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价主体知识结构对评价结果的影响分析

时间:2022-03-19 02:40:52

评价主体知识结构对评价结果的影响分析

摘要:评价在教学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影响评价的各种因素也逐渐成为人们研究的对象。在教学评价中,评价主体间知识结构是否影响评价结果?本文在详细分析评价主体间知识结构的特点的基础上,通过开展相关的试验,对不同评价主体的评价结果进行分析,从而得出评价主体之间知识结构对评价结果有一定的影响的结论,以期对以后的研究有所帮助。

关键词:知识结构;教学评价;评价主体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14-0229-02

一、影响教学评价的因素分析

由于教与学本身的复杂性决定了教学评价的复杂性,它既不能单纯用教学时间的长短、学习内容的范围等方面简单来衡量,又不能以某一个固定的评价模式来参照评分。通过相关研究发现,影响评价结果的因素大致可以分为四类:(1)评价对象自身因素;(2)评价主体的因素;(3)评价内容的因素;(4)评价实施中的客观条件因素。新的评价理念扩展了评价的范围,在关注学习结果的基础上,更注重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综合评价,所以评价内容制定的好坏决定这评价结果的真实性和有效性。

评价主体作为评价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评价结果的客观性和有效性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任何评价活动都不可避免地受到评价主体因素的影响。目前关于评价主体中存在哪些影响评价结果因素的研究还很少。本研究立足于评价主体的角度,通过相关实验对不同的评价主体的评价结果进行测量和分析,旨在探讨评价主体与评价结果之间的关系和影响程度,从而有助于在今后的教学评价中最大程度地保证结果的客观性和有效性。

二、评价主体的知识结构

通过对评价过程的分析和相关资料的研究,我们总结出了评价内容、评价对象、评价主体与评价结果之间存在相互关系。其中,评价主体往往因观念、知识程度、与被评价者的关系等不同,产生不同的评价结果。我们认为,评价主体对评价结果的影响因素可以分为两大部分:一是评价主体与评价对象之间存在的利益关系,也可称为利益相关性;二是评价主体与评价内容的关系,即教师的知识结构。

1.利益相关性。评价主体要对一个事物做出评价,首先要对评价对象有所认知,并在此基础上形成自己的心理价值判断标准。在评价过程中,评价主体会从自身利益角度进行判断,从而导致评价结果不够客观。所以在教学评价中,评价主体与评价对象之间的利益关系成为了影响评价结果的重要因素之一。吴建南教授等通过模拟实验对评价主体与客体间利益相关性与评价结果的关系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研究,得出评价主体与评价对象之间的利益相关性越小,其评价结果越客观。

2.教师的知识结构及类型。有学者指出知识结构就是由不同的知识类别组成的,这些知识以一定的方式排列组合,互相联系和相互作用,形成一个以恰当的比例关系组成的整体。现代教师的知识结构应该为具有广博知识与专业知识相结合的知识结构。北京师大申继亮、辛涛等学者对教师知识结构的研究最为具体深入和最具特色,他们立足于教师的具体问题解决,从知识的功用出发,将教师的知识分为四方面的结构内容:本体性知识、条件性知识、实践性知识和文化知识。以教师的认知结构或知识结构为标准,可以将教师分为:“专家型教师”和“新手型教师”两类。目前,众多学者指出,教师作为专家型教师,在认知结构、问题解决、教学行为等方面都优于新手型教师。

三、实验设计及结果分析

本研究选取某校教育技术专业2009级全日制硕士班某课程自主学习成果答辩情况作为实验对象。实验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针对电子阅读器相关知识进行学习和研究,具体内容不限,在课程结束时,以课程答辩的形式进行学习成果的汇报。

1.确定评价主体的知识结构及利益相关性。吴建南教授等通过模拟实验得出评价主体与评价对象之间的利益相关性越小,其评价结果越客观。在此基础上,本实验为了减少评价主体与评价对象间利益相关性的影响,去除了学生的自我评价,选取以下三组人员:7名非本课程教师,6名本专业在职教育硕士,7名2008级全日制硕士作为实验的评价主体,采用统一标准的评价表,在互不干扰的情况下对汇报者进行评分。在实验开展之前,为了对评价主体的知识结构类型进行明确的界定,在上述理论基础上,我们采用问卷和个别访谈法对本校非本课程教师、教育硕士及全日制硕士三类人群进行了调查和分析。对问卷结果进行分析和总结,我们发现专业教师的知识结构在总体上优于教育硕士和全日制硕士;其中教育硕士在实践性知识水平上高于全日制硕士。根据连榕和孟迎芳对教师发展阶段的划分,我们把全日制硕士归为新手、在职教育硕士归为熟手、专业教师归为专家,这就为下面的实验及结果分析提供了依据。

2.评价标准及评价表的设计。本实验中三组评价主体采用统一的评价标准,具体分为学习内容的完成情况、作业汇报情况、问题答辩与讨论情况三方面的内容,包括了10项具体的指标,在分值设计时,我们采用Likert-type量表制定法,每一项指标都划分为“非常好”“好”“一般”“较差”“非常差”5个选项,分值分别从4分到0分,评价表总分为40分。

3.实验数据分析及结果分析。本次实验对象人数为36人,其中男生19人、女生17人,共分为6个小组进行协作学习,实验结束后共得到20份有效的评价数据,我们对实验所得数据采用SPSS软件进行以下处理和分析:(1)数据处理。SPSS假设检验中采用两者之间无交互作用为前提条件,假设评价主体的知识结构水平对评价结果没有影响。为了方便计算,采用三组不同评价主体的结果的平均值作为基本数据进行分析。在对各样本均数进行分析的基础上,还使用SNK法进行样本间两两比较,并设置下面的置信度水平为0.05,得到如左图的结果。(2)结果分析。第一个表格显示方差齐性检验结果sig=0.288,大于0.05,说明方差具有齐次性;第二个表格给出了方差分析的内容,得出P值为0.001,可以看出,在临界值取0.05时,P值小于临界值,因此否定原假设,说明评价主体的知识结构对评价结果有影响。对三组评价主体间两两比较结果表明,教师组与教育硕士组同在一组,说明两组无明显差异(0.05水平),但是全日制硕士组则与两者存在明显差异。(3)不同类型评价主体离差比较。根据计算各个评价主体对每个评价对象打分的综合平均值为29.87,将其作为参照,对各个不同群体对各个评价对象的打分与均值的离差之和进行计算。专业教师、教育硕士和全日制硕士组的离差之和分别为24.0135、24.5298和30.2750。根据数学极限定理,当评价主体及评价对象数据接近无限大时,结果越趋于真值,由此可以得知评价结果离差之越小,评价结果越客观,即专业教师组的评价最客观,其次为教育硕士,再次为全日制硕士。

四、实验总结及建议

本研究在减少利益相关性的影响及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对不同知识结构的评价主体进行了实验。整实验结果表明不同知识结构类型的评价主体的评价结果之间存在着差异,而且知识结构越完善的评价主体评价结果越客观。作为教学新手的全日制硕士来说,由于其实践性知识的缺乏,评价技巧不足等导致了评价结果存在一定的不足。但是该结论并不意味着学生评价没有任何的意义。在实际教学中,经常开展教师评价对教学和学生学习会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但教师评价中,因数量少、时间紧迫等原因,使评价结果有失客观。相关的实验证明当学生接受适当的关于评价的培训和锻炼,自我评价和同伴评价同样可以取得与教师评价一样的效果。

综上所述,本研究还存在许多不足之处,还有待在以后的实验和研究中进行进一步的改进和完善。在教学评价时,为了保证评价结果的客观公正,要充分考虑多方面的影响因素。在评价主体的选择方面,应尽量减少评价主体与评价对象间的利益相关性及评价主体知识结构等因素的影响。只有在评价过程中结合实际的情况,排除各种因素的影响,才能取得更客观公正的结果。

参考文献:

[1]连榕,孟迎芳.专家―新手型教师研究述评[J].福建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7,(4).

[2]赵虎.传统到现代――教师知识结构的实然性建构[J].前沿,2009,(8).

[3]衷克定、申继亮、辛涛.论教师知识结构及其对教师培养的意义[J].中国教育学刊,1998,(65).

上一篇:基于创新性人才培养的地质工程专业合作教育模... 下一篇:浅谈如何提高英语口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