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证券专业基础课程教学评价模式改革

时间:2022-03-21 11:15:44

高职院校证券专业基础课程教学评价模式改革

摘 要: 教学评价主要包括对教师的教学评价和对学生的学习评价。在高职院校专业基础课程教学评价中,一方面应重视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正确评价学生的专业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从而调动学生对所学专业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另一方面应为其他专业课程的学习打好基础,真正做到学以致用。本文通过《宏观经济学》的教学评价做法,从评价内容、评价方法等方面为证券专业专业基础课程教学评价模式改革进行探讨。

关键词: 高职院校证券专业 专业基础课 教学评价 教学模式

专业基础课内容、知识范围介于基础课和专业课之间,是旨在为专业课学习打基础的课程,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只有先掌握了基础知识,才能更好地学习专业知识,掌握职业技能。在实践中,大家往往比较关注专业基础课程的教法,而忽视了如何科学地进行教学评价。教学评价主要包括对教师的教学评价和对学生的学习评价。在高职院校专业基础课程教学评价中,一方面应重视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正确评价学生的专业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从而调动学生对所学专业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另一方面应为其他专业课程的学习打好基础,真正做到学以致用。本文从教学评价,主要是对学生的学习评价的角度审视专业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以改促教,以教促学,学中做,做中学,切实发挥专业基础课程在学生专业素质培养中的作用。

一、高职院校基础课程的重要作用

1.专业基础课在专业课程体系中的引领作用。专业基础课既有其学科的特殊性,又与许多后续专业课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具有基础性作用和引导功能。如证券专业的《宏观经济学》,其宏观经济分析的思维,对后续的《证券投资分析》、《期货学》、《证券投资基金》、《个人理财》等专业核心课程中的宏观经济分析内容,就有着明显的引导作用。也就是说,如果理解了《宏观经济学》的相关原理和分析思路,就非常有利于培养学生对证券市场、期货市场、基金市场的宏观分析能力。

2.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基本专业素养。专业基础课是学生学习专业、了解专业、培养专业兴趣的入门课程,对专业基础课知识的掌握和运用程度,直接影响到学生对专业课的学习及从事专业工作的能力。证券专业的学生如果能理解《宏观经济学》有关的经济学原理、宏观经济指标的解读、宏观经济状况与宏观经济政策之间的关联等,则对于培养宏观经济分析思维、宏观经济政策的解读能力等专业素养是大有裨益的。

二、高职院校基础课程传统教学评价的局限性

1.不重视过程评价。在传统的专业基础课的教学评价体系中,往往以学生的最终考试成绩作为学习质量评价的主要评价指标。过程评价,主要是通过对各个教学阶段的学习进行评价,不断约束学生学好专业基础课,在学习中激发学生学习专业的兴趣,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传统的结果评价方法的导向就是平时学不学没关系,只要抓紧最后阶段,突击学习,通过考试就行,其目的就是通过考试。这种评价方法既不科学又不全面,显然不利于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

2.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传统教学是以教师讲授为主,教师是教学实施的主体,也是评价的主体。这种教学过程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评价往往是“一考定乾坤”,学生学习专业基础课的目的不是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而是为了考试。在《宏观经济学》的教学评价中,传统的评价方法就是平时占50%,期末考试占50%,期末考试的内容基本上就是一些概念、原理、计算等,理论联系实际的内容较少,往往是考试一完就差不多忘记了所学内容,更别说宏观经济分析能力和宏观经济政策解读能力。

三、高职院校基础课程教学评价改革的思路与路径

鉴于传统教学评价的局限性,以及高职院校理论教学“理论够用”的原则,专业基础课评价的原则应该由原来的以“知识为本位”变为以“能力为本位”,采用过程评价的模式,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这样不仅能实现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评价,还能实现对学习过程、学习效果的评价,构建以学习能力、职业能力、个人素质为核心的学习质量评价体系。

(一)教学内容选取要科学、合理。按照职业教育的宗旨,职业能力是教学的最终目的。要想缩短与企业岗位能力之间的距离,课程内容必须围绕“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进行,选取的课程任务应遵循知识目标、能力目标、素质目标的培养原则,使三种能力有机结合。课程任务的选取要融入职业的要求,要符合人的认知规律,从简单到复杂,从单一到综合,体现教、学、做一体化。教师教的活动由多到少,由全局到局部,鼓励学生自主思考,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在证券专业《宏观经济学》的教学中,为了培养证券专业学生的职业能力,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基于两个原则:一是能力导向,二是注重专业基础课与后续专业课程的联系。《宏观经济学》教内容主要侧重三个方面:1.基本概念和经济学原理,经济学原理主要包括经济增长原理、IS-LM模型(主要了解财政、货币政策调控的原理)和通货膨胀等内容,这些基础性和原理性的内容大多是理论性的,主要通过老师讲解;2.宏观经济指标的解读,通过理解宏观经济指标的含义和与宏观经济状况的逻辑关系,培养学生搜集数据、分析数据了解宏观经济状况的能力;3.宏观经济政策解读,这是一个综合能力的培养,要求学生能在了解宏观经济状况的基础上,运用相关原理和概念,解读和预判宏观经济政策。

(二)过程考核和多样化的评价方法相结合。在职业院校,如果仅仅设立了科学的教学内容,而没有采用科学的评价方法,就会产生理论与实践脱节、成绩与能力背离、学生高分低能等现象,因此必须采用科学的评价模式。与传统的教学评价模式不同,过程考核重点在于通过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利用一定的评价指标和评价方法对不同的学习阶段进行综合评价。这就改变了以往“一考定乾坤”、“高分低能”的状况。在证券专业《宏观经济学》教学中主要分为个人平时表现、小组表现、个人考试三个部分,其权重分别是30%、40%、30%,个人平时表现主要体现在出勤、回答问题等方面,小组表现则通过团队专题讲解评价,其中涉及资料收集、PPT制作、内容讲解、专题答辩等考核环节,个人考试包括平时小考和期末大考,小考主要基于概念和原理性内容,大考主要是一篇针对当前宏观经济热点问题或政策的课程论文(须答辩)。个人表现和个人考试由老师评价,小组表现采用学生评价和老师点评相结合的方式。

(三)评价过程要可控。在专业基础课教学中,强调以能力为导向,以项目为载体,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进行过程监控,主要起引导作用。在《宏观经济学》教学评价中,主要以能力评价作为评价目的,而且是紧紧围绕证券专业的职业素养进行的。个人表现一方面体现个人的职业操守,如能否准时准点上课、能否遵守上课纪律,就像以后和客户见面,时间观念强就是职业素养,另一方面能体现个人的自主学习能力(如小考得分)、信息搜集处理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宏观经济分析能力(主要在考试论文答辩中体现),小组表现则体现团队协作能力和团队精神,这些评价内容都是以能力为导向的。更重要的是,每一个考核内容都对应于一定的学习阶段,每一阶段的评价都有相应的考核记录和考核分数,而且是公开的,每个人随时都能了解自己的考核情况,从而进行竞争,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参考文献:

[1]王晓霞.“工学结合”特色在专业基础课程建设中的体现[J].成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1):25-27.

[2]裘晓雯.高职市场营销课程项目化教学的探索[J].人力资源管理,2010(6):228.

[3]沈凯.高职院校专业基础课程建设与改革探索[J].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6):59-63.

上一篇:对初中英语口语自动化考试教学的思考 下一篇:浅议《建筑工程测量》学科的教学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