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立董事制度的前途和外部董事制度

时间:2022-03-22 11:15:46

独立董事制度的前途和外部董事制度

既要发挥监督经营者、制衡内部董事的作用,又要能够起到促进决策的功效,最佳的做法是以外部董事(outside director)制度取代独立董事制度

独立董事制度的特点及其功绩

独立董事制度的建立,有利于公司治理的改善。“独立董事与较高的公司价值相关,具有积极的独立董事的公司比那些具有被动的非独立董事的公司运行得更好”(世界银行,1999)。Fama和Jensen曾指出,独立董事作为低成本控制权内部转换的市场机制介入董事会,会加强董事会的活力,降低执行董事和管理层合谋的可能性,激励和监督企业管理者之间的竞争,并作为专职的调停人和监督人有效地降低管理层对剩余要求人权益的侵害,从而解决企业中存在的最基本的问题。Chen和Jaggi (2000)对独立董事在公司信息披露中的作用问题进行的深入研究表明,独立董事比例高的董事会在信息披露方面比较全面。Borokhovich and Trapani (1996)研究表明,与内部董事相比较,独立董事更容易做出对业绩较差的CEO进行撤换的决策。

独立董事具有某些方面的专业知识,而这些知识通常是内部董事所不具备的,他们可以运用丰富的商业经验、掌握的技术和市场方面的知识,来帮助企业经理层解决经营上的难题,构建重要的商业战略(Brickly & James ,1994)。Millstein和MacAvoy (1998)分析了154家美国大型上市公司后,发现在20世纪90年代具有独立董事的公司运行得更好,与业绩存在明显的正相关关系。Hossain、Prevost和Rao (2001)考察了新西兰1993年《公司法》修改后独立董事设立对公司业绩的影响,其结论是独立董事对新西兰公司的业绩有积极影响。

新世纪以来对独立董事制度的质疑

然而,世纪之初的世界范围的公司财务丑闻使人们对独立董事制度产生了怀疑,也使上述学者的研究成果显得苍白。魏斯评级公司的调查报告显示,7000家美国上市公司中有1/3的公司可能存在捏造盈利报告的问题,但没有一家独立董事能够指出这个问题。世界通讯、莱得艾德、施乐等大公司董事会的独立董事比分别为9/11、7/9和7/9,然而它们的舞弊行为既不是审计委员会,也不是独立董事发现和揭露的。安然(Enron)公司的17位董事中,除了董事长和CEO外,其余董事拥有显赫地位的独立董事,如美国奥委会秘书长、德州大学校长、英国前能源部长等,他们在安然舞弊案中不仅没有起到应有的监督、制衡及保护作用,而且成了安然公司的“形象代言人”。

我国的上市公司也是丑闻不断,同样我们听不到独立董事的声音。如果能够听到的,也仅仅是因触动了自己的利益不满而发表所谓的独立声明,或者因任职董事公司出现问题想解脱责任而以“无法了解和把握公司的真实运行情况”为由声明辞职。《上海证券报》2004年所做的首份中国独立董事调查报告显示,无论是独董的客观行权环境,还是独董自身主观的行权愿望,都难令人满意。调查涉及来自于北京、上海、天津等九个省市的26位独董。调查结果揭示,33.3%的独董在董事会表决时从未投过弃权票或反对票,35%的独董从未发表过与上市公司大股东或者高管等实际控制人有分歧的独立意见。独立董事被人们称为花瓶董事、傀儡董事、人情董事、荣誉董事、糊涂董事。张维迎更是将独立董事比作麻袋上绣花。

那么独立董事制度为什么会出现这一结局?究其原因,可能存在三个方面的问题:

首先.独立董事名为“独立”,实为大股东或管理层代表。独立董事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它的独立性,独立董事独立于上市公司的主要股东、实际控制人或者其他与上市公司存在利害关系的单位或个人。但独立董事由董事会提名实质上就是大股东或管理层提名,实际上就是接受他们的委托从事所谓的独立董事职责。独立董事与大股东和管理层之间是一种委托关系。受人之托、拿人钱财,独立董事自然而然要替大股东或管理层说话,维护他们的利益。独立董事并不独立。独立董事不仅没有减轻上市公司的问题,反而产生新的问题,引发更大的道德风险。独立董事有动机甚至有义务与内部董事和管理层共谋,损害中小股东和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利益。

其次.独立董事缺乏激励。独立董事的风险法律上虽说是无限的,但实际上却是微小的。中国违规甚至违法的上市公司为数众多,但被处罚的微乎其微。而作为其独立董事,充其量被谴责或罚款。独立董事没有压力努力工作。同时,由于所谓的“独立”,与上市公司缺乏利益关联,独立董事没有任何激励尽职尽责工作。事实上独立董事越独立,工作的激情越差。独立董事拥有控制权,但却不拥有剩余索取权及承担风险,其控制权只能是一种“廉价投票权”。Bhapat和Black (1999)研究发现,公司董事会独立性的增加反而降低了公司收益率,并且没有证据表明公司增加更多的独立董事能提高企业收益率。

再次,独立董事不具备董事的能力。独立董事首先是董事,然后才是所谓的独立董事。作为董事,其职责不仅在于监督经理层,更重要的在于进行公司重大决策。然而,现有的独立董事基本上是一些高校教师、社会名流,他们可能是理论家,但缺少实践经验和战略决策能力。而且由于时间和精力的限制,他们即使有能力进行或参与决策,但也不拥有决策所必须的信息。独立董事在董事会仅仅是一个摆设,对经理层来说,是“橡皮图章”。

以外部董事制度取代独立董事制度

既要发挥监督经营者、制衡内部董事的作用,又要能够起到促进决策的功效,最佳的做法是以外部董事(outside director)制度取代独立董事制度。

外部董事是相对于内部董事而言的。内部董事或称执行董事,是指在那些在公司或公司股东单位担任执行职务的董事,或者说作为公司职工(包括经理层)而担任的董事。外部董事或称非执行董事,是指不在公司担任除董事外的其他职务的董事。外部董事虽然既可以是外部独立董事,也可以是外部非独立董事。但我们这里指的是外部非独立董事,具体是指那些公司聘请的不在公司和股东单位担任执行职务而又与公司有一定业务联系的董事,如公司的顾问律师、商、客户、债权银行代表以及为公司提供管理和财务咨询的财务管理专家、战略联盟等。外部董事作为董事会的成员,他们的职责除了制衡内部董事,监督高管层以外,更主要的是与他们的担任执行董事的同事们共同促进公司的持久繁荣,通过参与战略制定来为公司的发展尽职尽责。

与独立董事相比,外部董事的优势在于:外部董事不在公司和股东单位担任执行职务,他们保持着一定的独立性,能够对内部董事起到制衡作用;外部董事与公司存在一定的经济利益联系,他们有激励监督内部董事和经理层的行为,在维护自己利益的同时,维护了公司的利益;外部董事与公司存在一定的业务联系,拥有任职董事公司的充分信息,能够有效行使职权;外部董事是财务、经营、管理、法律专家,具备作为董事所需要的合适经验与技能。

意识到独立董事制度的缺陷及外部董事制度的优越性,国资委在进行央企董事会试点时已经用外部董事取代独立董事的概念,明确提出在国有独资公司建立外部董事制度,并在已经试点的中央企业引进外部董事。我们希望证监会尽快也在上市公司中引入外部董事制度,以恢复人们对上市公司治理结构的信心。

上一篇:董事会行为:一个新的研究课题 下一篇:中国上市公司会计造假治理:制度建设是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