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菲利亚真的疯了吗?

时间:2022-03-27 03:15:10

摘 要:柔弱的奥菲利亚用疯癫和死亡对抗社会的不公和黑暗,她的主动选择不仅是真实自我的释放,而且是理性的回归;相比哈姆莱特在疯狂和理性间的徘徊,奥菲利亚表现得更加坚决与果断,同时在推动剧情发展和哈姆莱特复仇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关键词:疯癫;死亡;理性;徘徊

引言

美丽善良的奥菲利亚,作为《哈姆莱特》中国王宠臣波洛涅斯的女儿,王子哈姆莱特的女友,在整个剧本中起着贯穿始终、推动情节的重要作用。然而,自作品创作四百多年以来,评论界和读者似乎忽略了这样一位重要人物,她似乎只是为衬托男主人公而存在,莎翁在剧本第一幕第二场借哈姆莱特之口所发出的一句:“脆弱啊,你的名字就是女人!”(第一幕第二场)也似乎把奥菲利亚定型为不堪一击的柔弱女子。事实果真如此吗?女人就天生柔弱、逆来顺受吗?她为什么会遭到爱人无情的羞辱和指责呢?哈姆莱特真的爱她吗?她的疯癫是真疯吗?本文试从文本分析和心理分析两个方面入手解读奥菲利亚的悲惨遭遇和疯癫成因以及其在剧中的重要地位。

一、坠落凡间的“天使”

奥菲利亚在剧中的形象可以用美丽、温柔、单纯、善良、乖巧、娴淑等诸如此类的词汇来概括,她就宛如天堂中的天使一样温婉可爱,不幸地是,她所生活的不是天堂,而是父权制度下女性受压迫和歧视的时代。在男性统治的社会中,女性没有地位,没有自己的声音,完全逆来顺受,作为当时时代的缩影和弱势群体的一员,她只能被动听从父亲、兄长、恋人的发号施令,接受来自男权社会的道德标准和价值准则,对于这样一个“弱女子”的社会定位,她不仅欣然接受,并且把它做到了极致。

首先,她十分敬重父亲,甚至可以用“唯命是从”来形容她对自己父亲的态度。不知是否是莎翁刻意淡化这个角色,奥菲利亚的台词并不多,但我们发现她所说的最多的话是“我一定听您的话,父亲。”除了在言谈举止上对父亲毕恭毕敬、言听计从之外,她自己的感情生活也完全屈从父亲的安排,如从一开始拒绝与恋人见面,到主动把情书交给父亲,再到充当国王窥探哈姆莱特装疯的密探。

其次,剧本第一幕第三场所描述的妹妹奥菲利亚送别哥哥雷欧提斯的一场戏中充分表现了兄妹情深及其对兄长的情感依赖和信任。她对哥哥叙述了哈姆莱特对自己的爱慕,同时听从哥哥的忠告,例如:“我将要记住你这个很好的教训,让它看守着我的心……你的话已经锁在我的记忆里,那钥匙你替我保管吧。”

和恋人哈姆莱特的再次会面让她天真地认为爱情的苦闷是对方疯癫的原因,而事实上此时的哈姆莱特正经历着父亲被害、母亲改嫁和叔父弑父娶母的巨大痛苦之中,他深爱着奥菲利亚,却因为母亲对父亲的不忠而对爱情和婚姻失去信心,因此他把对母亲的怨恨和对女性的偏见都一股脑儿地撒向了无辜的奥菲利亚。如第三幕第一场:“尽管你象冰一样坚贞,像雪一样纯洁,你还是逃不过馋人的诽谤。进尼姑庵去吧,去;再会……上帝给了你们一张脸,你们又替自己另造了一张。你们烟视媚行,淫声浪气,替上帝造下的生物乱起名字,卖弄你们不懂事的。”遭受这样无端的误解和羞辱自然给奥菲利亚的心灵极大的打击,她相信自己的恋人是真疯,在感慨自己失去一位理想丈夫的同时还为国家的损失感到惋惜:“啊,一颗多么高贵的心是这样陨落了!朝臣的眼睛,学者的辩舌、军人的利剑、国家所瞩望的一朵娇花:时流的明镜、人伦的雅范、举世注目的中心,这样无可挽回地陨落了!”这样一位不谙世事、与世无争的单纯女子如此轻信他人,为邪恶势力所利用,为其后来的不幸埋下了伏笔,‘脆弱’和‘女人’在这一时期的奥菲利亚身上划上了等号”。

二、疯狂中的真实

经历了爱情的幻灭、恋人的疯癫、父亲被恋人杀死等一系列,悲惨事件的打击,奥菲利亚的内心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剧烈冲击,现实的无情和残酷把她推向了绝望的深渊,她开始满口胡话,举止好像失去了控制,在人们眼中她发疯了。而她并不是真疯,疯癫只是她选择对父权制度下社会的不合理性发起反抗的一种方式。“奥菲利亚在常态下依附于的父权制,在她的失态下表现出对其极度的憎恨和不满,进而抗议、抵制、反抗。”因为真疯的人理智是不清醒的,所说的话是胡言乱语,而装疯的人却可以用疯话来言说真实,疯癫后的奥菲利亚的话语中就透露出对现实世界的“入木三分的洞察力和透彻的智慧”。如《哈姆莱特》第四幕第五场“她的话虽然不知所云,可是却能使听见的人心中发生反应,而企图从它里面找出意义来;”以及哥哥雷欧提斯所说:“这一种无意识的话,比正言危论还要有力得多。”因此疯癫正是奥菲利亚的主动选择,既然一味地顺从并不能带来幸福,就只能冲破自我压抑,在疯狂中展现真实的自我。

如果说奥菲利亚用疯话来言说真实是装疯的表现,那么选择自杀更是表明她并非真疯的有力证据。首先她的溺水身亡并非意外而是自杀,因为她已无意生活在这冷漠无情的人世间,

“她存心自己脱离人世”,“她是有意投水自杀的。”(第五幕第一场),而真疯的人是没有清醒意识的,更不用说选择自己的生死,“自杀”表明这是有意识的行为,而非偶然的事故。其次死亡是奥菲利亚最好的选择和归宿,在描述她投河自杀这样悲惨凄凉的这一幕上,作者莎翁进行了诗意化的处理,画面唯美动人:

她的衣服四散展开。

使她暂时像人鱼一样漂浮水上;

她嘴里还断断续续唱着古老的瑶曲,

好像一点都不感觉到处境的险恶,

又好像她本来就是生长在水中一般。

可是不多一会儿,她的衣服给水浸得重起来了,

这可怜的人歌儿还没唱完,就已经沉到泥里去了。(第四幕第五场)

血液、羊水、乳汁都来源于水,水作为宇宙的组成要素之一,也是女性的象征。当奥菲利亚唱着凄婉的歌谣沉入水中时,她也就“摆脱了这一具腐朽的皮囊”(第三幕第一场),从水中来又回到水中去,意味着她又回到了自然母亲的怀抱,灵魂得到净化和重生。

三、疯狂中的理性

精神分析家弗洛伊德把人的意识分为本我、自我、超我三大部分,其中“本我”是人的基本欲望,属于完全潜意识;“自我”负责处理现实世界的事情;“超我”是社会良知和道德标准,后两者部分有意识。“超我”也是人们常说的人的社会性,奥菲利亚就是长期生活在“超我”的束缚下,言谈举止和行为规范都受当时社会的制约,“本我”和“自我”长期受到压抑。在一个颠倒黑白的社会,一味地忍受和顺从只会带来不幸,只有奋起反抗才能唤起迷茫中人们的觉醒,疯癫和死亡正是她主动地选择,对于她来说既是精神的解脱又是有力的反抗。“奥菲利亚听从‘自然性’的召唤,通过疯癫对父权制度下的不合理性发动了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

疯癫对于奥菲利亚是理性的选择,对于哈姆莱特来说却是犹豫彷徨、逃避现实的表现。他把复仇的欲望沉压在潜意识当中,只是借助“装疯”来宣泄一下长期压抑的自我。他曾三次错过复仇的时机:第一次是听到父亲亡灵的痛诉之后;第二次是“戏中戏”后叔父祈祷之时;第三次是误杀波洛涅斯之后。造成他行动上的一再延宕的原因在这里就不再详述,他的怯懦和患得患失却造成了恋人父亲的枉死、叔父的察觉并给自己带来杀身之祸。而使哈姆莱特最终坚定复仇决心“挺身反抗人世的无涯苦难,通过斗争把它们扫清(第三幕第一场)”的却是柔弱的奥菲利亚,矛盾的激化预示着结局的最终到来,舆菲利亚的疯癫和死亡导致了哥哥雷欧提斯和哈姆莱特的决斗,决斗中哈姆莱特给了仇人致命一击,虽然是以自己的生命作为代价,也代表了理想和正义的胜利。奥菲利亚的死使哈姆莱特对生活中的美好和希望彻底幻灭了,同时消除了他对死亡的恐惧,“倘不是惧怕不可知的死后,……使我们宁愿忍受目前的磨折……失去了行动的意义。”(第三幕第一场),所以是柔弱的奥菲利亚帮助他下了最后的决心,奥菲利亚的死在推动剧情发展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四、结语

哈姆莱特的装疯是一种逃避现实,挣扎于生与死、顺从与抗争之间,既是自我压抑又是一种自我保护,并不是坚强的表现。相比之下,奥菲利亚并不柔弱,“脆弱”并非所有女人的名字,她也并非真疯,疯癫正是她冲破“超我”束缚,展现自我,是理性的回归,是发起反抗的方式。从一个天使般的女子到一个可怜的疯女人,这种悲剧性的剧变给人的心灵以强烈震撼,莎翁悲剧的魅力也正在于此。

参考文献

[1]叶倩女性主义批评对奥菲利亚的解读天津外国语学院2005年第3期

[2]郑月真实与虚妄一试论莎士比亚四大悲剧中的疯癫意象四川戏剧2003A年3月

[31谭翠云论莎士比亚四大悲剧人物疯癫意象的起因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0年第2期

[4]周青简论莎士比亚女性观的现实意义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1期

[5]莎士比亚全集朱生豪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94年

[6]哈姆莱特莎士比亚著外文出版社2001年

作者简介

白 云,安阳工学院外国语学院,职称:助教,研究方向:英语语言文学专业文学方向。

上一篇:当代电影的审美标准 下一篇:浅谈《呼兰河传》的文化意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