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像装置对空间场所的拓展

时间:2022-03-19 10:15:00

影像装置对空间场所的拓展

摘要:对于任何艺术家来说,承载自己作品的空间场所是提供作品的展示载体,是凝结当代公共艺术相关概念的重要符号。空间场所的意义对于观众来说是敲开艺术家思想钥匙。场所让观众常以时间线为轴,叉以三维空间为体,营造出作品需要的主题氛围,并铺开作品主题的画卷。而如今,场所和当代艺术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并在艺术客体和艺术主体中的联系中变得日益重要。从单一的背景展板或艺术展馆,到逐步被认识为赋予了历史事件、政治因素、地理元素、哲学暗喻等表象和作用的概念。如今甚至可以变成独立的当代艺术装置作品。这样的变迁丰富了当代艺术延展的层次,扩充了当代艺术的讨论主题,继续让艺术成为经久不衰的主题。

关键词:场所 空间 影像装置

中图分类号:TU97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069(2016)02-0068-02

1 艺术空间的发展历程

1.1 艺术空间的传统变迁

两百多年前,因为摄影技术对油画写实作用的冲击,艺术界有识之士突破了室内作画的传统,倡导大家走向户外场所写生。莫奈和其他的印象派画家勇敢地向传统挑战,将室外场所的睡莲风景用未调和的颜料诠释在画布中。尽管画布上的风格是大胆的,选取的作画题材也变得更加自由,但是这一幅幅画作却仍旧装裱在规规矩矩的油画框中。当时人们所惊奇的,―直都是装裱在悬挂在展馆墙面的作品,不会有人在意这些作品所处的空间是怎样的。如今,莫奈的睡莲系列的几幅作品几经转手后已经成为巴黎橘园美术馆的镇馆之宝。美术馆为它们提供了一个环形的场所,将莫奈的画作装置在这种环形的墙面上,当观众进入到场馆中心之时,就会被莫奈蓝色的海洋所沉浸,通过空间营造的氛围和画作和作者进行超越时空的心与心的沟通。

如此,莫奈的作品已经不再局限于方方正正的画框,而是进而融入到美术馆空间场所的空气之中。观众可以通过这样的空间场所,感受到经典画作的三维场域。

实际上,艺术作品从弱化于场所空间进行独立的展示,到融入于空间场所进行并和展示空间相辅相成,并非是艺术从古到今进化的轨迹。相反,艺术反而是出自于空间场所而最后叉回归于空间场所。

例如人类最古老的画作――岩画,就是和早期人类居住的生活场所密不可分的。这些岩画在洞窟中,有记载事实,祭祀等功能表达着自己的最单纯的愿望。而追溯到中世纪,和布拉曼特怄气的米开朗琪罗登上罗马西斯廷教堂的手工脚架,独一己之力完成《创世纪》。这些壁画完成了传教的功能,也和教堂的弧顶结构融为一体,犹如上帝俯视着在教堂轻声祷告、忏悔的人们。同样,敦煌莫高窟上千姿万态的神灵形象也昭示这中国艺术文化以“和”为原点,通过自然和人伦的价值关怀融入宗教绘画之中,实现了艺术与文明秩序与心理和谐的造物实现。

1.2 当代艺术中的艺术空间

曾经人们因为科技的发展,印刷水平的进步,现代艺术如极简主义理念的流行,为了艺术品进一步商品化流通,艺术家们曾经想要弱化场所的意义。因为他们担心风格迥异突出的空间场所会破坏与作品的和谐,从而影响商业作品的流通效率。这时的艺术空间也被理所当然地弱化成白色的墙壁白色灯光,用最简洁利落的低调元素有力的凸出所展示绘画作品等,从而让观众的眼球离不开作品的中心。然而这种风潮并没有持续许久。很快,艺术家们叉重新认识到艺术空间的意义,尤其是美术馆内部构造也开始变得越来越讲究,并逐步容纳成艺术作品的一部分。如今,当观众受邀踏入798或者草场地的艺术区时,尽管他们还在地图上寻找想要会面的艺术家和想要参观的艺术作品。但当他们路过似乎毫不相干路标和弯弯曲曲的广场装置雕塑时,在所处的这个大场所之中,对艺术的鉴赏也许就已经开始了。

艺术家只能弱化空间场所的受重视程度,但从未真正成功地想要把作品独立地从场所中分割出离出来。一个艺术作品的诞生,从坐落在时间、空间的场所到被展出机构所分配而流通,都会永远烙印着历史与社会变迁的文明。

2 艺术空间介于影像装置之中的多维度拓展

2.1 将感官置入其中影像装置空间

当代公共艺术发展至今,场所的意义已经非同寻常。艺术家们现在已经会丰富的利用空间场所所提供的元素,比如用场所所提供的设施来去延伸空间,用空间创造空间。即用多维度的感官刺激来给装置赋予多维度的展示机会。而如今的多媒体技术,再次的让装置艺术变革。听觉、视觉、嗅觉、甚至是触觉在新影像技术的调配下,链接了观众和艺术作品之间的联系。而影像装置,曾经是如同杜尚小便器一样备受质疑,让在艺术是否要包容新媒体元素的话题上的艺术家们争论不休。而如今也成为艺术界的新宠儿。因为它自身的特质也突破了一些自然场所的局限性,从而创造了虚拟场所,数字空间。

20世纪60年代初,韩裔艺术家白南准在科隆摆出十三台的旧电视,对其进行改造。这部《音乐说明:电子电视》成为影像装置的里程碑。值得一提的是,白南准还邀请观众对装置进行触摸,从而真正拓宽了艺术场所的维度,观众可以通过看、听、触摸敲击来多方面感受艺术家的作品。

自此艺术家们似乎从中找到了新的突破口,不仅仅是因为影像装置能够在空间场所赋予了人类更多的感官刺激,并且还在场所引入了时间的维度。1980年,意大利艺术家皮耶罗.吉拉迪(piero gilardi)创作了著名的装置作品《自然地毯》(Tappeti natura)。作品不但在外表上模拟了自然景观,并通过电子设备,让观众踩压树叶时,可以听见鸟鸣和树枝的随风飘摇。从而模拟出以真实时间为轴线的自然景观的空间。

如此,空间场所不但被公共艺术家们重新构筑自己的环境,甚至直接让场所和作品融合为一体,让观众直接深入感受新世纪新媒体下的虚幻空间。比如日本科技艺术工作室TeamLab打造的大型互动装置“水晶宇宙”。在这里,观众可以进入安装了六干以上的LED灯的光粒空间中,在此之中仿佛在如真似幻的宇宙当中行走,甚至可以通过手机的操作控制灯柱的变化和场所进行互动。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尽管如今的多媒体的技术可以让三维动画等相关达到极致,但是在公共艺术中所诠释的虚拟场所仍然和现实的场所有很大的不同,不是纯粹意义上的仿真。艺术家创作的装置永远是一种符号或者是一种形式,有着象征和隐喻的属性,并且永远不会追求超高写实度。否则就变成了全息影像乐园设施,和艺术大相径庭。

2.2 艺术空间在影像装置下的价值转换

马克思指出:“在流动的现代性中,一切神行的东西和崇高的价值都消失了,一切职业的光环都被抹去了,诗人和学者学者被称为被雇佣的仆役。”如同前文所提到的,无论是罗马西斯廷教堂上铺开的巨幕壁画,还是敦煌莫高窟中惊心动魄的神佛飞舞,现代的作品所展现的场所都和过去有着很大的不同。过去的人们总是被这样以绝对大小优势的场所所营造的气氛所屈服,以在姿态上的仰望和在精神上的压迫来接受崇高的洗礼。而如今,公共艺术的场所已经让人们从“膜拜价值”转向了“展览价值”。艺术家们不在苦思夜想如何在岩壁上的用颜料绘制出一些崇高的场面来震慑住人们,而是绞尽脑汁用更加开放的场所,更加新鲜的互动装置来邀请观众积极的参与。如同海德格尔所说:“艺术已经不再是神性的传达,而只是我们保存和体验的对象。”如今,围绕在艺术场所中的神秘光环消失了,取而代之的则是更加纯粹的共鸣,即艺术家与观众在艺术场所的链接下产生的共鸣。

2015年6月,中国798艺术区白盒子_艺术馆为艺术家苍鑫为其作品“精神颗粒”提供了展览空间。苍鑫在展馆内展出了多幅被放大尺寸的微小物体的画幅和装置。平时在生活中难以捕捉甚至肉眼无法可见的微生物物体,如花粉,细菌,都被艺术家放大成巨型画幅悬挂。艺术馆场所内灯光昏暗,并有影像在角落中播放,传出微弱而叉神秘的声音。而在展区中心,这些微型颗粒还会从高处被投影投落在地面上。观众在这样的环境之中能够深深地受到主题的感染,不自觉地会投入到对生命、对灵魂、对意识存在的思考。在这个场所中,似乎是万物被保留原来的外貌,而人类反而被缩小了’观众会沉浸在在艺术家的引领下那个神秘的未知世界。

3 结论

影像装置―方面扩展了美学概念,让在一些人们心中看似高高在上的艺术在“终结”后又寻找新的出口,拉近了精英与大众、艺术与生活的距离,另―方面影像装置叉将艺术空间场所拓展了维度,让艺术空间不再单单给予观众视以觉感受,而是开发了场所新的视觉听觉触觉功能,调动空间场所所含的每一份空气,无限制延展了艺术作品的“画布”。如果观众认为只要拿着艺术作品的印刷复制品随便地看上几眼,而不去感受公共艺术的空间,不去场馆实际观摩就能享受当代艺术那就大错特错了。如同56届威尼斯双年展中中国馆里谭盾的作品《女书》一样(图1),这件装置作品正需要身临其境才懂得艺术家的用意。在现场中,作者在场所中悬挂的画轴被投射了影像,地面被映射了水面的倒影,最后演奏家用音乐接力吸引这观众的目光,让大家观摩到卷轴上的诉说这女书渊源的投影,丰富感官的享受让观众不禁沉浸在着对古老语言的追溯。这样空旷的空间场所,加以相关主题的渲染,并加入音乐演奏等试听要素围绕其中,用行为、音影、视觉在环绕在如此的场所空间中,深处其中的人们于此如同超越时空般感受到了来自古老文化的原始遗迹。许多现当代艺术家都注意到了蕴含在色彩中的“能量”和“内力”,由于抓住了动态和谐的色彩调和方式,他们运用色彩的方法获得了彻底解放,创造性的表现手法赋予作品别具一格的艺术表现形式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上一篇:现代住宅空间设计中的伦理性思考 下一篇:浅析体验经济背景下实景演出园区的景观设计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