刍议当代大学生的择业观

时间:2022-03-18 08:25:41

刍议当代大学生的择业观

摘要: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高校学生工作者要分析就业现状和大学生的择业观,采取正确的对策,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从而使学生能够顺利就业。使他们的事业获得成功,体现其人生价值,实现其自身理想。

关键词:就业形势 择业观 正确引导

随着高校的逐年扩招,大学生的就业形势也越来越严峻,有关大学生择业观的研究也就成为了理论界研究的热点问题。高校学生工作者要分析和研究大学生择业观的表现、特点,从而采取正确的对策,不仅对今后搞好大学毕业生顺利就业有重要作用,而且对了解当代大学生的政治思想状况。做好新时期的思想政治工作也有重大意义。

一、当代大学生的就业形势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和人事制度改革的影响,就业形势日趋严峻,大学生就业形势也随之发生了很多变化。

1,职位竞争不断加剧。由于高校的扩招,每年的大学毕业生逐年增加,据有关部门统计:2004年全国大学生毕业生有280万。初次就业率高职、高专不到40%,本科院校也只有60%左右,2005年大学毕业生增加到338万,2006年全国大学生毕业生有413万,从这些数字来看。每年大学毕业生人数的增幅也在扩大,使得企事业单位能提供给学生的职位偏少。在这种情况下,用人单位的门槛也越来越高。

2,稳定性职位越来越少。政府职能相应逐步缩小,因而它要求政府机构必须以精简机构和高效运作为原则。过去的那种因为职业稳定而导致整个单位工作效率不高的现象越来越少。日趋完善的市场经济使得私人企业中的职位将成为大学生择业的主要流向,大学生一次就业定终身的现象将不复存在。这就需要部分希望一次就业能够解决一辈子工作问题的大学生调整好心态。

3,部分学生将面临“一毕业就失业”的处境。毕业生人数在急剧增加,而且有部分经验丰富的人士也在重新选择岗位,使得整个就业形势对应届大学毕业生更加不利。所以他们中有部分人毕业时只能暂时待业。当然,也有部分人选择继续深造来缓解这种就业压力,但这种选择依旧解决不了实质性问题。

二、当代大学生的择业观误区

在严峻的就业形势面前,按道理来讲,大学生应该积极地调整自己的就业观,以适应整个社会,但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很多大学生存在着不合理的择业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吃不得苦,受不得累。很多学生在面试时都问到以下一些问题,工作时间长不长,是否很累,住宿条件好不好,里面有哪些设施等。而不是询问工作环境能否使自己的能力有所提高之类的信息。这些学生以“轻松舒适”、“劳动条件好”、“自由自在的岗位”作为自己向往的职业。即使他们进了单位,也有很多人觉得太辛苦,干不了多久就“另谋高就”了。

2期望值太高。很多学生认为自己读书这么多年,满腹经纶,各方面条件都不错,应该找份好工作,薪水很高,完全没有意识到自己还有很多的不足之处――没有实际工作经验。社会经验也少,人际关系处理方面的欠缺,等等。

3,一味追求大城市,大企业。不少毕业生有这种观念:不到小城市、小企业和偏远落后的地区就业,他们忽略了其实小地方更有机会得到锻炼。

4,过分注重工作的稳定性。学生走出校门迈向社会。首先面临着生存问题,应该本着“先就业再择业”的观念。用人单位为了企业的发展,不可避免地要采取一些筛选制度。而且员工在不断地积累经验之后,也希望有更适合自己的岗位。因此,更换工作是很正常的事情。

5,找工作带有很大的盲目性。不少人在找工作时并不是看重个人的能力和特长,而是一味追求别人眼里的好工作――工作环境好、待遇高、很体面等。

三、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

针对大学毕业生找工作存在的误区,笔者觉得有必要对当代大学生进行择业观的教育,要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择业观。第一,必须加强思想教育。努力克服个人主义、拜金主义及享乐主义的消极影响。要帮助学生处理好就业与择业的关系。把为社会尽义务、做贡献放在首位,以寻找到建功立业的最佳位置。第二,加强社会舆论导向作用,要大力宣传社会责任意识,弘扬奉献精神和艰苦创业精神。第三,注重典型事例的激励作用,可以经常请一批在平凡岗位上取得突出成绩的校友返校与毕业生交流谈心,启迪和鼓励毕业生踏踏实实从基层做起,把个人的职业理想和国家利益、社会需要结合起来,在发展事业的奋斗中发展自己。第四。加强对大学生的职业生涯的规划,从新生到校伊始就进行择业观教育。教师要使毕业生明确人生的奋斗目标,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必须从学生入学的第一年起就进行职业生涯教育;通过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自己、评价自我,选择适合自己发展的职业,确定符合自己兴趣与能力、特长的发展路线;帮助大学生进行人生定位,正确设定自己的人生目标,运用科学方法,采取有效的措施,不断化解人生发展危机,使事业获得成功,体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实现自己的理想。

上一篇:高职院校心理咨询工作现状调查分析及对策 下一篇:论高校图书馆制度建设与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