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混凝土质量的控制

时间:2022-03-23 05:19:42

普通混凝土质量的控制

摘 要:本文阐述了影响普通混凝土质量的各方面因素及采取的相应措施。

关键词:混凝土;原材料;配合比设计;质量控制

1 原材料的质量控制

工程中混凝土的基本组成材料是水泥、水、骨料(砂和石子),及根据需要掺入的各种外加剂,而合理选择原材料是保证混凝土质量的基础。

1.1 水泥

水泥在混凝土中起胶结使用,是最重要的材料,正确合理的选择水泥品种和等级是影响混凝土强度、耐久性及经济性的重要因素。

首先应根据工程性质与特点、工程所处环境及施工条件,依据不同品种水泥特性,合理选择配制混凝土所用的水泥品种。

其次在水泥等级的选择上应当与混凝土的设计强度等级相适应,因为若用低等级强度水泥配制高强度等级混凝土,水泥用量必须大,增加成本,而且也会使混凝土收缩和水化热增大;若用高等级水泥强度配低强度等级的混凝土,从强度上看,少量水泥就能满足要求,但为满足混凝土拌合物的和易性和耐久性,就需要额外增加水泥用量造成水泥浪费。

水泥品种和标号确定后,还必须确保水泥质量,在材料进场时不但要查验产品合格证和水泥出厂检验报告书,还应按规范要求对水泥进行抽检做原材料复验,以确保其质量。

1.2 骨料

我们工程中常用的细骨料一般为天然河砂,粗骨料常用卵石或碎石。

对河砂的质量要求是不宜混有有害物质,另外,还要合理地选择砂的粗细程度和颗粒级配这两项质量指标。

普通混凝土常用的粗骨料有卵石和碎石,它在混凝土中起骨架作用,其强度(压碎指标值)、针片状颗粒含量,表面形状,颗粒级配、最大粒径、有害杂质含量等质量指标也直接影响到混凝土的质量。

粗骨料中针片状颗粒不仅本身受力时应折断,影响混凝土的强度,而且会增大骨料的空隙率,使混凝土和易性变差。而粗骨料的表面特征影响骨料与水泥石之间的粘结能力,进而影响混凝土的强度。

粗骨料同细骨料一样也要求有良好的颗粒级配,以减少空隙率,增强密实性,从而可以节约水泥,保证混凝土的和易性及混凝土的强度,特别配制高强度混凝土,粗骨料级配特别重要。

所以在进行混凝土施工前,所有粗、细骨料均应做原材料性能试验,其各项质量指标验检合格后才能使用,这也是保证混凝土质量的一个重要措施。

1.3 水

水是混凝土的主要组分之一,拌合用的水质不纯,可能产生多种有害作用,最常见的有:

因此我们在使用混凝土拌合用水时,提倡使用符合国家标准的生活用水且不得使用生活污水。

1.4 外加剂

随着近代混凝土施工工艺的不断发展,混凝土外加剂在混凝土施工中已应用得非常广泛,亦也成混凝土重要组成之一。

在混凝土中掺入外加剂,可明显改善混凝土的技术性能,取得显著的经济效果。但在外加剂的使用过程中,一定要根据具体要求情况,参考有关资料,通过试验确定,以避免造成事故。

2 混凝土配合比设计的质量控制

影响混凝土的质量的另一个最重要的因素是各原材料在配制拌合中,各自所占的百分比。如何确定它们之间的数量比例关系,而通常所说的混凝土配合比设计。

在规范要求允许的条件下,配合比设计应从经济、工作性能、质量等方面综合考虑,择优选用,还应针对不同施工部位,工作环境和施工方法,进行统计和分析,以找出配合比设计中存在不足欠缺的地方并加以改进,提高配合比的设计质量,达到降低成本,增加经济效益的目的。

3 施工工艺质量控制

混凝土施工是直接影响混凝土质量的一个最重要的因素,我们应当把质量管理具体落实到各程序每道工序上,以保证产品质量。

3.1 施工前各工序的质量控制

(1)组织施工班组进行技术交底,班组必须熟悉图纸,明确施工部位的各种技术因素要求。

(2)复核测量放样数据,检查钢筋、模板尺寸,钢筋应定位准确,模板应支撑牢固。

(3)模板要尽量采用钢模,如用木模要求具备足够的稳定性、刚度和强度,要保证不胀模、不变形、不走样。为保证混凝土外观质量,还应避免用废机油做脱模剂。

3.2 配料、拌合、运输工序阶段的混凝土质量控制

(1)在施工前应准确测量生产现场砂、石含水量,在调整施工配合比时必须从用水量中扣除含水量,补回砂、石重量,如砂、石含泥量超标,应在混凝土施工前三天冲洗完毕,严禁边冲边洗边拌制混凝土。

(2)严格控制混凝土拌合时的用水量,按要求称量加入;砂、石必须准确过磅后才能进行拌合,从而减少砂、石用料的偏差。

(3)如需掺外加剂,应重视对外加剂的使用控制,严格按要求规定加入。

(4)混凝土搅拌的最短时间必须根据施工规范确定,掺有外加剂进搅拌时间应适当延长1~2min。

(5)必须按规定在搅拌机出口检查混凝土的和易性,掌握水灰比波动情况,以便出现问题能找出原因及时解决。

(6)混凝土的运输能力应适应混凝土凝结速度和浇筑速度的需要,使浇筑工作不间断,并使混凝土运到浇筑地点时仍保持均匀性和规定的坍落度。

3.3 浇筑、养护、拆模等工序的质量控制

(1)混凝土下料高度超过2m应设串筒或溜槽,浇灌应分层下料,分层振捣,防止漏振;模板缝应堵塞严密,浇灌中,应随时检查模板支撑情况防止漏浆;基础、柱、墙根部应在下部浇完间歇1~1.5h,沉实后再浇上部混凝土,避免出现“烂脖子”。

(2)混凝土振捣时,应根据施工对象及混凝土拌合物性质选择适当的振捣器,并确定振捣时间。振动器的走向及布料厚度要明确控制,不允许把振动器作为布料工具使用,振捣必须到位,防止漏振、过振;同时在施工过程中严格遵循工艺流程,按顺序浇筑,保持分块,分层搭接,不形成缝隙。

(3)对已成型的混凝土结构,应及时覆盖及养护;当平均气温连续5d低于5℃时,应按冬期施工的规定进行,及早制定防冻措施;炎热季节的防护、大体积混凝土的降温措施、测点的布置等后期保护应采取专门的技术措施。

(4)拆除侧面非承重模板时,混凝土应具有1.2N/mm2以上强度;拆模时注意保护棱角,避免用力过猛过急;拆运模板时,要防止撞击棱角,若缺棱掉角,可将该处松散颗粒凿除,冲洗充分湿润后,视破损程度用1∶2或1∶2.5水泥砂浆抹补齐整,或重新装模板用比原来高一级混凝土捣实补好,认真养护。

对混凝土工程而言,只有严格工作程序,对工程材料和施工质量进行全面控制,施工中按质量管理程序办事,建立健全质保体系、提高施工管理和技术管理工作,才能达到质量控制的有效目的。

参考文献

[1]《建筑施工工程师手册》.

[2]《建筑施工工艺规程》建筑篇[M].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

作者简介:蒋佳庆(1963-)男,山东莱州人,工程师,研究方向:建筑工程管理。

上一篇:公路桥梁施工过程的质量管理 下一篇:清水混凝土发展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