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者的悲歌

时间:2022-05-31 01:46:56

摘 要:《马丁・伊登》是杰克・伦敦的一部半自传体小说。主人公马丁选择自杀来结束自己的生命,这一点耐人寻味。本文试着从社会固素,性格因素和命运因素三个方面阐述马丁悲剧结局的根源。

关键词:悲剧;社会因素;性格因素;命运因素

Abstract: Martin Eden is a semi-autobiographical novel of JackLondon. Martin, the hero, cormmits suicide in the end, which is thought-provoking. This thesis analyses the roots of Martin's tragic ending from threeaspects. First, it is a tragedy of society. SeCondly, it is a tragedy of character.Thirdly, Martin's tragedy seems to be dominated by fate. In general, Martin'stragic ending is the combination of these three factors.

Key words: tragedy; social factors; character factors; factors of fate.

杰克・伦敦的代表作《马丁・伊登》描写了一个白手起家的年轻人,从一个普通人发展成一位强者,但最终却以自杀来结束自己的生命。主人公马丁・伊登是个出身卑微,才识浅陋的水手,在一个偶然的机会结识了千金小姐露丝。为了获得露丝的芳心,马丁发愤自学并立志做一名作家。他不断写作,但作品却一次次被出版社退稿。最后露丝也同他断绝了往来。不料此时,命运开始眷顾马丁。他的一篇作品突然受到出版界的青睐,使他一夜成名,从此稿约不断,金钱荣誉接踵而至。听到他功成名就,许多社会知名人士争先恐后向他献媚,露丝也重新找上门要求重续旧情,甚至愿意委身于他。然而此时,马丁已经看透了爱情的庸俗和世界的虚伪,人生的理想彻底破灭,对生活感到极大的空虚,对生命的意义感到迷茫,最后选择沉海自杀。马丁的悲剧性结局不仅有社会的因素,也有他个人性格的因素,甚至冥冥之中也有命运的因素。

一、悲剧结局的社会因素

马丁的悲剧是当时社会悲剧的一个体现。马丁生活在19世纪末期,随着工业的迅速发展,技术的进步和淘金热的刺激,整个社会物欲横流,拜金主义横行。在这个时期,一些巧于经营的人发家致富,给许多穷人带来对未来生活的幻想。于是,许多来自下层社会的人,开始以各种方式向社会挑战,以求实现自己的梦想。其结果大多一无所获,偶有成功者也因自身价值难以实现而苦闷消沉,演绎出一幕幕“美国梦”破灭的悲剧。生活在这个时代的马丁虽然身体很强壮,但却匮乏知识。作为一个出身卑微的水手,想要爬上社会的阶梯只能通过自己的努力,很显然马丁受到资本主义社会的压迫。而以露丝和出版商为代表的资产阶级,彻底摧毁了他的爱情和事业。

资产阶级的千金小姐露丝粉碎了马丁对纯洁真爱的美好幻想。马丁对露丝的爱是对美的狂热崇拜,对爱情的执着追求。在马丁的心中,露丝是女神。为了赢得她的爱,他发愤图强,忍受万般艰辛。然而露丝对马丁的爱却主要因为马丁的身体对她有着强烈的吸引力。露丝在性意识上比较迟钝,对男孩不感兴趣。然而潜藏的望却因见到马丁而被唤起,她常常渴望接近马丁的身体,这和内心深处的真爱无关。露丝对马丁还有另一种情感,也与爱情无关。她想要教育他,改造他,那是一种驯服野蛮东西的冲动。所以,她总占据着居高临下的位置。当马丁不断遭受退稿的时候,她便解除了二人的婚约。而在马丁功成名就之后,露丝又找上门来,甚至要委身于他。这让马丁意识到露丝也只不过是资产阶级的一员,爱的只不过是他的金钱地位而不是他本身,这一认识使马丁对爱情的憧憬彻底破灭。

虚伪肤浅的出版商,作为资本主义社会的另一个代表,使马丁对自己的写作事业极度失望。他不断写作,尽管作品出众,却屡遭退稿。一次偶然的机会,他的一篇作品竟然被刊登而且得到读者好评,形势完全改变了。各大杂志报社争相上门找马丁约稿。不管马丁寄给他们什么,他们都出版,而所有被出版的全都是原先他被退稿的作品,没做任何修改。惟利是图的出版商,关心的只是能否赚到钱,根本不注重作品本身的优劣。当马丁籍籍无名时,没有人注意他。当马丁声名鹊起时,他们毫无疑问要利用他的名气赚钱。马丁希望别人是因为他的作品而欣赏他,而不是因为他的名气,然而却事与愿违。他意识到在这个社会,个人的社会地位是由个人的金钱决定,而不是由个人真正的能力决定。这一认识让他感到失望乃至无望。爱情与事业的双重打击,让马丁感到生无可恋。

二、悲剧结局的性格因素

马丁的悲剧结局不仅有社会的因素,还有他个人性格的因素。马丁既自卑又自信,两种极端矛盾的性格存在于同一个体中,导致他极度敏感自尊。而且,马丁还是一个狂热的理想主义者。这样性格的人在受到打击后容易走向极端。原先,马丁认为上层社会是一个华贵典雅的地方,认为上层社会的人有着深远的思想,优雅的举止,完美的情感。所以,他要竭尽全力让自己跻身成为其中的一员。不料当他最终达到之后,才发现这里充满了虚假伪善,上层社会的人也不过是一群满眼铜臭的庸俗之人,不过是一帮人云亦云的趋炎附势之徒。原先,他执着于爱情,把露丝视为心中的女神,疯狂地爱着她,愿意为她做任何事情。直到最后他才意识到自己爱的不过是理想化的露丝,是他自己心中想象出来的女神。在这一切幻想破灭后,马丁感到极度空虚,他想不出生命的价值和意义,遭受到空前的幻灭感。

此外,马丁在阅读过程中接触到了斯宾塞的社会达尔文主义和尼采的超人学说,深受影响,相信人类世界和动物世界一样适者生存。这让他与他的亲朋好友之间筑起了一道无法逾越的鸿沟。原先,他是一个穷人,有许多朋友亲人,很受朋友的欢迎,也很受家人的喜爱。但是,斯宾塞和尼采的理论让他开始信奉个人主义与超人哲学,让他失去了所有的亲人和朋友。当他历尽千辛进入上层社会之后,他开始瞧不起处于社会底层的人,看见他们,他想远远躲开,摆脱和这些人的关系。

此时此刻的马丁意识到,他周遭的人,不管是处于上层社会的资产阶级,还是处于下层社会的劳动人民,都不过是一群愚人,所有人都不能理解他。他嘲笑资产阶级的虚伪,也鄙视劳动人民的卑贱。他把自己凌驾于所有阶级之上,认为自己就是拯救人类的超人。他既接受不了资产阶级的庸俗虚伪,也感受不到劳动人民的真诚热情。极端的个人主义使他从一个积极乐观的人变成一个消极厌世的人,他找不到自己的定位和归属,内心深处充满了孤独和无助,看不到生活的目标和希望。生命对他来说成为

多余,成为痛苦,死亡是唯一的解脱。

三、悲剧结局的命运因素

马丁的悲剧同时还有命运的因素。虽然不易察觉,但是可以感觉到冥冥之中有一双命运之手把马丁推向悲剧。19世纪末期,由于工业发展过于迅速,导致不少人无法适应,也包括不少作家。这些人批判现实,甚至产生逃避现实的想法,其中就有小说的作者杰克・伦敦。因此,伦敦的小说往往带有悲剧的色彩和厌世的情绪,小说中的人物也往往受到命运的摆布。

《马丁・伊登》这部作品,早已被定下了悲剧的基调,这在主人公的姓名上就有隐喻。Eden,主人公的姓,其意思是圣经中的伊甸园,是人人向往的天堂乐园。然而,伊甸园却是虚幻的,并不真实,只存在于人们的精神世界之中。因此马丁的梦想也只存在于他的想象之中,所有的一切也不过像一场黄粱美梦,虚幻的追求注定失败。主人公的姓名一开始就向读者预示了小说的结局和马丁最后的命运:马丁・伊登的幻想终将破灭,死亡是必然的结局。于是,小说中出现了许多偶然的事件,这许许多多的偶然,就把结局推向了必然。马丁只是一个出身卑微的水手,原本没机会结识上层社会的人,却在一次偶然的机会救了露丝的哥哥亚瑟。亚瑟原本只需对马丁简单道谢;无需把他请到家中。然而,为了把马丁作为家人的一剂笑料,亚瑟把马丁带回家里。由此马丁认识了露丝,见识到上层社会的奢华生活。当马丁热情洋溢地写作时,却没有出版商愿意出版他的作品。当他心灰意冷时,命运之神又和他开了玩笑,他的作品发表了而且很畅销。可此时他已经对写作乃至生活失去了热情。马丁的一生都极富戏剧性,一连串的偶然逐渐把他推到了最后的悲剧结局。

《马丁・伊登》被视为是杰克・伦敦的半自传体小说。在这部小说中,伦敦批判了资产阶级的虚伪。马丁的死是时代造成的,他受到资本主义社会的压迫,这是社会的悲剧。他的自杀也体现了个人主义与超人哲学必将导致毁灭,所以马丁的悲剧也是他个人性格的悲剧。此外,一系列偶然事件的出现和发展也暗示了马丁的悲剧是命运的悲剧。马丁自杀的悲剧性结局是这三方面因素综合的结果,他的死值得我们深思。

参考文献:

[1]杰克・伦敦马丁・伊登[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3,

[2]常巍论马丁・伊登之死――隐喻模式的角度透视[J].学术交流,2003(6)

[3]黄净.《马丁・伊登》主人公的自我分裂与自我异化[J].学术论坛,2009(11).

[4]左平熙.梦想的幻灭――读《马丁・伊登》[J].郑州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3(4).

[5]焦建平,崔雅萍生与死的转换――论杰克・伦敦与《马丁・伊登》主人公命运的重叠[J]外语教学,2009(2).

上一篇:论“红磨坊画家”劳特累克的艺术题材 下一篇:合唱作品《黄水谣》的艺术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