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教育个人价值研究

时间:2022-03-21 08:32:12

高职教育个人价值研究

一、改革以往的管理方式

长期以来,大学校园坚持以“学生自治为主,教师管理为辅”的政策。这种方式固然可以锻炼学生的能力,可其忽略了与中学管理方式的衔接。对高中生的管理几乎是全方位全天候的,学生很少有自己发挥的空间。现在空间突然变化,学生们面对新问题难免会不知所措。加之现在的大学生多是独生子女,他们的自治力相对较弱。各种问题会层出不穷。因此,改革以前的管理方式势在必行。培养和锻炼学生的自治能力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教师对大一新生的管理由高中的自上而下全封闭方式转变为半开放状态;一段时期后再由半开放转变为完全开放一一放手让学生自治。给他们一个平稳的过渡期来适应新生活。

二、加强对学生的社会公德教育

近年来有关大学生的负面报道有增长的趋势。大学生“天之骄子”的光环渐渐隐去。由于中小学长期坚持实际意义上的“重智育,轻德育”的方针,这使我们不得不接受这样的一个现实。正如今年两会上的一位人大代表所说:“现在的教育是小学中学的内容,中学大学的内容,大学小学的内容—如何过马路,如何待人接物!”社会公德不单是在教室里教来的,更多的是在社会生活中学来的。通过规范学生的日常行为,利用大学里丰富的课外活动,以此来提高学生的社会公德意识。保持大学校园这片净土至关重要,学校数年来形成的校风就发挥起应有的作用。舍弃传统校风校训而进行一系列所谓的什么教育,喧嚣一时而很快就归于沉寂。“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在一个秩序井然,文明健康的校园里,学生可以“养浩然正气”,成为有用之材。社会大天地,校园小天地。在小天地里能挥洒自如的,将来在大天地里肯定能会阔步前进。

三、加强实践,实现学生的个人价值

在高职院校中,越是接近毕业,学生的自信心就越小。他们自觉文凭不高,本事不强。在“技术蓝领”的概念中,他们更倾向于把自己定位在“蓝领”上。更有极端者认为:他们毕业即失业。其实,技术蓝领也不是那么容易当的。要心里有手上有。不要小看技工,小看了技工就是小看世界上最发达的制造业。并且,中国目前最为紧缺的不是工程师,是高级技工。在一些发达的地方,一些工种高级技工的待遇已超过工程师的待遇。因此,学校在加强对学生的技术能力培养的同时,还要把其就业前景和社会发展联系起来,从心理上给他们支持和帮助,使学生具有面对生活的自信心。毕业证和技术证是必须的,现关键是要有真功夫。在社会发展中。每个人都有一个大舞台,问题是你怎样去表现自己。让学生在学习生活中有成就感,对未来的生活满怀希望。这样他们才会全力投入学习并最终能够实现个人的价值。此外,我们的教育教学还应“与时俱进”:在快速发展的科学技术面前,我们的教学带有某种程度的“滞后性”。今天的新技术明天可能就己被更新的所取代。这样的后果是,学生努力学了几年的知识,刚开始工作就要面临淘汰了。学非所用,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毕业即失业”。这也是教育最大的损耗。因此,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一定要坚持不断地学习,从课堂中学,从现实中学。终身学习也是任何人在任何岗位上始终立于不败之地的法宝。与此同时,师生的眼光还应放远些,绝不能把目标仅停留在“技术蓝领”的层面上。在个人培养的策略上,还应该有一定的“前瞻性”。在掌握基本技能之后,应提倡少数学生放眼“工程师”的高度。不要因为你是高职学生,就只能一辈子看机器,个人通过努力是完全可以对自己进行“升级换代”的。成功者大部分是因为他们比别人付出的更多,而不是比别人的起点高。“英雄不问出处”,但“英雄要问功夫”。我们在起点时可能落后些,但在终点时未必落后。.

上一篇:教学改进促课改思考 下一篇:中学物理新课改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