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全球城市到全球城市区域

时间:2022-03-18 10:05:10

从全球城市到全球城市区域

摘要/在当今时代,经济全球化与信息全球化加速了世界范围内城市化的进程,促使城市连结成一个有机的网络,城市以节点的形式成为进行竞争和策略性推广的重要场所。这样的城市关系对世界上的各个国家、区域、城市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出现了一批全球城市与全球城市区域。本文阐述了全球城市与全球城市区域的概念,并在此基础之上探讨了中国全球城市与全球城市区域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经济信息全球化全球城市全球城市区域网络

ABSTRACT/ In today's era, economic globalization and information globalization accelerate the process of urbanizations in the worldwide , prompting the cities into an organic network. Cities have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competition and strategic marketing in the form of node. Cities, in such relationship, has had a profound effect on each countries, regions and cities, which lead to appear a batch of global cities and global city regions around the world. This paper expounds the concept of global cities and the global area, in addition discussing the development direction of the global cities and the global city region in China .

KEY WORDS/economic, information, globalization, global city, global city region, network

中图分类号:TU394文献标识码:A

1城市问题与城市发展

北京、上海、广州、深圳、香港,是中国经济发展最快的城市。在一定程度上,这些城市是中国在现今或未来国际地位与竞争力的展现。北京作为全国的政治中心与经济核心,目前城市发展遇到了明确的阻力:人口密集、城市扩张、交通堵塞、城市环境恶化、居住环境。北京面临着其他全球城市曾经面临过或不曾面对过社会挑战。若北京希望在改善自身发展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全球地位,成为公认的全球城市之一,应该如何调整城市规划发展方向,是一个值得探究的命题。而同时,中国有很多城市提出了建设全球城市的规划目标,全球城市究竟是否可以以统一标准评判,是否任何一座城市都有成为全球城市的潜力,全球城市的发展是否遵循着同一过程,都是引导我们合理规划城市发展的重要依据。大城市,在规模扩大至一定程度时,面临着资源与地理条件的限制,需要在区域中寻求突破,甚至在全球范围内获得发展的动力与支持。

2全球城市的形成

“全球城市”是伴随着城市化进程与地球村的构建而不断发展完善的。随着各国之间的交流越发频繁,经济与政治纽带日趋牢固。一些重要的城市,不仅仅是从属于一个国家,而是在世界交流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成为“全球城市”。

“全球城市”的理论发展,经历了由宏观到微观,由政治转向经济与一体化的过程。全球城市理论形成初期,政治因素成为区分“全球城市”与其他城市的重要标准。“全球城市”应当是“主要政治权利中心、国际最强势政府与国际商贸等全球组织的所在地”。伴随着城市化进程,人们也越来越意识到政治因素不能独立而唯一的城市评价城市地位的标准。“智力”与“服务”成为被提及的另外两个重要因素。“脑力密集”被看做是重要标准之一。伴随着脑力产业的发展,第三产业服务业兴起。服务产业的兴起代表了城市经济结构的转型,经济结构分配更倾向于集约型,社会效率更加突出明显。

全球城市逐步发展为国际资本积聚和消化的中心点,这种聚集与消化并不是以实体的方式进行,而是通过复杂的全球体系对全球生产市场进行指挥与调节。全球城市将区域、国家和国际经济融合进全球经济。它们是全球经济体系的节点。[1]跨国公司与银行成为微观条件下的衡量标准,资本的流通依赖着跨国公司与银行的资金分配。全球城市的衡量标准也就由城市影响力转向了微观的相关机构分布。

综合来看,全球城市的形成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全球范围内便利的交通及资讯为其产生提供了基础条件,跨国公司及其全球活动使世界生产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成为引发全球城市及全球城市体系产生的最为直接的原因。全球生产服务业的发展使得全球城市的控制作用得以在全球实现。文化的全球化及“世界文化超市”对全球城市体系的发展产生了重要作用。

3电子信息网络与新时代“全球城市”

汽车的发明与交通工具的进步改变了城市的发展格局,使得卫星城成为可能,甚至产生了例如“光明城市”这样的规划模型,网络的进步则更大程度的带来社会的变革。通过网络,世界的距离进一步变小,便捷的网络使得世界的交流不局限于地理条件的限制。城市布局,从实体的建设需求,极大地转向了虚拟的网络构建要求。信息成为评判新时代全球城市从社会功能的角度来看,网络发展使得一些城市丧失了世界中心的地位,同时也使得一些城市成为投资的热点,蜕变成为新的“全球城市”。在全球化和城市化的时代,经济活动不可避免地集聚在一些主要的城市之中,其中处于世界经济网络节点的城市,即具有决策和控制中心功能的全球城市,成为全球信息生产和消费的主要中心。

马列基(Malecki)利用全球主要城市所拥有的互联网骨干网络带宽与网络数量等数据,发现全球范围的网络空间分布倾向于全球城市。[2]同时,新技术也导致了新的“扰动”,阿姆斯特丹和斯德哥尔摩在欧洲,以及旧金山和达拉斯在美国的突出地位,表明了新集群的出现。这种优势集群的出现,不再局限于地理优势甚至是互联网地理优势,全球性城市不再支配互联网的全球地理结构,而只是充当其中重要的节点。

4全球城市区域

全球城市在职能转变的同时,服务业高度化集中,服务质量得到明显提高,成为高品质生活的代表。但同时,人口的积聚,除了反映出人们对于生活质量的追求,也将面临一系列新的社会问题,如住房、教育、交通、社会福利等等。

面对新的社会问题,“全球城市区域”(Global-Region)正在逐步形成。城市与区域的发展令这两个领域的界限逐渐融合。城市逐渐成了城市区域,而区域也日益成为城市化的区域。最近的几十年来,全球化又日益促成了城市区域新的演变,一部分城市成为全球化中的重要节点,成为全球城市、全球城市而在全球城市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随着城市之间的相互作用越来越强,有些地区的城市密度迅速上升,开始形成大都市区、大都市带。这些地区日益在区域甚至全球经济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全球化刺激了其作为所有生产活动――包括制造业、服务业、高技术产业和低技术产业的基础的重要性。全球城市区域的提出可以解决城市扩张中的单一城市功能等问题,使得城市与城市之间通过地区的联系产生功能上的渗透与补充,协调平衡城市发展。

长江三角洲是中国经济实力最强, 经济、人口和城镇密度最高的地区, 是中国参与经济全球化过程较早, 全球化进程比较深入的区域。长三角地域相连、人缘相亲、文化相融、经济相通,历史上就是一个比较完整的经济区域。早在20世纪30年代,上海作为远东最为活跃的工商城市。在产业上与江苏、浙江就有着密切的依存关系,同时,江苏、浙江的人才、资本纷纷流向上海,上海、江苏、浙江三地之间这种自发状态下的经济融合和要素流动,可以说是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的雏形。城市发展中,例如苏州市,在自身发展受到限制的情况下,与宁波、上海、杭州等地,共同规划发展目标,即使调整规划发展方向,开辟了新的发展前景。

长江三角洲全球城市区通过基于面对面交流的高速交通网、基于物流的交通网以及信息网络将各城市紧密联系起来, 通过各种要素的无障碍流动, 加之各种管治协调机制的建立, 统一市场机制的完善,达到区域的一体化。高铁及公共交通在长三角地区建立起“小时城市圈”,加速了信息的流通与共享,极大地促进了经济的繁荣与发展。随着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推进,该地区的交通一体化程度将进一步深化。到2020年,长三角将形成由都市高速公路网、城际轨道交通网和“两纵六横”航道网组成的现代化区域运输通道。

长三角是中国经济最开放的地区之一,2005年该地区与国际经济的联系不断扩达和深化,外贸依存度和国际投资开放度这两个指标持续保持较高的水平,远远高出全国平均水平。从长三角区域内部看,苏州是该地区外向型经济作为发达的城市,起外贸依存度和国际投资开放度远高于上海、宁波等其他中心城市,位列16个核心城市之首。此外,长江三角洲地区还将打造一体化的港口运输网络以及信息网络、金融网络等虚拟网络体系, 和交通网络共同构筑长江三角洲全球城市区的一体化支撑网络体系。

5全球城市与全球城市区域对于中国城市的影响

如前文提到,中国不少一线城市都在城市化的过程中面临到了各种地域与资源局限。在城市发展需求下,中国的大都市区正在逐步形成,例如长三角地区的上海――苏州――杭州――无锡等城市构成的城市圈、京津冀地区以北京、天津为主的城市圈、珠三角广州――深圳――中山――汕头――珠海与港澳共同形成的城市区域。然而必须承认,中国的城市区域起步晚,发展过快。发展中难免有盲目、激进、贪图规模而忽略核心竞争力的问题。

5.1明确建设目标

国际城市有等级的差异。最高等级应是全球城市,具有全球影响力,是全球生产服务业的主要集中地;第二类是国际枢纽城市,具有与世界各地,尤其与全球城市有紧密的联系能力,在大洲或洲际层面上有重要的影响力,具有较强的生产服务业。第三类是区域性国际城市,具有广泛的国际经济、文化、人员的联系,但影响力限于区域层次;第四类是国际性的区域中心城市,这类城市是区域经济发展的中心,具有一定的国际影响,但区域内服务功能强于国际服务功能;第五类是单一职能的国际城市,这类城市在某一功能方面具有国际水准,具有国际服务能力。[4]全球城市是国际城市中的一部分,因此并非所有城市都能够成为全球城市。在制定发展规划时,要打造具有城市自身特色的国际化城市,但不应盲目追求成为全球城市。不同城市应充分审视自身条件,保持城市自身特色。

5.2引导内生式发展模式

世界目前的城市发展推动力多数为外生式,即以获取最大发展力为目标,尽可能占据周边资源与资金。城市往往负债发展,持续性差。并且城市间往往处于竞争关系。而全球城市是以城市特色为起点,城市的发展应基于城市自身的资源和能力,而不是外部的资金与输入。

5.3注重社会效益的价值体现。

全球发展的新趋势对区域环境品质的需求不断提高,区域经济发展体现出了综合性与多样性的特点,大量商业、展览、娱乐等第三产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同时改善了社会经济结构,带动了经济发展与社会效益的提升。社会效益主要体现在解决就业压力、改善居住环境和减少地区福利差异等方面。

5.4加强区域创新能力

国家竞争力并不决定于整个国民经济,而取决于该国具有国家竞争优势的特色产业,区域创新系统能有序引导主导产业不断更替以适应发展需要,带领产业结构向更高经济效率的方向升级。另外,资源分极是导致全球范围内区域发展不平衡的主要原因之一,而创新和学习则为落后区域提供赶超机会,以创新意识学习和借鉴先进经验实现经济快速发展。区域创新系统将推动后进区域跨越发展。

5.5建设智慧城市

全球城市在新时代的发展是建立在互联网与数字化的基础之上的。电子与信息成为城市新的竞争力。随着全球城市化、全球经济一体化和服务型经济的发展,城市在发展过程中获得了经济、政治和科技文化等方面的更多控制权。从历史与现实看,“智慧城市”则是应对城市不断增长、资源日益短缺的内在需求。信息化与数字化极大的便捷了人们的生活,并且加速了社会的运转,提高了全社会的工作与生活效率,提升了生活质量。信息在经历了上个世纪的井喷式发展,在当今走上了精简与分类的轨道。

6总结

资金、商品、信息、人口的全球流动把全球经济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促进了发展中国家的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使城市各个方面产生深刻的变化,并演变为全球城市体系,城市已经成为国家参与全球竞争的核心力量。中国的城市化应该走资源集约高效利用的城市化道路和低消耗、高效益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区域统筹和城乡统筹,大力发展服务型城市和信息化城市。■

参考文献:

[1]蔡建明. “世界城市”论说总述[J]. 国外城市规划,2001(06):32-36.

[2]汪明峰. 浮现中的网络城市的网络――互联网对全球城市体系的影响[J]. 城市规划,2004(08):26-32.

[3] 李红卫; 吴志强; 易晓峰; 彭涛. Global-Region:全球化背景下的城市区域现象[J]. 城市规划,2006(08):31-37.

[4]吕拉昌.全球城市理论与中国的国际城市建设[J]. 地理科学,2007(04):449-456.

上一篇:蓟县环境空气质量调查分析与对策研究 下一篇:GIS和RS技术在城市规划设计中的应用分析