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土地整理生态评价的案例及方法

时间:2022-03-19 06:14:50

浅谈土地整理生态评价的案例及方法

[摘要]土地整理的评价研究对土地整理实践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土地整理生态评价在我国依然是学者涉猎较少的领域,在实践中也难以完成预期目标。但在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下,这项课题得到越来越强烈的关注。可以看出土地整理生态评价是一个难点,也是一个重点,将来可能还是一个热点。本文将结合土地整理生态评价的案例分析土地整理生态评价的方法。

[关键字]土地整理 生态评价方法 生态评价案例

[中图分类号] X8 [文献码] B [文章编号] 1000-405X(2013)-3-11-1

0 引言

土地整理生态评价是土地整理理论及实践的重要部分。在往年的国土资源部关于土地整理工作开展情况的报告和土地整理项目可行性研究的,比较重视经济效益,而对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分析相差悬殊。这与我国开始制定的三方面兼顾达到和谐统一的方针路线是有所偏差。我国在这一领域的研究还是有缺陷的,与列强相比还是有很大差距。这需要我国这领域的科研工作者的关注重视。但是,对这一方面的评价不能太悲观。很多学者开始关注这一领域的缺口,越来越关注这一方面问题的探究是乐见的。

1 生态效益定性评价法

我国目前大部分研究都是通过对指标的定性论证生态效益的变化。可以将这种方式归类为生态效益定性评价法,这种方法主要从以下方面收集数据:水资源节约利用状况;自然资源的综合利用情况;生物多样性;环保措施是否合适;研究区域的环境污染状况;土地资源的规模以及集约利用。但是这种评价方式虽然利用广泛,但是可惜精准度不高,有较大的误差空间,在研究过程中,缺乏量度制约,使其评价量度难以把握。

2 生态效益定量评价法

2.1 模糊综合评价法

扎德教授在本世纪60年代创立模糊综合评价法。其以模糊推理为主,定性定量相结合,精准、非精准统一的测量方法。

2.2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法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法最具代表性的就是COSTANZ等人对全球生态系统服务及价值的研究,研究对象有气候调节、水分调节、水土流失、物质循环、娱乐及文化价值等17重功能,还提出了个中国评价量度的价值系数。[1]可以看出,这种评价模式主要是以生态系统与生态过程结合的维持人类生存的自然环境条件以及其效用为标准的评判系统。这是有自然资本的能留、物流、信息流构成的生态系统服务和非自然资本结合的人类福利。在评价是,可以通过各类的面积变化与各种生态的服务价值系数求和。评价的价值系数是动态的,其大小的确定与各种因素有关。

2.3 能值分析法

能值分析法主要依据是美国生态学家H.T.Odum在20世纪80年代创立的能值理论。现在的研究往往直接利用H.T.Odum计算的数据转换评价。主要是通过能值/货币比率进行不同类别、不同等级能量的比较。[2]

2.4 多因素综合评价法

多因素综合评价就是以评价单元为样本,选择评价单元发生的因素和因子座位目标,通过合适的模式予以量化、计算,归并得以实现评价目标。这种方法在目前来看显得比较全面易操作,在实践中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3 土地整理生态评价在实际案例中的应用

黄河三角洲地区是土地整理重点地区。矿产丰富,地下水埋藏浅,土壤盐渍化,生态环境脆弱, 土地资源广阔,一直是中国重要的后备资源储备区。本文详细分析地处于黄河最末端的山东垦利县。

3.1 收集数据源

山东垦利县位于北纬37°21′— 38°9′,东经118°24′— 119°10′。[3]结合收集的资料了解土地利用现状、土壤含氮量、土壤有机质、土壤盐分、潜水埋深分布的数据并比较。

3.2 选取评价单元

评价单元是最基本的进行鉴定、评估的基础,在此基础上可以更好完成土地整理生态评价。土地整理就是对现有土地利用结构进行调整,根据情况,开发未利用的土地。

3.3 构建评价指标体系

土地整理生态评价必须是科学的、可操作的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指标要选取影响且变化大的因素,造成黄河三角洲脆弱生态环境主要问题是水、盐。土地整理科技人员调查时,应以土壤有机质、全氮含量、含盐量、地下水矿化度、地下水埋深标准作为评价指标。

3.4 评价指标的量化分级

为了评价工作规范化和数据处理的简便,要遵循以下原则:

(1) 评价指标作用分值采用封闭区间体系,相对最恶劣的条件取0分,生态稳定性增加,则分值增加,最优取100 分。

(2)评价时关注关键分值的评价。山东垦利县在评分时就会以浅埋藏和高矿化度的地下水为主。

3.5 确定评价指标权重

确定各评价指标对评价单元综合分值高低贡献就是确定评价指标权重。例如层次分析法 ( AHP)。这是一种结合定量与定性的多目标决策分析方法,在近年来得到广泛应用。

3.6 构建评价模型

多因素综合作用土地整理生态环境,在评价中使用综合指数法比较适合。

根据确定的各评价指标分值( S) 和权重(W),可建立评价模型:

C = Σ n i=1 ( Si × Wi) i=1, 2, 3……(式1)

在式1中,C 是生态权重值,n 为评价指标的个数。

3.7 评价制图

(1)评价资料数字化。操作时可以通过Map GIS 对图件进行矢量化。

(2) 转换图形文件。由于Map GIS 空间分析功能较差,可以把Map GIS 的图件转化为Arc View格式,需要操作者经历一些过渡。将Map GIS 中点、线、面文件转化成eoo格式的文件,再转化成shap格式的文件最后转化到grid格式的文件。

(3)形成生态评价分布图。

4 结束语

我国土地整理生态评价还不是很完善,需要学者,科研者不断努力,丰富这领域的知识。在目前来看,研究趋向于定性评价,定量评价应用较少,利用率低。在这一方面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在这方面,我国要加强管理,鼓励学者在这方面投入更多的努力关注,在进行生态评价时,要因地制宜,不同地区,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方案。但是评价仍然没有统一的评价系统,没有统一的度量值。所以在今后的实践中,要建立适当统一的评价指标体系,得出更可靠的评价结果。

参考文献

[1]邓胜华,梅昀,胡伟艳,基于模糊模型识别的石碑坪镇土地整理社会生态效益评价[J],中国土地科学,2009.3.

[2]石剑,张路路,刘瑞卿,白立佳,刘磊,许皞,基于模糊模型识别的太行山山前平原区土地整治生态效益评价--以河北省顺平县为例[J];土壤通报,2012年06期.

[3] 任冬,广元市木门镇土地整理综合效益评价研究[D],新疆农业大学,2010年.

上一篇:浅谈基于土地管理的测绘信息管理系统的发展 下一篇:油田开发中的土地管理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