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社会学课程设置刍议

时间:2022-10-24 08:55:00

大学生社会学课程设置刍议

【摘要】就业导引之下大学生社会性素质的缺失,成为高校教育和社会人才需求共同关注的焦点话题之一。相对薄弱的社会性素质现状,使得大学生社会学课程的设置成为一种必然。它不仅是大学生顺利就业的前提,而且是成功实现“去学校化”人生角色转换的第一推动力,有效提高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关键词】大学生社会学;社会性素质;社会观教育

目前,我国素质教育得到全面推行,正朝着纵深方向迈进,高等教育的课程也在一次次变革中不断的进行调整与更新,尤其是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理念被越来越多的人所理解和运用的时候,高校的社会性课程教学环节在得到不同程度加强的同时,也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来,大学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和精神面貌更是发生了巨大变化。然而,从现有的大学生社会性素质状况以及就业态势来看,社会实践教学依然相对落后,大学生的社会观教育任务艰巨。大学生社会学的设置另辟蹊径,势必为打破这一僵局作出积极贡献。

一、大学生社会学学科内涵之我见

大学生社会学之所以没能登上高校的大雅之堂,并不是因为它的存在是一种多余,而是人们对于它的认识还不够,且缺乏适宜的土壤。概念中的大学生社会学诞生在上个世纪80年代末期,曾经一度成为学界关注的对象,但在其内涵上没有达成共识,高校亦没有将其作为专门的学科纳入高校课程。早在1989年,国内第一本研究大学生社会学的专著《大学生社会学》由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大学生社会学“一词由此诞生。此后的几年间又取得一定进展,先后出版了两本同名专著,其中,较为全面的一项表述为:“大学生社会学是社会学的一个新的分歧,是从‘青年社会学’中独立出来的专门研究大学生的特殊问题的学科,也就是把大学生这个社会群体纳入整个社会,从社会的角度、用社会学的方法加以研究。目的是为了大学生群体和每一位大学生能够适应社会,尤其是适应大学校园环境,达到良性运行和协调、全面、健康成长的目的”。[1]

人们对于大学生社会学的认识随着教育教学实践和人类发展的需要而不断扩展和深化,在改革实践深入发展的今天,其内涵随之发生了深刻变化。认识的改变势必导致行为的改变。以我之见,大学生社会学是通过大学生“社会观”教育来提高个人的社会性素质,在人际关系的交往中和社会实践的参与中完成心理、思想和人生角色的转变,借“社会学”之名,行“教育学”之实,范畴上的社会学属性并没有湮没教育学之本质。当然,这是一门内容复杂、任务繁重的学科,需要各方力量的共同配合来完成。

二、大学生社会学课程设置的措施保障

大学生社会学课程的实施是一项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前期的缜密调查与考证必不可少,在经验比较匮乏的情况下,国外的经验借鉴必不可少。美国国家社会学习委员会提出的《社会学习课程指南》将价值观念、知识、能力和社会参与等方面作为社会学习课程的领域,并将课程按照“学科中心、公民中心、问题中心”三大类来实施。日本早稻田大学理工学部的学生,为了从理工学部毕业并获得学士学位,必须完成综合基础学科教学部的有关文学、社会科学和外语基础课程的学习,以便获得和发展他们在职业生涯中的社会责任和敏锐的判断力。

1、以大学生社会性素质培养为重点,树立正确的社会观

大学生基本素质从类型上可以划分四类:身体素质、心理素质、知识素质和社会性素质,其中社会性素质是大学生能够实现成功就业、立足社会的前提和基础,较高的社会性素质不仅是大学生拥有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与社会适应性的基石,而且是事业取得成功的保障,这恰恰是大学生社会学课程人才培养的重点。

社会性素质的养成必须配合以社会性的发展来完成。为此,大学生在自我价值追求中,要学会善于寻找个人成长支点并不断超越和突破,主动将个人发展与职业规划相结合,将做人与做事相融摄,在搞好个人科学文化知识的学习中自觉将个人发展置入长期的社会性发展中来,善于将已有的知识、经验、技能及社会道德,恰当地解决成长中的现实问题的任务。大学生社会性发展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第一,理解并遵守社会规范,包括政治制度、法律法规、道德规范、风俗习惯、生活准则、宗教戒律等;第二,学习和利用社会技能。社会技能指人们生活、学习、工作的基本方法、知识与技能。第三,形成社会的主导价值观念。每一种社会都有一种占统治地位的价值观念体系,正是这种体系,规定着整个社会的运作内容和方式、发展的目标和方向,规定着整个社会的性质和面貌。

2、以方法创新为先导,提高大学生社会学教育的实效性

而培养和造就当代大学生具有良好的社会性素质和塑造正确的社会观,需要有正确的社会价值观的引导,更需要有一套有效的教育方法去循循善诱,必须以方法创新为先导来引领大学生社会学的阔步向前。

社会学所特有的田野调查、交往学习等重视体验和参与的学习方法都能为提高大学生社会学教育的实效性发挥积极的意义。走出课堂,使学生感受课本以外的知识,而在同时值得重视的是在教学环节中引体验式教学是是教学实践、社会调查及其他在校园内外开展的班、团活动。走出课堂,使学生感受课本以外的知识,对于他们了解社会,了解国情,锻炼和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其作用和意义不可低估,学校、社会需要为之付出更多的努力。

3、以社会实践动力激发为根本,培养大学生公民责任意识

关注社会,了解社会,积极参加到各种社会实践和公益活动中来,是一个人有责任心的表现。难以想象一个缺乏社会责任感的人,能够很好地为社会奉献他所学的知识和技能,为家庭增添幸福和快乐。大学生从生理年龄上说已经成人,但并不教育学、社会学意义上的“成人”。可以说,人的一辈都要努力“成人”,成为社会和家庭所期待的具有相应能力和贡献的人。通过大学生社会学课程的学习,激发参与社会实践的热情和动力,培养大学生公民责任意识,树立起正确的社会观,为和谐社会的建构提供坚定的优秀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进行爱国主义、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方式,是第一课堂的延伸,是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遵循大学生成长规律和教育规律,以了解社会、服务社会为主要内容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对于增强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首先,社会实践活动有助于学生加深对书本知识的理解,他们可以利用实践中获得的丰富感性材料来加深对课堂所学的理解,进而在理性上得到改善和升华,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其次,大学生通过社会实践,将社会公认的法律制度、道德规范、价值观念等吸收或灌输到个人思想中,内化为人格的组成部分,并在不断反复的过程中体验升华,逐步确立良好的“角色意识”。最后,大学生处于身心全面发展的关键时期,很容易导致身心的剧变,情感的波动,复杂心理矛盾的增加。大学生只有深入实践,了解社会,在多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中体验和学习承担社会责任,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社会观,才能发展和完善人格。

三、大学生社会学课程设置的意义

有价值或有意义是任何一门学科赖以存续的基本条件之一,大学生社会学也不例外。大学生社会学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第一,有利于大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提高,以及正确社会价值观的确立。第二,是有利于加强学科的发展与繁荣。第三,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注入活力。第四,大学生社会性素质的提高势必对于国民素质的改善产生积极而长远的影响,我们期待着在大学生社会性素质转型中带动国民素质能够更快发展和提高。

高校社会实践要为社会和学生的进一步发展作出更大贡献就应当进行改革。只有把社会实践作为一项系统工程,设置科学的实践方案,把实践纳入学校的教学计划,设置相应的配套措施,才能使社会实践真正成为社会改革和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面提高学生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素质和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宋秦年.大学生社会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l995.

[2]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6.

[3]陈佑清.交往学习论[J].高等教育研究,2003(2):25.

作者简介:曹卫玲(1980―),女,河南确山人,黄淮学院社会科学系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中国哲学。

上一篇:人身伤害中的精神损害赔偿问题初探 下一篇:唐山电视台新闻综合频道品牌战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