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唱作品《黄水谣》的艺术实践

时间:2022-03-20 12:17:58

合唱作品《黄水谣》的艺术实践

摘 要:合唱作品《黄水谣》具有很高的艺术水准和研究价值,篇幅不大却很精致,在合唱的音响上要求极高,是众多指挥家以及业余合唱指挥工作者所乐于研究和诠释的一部作品。排演好该作品。对指挥者和合唱团全面素质的提高有着非常积极的作用。本文对《黄水谣》排练过程中的气息、声音训练以及视唱能力训练提出了一些见解,并从歌曲的咬字、吐字处理以及歌曲的情感艺术处理、指挥技法等方面论述《黄水谣》的合唱排练实践。

关键词:合唱指挥;《黄水谣》;排练方法

合唱作品《黄水谣》是人民音乐家冼星海于1939年3月创作的大型声乐作品《黄河大合唱》的第四乐章。《黄河大合唱》是我国近代音乐史上一部具有强大艺术生命力的壮阔诗史,是堪与世界声乐名作相媲美的永世辉煌的音乐名著。

《黄水谣》篇幅不大,但非常精致,民族化的音乐语言在发展上深入浅出,音乐材料既简洁又集中,音乐思维开阔且缜密。在《黄水谣》的排练中,合唱的协调、均衡、谐和、色诵等方面的处理是对指挥者和合唱队员的挑战。本文从合唱团的基础训练、歌曲的处理、指挥技法等方面论述《黄水谣》的合唱排练实践。

一、合唱队员的基础训练

基础训练是合唱训练中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环节,基础训练的好坏直接影响合唱效果。基础训练可分为两个方面:

1.气息的训练

在歌唱时运用腹式呼吸才能有足够的气量支持声音的发出,训练气息的常用方法有四种:

(1)缓吸缓呼:这种呼吸方法常用在抒情歌曲的起音。例如,

《黄水谣》的第一个字是“黄”,应充分吸气,呼气时有控制的发音,而不是一下冲出。

(2)缓吸急呼:这种呼吸方法常用在着重音的演唱上。例如,《黄水谣》副部将要结束时的“丢掉了爹娘”的“丢”字,就应在缓吸之后,用急呼的方式着重的唱出。

(3)急吸缓呼:这种呼吸方法常用在抒情歌曲的气口换气时。例如,《黄水谣》的开始“黄水奔流向东方,河流万里长,水又急,浪又高…”两句的中间,唱满4拍子的“长”字之后就要急吸,之后有控制发“水”字。

(4)急吸急呼:这种方法常用在激昂、斗争性强的旋律中。

2.声音的训练

合唱的声音训练是为了整体合唱音响的“合与美”,合唱排练时可以借鉴和吸收欧洲以“轻声、高位、直声、靠前”为要领的宗教合唱唱法来训练合唱队的声音。练习发声时,一定要和呼吸相结合,一般采用缓吸缓呼的方法与发声结合。

《黄水谣》作品对每个声部都有具体的音色要求:女高音声部要音色明亮,但不闪闪发光,柔美温润;女低音声部要音色温和、厚实、柔和:男高音声部要明亮而柔和;男低音声部要扎实、自然、深沉。练习时可先每个声部自行练习,之后各个声部台在一起,这样才能真正获得合唱音色的统一,达到声音和谐、均衡的效果。

二、歌曲的咬字与吐字处理

合唱是一门“台”的艺术,关键在于声音的统一。在影响声音统一的众多因素中,咬字吐字是很重要也是难以统一的因素。

合唱的起声大致有两种:一种是激起声,一种是舒起声。《黄水谣》的开始属于舒起声,但起拍是在强拍上,所以唱第一个字”黄”时,口腔要充分打开,气息支撑住。在唱“奔”字和后一句的“河”字的时候,注意用鼻腔来找这个字的位置,还可借助哼鸣的办法来唱这个字,使得这个字的音色圆润而饱满。在这一句中“黄、向、方”韵母相同,要保持统一。在唱“水”字时,注意纠正学生“ei”母音位置,这个位置容易偏,所以要不断提醒队员抬起软鳄。

“急”字不能挤住,要咬到即放,即咬清字头、唱好字腹。

紧接着的一句“奔腾叫啸如虎狼”,在音节上呈一字二音的行进,如果在每一个有韵无声的字之前全部加入声“h”,做到以“h”带韵来统一合唱队员的发声状态,这样就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了母音的和谐统一。

随即进入到本段的高潮句:“麦苗肥啊、鲜花儿香”,这里应指挥应提醒、示范队员先唱好”肥”字,因为在唱这个字时如果软鳄塌陷会使该字情绪大打折扣。唱“香”字时首先要稳住气息,想象气息能够直入地面,上下贯通,做渐强处理,随情绪延伸完成最后一句。

经过问奏之后,歌曲进入到B段副部,情绪与主部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一段开始的“自”要咬清字头,每个字应强调力度并充分打开,唱出对侵略者的愤恨。“来”的咬字容易浅,指挥应多次示范;其后的“烧杀”两个字,应将重音表现出来,气息不动、字头咬重、让两字相连:“一片凄凉”的“一”字,口腔保持竖的状态,使声音集中;“凉”字的拼读尽量分解开来(1一i-a n g),要唱满4拍;唱到“丢”字时,应一字一顿,唱出坚定的愤恨感。

歌曲第三段,为主部的变化再现,情绪更为凄凉。应注意纠正队员的“人”字及“方”字的演唱,其中唱“方”字口腔应充分打开,注意字的归韵,控制好气息,声音逐渐飘逝,给人留下一种痛苦的期盼与惋惜。

三、歌曲的情感艺术处理

第一段:委婉、起伏的波状旋律,展现了炎黄子孙世世代代辛勤劳动的和平生活的景象。演唱时,带着惋惜、幸福的感情,回忆敌人入侵前家乡美好的幸福生活。

第二段:低沉、悲愤的情绪,描绘了由于敌寇的侵略,黄河两岸人民妻离子散,流离失所,挣扎在水深火热之中的惨景。因而在唱这一段时应该与第一段形成鲜明的对比,但仍然不能失去“的感情”,所以,应带着沉痛的、激愤的情绪,以更加缓慢的低沉的旋律开始。从“奸淫烧杀,一片凄凉”一直到本段最后,情绪一直高涨,形成全曲感情高潮。感情处理上一定要有递进的层次,将听众的情绪完全带入歌曲意境中来。之后由一个较强烈的过门导入第三段。

第三段:是第一乐段的对比再现,刻画出“物是人非”的凄惨景象。第一句回到主段开始的旋律,但痛苦的更加明显。演唱时运用如泣如诉的歌腔,充分地表现出无限痛苦、悲愤的情绪,在人们心中激起强烈的感情共鸣。

《黄水谣》用民歌的音乐语言,真实地表达了人民的感情。歌词十分简练、朴素而富于形象性,而旋律也与歌词生动地融合在了一起,因此在演唱上也要用真实、质朴的手法,做到毫不做作,不能装腔作势,一定要做到曲调与歌词结合起来表现歌曲的真实的形象。

四、指挥技法的运用

常用的指挥动作共分五种:抹、拉、抡、弹、挑。

“抹”常用于指挥柔美、抒情的旋律:“拉”常用于指挥饱满、内在、保持力度的旋律;“抡”常用于指挥雄壮有力、坚定果敢的旋律;“弹”常用于指挥轻快、活泼、富有弹性的旋律;“挑”常用于指挥连续强调重音的旋律。

《黄水谣》是一首结合了这五种指挥动作的作品。

第一句“黄水奔流向东方,河流万里长”采用“摸”的指挥技法,展现了黄河水的奔流不息:“水又急,浪又高”应采用“拉”的指挥技法:“奔腾叫啸如虎狼”采用“抡”的指挥技法,表现了黄河呼啸奔腾的气势;开河渠的“开”字和筑堤防的“筑”字可以采用“弹”的指挥技法,使人民劳动的场面更鲜活;“自从鬼子来”的“自”采用“挑”的动作,暗示情绪上的转折;“丢掉了爹娘”采用了“抡”的指挥技法,表现对日寇的愤恨。“回不了家乡”的“乡”字则采用“摸”的指挥技法,细腻地表现背井离乡的黄河儿女的悲惨。结束段“黄水奔流日夜忙,妻离子散天各一方”则采用“摸”的指挥技法,在未来虽渺茫但寄予希望的感情中结束全曲。

结 语

《黄水谣》是一首非常优秀的合唱作品,虽然它的篇幅不大,但非常精致。冼星海在音乐上的一些重要创作手法在该作品中都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如民族化的音乐语言在发展上深入浅出,音乐材料既简洁又集中,音乐思维既开阔又缜密等等。该作品在合唱的协调、均衡、谐和、色调等方面对指挥者和合唱团都是挑战,在排练中把上述几方面处理好,指挥者和合唱团在合唱艺术的道路上也会大大向前迈进一步。

参考文献

[1]陈家海.《合唱名曲指挥设计》河南大学出版社,2000.

[2]陈立黎.《吴灵芬合唱指挥教学研究》河南大学,2004,14-21.

[3]崔 纬.《浅析歌曲的艺术处理》音乐天地,2007,(8]:41-42

14]谢红芹.《合唱指挥技法在业余合唱团中的审美作用》东北师范大学.2005

[5]蒲 涛《简析冼星海第三部分》.艺术探索,2000,(1):40-41.

[6]岳晓云.《的排练与合唱艺术》音乐创作,2007,(5):97~99.

上一篇:强者的悲歌 下一篇:浅析《扇舞丹青》的传统文化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