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常态下独立学院校企合作运行机制研究

时间:2022-03-22 07:22:54

新常态下独立学院校企合作运行机制研究

摘 要 阐述校企合作的具体含义,肯定校企合作对于立学院和企业的重要意义,并以独立学院校企合作的运行机制为视角,论述运行机制中各参与主体承担的责任,探讨构建独立学院校企合作运行机制的依据,最后针对校企合作中的“校热企冷”问题设计独立学院校企合作的动力机制和激励机制,以寻求更好的校企合作方式,实现多方协同发展的目标。

关键词 独立学院;校企合作;运行机制

中图分类号:G648.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7)06-0132-04

1 校企合作的背景与含义

自国家实施自主创新战略以来,我国大力倡导深化产学研合作,加快推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积极努力构建创新型国家。在这一重要目标的指导下,我国科学技术不断发展,地方经济产业结构不断调整。与此同时,市场的岗位需求也发生巨大改变,高素质的科研人才和工程设计人才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固然重要,但专业的技术型和技能型人才也必不可少。作为向社会输送人才的主力,高等院校应时刻关注国家政策的引导方向以及市场职位的需求,着力解决“用工荒”和“就业难”两大现象,争取最大限度实现单位需求与学校输送毕业生的成功对接。

在众多高等院校中,独立学院是由普通高等学校与社会力量联合举办的全日制本科院校,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是独立学院作为高等教育组成部分的重要职能之一。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大部分独立学院正积极向应用型本科院校转型,以满足当地的需求为导向,大力培养应用型人才。

校企合作是帮助独立学院更快地完成转型任务、更好地为地方经济社会服务的有效途径之一,也是独立学院培育核心竞争力的一个重要手段。近10年来,我国提倡并高度重视校企合作办学模式,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提出“要调动行业企业积极性,建立健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制定促进校企合作办学法规,推进校企合作制度化[1]”的发展目标。

所谓“校企合作”,是指以社会和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培养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为重点,以向社会输送对口的专业人才为主要目标,独立学院和企业两大参与主体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技术开发等领域融合校企双方资源优势,将理论教学与实践工作相结合,为毕业生和企业之间的双向选择创造机会,增强学生的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提升独立学院的教育质量,最终促进高校、企业、社会经济良好发展的一种培养模式。总的说来,校企合作是独立学院和企业双方资源共享、互利双赢的互补性合作[2]。

2 校企合作的必要性

校企合作对于每一方的参与者来说,都具有重要的影响和意义。

1)从学校的角度来看,校企合作增强了独立学院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目的性,是实现独立学院与市场接轨的重要举措。独立学院可以根据企业提供的市场需求信息调整人才培养方案,设置具体的培养方向,在培养模式上由知识本位向能力本位转变[3]。正确的培养方向和良好的培养质量使得独立学院的就业率和核心竞争力都得到提升。其次,由于独立学院民办体制的特殊性,大部分独立学院的教育经费往往并不像公办院校那么充足,因此,在独立学院发展过程中,经费的不足经常制约着其各方面的建设规划,如实验室建设、实训基地建设、校园场地建设等。在校企合作过程中,独立学院可借助企业的力量弥补其经费不足的缺点,共建实验室或实训基地,让学生享受到更先进的设备资源和更完善的校园设施。

2)从企业的角度来看,校企合作一方面可以帮助企业利用学校的理论资源优势,对自己的员工进行二次培训,使其提升自身的理论素养,更好地利用理论去指导实践;另一方面,在校企合作过程中,企业可以有目标地将学生培养成契合企业发展目标的专业技术人才,有利于帮助企业解决招人、用人方面的难题。

3)从教师的角度来看,教师可到合作企业中去挂职锻炼或培训进修,积累实践经验,促进自身成长,将自己塑造成既具备丰富的理论知识又拥有最新的实践技能的双师型人才。此外,宝贵的实践经历也有利于帮助教师改变理论脱离实际的通病,从而提升教学质量。

4)从学生的角度来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以享受到学校和企业各具特色的双重资源优势,比如独立学院丰富的文献资料、企业先进的设施设备、真实的工作场景等。校企合作有利于学生把理论知识与生产实践结合起来,更好地将所学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技能,从而成为一个真正的“职业人”[4]。此外,校企合作增大了学生找到对口工作的机会,减少了找工作的盲目性,缓解了学生的就业压力。对于参与校企合作的各个主体来说,学生是获益最多的一方。

3 独立学院校企合作运行机制主体

校企合作是一个需要多方协作互助的系统工程,除了独立学院和企业两大主体之外,还需要其他多方共同参与。在整个合作过程中,各参与方各司其职,充分发挥自身的职能作用,成为一个统一协调体,共同构建合理的校企合作运行机制。

校企合作运行机制的核心――独立学院 为了适应新常态下社会发展的需要,独立学院必须始终坚持校企合作的道路以求生存、谋发展,内铸特色,外抓发展。因此,在各参与方中,独立学院是校企合作运行机制的核心,是寻求合作的主动者。

首先,独立学院应定位于应用型本科,以工程实践和创新能力培养为根本,以培养更贴近社会经济建设需要的复合型、应用型、创新型人才为目标,改变以传授专业知识为主的办学思想,采取梯次递进的方式设计专业培养方案,强化集中实践环节,使学生成为适应地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的综合素质高、实践能力强、具有开拓精神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其次,独立学院应关注国家政策,对市场进行充分调研,了解社会需求信息以及相关行业动态,并以此为根据,调整人才培养方案,设置具体的人才培养方向,打造办学特色。

以南京理工大学紫金学院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系为例,其包含的三个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网络工程、软件工程)深度解读了国家“互联网+”的指导思想,并对其他兄弟院校和相关企业进行深入调研,最终确立了各专业的培养方向: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培养方向为移动互联网技术和数字媒体技术;网络工程专业的培养方向为网络信息安全和大数据应用开发;软件工程专业的培养方向为软件开发和软件管理与测试。各专业继而在学校政策的指导下,积极寻求各自专业领域的相关企业,并综合评估各企业是否契合各培养方向的培养目标,有的放矢,以获得最适合专业发展的合作伙伴。

最后,独立学院通常会设置专门的校企合作管理机构,负责针对校企合作制定一整套教学体系和与之有关的保障条例,如鼓励高年级学生去企业锻炼,允许其用实践成绩置换校内理论课程的学分等。此外,校企合作管理部门还负责不断探索校企合作的规律,支持和协助各分院寻求合作伙伴,推动校企合作发展,保障校企合作有序进行。

校企合作运行机制的关键――企业 在校企合作运行机制的各个主体中,企业是校企合作能否成功的关键。一个优秀的、积极的、主动性强的企业是校企合作机制成功运行的前提。

1)企业自身应明确在其未来的发展过程中所需要的人才类型,关注教育教学,积极参与独立学院人才培养计划的制订过程和实施过程,共同对学生进行考核,适当提供经费和设备上的支持。这是校企合作的基础。

2)企业要有战略发展眼光,不断寻求转型与升级,要意识到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对其发展的重要性,要有与独立学院联手培养能为己所用的专业人才的需求。对于企业来说,这是校企合作的原动力。

3)企业可以利用独立学院提供的科研专家和文献资料资源,与独立学院联手开展产学研活动,如项目研究、产品创新等,拓展校企合作空间和范围,实现成果共享,共谋发展。

校企合作运行机制的主导者――政府 政府在整个运行机制中起着重要的主导作用。首先,政府负责制定与校企合作相关的法律法规,完善独立学院校企合作的管理机制、监督机制和评议机制,指引校企合作的方向,明确各参与方的职责和义务,在发生不可调和的矛盾时保障某一方应得的利益。其次,政府出台相应的鼓励政策,对参与合作的企业提供筹措资金等方面的优惠政策,调动企业的积极性。最后,政府可针对独立学院这类具有民办性质的高等院校制定特殊的保护政策,鼓励其多元化发展,为校企合作创造良好环境。

校企合作运行机制的指导者――行业协会 作为行业岗位标准的制定者,行业协会可授权企业参与行业岗位资格认证,行业协会与企业联合举办资格认证考试,颁发资格证书,为学生提升就业竞争力提供机会。此外,行业协会还可为独立学院提供人才培养方案制订标准,指导独立学院有针对性地培养人才,并全程监督、评议校企合作的效果和质量。

总之,在校企合作过程中,独立学院、企业、政府、行业协会应通力合作,努力构建一个科学的、完善的、符合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的校企合作运行机制。

4 构建独立学院校企合作运行机制

独立学院校企合作运行机制的构建,是实现独立学院向应用型本科院校转型的基础,也是建设现代高等教育体系的前期工作。在构建运行机制的过程中,应首先对当前校企合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调研,明确构建运行机制的依据,进而以解决当前问题为目的实现重构,使校企合作运行机制与社会经济系统相适应[5]。

构建依据 在χ诙喽懒⒀г航行调研的过程中,发现当前校企合作之所以难以深入,最关键的问题就在于学校和企业双方找不到一个利益共同点。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与发展,企业已不再缺乏适应劳动密集型产业的一般技能人才,而是急需能够适应技术创新需要的新型应用型人才。然而,大部分独立学院并未意识到这一转变,仍然按照陈旧的职业标准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导致人才培养质量得不到提高,毕业生的综合素质与企业的需求不匹配。这一方面使得学生难以找到合适的工作,独立学院的竞争力无法得到提升;另一方面,企业很难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招募到理想的员工,也难以通过吸纳在校实习生达到节约成本的目的。在这种情况下,校企双方不存在利益共同点,无法实现互利共赢。久而久之,双方参与的积极性都大大降低,合作只是一场貌合神离的表象,最终将会浮于形式甚至被迫终止。

从上述分析中可以看出,校企合作过程中最严重的问题就是双方合作动力不足以及在合作中参与度不高。因此,在构建校企合作运行机制过程中应努力解决这些问题,建立合理的动力机制和激励机制。

构建动力机制 校企合作运行机制的各参与方互相配合,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共建动力机制。

1)培养合作双方的主观意识。政府应大力宣传校企合作的必要性,推广合作成功的典型案例,营造参与校企合作的氛围,要让企业意识到不能局限于眼前的既得利益,而应当用长远的眼光看未来的发展,校企合作并不仅是对学校有利,同时也是企业发展的催化剂。此外,可以通过社会舆论来约束校企双方参与合作的行为,树立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责任意识,引导企业和独立学院积极主动地参与校企合作。

2)健全法律法规,建立政策保障。目前,我国的法律法规中几乎没有任何条文明确规定参与校企合作的企业应承担的责任和义务,因此缺少权威的政策规定,企业与学校的合作往往全凭自觉,在合作过程中经常会出现企业浑水摸鱼的现象。此外,很少有企业会主动去寻求与独立学院合作的机会,他们往往更愿意与公办院校联合培养学生。因此,政府很有必要针对具有民办性质的独立学院出台相应的保护政策,并通过立法的形式来明确校企双方应承担的具体责任,同时建立相应的惩罚机制,对整个合作过程进行干预和监督。如我国政府可以参考德国的做法,规定企业必须按照人才培养目标所规定的形式参与授课和课外指导,按计划对校内教师进行免费的实践培训,赞助实习学生的生活补贴、学习费用等。

3)明确利益分配,建立共赢机制。要想提升企业的合作动力,就要让企业看到通过校企合作能够获得的切实利益,将利益转化为合作的动力。因此,明确利益分配是构建动力机制的关键,也是最后达到双方共赢的前提。

①应尽可能降低企业的合作成本,提高其所能获得的净收益。政府可针对参与校企合作的企业出台相应的税收减免等优惠政策,减轻企业生存压力的同时,也让企业感受到利益所在。同时,政府也可以给予企业一定的资金拨款,用于合作过程中的设备购买或实习基地共建,帮助企业降低合作成本,激励企业参与合作的主观能动性。

②独立学院应努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企业输送符合企业需要的、全面发展的技能型人才,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并为企业节约用人成本。

构建激励机制 一个完整的校企合作运行机制中必须包含一个基于激钕嗳萏跫的激励机制。然而现有的校企合作大部分缺失有效的奖励和报酬机制,很多企业认为即使他们投入很多资金和精力去培养学生,最后得到的回报也不过如是,久而久之,企业原本的热情就渐渐减退了,很多企业甚至觉得做得好与不好、投入多与少,最终带来的结果是一样的。因此,在校企合作过程中经常会发生学生进入企业实习后,企业为了降低培训成本而敷衍对待甚至不闻不问的现象,这导致校企合作几乎没有带来任何良性影响,学生的实践能力难以提高,甚至反而浪费宝贵的校园学习时光。

激励机制的构建,有利于改善企业敷衍搪塞的现象。

首先,政府可仿照一些单位“基本工资+绩效工资”的薪资结构给予合作企业一定的报酬。只要是参与校企合作的企业,政府都可以给其发放“基本奖励”,具体金额应与企业投入的成本和培养的学生数量挂钩。此外,政府还可设立额外奖金,每年发放一次,具体金额应与合作效果挂钩。合作效果主要体现在共建实习基地的数量、共建实验室的投入成本、学生的培养质量、合作的产学研项目规模、培训的教师数量等方面。在这种政策规定下,投入力度大、表现优异的企业不仅能收获良好的合作效益,还能获得政府的资金奖励,这些资金来年还可继续投入使用到校企合作中去,形成良性循环。该机制可以让企业看到公平公正、多劳多得的合作市场,大大提高企业的合作动力。

其次,政府、独立学院和社会还可以对优秀的合作企业予以公开表彰,对企业的付出和成果给予充分肯定,而不是让企业觉得校企合作就是在“做慈善”。同时,对于表现突出的企业,应联系新闻媒体对其优秀事迹进行大力宣传,一方面给优秀企业带来荣誉,另一方面扩大其社会影响力,给别的参与者带来一定的示范作用。

5 结语

新常态下校企合作已经成为众多高等院校发展的趋势和必走之路,构建一个完善的校企合作运行机制是最终实现成功合作的前提和保证。在新的校企合作运行机制中,各参与主体应通力合作,政府提供保障平台,独立学院积极主动参与,企业全力配合,行业协会辅助指导。所有参与者在发展的基础上互相支撑,以合作育人为中心,以合作研发为纽带,以合作就业为表征,建立长久的、稳定的、深入的合作关系,最终实现多方协同发展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J].人民教育,2010(7):8.

[2]刘翠兰,张金福.高职院校开展校企合作的意义[J].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8(7):74-75.

[3]金辉.高等职业教育深化校企合作的应然路径[J].教育研究,2010(4):56-59.

[4]洪绍印.高职教育校企合作路径探寻[J].科教文汇,2015(32):79-80.

[5]崔发周.高职教育校企合作运行机制模型及其现实改进[J].工业技术与职业教育,2013(4):15-17.

上一篇:浅谈高中物理解题如何与实验教学相结合 下一篇:培养小学生语文阅读积累兴趣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