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企一体化办学模式探讨

时间:2022-03-19 12:21:55

校企一体化办学模式探讨

【摘要】结合当前职业教育的新形势,分析校企一体化办学的现实意义,对校企一体化办学模式进行设计,并提出实施的保障措施。

【关键词】职业院校 校企一体化 办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01c-0048-03

当前,职业教育改革必须从一个新的观点来审视职业教育:职业教育应随着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而“动”,跟着产业调整的升级而“走”,围绕企业技能型人才的需要而“转”,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而“变”。在这一思路引领下,不少职业院校和企业在工作实践中创新了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形式,校企一体化办学就是校企合作的一种创新形式。那么,怎样才能通过这一形式达到校企合作深度融合?本文拟对此作一探讨。

一、校企一体化的含义

职业教育源于企业,校企一体化,是职业教育本质的回归。校企一体化是校企合作由浅层次走向深层次,由松散型走向紧密型的新阶段,是校企双方构建校企共同体的必然之路。校企一体化是指学校和企业两个独立组织,为提高其竞争力,进行紧密合作,彼此分享所有责任、权利、义务、风险及利益,建立密切的合作关系,双方本身仍是独立之法律主体。校企一体化合作组织是建立在学校与企业(行业)、学校和政府之间的紧密型的长期合作伙伴关系基础上的,从事人才培养、技术开发和社会服务的校企共同体组织。在校企一体化系统的组成要素――职业院校、企业(行业)、政府三者中,职业院校与企业是主体要素,双方在校企一体化运行过程中互为动力,互为制约,职业院校是企业的理论前提,企业是职业院校的必然实践,校企双方之间紧密结合、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合作关系是校企一体化运行机制的基础。政府是沟通职业院校与企业的桥梁与纽带,政府的支持和引导是校企一体化成功的有效途径和保障。校企一体化的基本目的是利用校企双方各自的优势,实现学校教育理念与企业精神、人才培养目标与企业用人需求、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教学内容与企业生产技术、教学方法与企业解决问题的办法、实训场地建设与企业生产车间等方面的“零距离”,从而完善和优化人才培养的机制与条件,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大量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二、校企一体化办学的现实意义

校企合作、产教一体化把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是校企双方取长补短、资源共享、增强各自发展活力的重要途径,是一条实现良性互动,形成“双赢”局面的成功之路。

(一)校企一体化办学是职业院校发展的需要

我们党和国家领导人非常重视职业教育,这反映了职业教育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特殊地位。而引入市场最前沿、最具活力的企业元素,通过创办实体,建设适应市场发展的校内校外实训基地,开展教学、生产、经营活动,构建“校企合作、工学交替、产教结合”的学生培养、教师成长、学校发展的平台,已成为推动职业院校快速发展的“秘诀”和需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是降低办学成本,提高教学质量的需要。职业院校资金有限,要想将大量资金不限制地投入实践教学是不现实的,而采取校企一体化办学模式,可借助企业来发展学校。通过建立校内外实训基地等方式,职业院校在充分利用有限资源的同时,又能够给予学生充分的实践教学。同时,组织学生到企业或实训室进行实习实训,生产教学设备兼用,把过去纯消耗的实训转变为生产性实训,大大降低了教学成本,既培养了学生的实践经验,又真正实现了由“输血型”向“造血型”的转变。此外,学生到企业实习也能够获得一定收入,既能解决部分学费和生活费,又能减轻家庭负担。更重要的是,校企一体化可以让学校的招生和毕业推荐工作进入一种良性循环。

2.是提高学生工作能力,扩大学生就业空间的需要。校企一体化使学校工学结合、产教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得以落实,有利于建立符合职业教育规律的办学模式,从根本上改变过去“黑板上开机器、练习本上制产品”的教学方式,形成“四转”(即专业围绕市场转、课程围绕企业转、教师围绕学生转、学生围绕机器转)的格局,基本上实现“六合一”(即学校与企业合一、教师与师傅合一、学生与学徒合一、教室与车间合一、教学与生产合一、作品与产品合一)。在这样的办学模式下,学生在真实的生产环境中接受企业文化的熏陶,练就岗位技能,学到一技之长,达到毕业即就业,就业即上岗,上岗即顶岗的效果,毕业后将深受企业和社会欢迎。这样,学校形成了招生、培养、就业的良性循环。同时,企业将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为学生就业提供广阔空间。

3.是培养“双师型”教师,适应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而师资是教学质量的人力资源保障。教师队伍结构不合理,实训教师不足,是令几乎所有职业院校烦恼的问题。通过校企一体化这个平台,企业技术人员变成了学生的实训教师,而专业基础课教师也可以随时进入合作企业锻炼实践技能,逐步成长为“双师型”教师,满足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

(二)校企一体化办学是企业发展的需要

1.是保证企业发展所需人才的需要。企业要将新人转变为熟练的技术工人,至少需要两到三年的时间。通过校企一体化办学,学生在真实的生产或维修环境下学习企业的生产工艺、质量管理技能,学到符合社会和企业需要的真本事,毕业后或者未毕业就可作为技能人才直接顶岗,这样既能大大缩短人才培养周期,又能迅速为企业带来经济效益。通过校企一体化这个平台,学校可以为企业“输血供氧”,为企业长年提供数量充足、结构稳定、基础扎实的员工,为企业提供熟悉最新生产设备、掌握最新生产工艺、了解实际生产流程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解决企业的用工困难,保证企业发展所需人才充足。

2.是企业技术进步、升级的需要。企业高技能人才是企业技术进步、升级的主力军,通过校企一体化这个平台,企业可借助学校管理和服务体系,开展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全方位培训,为企业技术进步、升级“保驾护航”。同时,充分发挥职业院校人才资源优势,通过共同建立科技创新服务平台、重点实验室和研发中心等,为行业企业提供各种技术支持与服务。

三、校企一体化办学模式的设计

教育部印发的《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行动计划(2010-2012年)》专门提出了一个“产教合作与校企一体合作办学推进计划”,目的就是要推进校企一体化办学,并使其逐步制度化。即校企之间共同培养学生,共建实训基地,合作培养师资,联合开发教材,组织顶岗实习,共建产品设计中心、研发中心和工艺技术服务平台,以实现校企之间的深度融合。笔者认为,校企一体化办学模式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设计:

(一)建立校企合作指导委员会,探索校企合作新途径

如何让校企一体化这一技能人才培养的科学模式充分发挥效能,是一个重要的理论和实践课题。笔者认为,应专门成立校企合作指导委员会,由职业院校与企业、政府职能部门组成,三方的主要领导担任主要负责人,在国家政策的引导下,本着互惠互利的原则,宏观调控校企合作的发展,协调解决校企合作中遇到的问题,为校企合作的发展提供咨询、指导与服务。校企合作指导委员会定期召开会议,随时沟通联系,积极落实各项工作,为校企的紧密合作提供有效的组织保证。

(二)共同确定校企一体化人才培养方案

校企一体化办学模式的成功运行,关键在于人才培养方案的科学性与可行性。为此,职业院校应与企业进行全方位的沟通和协作,明确相关岗位或岗位群需要的知识点和技能点,共同研究并形成职业院校相关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制定的人才培养方案应以企业的需求为标杆,以培养符合企业所需的人才和胜任企业岗位的职业能力为己任,明确培养目标、专业技能、职责等具体要求,做到科学可行,从而符合学院与企业的实际需求。

(三)共同开发建立符合高技能人才成长的课程体系

职业院校应根据行业发展需要及企业对人才的要求,在培养专业能力和课程建设上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前校后企、工学一体、阶段培养、分层递进”的人才培养模式为课程开发的运行架构,做到“四对接”,即职业教育与地方经济对接,实训要求与职业资格标准对接,学习过程与工作过程对接,专业教学与岗位技能对接。以企业的用人需要规范课程设置,确保课程设置的科学性、合理性,最大限度地提高人才产出的针对性和实用性。

(四)改革考核办法,保证校企共育合格技能人才

检验校企合作的成效,重在对学生进行岗位适应程度和实际工作能力的考核,为此,职业院校应根据专业培养目标,由企业和学校有关人员组成考评小组,对毕业生进行考核。基础课和专业理论课由学校负责考核,以及格分为达标;企业负责考核实践教学和学生在企业顶岗实习期间的表现。

(五)共建实训基地,营造培养技能型人才的专业环境氛围

建立校企一体化实训基地,是职业院校利用自身优势,与政府、行业、企业相结合,积极推动职业院校对接产业,工学结合,提高教学质量,促进职业教育链深度融入产业链,构建以职业能力为本位、学生为主体的工学结合体系,实现学生顶岗实习,实现“教、学、做”合一,推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举措,能够为培养技能型人才提供良好的专业环境氛围。笔者认为,校企双方可采取以下两种方式共建实训基地:一是由合作企业设计建设方案,并向职业院校提供仪器、设备和技术支持,建立校内“教学型”实训基地。这种方式为职业院校学生提供“学中做,做中学”的教学实践环境,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职业操守和工作习惯,具备较强的工作技能,实现校园所学与工作所需的一体化。二是企业根据自身条件和实际需要,在厂区车间内设立“生产与教学合一型”校外实训基地。这种方式,由企业接纳职业院校的教师和学生到企业进行实地操作,让教师和学生了解企业的岗位需求情况,了解企业就业岗位对人才提出的技能和知识要求,了解相关行业产业最新的科技发展和技术装备情况,为有的放矢地组织教学活动打下良好基础。

(六)加强教师和技术人员的交流,培养“双师型”教师队伍

应根据企业现实和未来产业发展对人才的专业、技能需求,综合利用职业院校和企业各类人才的优势和作用,构建一体化的教师队伍。具体做法如下:一是“走出去”。职业院校应建立教师到企业实践制度,每年安排专业教师至少有1个月的时间到企业或生产服务一线实践,使教师通过实践更多地了解企业技术发展、装备现状及未来学生工作岗位知识和技能需求,有利于加快专业课程改革步伐,推进课程模块化、项目化、生产化进程。二是“请进来”。即请企业专家到学校进行指导。企业专家多数是校企合作指导委员会成员,可直接参与实践教学的组织与实施,编写实习实训教材,开设专题技术讲座,指导专业教师队伍建设,为青年教师参加工程实践提供支持,为教学内容改革提供信息。同时,企业专家既能将企业一线的技术和经验带进课堂,又能在实践教学环节中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而且,他们自身的经验与专业将让广大学生受益。

(七)以技能大赛为纽带,促进产教结合、校企一体深入发展,推动职业教育办学体制改革

为行业企业的发展服务,是职业教育的办学宗旨,而依靠行业企业,以就业为导向,是职业教育发展的方向。为此,职业院校开展各级各类职业技能竞赛,应与企业生产实际密切结合,根据企业的实际需求来设置比赛项目和比赛过程,同时由企业挑头,积极赞助,为比赛提供专家、技术和设备。通过比赛,企业可将关键知识、技能和场地设备标准推广到各职业院校,做到真正的与时俱进,解决教育与生产实际相脱离的问题,为企业深入参与职业教育的发展搭建一个良好的平台。这样,可促进产教结合、校企一体深入发展,推动职业教育办学体制改革。

四、校企一体化办学模式实施的保障措施

(一)建立和健全相应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保障机制

饺企一体化办学的关键在于落实,落实的关键在于企业。近年来,校企一体化办学中存在着企业参与积极性下降、校企合作关系不稳定等诸多问题。为了保障职业学校和企业的长期合作,立法部门有必要制定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办学促进法》,对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职责与权利给予明确规定,要求企业必须为职业院校提供实习实训场地和专兼职专业教师,用政策激励和约束各企业单位支持“工学结合”模式。例如,通过制定减免企业税收、表彰高技能人才等鼓励性政策,对促进校企一体化办学可以起到积极的作用。

(二)充分发挥政府的统筹作用

政府在校企一体化中的统筹作用是必不可少的。校企一体化办学模式的运行,要求政府发挥统筹作用,切实加强统筹领导。政府统筹包括经费统筹、资源统筹、重点职业学校和骨干专业建设统筹、职业教育集团化发展统筹等。政府统筹主要体现在对校企合作中所存在的问题加以协调解决,为校企合作搭建平台、提供保障措施,整合办学资源和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上。只有充分发挥政府的统筹作用,才能推动校企一体化工作不断向科学化、规范化、高效化方向发展。

(三)完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信息反馈系统

职业院校应根据用人单位对人才需求的变化不断进行教学调整,建立一个由学生、实习单位培训指导人员、校内实习指导教师组成的信息反馈渠道,根据企业人才需求的变化,及时调整教学内容。这样,更有利于学生尽早地了解工作岗位和环境,使学生能够提前进入角色,为走向工作岗位做好心理准备、知识准备和能力准备。另外,应加强学生实习期间的实习管理,职业院校应和实习单位共同建立一整套学生实习管理办法,加强学生在实习期间的管理,避免放任自流,达不到预期效果。

上一篇:基于工作过程的农业机械课程开发与实践 下一篇: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酒品饮料制作课程改革与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