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对体育教学的影响

时间:2022-03-21 04:58:16

浅谈新《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对体育教学的影响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年修订稿)提出:“在充分发挥教师教学过程中主导作用的同时,还应十分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能力。”这一点集中反映了对青少年学生能否健康成长的课程愿望,同时也引领了全体体育教育工作者对体育与健康课程的价值取向的认识,构建着理想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方案。这对当前我国青少年体质健康状况差的现状提供了解决的方向:要把教学过程视为教师、学生共同成长的平台,为学生提供一个相互尊重、相互理解和谐相处的教育环境,使学生能够在平等、自主、合作的教学氛围中获得知识,充分地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能力。笔者将自己在教学实践中的一些经验总结如下:

一、激发活力,加强自主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与学生一起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这就要求我们结合《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年修订稿)中提出那样,在课堂教学中可以从三个层次和水平来引导我们的学生:一是学生主动接受,二是学生自主发现,三是学生自我创造。其中自主发现和自我创造层次的学习具有动态生成的特征,有助于学生不断实现自我超越,深刻感受领悟课堂教学中生命的涌动和成长,从而使课堂教学焕发出生命活力,达到改善学生的运动质量、提升学生体育运动价值和促成健康的目标。

而在我们体育教学中常常发现,学生自主体育运动不主动,大有“坐享其成、安逸勿劳”的想法。对此我们体育教师在课堂上应让学生在运动中去发现运动的快乐,从而能深刻地理解运动的价值,也就能掌握身体健康与运动之间的内在联系、性质和规律。体育教师在教学中还应该让学生自己去体验运动,会对已积累的运动经验和认识进行直接的尝试。教师要能及时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运动知识和经验,去尝试解决新问题,探索新动作。凡是学生自己能够解决的技术和策略问题,教师就不能暗示或者提醒。让学生树立信心,敢于表达自己的主张。

二、发展自我,加强合作

目前我们的体育教学主要还是以班级课堂教学为主,其他课程活动为辅。既然是班级课堂教学,那么班级学生间肯定存在身体素质、喜好等方面的差异。作为体育教师,要把教学过程建立在比较科学的交往观上,要将体育教学过程视为师生共同构建的特殊的身体认知活动,为学生的体育活动提供一个相互尊重、相互理解、和谐的运动环境,使学生主体能够在同学间的合作、民主、评定的教学氛围中获得知识,充分激发学生的运动主观能力和创造性。教学中教师要在掌握不同学生运动水平差异、性格差异的基础上,加强学生的自我运动需求,分层讲练,因材施教。教师还要根据班级情况综合考虑不同层次学生的特点和欲望,在体育学习中让学生结成小组,相互帮助,使每个学生的身体素质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和提高。教师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本着体育课堂教学要面对全体学生,使学生人人都有收获的原则,有目的地把整个班级的学生进行分层、自我发展式的教学。

三、鼓励创造,加强探索

由于小学生的心智尚未发育健全,他们的有意注意能力及自主控制能力比较差,无意注意能力占主导。所以,我们要加强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探讨生活中的体育活动。这样的体育教学方式是在教师的引领启发下,让我们的学生在他们的生活中去寻找体育活动资料、自主进行体育运动和运动合作探讨锻炼,围绕现有的教学课程标准及学习计划,以现实生活实践活动为参照和探讨对象,让学生通过个人、小组、集体等各种行动,将自身所学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解决运动技巧、获得新的运动能力的过程。

教学中体育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与一定的“情境”结合在一起,教师引导学生利用自身的运动生活经验创设、参与、体验知识情境,实现对体育运动知识的构建。体育教师一般要注意以下几种方法原则来引导学生的运动学习与提高:第一,用生活中的事例来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引导学生学习新技能,应用新方法,进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第二,要用生活之中简单易做的事物引导学生,来培养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动手能力;第三,用生活中的实例拓宽学生的探究视野,让学生通过学习来了解生活中与学生生活紧密的运动项目,要求学生在做的时候必须与教师所教的知识结合起来,加深记忆和所学的与生活联系;最后,能够让学生用已有的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并且能够综合已有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各种问题,达到以旧知识促进新知识的目的。

(作者单位:江苏省溧阳市别桥中心小学)

上一篇:论幼儿园礼仪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应对策略 下一篇:谈小学数学教学中的素质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