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市场经济下的高等教育管理改革

时间:2022-03-21 05:23:35

论市场经济下的高等教育管理改革

中国加入WTO,非义务教育中的高等教育、成人教育、职业教育列入服务产业领域,意味着中国高等教育管理市场将向世界开放。近几年来。国家高教管理重心下移,从招生、用人等方面给予高校更多的自。为了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国家又提出了到2005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15%的目标。高教从精英教育开始走向大众化教育,目前,国内部分地区已达到15%-17%。进入了高等教育大众化初级阶段。从国际国内总体形势看,中国高教的市场格局正在逐步形成,市场特征逐渐显现,中国高教在办学体制、教育管理上应逐步贴近市场,走向市场化管理。

高等教育市场观念的基本形成

近几年来,高校在招生、引进师资、内部管理、后勤改革、毕业生就业等方面都呈现竞争态势。每到招生季节,不管是名牌大学还是普通高校、高职院校,都施展各自的浑身解数来争取招到足够的理想的学生。在引进师资方面,竞争几乎白热化,尤其是热门、紧俏专业,新办专业,师资紧缺专业,竞争尤为激烈,很多大学以住房、奖金、科研启动费等优厚待遇吸纳人才。在人事管理上,签订有关劳动合同和聘书、制定违约离岗的赔偿制度等都呈现市场特征。同时,增效挖潜工作也在各大高校展开,最热烈的就是高校后勤改革和人事分配制度的改革。特别是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在校内引进了内部竞争机制,把教学、科研的工作与个人经济收益挂钩,调动了教师和科研人员的积极性。这一系列改革,实质上是采用了企业管理的某些做法,是市场规律在高校内部管理中的运用。此外,毕业生分配市场化操作,资本运作开始介入高校领域,除建立了各种贷款制度外,一些企业集团开始向高校建设领域投资,建大学城,办民办大学。而公立高校也利用其品牌优势,参与竞争,如清华大学,为建设其远程教育体系,投资亿元。高等教育作为"一种个人追求的'渴求商品',存在着通过国际贸易而带来购买者、贩卖者和中介者的商业利益。"其市场竞争特征已十分明显。目前,要求在高教领域尽快制定与国际接轨的法律法规,引进市场机制,鼓励企业及社会团体向高教领域投资的呼声很高,说明高教的市场观念已基本确立。

市场经济下的高等教育管理深化改革的方向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长期形成的我国高等教育管理管理的办学体制.从教育观念和办学模式都显示出诸多的不适应,同时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为高等教育管理管理带来了机遇和挑战。机遇表现在:市场经济带来丁我匡经济的大发展这种大力发展又带来r社会人才的需求量的增加和层次的转移。挑战表现在:高等教育管理管理从教育观念到办学模式都不能适应市场经济和人才培养的要求、因此需要继续深化改革.以便最大限度地发挥出高等教育管理管理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人才服务的功能。

首先,市场经济是一种经济运行方式,它属于经济学范畴,它是严格按照经济规律运行的。而成人高等教育管理是教育的一个门类、它属于教育学范畴,它是按照教育规律运行的。市场经济对高等教育管理产生影响和要求。但它的规律不能替代教育规律.高等教育管理只能按照教育规律办学。深化改革.只能紧贴市场经济,适应市场经济,而不能按照市场经济的规律办学,高等教育管理管理如果完全商品化、企业化。"盈利为目的,那就完全改变了教育的宗旨,等于违反了高等教育管理管理的本义。

其次,市场经济和高等教育管理是一种互助关系。市场经济的运行发展需要高等教育管理的人才支持.而高等教育管理的发展也同样需要市场经济提供办学资源支持,两者的汇合点就是高等教育管理培养适应市场经济需要的各类高级人才。高等教育管理深化改革,就是要努力摒弃影响快出人才、出好人才、多出人才的教育观念、办学方式、教学内容、各种管理等方面陈旧的东西、以自身高质量的服务促进市场经济的发展、同时也就给自己的发展打下丁坚实的物质基础。

最后,高等教育管理对市场经济的某些原则、做法可以参考和借鉴。如市场经济是按供求关系调节运行、而高等教育管理在变化改革时,也必须要研究社会对各高等人才的需求情况、来决定开设自己的专业和课程,以满足社会需要、从而建立起打破目前高等教育管理以学科为主的开课原则。体现培养学员掌握综合和应用知识及创新能力的灵活机动的办学机制。其他拓市场经济的竞争机制、激励机制等也都可以在高等教育管理的办学过程中改造运用。

建构市场化的高校教育管理格局

首先,从市场需求出发制定人才培养计划。高校必须了解国际国内经济形势、高等教育管理形势,认真研究国家的宏观经济政策、产业结构调整信息、国民消费结构和教育需求,以及地方和区域经济的各方面情况:经济增长状况、产业结构与政策导向,特别是要联系本校的重点学科、专业进行行业经济的分析与研究,根据市场经济规律和发展趋势培养人才,保持高等教育管理的先导性,前瞻地调整专业结构,拓宽培养口径.制定培养计划。根据市场需求设计"产品",开办不同层次、不同专业方向的学历、非学历、全日制、非全日制的教育;办好特色专业,特色是每一所高校的拳头产品、品牌产品;改革学制,使学制更为机动灵活,更适合不同类型、不同需求的人们进修、学习。

其次,人才竞争出发抓好人才培养质量。人才质量是关键。近几年来,为了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和满足巨大的高等教育管理的需求,高校大规模扩招,并创办了一定数量的大学城,在校大学生人数激增,这给原本就贫血的高校带来了更大的负荷,从校舍、设备、师资、宿舍等各方面办学条件急待改善,教学质量也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存在隐患。因此,加强专业、课程和教材建设,构建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和评价体系,既实施目标管理也重视过程管理,处理好精英教育与大众化教育的关系,加快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稳步发展,注重质量,应是我国高校在市场经济下的必走之路。

第三,争性出发加大高教投入。目前,大多数校长最为苦恼的事,是"教育投入太少,办学经费短缺"。1996年以后,高等教育管理实行成本分担和成本补偿,招生并轨,学生收费额不断提高。从目前来看,高校收费已不宜继续上涨,我国城乡居民的收入还较低,教育支出已经成为大多数居民的沉重负担,继续上涨将不利于教育公平原则、高教自身健康发展和国家经济发展,所以,无论是内部挖潜或提高收费,都己不能成为高校迎接wTo市场竞争、增强自身实力的主要手段。高校亟待国家大幅度增加资金投入,形成经费保障机制,制定鼓励教育投资的相关法律法规,扩大高教的资金来源。

第四,进入国际教育竞争环境出发抓好品牌经营与国际合作。高校品牌是历史塑造的,是经过几十上百年学子专家的努力、以自身独特的校园文化、教育理念、学术成就和桃李满天下的成果逐渐树立起来的。在市场化竞争加剧的形势下,高校的品牌设计、品牌宣传、品牌经营会逐渐得到重视,与国内国际名牌大学的联合办学、学术交流与合作、师资互派与教学管理的密切合作等市场化经营模式将会得到逐步运用和推广。由此,高校管理将逐渐走向市场化、国际化,而市场化、国际化的高等教育管理也将大大提高办学水平和质量。

作者单位:山东大学

上一篇:销售人员职业道德的评价及失范探源 下一篇:对“讨价还价”现象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