥每一节公开课的最大功效。

特级教师论文篇3

小学语文特级教师应当具备哪些专业素养呢?

第一,小学语文特级教师必须是师德的表率,育人的模范,是人品高尚的人。因此,小学语文特级教师应当无比热爱学生,一切为了学生,关心每一个学生,对每一个学生都满怀期待;应当无比热爱母语,能充分认识到母语浓缩着我们中华民族的历史,体现着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和生存方式,塑造着我们的气质、性格、感知方式和思维结构;应当热爱教育事业,不是把教师工作看做一种职业,而是看做一项神圣的事业,把每一个学生都获得语文基本素养和人格、个性的和谐与充分发展作为自己的理想和追求,勇于担当,肯负责任,尊重学生的天性,遵循学生学习母语和身心发展的规律,十分投入,十分执著,心甘情愿地为之奋斗一生。对小学语文特级教师来说,似乎自己的整个生命就是为了在学生语文素养的发展中,在语文教育事业中求得永恒。这是教师专业素养的核心,是新时期做一名合格的小学语文特级教师的根基和前提。几十年来,以斯霞、霍懋征、袁等老一辈小学语文教育家为代表的小学语文特级教师群体探索创造、开拓前行的历程表明,他们的卓越成就无不源于他们对事业的执著追求和不懈努力,源于他们对母语的深情,对母语教育的痴迷和对学生真挚的爱。

第二,小学语文特级教师应当是新时期的小学语文教育专家。因此,应当有对小学语文教学的独立见解,有自己的语文教学主张、教育思想。

自古以来,人们对教育的理解、期待、评价都会各有侧重。在探讨语文教育教学问题的时候,由于语文具有高度的综合性,涉及诸多相关学科和生活的方方面面,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语言学家发表的意见往往容易偏重在语言教育方面。文学家、作家又往往容易从文学教育、审美教育的角度进行观察分析。哲学家、心理学家、课程教学论专家、德育工作者、国学经典研究者、读书活动倡导者等等都可能有类似这种情况。当然,这都有助于人们从不同的视角来认识、理解、研究语文课程、语文教学。但是,这些意见往往也都各有侧重。作为语文教师,如果不加分析,人云亦云,甚至解读有误,就很有可能囿于一隅,失之片面,或以偏概全,把语文内部的某些要素的性质当成整个语文的性质,或大而无当,把语文的各种要素甚至与语文相关的要素所具有的教育功能全部作为语文课程的基本任务,以至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出现种种“非语文”“泛语文”等课程功能错位的现象。

语文教师对语文课程、语文教学的独立见解是以真正懂得“语文是什么”“应当做什么”为前提的,这是决定语文教学课程领域里的一切其他问题的枢纽。作为语文特级教师就应立足于作为课程的“语文”,善于对各方面意见进行比较、分析、整理综合,善于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不断丰富、提升自己对语文课程教学的认识,使之更全面、更清晰、更坚实,逐步形成自己的教学主张。并且,能坚持、实践,善于把自己的教学主张融入每个教学细节中,在实践中不断丰富教学智慧、提高教学水平,使自己的教学主张日趋深刻、系统、自觉、有创见,进而逐步形成独特的语文教学风格,去追求语文教学的新境界。

第三,小学语文特级教师应当是小学语文课程改革创新的先行者、示范者、领跑者,能够与时俱进,善于学习,不断创新。

当今社会是个学习的社会。面对富有时代特点、生机勃勃的学生们,小学语文特级教师就是要站在时代的前沿,努力形成不断学习、终身学习的观念并养成习惯。要善于从专业素养发展和语文教学的实际需要出发,能穿越时间,回望前辈教师在语文路上留下的足迹、业绩和思考;能突破学科,了解数学、科技、艺体教师们的新创造、新成果;能放眼海外,考察外国同行们在母语教育领域中正做些什么,有哪些探索和突破,拓展视野,获得启迪,多方汲取营养。此外还要继承我国优良的语文教育传统,借鉴中小学各科的教学改革经验,把握当今时代母语教育研究的前沿动态;经常对照反思,自觉地审视自己,敢于超越自己,不断确立个人发展的新目标,不断提高教学能力,改进、发展自己的语文教学。

当今社会是个合作的社会,特级教师也是在教育改革的洪流中,在教师群体的支持、帮助下成长起来的,其成就与群体的教育改革实践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小学语文特级教师应当是语文备课组、教研组或语文教科研课题组、名师工作室等教师研究型团体的组织者、指导者、中坚力量、领军人物和精神领袖。小学语文特级教师必须具备团队合作精神,要善于向团队成员学习,乐于为团队建设贡献才智,能积极有效地引领团队合作开展语文教学研究,善于发现新问题、新趋势,确立新课题、新方案,学习新技术、新方法,采取新策略、新措施,不断创造具有时代特色和鲜明个性的语文教学新经验。

第四,小学语文特级教师应当是勤奋的读书人和文章高手,应当具有较高的语文素养,不仅能言善书,尤应精于读书之道,谙于写作之法。当代著名中小学特级教师如于漪、李吉林、于永正以及众多新生代小学语文名师,尽管各有自己的独特风格,但也都有一个共同的显著特点――知识广博,文采出众。他们成功的语文教育实践都清楚地昭示:能力要靠能力去培养,“唯有老师善读善写,乃能引导学生渐进于善读善写”(叶圣陶语)。

教师应是读书人,小学语文特级教师尤应“善读”,应当能自觉地广泛阅读教育学、心理学史论,文字学、词汇学、语法学、修辞学、逻辑学、文章学、写作学等专业著述,文学作品以及一些通俗的自然科学、社会历史、美学、哲学等书籍。小学语文特级教师应当具有从中获取各种有用信息的能力,不断提升自己的文学素养、科学素养、心性修养;具有根据阅读需要查阅、检索各种常用工具书和文献资料自行解难的能力。不仅如此,小学语文特级教师对阅读,特别是对发展性阅读的特点、规律、方式、方法应当有足够的理性认识、理解和体悟,以有利于指导学生阅读;应当善于用普通话朗读文章、吟诵诗篇,善于通过朗读表达诗文的思想感情和自己的体会、领悟,使学生受到熏陶、感染。

小学语文特级教师应当“善写”。凡是日常生活的一般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应用文,诸如教育叙事、教育随笔、案例分析、实验研究报告、调查考察报告等等更得是得心应手,能写得清楚明白、通顺畅达,合乎规范。进而,能立足于教育教学实践,以学校、教师、学生生活为题材,为学生的童年幸福、成长需要,发挥自身特长,创作童话、故事、儿歌、散文、小剧本等儿童文学作品,撰写儿童文学作品的导读和评论文章。力求在经常性的写作活动中体会写作的甘苦,掌握写作的规律,提高写作的能力,形成正确的写作观。

特级教师论文篇4

关键词:课程定位;基础课程;实践课程;多元评价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0845(2012)05—0047—02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适应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建立动态调整机制,不断优化高等教育结构。优化学科专业、类型、层次结构,促进多学科交叉和融合。”结合高师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特点,提高高师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师教育的质量,培养基础教育所需要的合格人才,适应语文课程教学的改革,有必要加强高师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课程建设。

一、课程定位的提升问题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是高师汉语言文学专业开设的一门专业必修课程,课程目标是培养基础教育的语文师资。在课程定位上,与汉语言文学专业中的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比较文学、文艺学等课程并列,共同构成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基础主干课程。在学科定位上,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所属的一级学科是教育学,二级学科是学科与教学论,三级学科是学科课程与教学论。也就是说,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同数学课程与教学论、化学课程与教学论等课程一样,同属于三级学科;而在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课程设置上,又同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比较文学、文艺学等其他二级学科课程并列为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基础课程,形成了课程定位逻辑上的混乱。

其实,这种看似混乱的课程定位彰显了课程的内涵与价值,即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课程应该从属于二级学科,学科课程与教学论也相应提升为二级学科。因为从实施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学科归类来看,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一级学科可以由课程与教学论担当;从完善教育学科体系来看,课程与教学论与现行的一级学科教育学呈现并列态势;从一、二级学科之间的学理关系上来看,课程与教学论提升为一级学科是完全合理的。因此,作为课程与教学论分支的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跟进为二级学科,在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课程定位上也就自然形成了与其他二级学科的并列关系。

二、课程归属的规范问题

由于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一级学科与二级学科定位在教育学院的教育学系,所以一些高师院校把该课程与其他学科的课程与教学论一起放在了教育学系,称为学科课程与教学论;还有一些高师院校根据学科课程与教学论三级学科的专业特点,把课程安排在专业所在的院系,例如,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课程安排在文学院汉语言文学系,以此类推,其他学科的课程与教学论的课程安排也大抵如此。

实际上,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课程的归属与该课程师资的来源有较大的关系。一般情况下,从事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教师主要来自于三个方面:其一是由中文专业的教师担任,这类教师对专业知识熟悉,但在课程与教学论知识的掌握与运用方面显得比较薄弱;其二是由教育学院的课程与教学论教师担任,这类教师对上位的课程与教学论的理论讲解得比较明晰、透彻,但当涉及该专业的教学知识、教学经验等时,则深入不下去;其三是由来自中小学一线的骨干教师担任,他们有着一线教师丰富的教学经验,在讲授课程时习惯用实践代替理论,分析教学案例容易停留在课堂教学层面,缺乏理论层面的提升。当然,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课程的这种归属与师资的人数也有一定的关系。由于该课程只面对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开设,时间一般安排在高年级临近实习之前的学期,课程的教学时数不多,一般为72学时左右,需要的专业教师人数少,造成高师院校在安排学科与教学论专业课教师上也存在一些混乱现象。

三、基础课程的建设问题

近年来,高师院校在压缩基础课程课时的同时,又以基础课程为核心开设出一些与该课程相关的选修课程。这种有点有面的集群型的课程开设方式,丰富了基础课程的内涵,加深了学生对该课程拓展内容的理解与掌握。比如,围绕基础课程语文课程与教学论,一些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相继开设了语文课程研究、语文教学研究、语文教材研究、语文思维培育研究、语文教学技能培训研究、语文写作教学研究等选修课程。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教师在对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这一基础课程进行教学时出现了侧重点不同的情况。许多教师侧重讲授课程论部分,认为教学论部分可以在选修课程中讲授。实际上,必修课与选修课的受众是不同的。必修课面向全体学生,选修课仅面向部分选课学生。作为一个完整的课程,基础课程承载着讲授课程论与教学论的全部内容,包括语文课程的性质与理念、目标与评价、课程资源与语文教材评价、教学过程与模式、语文学习心理、现代媒体教育以及语文教师的专业发展等多方面教学内容。教学中应该做到课程论与教学论的有机结合。课程论部分可以选用教学论中的教学案例来呈现与分析,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加强对课程理论的理解;教学论部分在重视培养学生课堂教学能力的同时,还要强化学生教学能力的理论支撑与教学理论水平的提升。

需要强调的是,基础课程的教学已经为学生打好了该课程的理论基础与实践基础,与相关选修课的衔接在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上应该是水到渠成了。因为基础课程省去了选修课程中对该课程相同内容的重复讲解部分,同时又为具有拓展功能的选修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四、实践课程的建设问题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是一门具有语文专业特性的应用教育理论课程,它以语文学科的特征为根据,运用教育科学原理和现代教育手段,对语文课程与教学的规律进行研究,课程的终极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语文教学能力,使之能胜任基础教育语文教学工作。几十年来,虽然该课程的名称几经变化,从语文教学法、语文教学论、语文教育学到语文课程与教学论,但课程的教学方法几乎没有多大改变,仍然是传统的讲授法。重视实践教学,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对语文教学有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是教学方法发展的方向。教学实践的环节不但可以使学生主动、直观地认识语文教学的方方面面,同时能对所学知识进一步加深认识。在该课程的教学中,教师的教学水平固然重要,学生掌握语文教学要领、提升语文教育素养的要求则更为重要。所以,在教学中应该提倡由点到面、由部分到整体,循序渐进地提高学生语文教学的实践能力。

教师在进行课程讲授的过程中,可以采用“三明治”式的教学方式,即在讲授教学理论时,加入导语练习、讲解练习、提问练习、板书练习、试讲练习、说课练习等练习内容。由于课时所限,教学能力的练习可以安排在微格教室进行,并对学生的教学实际情况进行录像,建立学生微格教学录像资料库,教师通过回放教学录像等方式对教学训练内容进行评议。教学练习也可以放在课下的学习小组里完成。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对高校学科专业结构及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结合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课程的特点,可以适当地增加教育见习的课时数,不定期地在学期中或寒暑假期间,让学生自主地参与到教育实习学校的教学与教研活动中,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实践中得到发展,形成高校与教育实习基地联合培养师资的有效机制。

五、课程评价的多元问题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属于专业基础课程,在该课程结业时,大多数教师选择闭卷考试的形式确定这门课程的学业成绩。虽然在试卷中主观题与客观题的比例为6:4,教案设计等综合能力题也位列其中,但还是不能够完全科学地反映出学生对课程掌握的实际情况。其一是语文教师的人文素养体现不出来。如学生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对教学练习的兴趣与积极性,对见习、教研的参与度等,需要教师在平时的观察积累后给予评价。其二是学生平时语文教学能力训练的成绩没有体现。学生平时的单项训练(如导语练习、讲解练习、提问练习、板书练习)和综合训练(如试讲练习、说课练习)成绩应该在该课程的总成绩中占一定的比例。其三是学生付出辛勤劳动的书面作业在学业成绩中没有体现。如学生设计的教案、撰写的调研报告等书面作业也应该作为该课程结业成绩中的一部分。

换一个角度来看,对学生学习这门课程的考核方式也可以是多样的。除了采用笔试的形式以外,还可以采用口试、书面作业、答辩等方式进行成绩考核。

评价主体多元化与评价形式多样化,可以做到自评与他评相结合,定期考试与平时考查相结合,书面考试与技能考核相结合,理论考查与教学实践相结合,从而使教师对学生作出比较全面、客观的评价。

特级教师论文篇5

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科学、规范的教学教研管理是建立正常教学秩序、完成教学任务、提高教学质量的保证。反思一年的教学教研管理,可归纳为四点。

一、抓教学常规工作,重务实,重实效

1、落实常规工作,计划先行。

预备周,根据市教育局、市教研室的工作部署,结合实际,学校在全体教师就各学期工作展开讨论的基础上,集思广益,制定学校教学、教研计划,各学科、各年级组再依据校级各类计划制定年级、科组计划,各教师则依据科组、年级组计划制定个人教学计划。各级各类计划制定时均做到有内容、有时间、有专人负责,有措施要求等,实现了计划的层层细化,提高了其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保证了学校各级教学、教科研活动的有序进行。

2、坚持集体备课。各教研组坚持双周备课,单周教研活动制度。备课做到三定(定时间、定内容、定中心发言人)。四统一(学目的、统一重点、统一作业内容、学进度)。按学期初制定的教研活动计划正常开展教学研究活动。教师应当将备课的主要精力放在明确教学目标,理清教材思路,理解教学理念,规划教学流程,创设问题情境,化解教学疑问,促进学生心智发展上。单纯依赖教参,备课就缺少源头活水。备课应多方扩充信息,不断充实,完善备课资料,做到与时相和,与时俱进。创新教案,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能力,扩展思路,加强课改认识,重点反思一节课存在问题的解决。

3、作业布置和批改讲求实效

各年级组教师在组内精心确定全批全改的作业类型,兼顾巩固和发展性作业,并按时按量进行批改,为了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语文教师还指导学生写读书笔记和日记,并进行评改。数学各年级组教师作业布置突出层次性,主要分巩固性练习,拓展性练习,探索性练习,一年级组还结合数学实践活动课的需要,设计了制作拼图等实践作业;绝大部分教师作业批改及时、认真,不但全批全改,还做到改,全国公务员共同天地后再批、改错与激励并重。

4、课堂教学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的教学模式。

教学中注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活跃思维。在课堂上,教师要刻意创设问题的情景,积极引导学生对事物进行分析比较,培养概括和判断推理、综合的能力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教师在以学生为主体,认真研究教法。根据学科的性质和教材的特点、学生的年龄特点及班级的实际情况,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及自学能力。努力改进教法的同时,也注意对学生进行学法的指导,以学法的优化推动教法的优化。

5、建立健全了教学管理制度和教学质量的综合评价体系。

加强学校内部各项教学工作的科学管理。对学校的授课计划、备课、教学、批改、辅导、复习、考试、成绩评定等项教学规章制度,做到严格要求,严格管理。同时提出具体的改革设想,以达到教学管理系统的整体优化。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使大部分学生在克服一定困难的前提下学到更多知识,增长能力。

二、开展富有英才特色的校本培训活动

1、开展各种讲座,加强教师理论修养、陶炼师德

兰校长亲历亲为,2006年以来先后数次为校内教师作讲座,专题有《感悟》、《更新教育观念,提高教师素质》、《世界观》、《再谈人生感悟》、《谈人生观、教育观》等等。同时学校积极组织教师参加、观看各种讲座,2006年以来学习先后组织老师参加了省培训院伍冬梅、宋涛老师关于师德师风的讲座,谢立可、邢建军、杨明丽、胡兰滨分别在科组中进行新课程理念及《新课标》的解读等培训,杨明丽、陈慕贞老师关于《多元智能理论》、《学习方式的变革与解读》的讲座,组织教师观看了《忏悔录》、蔡礼旭的《幸福人生》及许宜铭的《生命的灵洞》等主题录像。各种讲座既丰富了老师的理论修养,又净化了老师的心灵。今年上半年,我校全体教师参加全省师德师风考试均获优秀成绩。

2、开展“读书节”、“主题教学节”等系列活动。每学年开展一次“读书节”和“英才杯教学节”活动,读书节活动主要是通过丰富多彩的读书游园活动,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增长才智。“英才杯教学节”活动,在活动中三大科组围绕着自己的主题发挥备课组集体的力量,每个教研组推荐6位老师上课,上课后教研组结合教师的自我反思,进行专题小结。同时,注意引导教师思考和探索教学与评课过程中的同伴互助与合作,逐渐打造学习共同体。12月中旬,我们还将承担市教育培训院组织的“小学生课外阅读校本课程实践研究”专题研讨活动。

3、开展集体备课和“一课多上”活动。遵循校本教研“问题——设计——行动——反思——再设计——再行动——再反思”往返循环的模式,开展“一课多上”活动,集体备课、在诸多教研教学问题中选中一切入点,形成同一课题,促使不同教师对同一研究载体进行不同研究,提出各自看法,进行教育教学思想的交流及碰撞,不但强化了教师的反思意识与能力,而且使教师不断汲取他人长处,让教师不断在做中提高、做中完善。

4、开展听课评课听讲座系列活动

一年来,我校认真落实听课评课制度。教师不仅在校内互相听课外,还外出听课听讲座等听课活动的经常化、随堂化使课堂更开放、更有效,同时还给教研活动提供无尽的资源,加上听课后教师之间正式或非正式的评议活动,促使了群体间的相互学习,共同提高,听讲座则带给老师更新的观念,科研型教师群体初见雏形。

5、开展师带徒、同伴互助活动。我校年轻教师居多,为了缩短年轻教师成长周期,加强对年轻教师的指导与帮助,提高年轻教师的教学理论水平与教学应变能力,发挥学校骨干教师的带头作用。我校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积极开展师带徒、同伴互助活动。师徒、同伴之间定期互相听课,探讨教学中的有关的问题,以此来促进教师业务素质的真正提高。

6、开展“请进来”、“走出去”的研训活动。“请进来”为了受益于全体教师,近两年来,我校聘请了吉林省数学特级教师李韶华老师和海口市小学语文教学专家吴爱宝老师亲临学校坐阵,随堂听课指导,还从北京请来了著名特级教师翟景华、徐安德到我校上示范课和作专题讲座。“走出去”,一年来,我们选派出省外听课学习人数达15人次,在省市内听课学习的达230余人次。

7、开展校本课程开发与实验活动

《小学课外阅读校本课程实践研究》,是我校富有特色的面向全体师生开展的一项实验研究。学校设有两间专门的课外阅读指导教室,分低、高年级各配有近20套,每套65册左右适合校学生课外阅读的图书供学生阅读。每班每周开设两节课外阅读课,有语文老师开发指导。旨在:通过实践研究,提升教师课外阅读知道的策略;提升教师进行校本课程开发、实践研究的能力;提升教师进行课题实验研究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拓宽学生的阅读量,倡导学生多读书、读好书、好多书,构建“书香校园”文化,让师生们从真正意义上体验我们的校训——书能让我们一生快乐!

8、开展现代技术培训工作。06年1月份学校组织了行28位教师参加英特尔未来教育培训;7月选派两名教师到海南师院参加多媒体可见制作的培训学习;8月选派5名教师擦参加市教育培训院组织的部级新课程远程培训学习;10月份又组织了25位教师参加通用技术培训。促使教师掌握word、powerpoint、excel、internet等一般的现代教育技术,并与所教学科整合,尽可能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服务教育教学。

9、开展论文、案例分析、教学故事评比系列活动

论文、案例、教学故事等撰写既能有效提高教师的理论素养,又能促进教师由经验型向反思型转化;而评比则有利于激励,有利于导向。于是,学校集二者之功能,举办第五届论文、案例分析、教学故事评比系列活动,成立了语文、数学、综合三大评委组,各评委组采用无记名方式对文本审阅、评议的做法,先根据个人标准各自评分,再结出论文所得的平均分,最后根据分数高低评出名次,做到了公平、公正、公开。从这届论文等评比可看出:①全体教师的课改意识增强,课改理念较丰富。大部分论文以课改论题为主,根据课改理念去反思自己教学中对学生素质培养的有益尝试,结构严谨,论点鲜明,论述充分,论据充足,行文流畅,有自己的独特见解。②文体多样,能体现我校教师学习、体验的多样化,除大部分为教学论文外,还有教学案例、教学故事、教学反思等。③与实践结合很紧,说明反思意识和能力增强。大部分论文所举例证,皆是教师们教学实践中案例。④不足:a、有的论文论点过多,论述空泛。b、论文格式有待进一步完善。c、有的论文选题陈旧。d、有的论文有感而发,但感触不多,篇幅不够,陈述不清。

10、学科竞赛系列活动

按计划,今年上半年我们顺利完成了第五届学生学科竞赛活动。三大组对本届赛事高度重视,从计划到形成具体实施方案,做了周密的部署;从组织指导到组织竞赛,做了大量工作;从命题到组织评卷、评比,做了无偿的贡献,为学生施展个性才能、强化学生的学习意识、激发学生学习欲望作出了积极贡献,也为教师深入了解学生的学习能力及发挥学习导向功能提供了平台。

本学年,除校内学科竞赛外,面向校外的学科竞赛还有海口市小学生各类作文竞赛、数学竞赛、英语竞赛、诗朗诵比赛、小学生文艺汇演、“六一”少儿画展等。在这些比赛活动中教导处及相关的教师做了大量细致繁杂的工作,也都取得了不同层次的好成绩。

三、帮扶、支教活动

1、亲临指导、示范带动

在工作繁忙,师资较为紧张的情况下,今年我校依然委派谢立可副校长和三位教师到对口帮扶学校海口市大致坡镇高林小学支教,谢校长具体对三位老师在我校开展了一系列的教育教学活动作了具体指导和帮助,并在教学教研管理方面给高林小学提出具体建议和指导,同时还亲自为该校全体教师上两节示范课。其他三位老师除了在该校正常的担任教学之外,几乎每月都为该校全体教师上一节示范课、观摩课,符娴、陈毓洁两位老师还在大致坡镇中心小学为该镇教师各上了一节观摩课,把新课改的一些新理念毫无保留地传授给高林小学和当地的同行,受到了当地教师们的热烈欢迎和好评。

2、教研资源优势共享

从2004年6月我校与海口市大致坡镇高林小学结帮扶对子、手拉手以来,每学期都要邀请该校9位全体教师到我校参加各种校本研训。上半年,他们还亲临我校听了我校兰校长做的有关师德师风讲座2场。5月我校又邀请高林小学全体教师到我校参加我校举办的第4届“英才杯”教学节观摩活动。除此之外,每学期高林小学9位教师还轮流依次参加我校各教研组开展的“一课多上”和“集体备课研讨”,学习了解我校教研组是如何开展教研活动。同时,该校每学期还有计划选派1名教师到该校与我校省级骨干教师跟班学习一个月,学习这些优秀教师的教育教学经验和做法,到本学期为止已有4位高林小学老师到我校跟班学习。

四、研训成效

1、教师技能稳步提升

通过教学一课多上、参加岗位培训、评优课等活动,我校教师实现了教学观念能转变、教学模式善提炼、教学结构会构建的目标。而且大部分教师掌握了制作简单课件的技能。近,全国公务员共同天地两年在课堂教学方面有1人次获得部级奖励,1人次获得省级奖励。3人次获得市级奖励。全校教师积极撰写教科研论文,有8篇教学论文获全国奖励,有6篇全国报刊杂志上发表,12篇在省级刊物上发表;有16篇在省级交流或获奖;有32篇市里获奖、交流。

2、科研能力大大提高

通过开展科研培训,目前,我校教师普遍具有较强的科研意识,科研能力有了进一步提高,科研成果不断涌现,何梨香老师参与海南师范学院初教系的“新课堂实施中有效教学理论与实践研究”课题实验已结题,我校的实验工作受到专家的一致肯定。

2004年承接的中央教科所“十五”国家重点德育课题《整体构建学校德育体系深化研究与推广实验》也在实验研究中,将于明年7月份结题,。最近,我们又申报了三个课题,其中《小学课外阅读校本课程实践研究》已通过省级审评,报送国家课题组审批。《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实效性的策略研究》、《小学英语教学形成性评价研究》也通过了市级审批。

面对我校取得的点滴成绩,我们在欣喜的同时,仍清醒地知道我们还需要认真反思,及时总结经验,以便更好地开展教学教研活动,为促进我校教师专业发展,提高学校的办学效益,不断努力。我们坚信,教师素质的提高是提升全校教育质量的关键。只有高素质的教师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面对未来我们充满信心,我们将继续立足本校实际,大胆改革,锐意创新,努力走出有英才特色的教学之路!

2007年的思考与展望

2007年,我校将在做好常规工作的同时着重抓紧抓实五项工作。

1、教学教研工作继续加强常规管理和专题研讨活动。

2、开发具有英才特色的校本课程体系,着重抓好课外阅读指导课和国学文化课的开发与实践研究。

3、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构建学习型校园,让学校成为教师成就事业、不断学习和提高的学习型组织。在师生中大力倡导“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做好人”的读书活动。

4、上半年办好第三届“读书节”,第五届英才杯“教学节”;下半年办好第二届“童话节”,努力大造英才的品牌。

5、着重抓好课题研究,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在抓好原有的“构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构建富有活力的校本课程体系”、“培养学生良好的坐姿握笔习惯”、“新课堂实施中有效教学理论与实践研究”、中央教科所“十五”国家重点德育课题“整体构建学校德育体系深化研究与推广实验”五个课题的基础上,再开展以下几个课题的研究:“小学课外阅读校本课程实践研究”、“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实效性的策略研究”、“小学英语教学形成性评价研究”。要充分发挥校园网和资源库的优势,借助这些资源来进行课题研究。

特级教师论文篇6

关键词:小学;班级文化;教育

小学班级文化建设的基本过程为:在以班主任为指导的班级文化建设中,通过班级文化的熏陶、班级制度的管理、班级精神的导向、班级活动的宣传等要素的相互作用,使班级文化有序运行,形成一种循环动力,从而对学生的全面发展起到引导、平衡、充实和提高的作用。

一、小学班级物质文化建设

苏霍姆林斯基说:“无论是种植花草树木,还是悬挂图片标语,或是利用墙报,我们都将从审美的高度深入规划,以便挖掘其潜移默化的育人功能,并最终连学校的墙壁也在说话。” 教室是学生学习、生活、交际的主要场所,是教师授业、育人的阵地,是师生情感交流的地方。因此,班级文化建设首先要抓好教室的环境布置。美化班级物质文化,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保持教室整洁,养成良好习惯

教室卫生是班级文化环境的基础。班级文化建设要求小学班级的教室必须是课桌整齐,门窗鲜亮,地面洁净。我认为,干净的教室不是打扫出来的,而是保持出来的。因此,平时大家要以身作则,身体力行,从自身做起,看到纸屑主动捡,课桌椅歪了随手扶正,卫生洁具摆放整齐等,从而让每个小学生都树立主人翁的责任感——“教室就是我的家”。

2.美化教室墙壁,打造丰富多彩的学习乐园

认真完成对班级教室的布置,让小小的一块墙壁成为教育大家的一片天,让学生在浓郁的氛围中受到情感的熏陶。不论是墙上的标语还是宣传画,都要经过师生的精心设计,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让他们自己设计、自己动手来布置“共同的家”。

(1)教室前面黑板的上方挂上整个班级的座右铭,因为目标、标语是导航灯,要让学生一抬头就能看到,班级奋斗目标的选择当然是要经过全体学生的讨论决定的。

(2)教室墙壁的空白处粘贴富有激励意义的格言、警句或图画,可以悬挂一本“好人好事”记录本,可以挂上班级活动的剪影,让小学生置身于受教育的环境中。

(3)教室侧面墙壁精心布置诸如“展示台”“我最棒”等的板块,“展示台”里为表现好的学生贴上星星,让学生有一种竞争和挑战的意识;“我最棒”中展示学生的优秀习作、书画作品,让学生在展示中张扬个性,表现自我,从而让他们的个性不断地得到发展。

3.精心办好黑板报,展示个性文化风采

黑板报可以说是一个班级的文化导向,是营造班级文化氛围的重要舞台,是传播知识、启迪智慧、播撒文化气息的“一方宝地”。师生们要充分利用黑板报,集思广益地把每次板报办得内容丰富、各具特色。为培养小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以及设计、选材、抄写、写作的能力提供机会和舞台。

二、小学班级精神文化建设

班级精神文化对人的感染力是巨大的,它使置身于其中的每一个学生都感到一种无形力量和高尚精神的存在,有意或无意地影响、支配着学生的行为,陶冶着学生的情操。班级精神文化是指班级所形成的价值观、道德观、行为方式、人际关系、集体舆论以及各种认同意识所表现出的文化形态,它是班级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和深层结构要素,也是班级文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1.确立合适班级的奋斗目标,培养学生目标意识和奋斗意识

一个优秀的班级应该有一个集体的奋斗目标,这样才能形成强大的班级凝聚力。在创设班级的奋斗目标时,班主任教师应充分地发挥民主,听取每个学生的意见,按大多数学生的愿望设立这个目标,必要时还可以和学生家长进行沟通。因为有学生自己的参与,有他们自己的意见,所以这样的目标会更吸引小学生,他们的表现也会很积极。

2.培养正确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增强班级凝聚力

正确的班级舆论是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对每个成员都有约束、感染、同化、激励的作用。教师要注意培养正确的集体舆论,引导学生对班集体的一些现象与行为进行评议,努力把舆论中心引导至正确的方向,营造良好的班风、学风。

3.丰富班级内的评价体系,使小学生学会赏识

小学阶段的学生有一个特点就是特别重视学校里老师对自己的评价,他们对于老师的夸赞会特别兴奋,而对于老师的批评会特别沮丧,所以在班级的学习生活中,教师对学生的夸赞和批评很重要。创建优秀班级文化要求教师要多夸赞和适当批评学生。但是如果小学生仅仅只从教师那里得到评价,长此以往,就会减弱学生认知自己的能力,所以丰富的评价体系在小学班级文化建设中不可或缺。

4.培养小学生的班级认同感和归属感,使班级更加团结友爱

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我们知道,人的更高层次的需要是一种归属与爱的需要,学生对班级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就是这种深层次需要。班主任要经常把班级取得的成绩、任课教师对班级的良好评价以及家长的充分肯定及时与大家交流,提高大家对班级的认同感,让学生感到,在这个班里学习和生活是非常荣幸和骄傲的,从而产生自豪感,形成强烈的归属感。

5.适时开展感恩教育,逐步完善班级情感文化

在小学班级文化建设中,应认真贯彻素质教育精神,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理想前途教育。如在母亲节、父亲节和教师节的时候,创建以“感恩”为主题的班级特色文化,让学生的心灵在充满“感恩”的氛围中接受洗礼,使学生有爱心、有灵性、有责任心、有怜悯之心,使他们敬畏生命、知耻知荣、知恩报恩。

6.做好小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培养他们的品德与修养

小学教师要及时教育学生,使他们有良好的思想道德。比如在学生犯了错误时,不要惊慌,要引导学生明辨是非,让学生学会知错就改。

参考文献:

[1]金岚.小学班级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9.

[2]张云杰.班级文化建设的实践策略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8.

[3]潘丽珊.班级文化建设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5.

特级教师论文篇7

关键词: 高职英语 真实性课堂讨论 发生要素

一、引言

在英语课堂中营造真实有效的讨论状态一直是教育理论家们,研究人员及教学从业人员们所推崇的目标。对于语言课堂话语的特点研究已有不少,这些研究从不同角度对真实的课堂讨论应达到的状态作了描述,真实的课堂讨论或课堂对话往往被认定为一种独特的互动类型或言语类型(speech genres)。正如霍奎斯特(1990)[1]指出,言语类型是在某种情境下生成的。换言之,它的一系列特点发源于使用它的言语共同体(linguistic community)。因此,当在研究一种被某个言语共同体所使用的互动方式时,就必须研究该言语共同体所处的环境特点,以及由此环境所塑造出的言语类型的特点。本文旨在探讨高职英语课堂教学环境下促成真实性课堂讨论产生的几大要素。

二、相关理论依据

(一)课堂讨论与真实性课堂讨论

课堂讨论通常指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围绕一定的主题和内容在课堂上相互讨论、相互启发,从而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及思辨能力,课堂讨论的效果如何往往难以衡量。真实的课堂讨论是一种基于课堂环境的言语类型,参与者们共同探讨问题,阐明自己的观点和意见。在这类互动过程中,参与者们有机会表达意见和想法,讨论的最终结论往往来源于参与者们真实思想的碰撞[2]。真实的课堂讨论往往事前不会框定结论,目标在于对相关问题达成新的更具深度的理解。这种互动方式被纽曼[3]形容为“具有实际意义的讨论”,尼斯特兰德[4]称之为“对话式的”,而被古铁雷斯[5]描述为“应答式协作”。在对真实的课堂讨论语言进行话语分析(discourse analysis)之后,发现如下:a.处于真实的课堂讨论情境下的师生都分别在讨论过程中担当了具有实质性的并且多样的角色;b.讨论内容往往涉及不同意见的表达、反思、信息提供、对错误认识的澄清,以及联系过往经验分析问题;c.讨论的方向往往指向还未达成共识且含糊的问题[2]。课堂真实讨论所具有的探索性,使其言语类型具有不可忽视的社会性。因为参与者需要与同伴分享自己的立场,为讨论的进行提供具有可讨论性的、可质疑的话题及观点,并时不时地对同伴的意见提出质疑,同时又不至于冒犯对方。

(二)言语类型及其所属言语共同体

巴赫金[6]曾提出人们不是完全自由随机地选择自己的语言,语言的选择和一种相对固定的言语类型相关。真实性课堂讨论就属于一种特殊的言语类型,具有一系列固定的话语表述。成功地进行课堂讨论互动需要正确地领会并解读课堂环境下特定互动模式,识别言语类型,并根据需要形成自己的言语行为。换言之,某种言语类型被使用时所处的环境在极大程度上决定了交流的性质,它决定了什么能说,怎么说,对谁说,以及为什么说,等等。

言语共同体(或言语社区)是指在某种语言运用上持有某些共同社会准则的人员的集合体。语言环境的重要性表明存在于一个言语共同体中的互动与该共同体的生活性质有紧密联系。若把一个班级作为一个言语共同体,那么该共同体的生活支撑并培育了相应言语类型的发展,同时,由该言语类型所支撑的学生间互动又为班级生活提供

了素材[7]。

三、研究方法

调查选择了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基础部应用英语专业的一个班级作为研究对象。教授该班级阅读课的教师

(Ms.Ma)善长在课堂上运用讨论的方式让学生探讨对英文文本的理解。该班有39名学生。采集数据的方式包括两个月的随堂观察及与师生分别进行的单独访谈。这项调查的目标是寻找促成该班级英语课堂真实性讨论的要素,以及描述构成该班级课堂社会生活的各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

四、结果分析

真实性课堂讨论的三大要素:

(一)教师对课堂讨论的认识

在与Ms.Ma进行的单独交流中,她表示,她的阅读课堂上基本回避给学生灌输现成的观点。她说:“我希望他们找到自己的答案。那样对文章内涵的理解会更难忘。”她对于同一个文本学生们的不同理解持有开放的立场。在课堂上反复强调“没有唯一的答案”,鼓励学生对所阅读的文本进行反复解读。在传统的英语阅读课堂上,教师往往迫于帮助学生通过等级考试的压力,一味地介绍并操练各种阅读技巧,而忽视了文本本身的内涵。而Ms.Ma非常注重培养学生的外国文学素养,试图将高职英语的阅读课程赋予更多的文学性,通过真实性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此外,在访谈中,她对学生的学习能力表现出了极大的尊重,她反复地强调学生们是如何的出色,经常给她带来惊喜。

在Ms.Ma的英语阅读课上呈现出的真实性讨论状态与其一贯推崇的教学理念紧密联系。她认为“是学生的思维赋予了文本更多意义”,而她只是课堂讨论过程中的帮助者。课堂中通常由学生发起讨论的主题,学生表达观点,最终形成属于他们的言语类型。同时,Ms.Ma对于分歧的极大包容度也增强了学生积极担当讨论角色的意愿。她的坦诚给学生传达的信息是,课堂的确是个开展真实性讨论的“安全区”。

案例中教师Ms.Ma为营造易于真实性讨论的课堂环境起到了积极作用。这个案例证实了教师的态度及理念对于课堂讨论是否成功的重要作用。布罗迪[8]曾提出教师的一切教学实践都与其自身的教学理念密切相关。因此,广大一线教师应重新审视自己已内化的教学理念,在教学实践中是否依旧视知识为一系列真理的叠加,而教学只是直接传递真理的过程。在一个由教师占据无可争议的权威地位的课堂环境中,真实的课堂讨论几乎是不可能发生的。真实的讨论需要开放地包纳对于同一问题不同解释,而这正是Ms.Ma“教师是学生学习过程的促进者,相信学生的学习能力及相信学生具有思考和学习的意愿”教学理念的实践反映。

(二)学生对课堂讨论的认识

真实性讨论作为一种言语类型,强调参与者的积极互动以及互动的多样性。观察中发现,学生以发起主题,表达意见、反思,给予同伴幽默的评价以及提供信息等形式参与了真实性课堂讨论。这表明学生对课堂讨论这种方式很有好感。学生这种积极的态度从随堂观察及个别访谈中都得到了验证。被访问的5个学生代表都表示很喜欢英语阅读课的讨论过程,认为老师选取的文本很好,并表示“这样的讨论形式对自己多方面水平都有提高”。

学生a表示英语阅读课是她“自我表达的场所”。

学生b认为英语阅读课“很有价值,觉得自己也能发言,很开心”。

研究传统课堂环境的学者戴森[7]、尼斯特兰德[4]等曾表示,课堂互动事实上极少以个人表达为目标。而从学生访谈的记录来看,学生不但认为课堂是自我表达的合适地点,甚至表示自己有必要在课堂上说些什么,并认为自己对课堂所讨论的话题有发言权。换言之,学生不但没有死板地根据教师事先设定的轨迹来进行讨论,反而在Ms.Ma的阅读课堂里,学生享受讨论的过程,并珍惜讨论过程中的表达机会。

(三)课堂人际关系

随堂观察中发现,Ms.Ma与学生间存在着双向的关爱情感。在课堂讨论过程中,学生对老师总是带着一贯的尊敬而亲切的感情。这种情感通过课间师生的善意调侃以及学生对Ms.Ma兴趣、爱好的熟悉程度体现出来。比如,学生都知道她是游泳迷,在北京奥运会期间,学生在清晨见到老师时就问:“昨天菲尔普斯又破记录啦,你看了么?他真强!”师生间和谐的关系对于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畅怀地表达有着重要作用。对教师的喜爱情绪无形中引导学生响应教师在课堂上提出的邀请,并且展现真实的内心世界。

此外,通过对文本内容的幽默解读,学生找到了一种互动的全新方式。他们将幽默作为一种分析途径和缓解气氛的方法。同时,幽默的话语有助于维护学生间的关系,避免意见冲突所带来的摩擦。接受访谈的几个学生表示,和同学的关系也不错,并感受到了班级的信任感和安全感。

班级的人际关系也是影响课堂讨论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班级成员间互信和谐的人际关系是促进学习过程的基本因素。这一点在真实性课堂讨论过程中显得尤为重要,因为真实性课堂讨论是一种需要参与者抛开顾虑、表达自己的观点供同伴评议的言语类型。和谐的人际关系是该班级的突出特点之一,可见有意打造真实性课堂讨论的教师应将其作为努力的方向之一。教师应了解学生多方面信息,从而凭借对学生的了解去创造积极、可信、并相互尊重的师生关系。同时,教师也应为学生自我表达及学生团队合作提供机会,以营造良好的学生间关系。

五、结语

这项针对浙经院院应用英语专业班级阅读课的调查证实了国外专家如戴森[7]的观点,即不存在一个简单的答案能够概括性地描述某个言语共同体所处的课堂环境。课堂环境是复杂多变的,包含了众多特性,因此只能视为是一个复杂的实体。这种复杂性表明,当教师试图构建一个有利于真实性课堂讨论发生的环境时,必须尊重环境中的各种特性及特性间的动态关系。这项调查结果显示,课堂环境中的所有特性都是整体环境的组成部分,并在很大程度上相互影响。如幽默的语言方式是学生间和谐关系的产物,同时也成为了建立和修复这种和谐关系的机制。戴森[7]曾对课堂环境中不同特性间的互动关系作过研究,在他的研究中发现,尽管被研究的班级具备了许多利于真实性课堂讨论形成的要素,但是课堂讨论的有效性仍不理想,原因在于学生认为教师所谓的对不同意见的开放态度是虚假的。为促成真实性课堂讨论的发生,各种以班级为单位的言语共同体必须找到属于自身的行为规范及平衡。对案例班级的分析希望能为一线教师提供有价值的努力和改进方向。

参考文献:

[1]Holquist,M.Dialogism:Bakhtin and His World[M].New York:Routledge,1990.

[2]Hadjioannou,X.An Exploration of Authentic Discussion in the Book Talks[M].Florida:University of Florida,2003.

[3]Newmann,F.Five Standards of Authentic Instruction[M].Educational Leadership,1993.

[4]Nystrand,M.Dialogic Instruction[M].New York:Teacher’s College Press,1997.

[5]Gutierrez,K.How Talk,Context,and Script Shape Contexts for Learning:A Cross-case Comparison of Journal Sharing[M].Linguistics and Education,1994.

[6]Bakhtin,M.Speech Genres and Other Late Essays[M].Austin:University of Texas Press,1986.

[7]Bruner,J.Acts of Meaning[M].Cambridge,MA: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90.

特级教师论文篇8

(一)给学校文化元素以延续与展望

学校文化元素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延续、逐渐淘汰或得到更新。因此,我们要对已有的学校文化元素进行筛选,从中找出具有旺盛生命力、能激发师生情感的部分,加以整理,剔除杂质,赋予其新的内涵。同时,要结合学校未来发展的可能性,根据学校文化传承的脉络和经济社会的发展状况,不断挖掘学校文化所蕴含的新元素,使学校文化得以推陈出新。和健听学生一样,聋生也是社会有用之才。为了让大家明确这一点,学校特意在新校区的一角放置了一块“隐秀石”,寓意是每个聋生身上都隐藏着独特的禀赋和才华,总有一天他们会脱颖而出。这“隐秀石”便是学校文化的重要元素。

(二)将学校文化元素进行合理整合

学校文化元素分散在教育管理的方方面面,就其广义来讲,包括学校发展过程中的各种物质、精神财富,其中有好的,也有不好的。因此,我们要进行必要的选择、整合和优化。教师人际关系是一种比较复杂的学校文化元素。特殊教育学校教师人际关系一般比较单纯,但由于学校长期处在与兄弟学校接触不多的半封闭状态,教师也会生出一些与管理思想、规章制度相悖的非主流意识,这样的意识甚至会主导部分教师的日常言行,以致影响正常的教育教学和管理。因此,要创设良好的教师人际关系,除了密切领导与教师、教师与教师的关系外,必须经常对教师进行正面的思想教育和引导,消除非主流思想和意识滋生、蔓延的土壤,同时还应建立起以骨干教师为核心的积极向上的主流群体,以带动其他教师形成良性的人际交往关系。此外,要完善学校管理制度及其保障机制,以免学校文化元素被不必要的人为因素制约和影响。

二、学校文化元素的植根与培育

(一)植根教师集体

教师是学校教育的主体,许多教育意图的实现需依靠教师去实现,因此教师的感召力对学校文化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教师个体成长过程中,教师集体发挥着重要作用。在教师集体建设中,级部、学科组、工会组是重要形式。要根据它们各自的特点,让其承担起学校文化建设的相应职责。自身制度建设是级部在学校文化建设中的头等大事。级部在日常管理中应依托学校的规章制度,制定切合自身特点的管理体系和方法。这对于凝聚级部内师生的思想意志,更好地贯彻上级行政部门下达的目标任务以及落实校园文化、形成级部文化、引导班级文化都具有重要意义。文化传承在很大程度上是学科组的职责。学科组可以通过学科教研、学科教学等形式,统一组内教师对学校文化的认同感,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学科文化,进而对教学产生影响。工会组要组织教师开展各种形式的寓教于乐的活动。工会组既能使教师个体形成较为稳固的小组集体,又能缓和级部在实施制度时产生的矛盾或教师个体间发生的冲突。因此,工会组文化是级部文化和学科组文化的必要补充。这样,通过多管齐下的教师集体建设,学校文化的各种元素必然会在教师身上得到很好的整合与体现,并使教师成为学生效仿的榜样。

(二)植根学生集体

一个良好的班集体,必须具有良好的班级舆论和能引导全员的班级公约、团结合作的任课教师团队、自主创意的教育活动以及良好的人际网络,这些也都是班级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班级舆论是引导学生思想觉悟、形成学生集体意识的重要环境。各个班级将学校文化转化为自身正确的舆论,才能引导全体学生朝着共同的目标前进。因此,营造良好的班级舆论氛围是班级文化建设的首要任务。班级公约是全体班级成员(包括教师)在共同参与实践、共同设计未来、共同遭遇困惑的过程中,经过集思广益产生的以班级目标为核心的文化产品。它对每一个班级成员都具有言行的参考性和约束性,具有班级规范的作用。教师团队是以班主任为核心、全体任课教师参与的集体,在班级文化建设中担负着指导和引领的作用。班主任应根据学校总要求,结合班级学生和任课教师的实际情况,在与任课教师共同商议的基础上,制定教师团队目标;任课教师则应在自身教育教学活动中配合班主任将班级公约所确定的教育目标具体化,为班主任完善教育教学目标出谋划策,不断改进教育教学,从而引领班级文化的形成。学生自主创意的教育活动是班级文化的重要元素。每个学生都可在教育活动的初始阶段提出自己的创意和设想,班主任或班干部汇聚大家的智慧,设计和确定班级教育活动方案。在活动开展的某一时段,仍可让学生根据活动需要修改和完善既定方案,充实内容,改良形式,使之更适合学生特定的生理心理需求。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建设班级文化的重要纽带。它能使班级成员逐渐生发出向心力,使之团结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对班级文化的后续建设会产生重大影响。

(三)植根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承担着文化传承的重任,在学校文化建设中担当着重要角色。就特殊教育学校发展现状而言,知识的校本化、属地化是较好的做法。知识的校本化,是由各校按自身特点编撰适合学生学习的教育教学文本,用于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以让学生全面了解学校及周边地区的历史沿革、发展现状和有志有为师生的事迹。而知识的属地化,是指由各地区教育行政部门牵头,收集所属区域的经济、文化、历史等资料,汇编教材,用于属地学校的日常教育教学,从而使所属地区特有的文化积淀得到开发和应用,并通过课堂形式逐渐渗透进学生心中。此外,各种散落性文化资源的发掘、搜集、整理与归类,也是学校文化建设中一项不可或缺的工程。

(四)植根学生社团

校园文化建设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社团的功能,以使学校成为充满朝气和活力的处所。学生社团主要包括文学社、科技组、体育艺术团等,是学校文化建设的最佳阵地,对调节学生课业生活、补充课堂教学遗漏、培养学生课余兴趣爱好都会产生重大影响。学生社团指导教师应对学校文化建设的作用和价值有更清晰的认识,甚至有一定的自主设想和自我设计,这样才能有的放矢地引导学生通过参与社团活动,投身学校文化建设,提升自己的科学素养和生活能力。

上一篇:生物教师论文范文 下一篇:美学教师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