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匹配机制,提高流通效率

时间:2022-03-21 11:52:12

完善匹配机制,提高流通效率

“机制设计”比“尊重市场”和“政府干预”的政策建议更具有缓解“供求不一致”矛盾的政策指导意义。

买难卖难一直是农副产品流通中的大问题。改革开放初期讨论到蔬菜农副产品的时候,大家对放开市场有很大的顾虑,担心出现供不应求的问题,然而放开之后并没有太大的问题,很多人感受到意料之外的欣喜。

说农副产品买难卖难不能一概而论,为什么改革开放初期不像现在这么突出,为什么有一些重要产品有的突出有不突出呢,这背后出现了哪些深层次的问题。过去对这些问题有很多的解释,比如物流不畅,造成粮食局部的释放。都有道理,但是在理论上缺少一个总体的把握。在这些问题面前,政府做了很多工作,也收到了一些效果,但是总的来说,效果不大,于事没有大补,甚至当时看着挺好,但随后又出现了反弹。

讨论这个问题不妨做一个对比,计划年代很少出现这个问题,也不会买难,也不会卖难,但计划经济时代是短缺时代,现在则是过剩,是买方市场。再比如发达国家市场经济这个问题也并不是那么突出,媒体有报道动乱的,但是很少报道哪些地方有买难卖难的问题。十几年前去英国考察,参观了英国蔬菜研究所,他们的蔬菜是农民在中间有一个中介公司,两头签订合作,一头是合作社,一头是超市集团,他收集、预冷,然后进行深加工。总而言之,那个地方没有买难卖难,从生产到消费中间的衔接非常好。再比如日本的商社,它也是在流通和生产之间,做着认真细致的组织工作,所以,日本也不像我们国家会出现买难卖难。

问题究竟出现在哪里?

首先是,价格机制在起作用。改革开放前,为什么市场那么平稳没有波动?因为那个时候农副产品的商品率比较低,供求范围比较窄。就像商贸市场一样,自古以来就有,在很小的范围内买者和卖者日出而市、日落而收,靠价格机制实现了产销衔接。但是,后来农副产品商品率提高,不是20%、30%,而是70%—80%,产销距离之间也变得非常远。也就开始遇到问题,因此必须做好产销衔接。像后来就有了粮食的中储公司,这样就好多了。

还有一个问题,目前正处于转型的市场经济中,市场到了这个阶段,供求关系和过去有了很大的不同,而对这个关系研究得不透,过去把它看作为在市场经济中价格机制和供求机制的一个结果,但问题并不这么简单。所以研究这些现象要有一个新的视角。

这两年获奖的理论都强调了解决市场失灵的关键是要重视非价格破坏意义上的“市场摩擦”结构,“机制设计”比“尊重市场”和“政府干预”的政策建议更具有缓解“供求不一致”矛盾的政策指导意义。相反,过度相信市场具备自我恢复的能力和过度依赖政府的宏观调控政策,都有可能延长了危机的修复过程,增加了政府干预成本,甚至产生适得其反的救市效果。

我们好走极端,但发达经济体中,价格机制和市场的匹配机制是非常完善的。匹配机制是特殊的领域,比如说器官捐献的匹配问题,高中学生找合适的学校的问题。但在转型的经济中,价格放开了,匹配机制的作用却被忽视了,把计划经济过去的消极作用加以摒弃和否定是对的,但我们却把匹配应有的作用像泼水一下完全泼掉了。市场经济需要有成熟的匹配机制来配套,转型经济中市场体制是不是有这样的匹配机制,是不是使每个重要的商品都能够有一个很好的路线图,从生产到销售,能够很好地加以衔接,这需要研究。

找出当前匹配问题的根源要从这几个角度研究。这是一个系统的问题而不是孤立的现象,不能单独研究供应链的问题、一体化的问题,而要从市场供求关系研究它的衔接,它的完善。产销关系的顺畅,是需要从匹配关系、匹配机制的方向上去把握。

另外一点,买难卖难还有主体市场发育不成熟的问题,比如说个体农民它没有匹配能力。很多农民就是在马路上把他的金橘摆着等着别人来购买,我们非常缺乏这种匹配机制。当然也不能排除流通水平不顺畅的问题,虽然知道哪个地方需要,但是物流不能提供这样的方便,这也会产生问题。所以买难卖难既然有市场本身发育不完善的问题,也有政府支持不够,或者是干预过多的问题。但这一问题的解决还需要政府来提供互助的平台,提供各种各样的支持。买难卖难既有流通管理观念落后的问题,也有相关法律缺失的问题。假如法律意识淡薄,即使建立了产销关系,也是不稳定的。买难卖难也有交易创新不足的问题。交易方式创新处于一种纠结的状态,一方面需要一些新的交易方式,另一方面又有很多的限制。流通中的一些交易方式怎么样适应当前产销关系的衔接,更加丰富和完善,这需要研究。

流通服务的问题,也是生产。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讲我们有很多的工作需要开展。

我建议在加强流通理论研究问题的时候,要关注供求关系是否很好地匹配,希望能够认真去对待这个问题。流通是先导性产业,若不设计好匹配机制,它的先导性就无法承载。

上一篇:甩货“寄生链” 下一篇:老佛爷 又回到中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